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百年烟花烬——上海经济的真相

作者:
我必须要问上海市民们一个问题:这座你们热爱到骨子里城市,你们是希望继续推动地产虚火,令它越烧越旺,最后玉石俱焚,将百年以来积累的财富,全部化为灰烬;还是希望及时扑灭虚火,壮大实业,将延续了百年的实业强国之梦,落到实处呢?时事评论员川浦晟:江泽民上台后推翻了邓小平路线,以闷声发大财为治国方针,变卖土地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奇迹的核心秘密。然而随着房价物价人工成本高涨,中国企业丧失国际竞争力,经济已经难以为继。

21世纪的中国终于正式加入世贸,融入世界经济秩序之中。对民资的大部分封禁都已经解除,至少不敢再明目张胆的写在刑律上。从新疆买进一批低价棉花,运到纺织业高度发达的上海高价出售,这种最为正常的商业行为,曾经被视为“投机倒把”,1997年才从刑法中撤销,不再被视为犯罪。但是一直到2008年,这类投机倒把行为依然是重大行政违法行为,工商局是能够因此吊销企业的经营执照的。中国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善忘。现在只不过是2016年,距离投机倒把被全面撤销只不过8年时间,中国人就已经完全忘记了这档子事。在上海写字楼整洁的格子间里写着英文邮件的小清新们感慨着岁月静好人生如歌,沉浸在美好的幻梦之中,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是在08年前海淘一个LV的包包,恨不得都够格被送去劳动教养两年。

2001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529亿,当年度GDP为5210亿,占比10%;到2011年,金融业增加值2277亿,对比当年度19196亿的GDP,比值微弱上升到12%。10年下来,号称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经济对金融业的依赖度只上升了两个百分点,金融中心的地位实在有点名不副实。2001年上海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55亿,占GDP比值为11%,到2011年增加到3041亿,占GDP比值为16%。这十年里,上海经济对批发零售这类商贸业的依赖程度提升了5个百分点,这显示上海作为全国商贸中心的地位在加强。2001年上海工业增加值2167亿,占GDP比值为42%;到2011年,上海工业增加值7208亿,占GDP的比值微弱下降到38%。这10年里,上海经济对工业的依赖程度只下降了4个百分点,但工业依然是上海最重要的产业部门,2011年上海工业的经济规模比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总和还要高出10个百分点。整体来说,2011年的上海依然是一个以实业为主的城市。

然而之后风雨突变,2011年之后上海工业产业的地位迅速下降,陷入了萧条之中。到2015年,只不过经历了短短的四年时间,金融业增加值4052,对比当年度24965亿的GDP,比值16%。批发零售业增加值3826亿,占GDP比值15%。2015年上海工业增加值7110亿,竟然还低于2011年的7208亿,占GDP比值剧降到28%,而金融和商贸业占比合计达到了31%,已经超过了工业的比值。伴随着上海工业陷入萧条,上海经济同样丧失了增长性。2011年至2015年,上海的GDP名义增长率仅为30%,而全国的名义增幅为44%,上海的经济增速,已经显著低于全国的均值。其他几个一线城市,北京同期名义增幅为44%,广州47%,深圳还能达到52%呢。这么比起来,上海经济的孱弱,真是无从掩饰。

导致上海实业地位下降的的原因并不难找,在序章部分已经说了,国进民退之下,外资和民资都丧失了增长性,占GDP的比值固定在26%和24%,表现得跟效率低下的国资一模一样。2011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253亿,相对于2015年的2650亿,四年来的增幅仅为17.6%;而税负方面,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纳税额1156亿,到2015年达到了2049亿,增幅竟然高达77.2%。企业利润增幅根本无法与税负增幅相提并论。这种惨烈的税负压垮了上海的实体经济,表现在企业亏损率数据上,2011年上海工业企业亏损率为18%,到2015年就上升到了23.4%。

在实业一片萧条之际,2015年上海金融系统的各项存款余额突然出现暴涨,涨幅之大,令人目瞪口呆。2015年上海各项存款余额10.38万亿,相对于2014年的7.39万亿,增幅高达40%,增量高达3万亿;而同期上海的GDP只不过是从23560亿上升到24964亿,名义增幅只不过5.9%,比同期中国6.3%的GDP名义增幅还低。我们现在都已经知道,GDP大致上就是全社会所有经营主体的毛利润之和。存款余额大致上应该是伴随着全社会的利润增长,伴随着GDP同步增长的,但是现在,上海的存款余额增幅,竟然是GDP增幅的7倍。在上海的实体经济一片萧条之际,城市的现金总量却暴增了起来。唯一的解释,当然就是全国的避险资金集中到了上海。

这一组存款数据需要对比。全国2015年的各项存款增幅为19%;钱倾天下的北京,2015年的存款增幅为28%,广州的存款增幅更是只有21%,这两个城市虽然较全国的平均增幅来说,高了一些,但也没高到离谱的程度。唯一能和上海相比的是深圳,地下钱庄生意做得如火如荼,中国老百姓资金出逃的首选地,2015年的存款余额5.58万亿,相对于2014年的3.74万亿,增幅高达55%,增量2万亿。这么一看,上海这种离谱的存款增幅,其原因当然跟深圳一样,无非就是借助上海自贸区的对外资金通道出逃罢了。

另外,3万亿的资金聚集上海,一定会推高城市的资产价格,促使上海的房价暴涨。2014年上海商品房销售均价20949元/平米,较2014年的16787元/平米,暴涨了25%。然而,在这笔三万亿的资金涌入上海之前,伴随着实业萧条,上海的地产市场事实上已经横盘很久了。2011年上海商品房均价14464,对比2014年的16787,3年来的合计涨幅仅16%,年涨幅只有5.1%,也就勉强跟上了通胀率罢了。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然而一场资金洪流,改变了一切。2015年暴涨的房价似乎掩盖住了上海实业萧条经济停滞的种种问题,令虚荣的上海人骄傲得要命。然而这种暴涨,实质上也只不过是虚火而已,一定不可能持久。

我们现在回顾整个上海的发展史。上海曾经是中国最强大的工业城市,一直到2011年,上海都是国内当之无愧的工业中心城市。然而此后上海的工业整体上陷入了萧条,唯有依靠金融和贸易艰难维持着城市经济。2016年1至4月,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了4.4%,出口下降了4.2%。可怕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民营资本投资额下跌了2.6%,工业投资下跌5.6%,这显示上海的本土企业家正在更加快速的逃离实业。这无疑将会加剧上海的萧条,令孱弱的上海经济雪上加霜。

在本文的最后,按惯例,我必须要问上海市民们一个问题:这座你们热爱到骨子里城市,已经萧条了整整四年,在这个背景之下,你们是希望继续推动地产虚火,令它越烧越旺,最后玉石俱焚,将百年以来积累的财富,全部化为灰烬;还是希望及时扑灭虚火,壮大实业,将延续了百年的实业强国之梦,落到实处呢?

阿波罗网收集网友评论:

上海的问题早些年就看出来了,这也和国家对上海定位有关,国家就希望把上海变成一个所谓的国际化金融中心,取代香港的作用,所以现在上海的发展模式都按照香港的路子来的,但是这类城市的发展背靠的必须是一个强大的实业经济体,一旦这个实业经济体自己不行了或者不看重你了,这类城市本身没有生产功能了。你看香港现在就是典型。而上海所谓的金融中心,在如今经济不景气,有什么盈利模式?到处欺诈横行而已,未来一旦戳破,这个窟窿大着呢,而上海很多人本地人在高房价里纸醉金迷,醉生梦死呢。

最后结果就是败在房地产上,综观全世界都这样,如果继续供给货币,鸡蛋总会有买不起的一天,到时候一捅,房价硬着陆,谁都抱着账面数字过日子。

一个国家如果走到了国家权贵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的这一阶段,算是走到了尽头。

一线城市过高的房价严重削弱了一线城市的竞争力。

其实突破困局的办法就是改革,已经形成共识,不是啥秘密。关键是难以突破利益集团的利益链条改革举步维艰。

楼主是性情中人,你提供的改革为什么没有人响应?因为不允许,户籍改革超越了现代化城市承受的极限,更有趣的是,党国用来妆点门面的几个大城市周边会布满平民窟,好不容易才赶走周边的农民来建房子,怎么能倒退呢,不过楼主大可放心,新局面没有到来,但就局面却在奔溃,不破不立。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楚天

来源:新浪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