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民生 > 正文

中国年轻人开始立遗嘱 有人给初恋 有人给闺蜜

没有人会经常谈起死亡,但我们总还是会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碰触到这个终极的问题。

越来越多年轻人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然而相比于回避死亡,他们选择接受这个必然会到来的终局,并提前做好准备。

他们早早立下遗嘱,在法律认可的一纸文书里规划着自己的人生结局。

01

年轻人认真规划“身后事”

今年3月,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布了《2023年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数据显示,从2017到2023年,在该遗嘱库订立遗嘱的中青年超过1.8万人。虽然总体人数不算多,但其在全年龄段的占比逐年上升。截至2023年底,在此立遗嘱的90后达到2461人,00后也超过500人。

在中华遗嘱库的案例库中,最年轻的遗嘱人仅有17周岁,是一位经常熬夜的网络小说写手。他是在看到年轻人猝死的新闻后想到立遗嘱。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用一份遗嘱梳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拥有的一切,并保证它们按自己的意愿分配,这是对风险的预警,也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守护。

白皮书数据显示,中青年立遗嘱的最大原因是“防止财产下落不明”,占比18.64%。除此之外还有“照顾家人”、“隔离自身婚姻风险”、“避免纠纷”等。

当涉及房子等高价财产时,任何一个细节都足以牵扯出一地的鸡毛蒜皮。以上海市的房产继承为例,如果产权人在世时没有立下经过公证的遗嘱,有继承权的继承人们也没有达成一致,家务事势必就要诉诸公堂。所以提前立遗嘱也是为了不把麻烦留给他人。

遗嘱往往牵涉金钱,立遗嘱的年轻人也多是经济发达地区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人。数据显示,中青年立遗嘱人群的职业占比首先为“企业高管”,然后是律师、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教师和医生等“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近几年,女性中青年立遗嘱的人数都明显高于男性,且占比呈上升趋势,体现出女性更有守护财产的自觉性。另外,虽然大部分遗嘱人已婚,但随着单身人群扩大,立遗嘱的未婚和不婚者也明显增多。截至2023年,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遗嘱的未婚、不婚人士超过2000人,其中女性占比近七成。

 

02

用遗嘱守护“最后的自由”

2023年的数据显示,97.14%的中青年遗嘱都涉及不动产,包括商品住宅、办公楼、商铺、厂房、车位等类型。虽然房子几乎是所有人最重要的资产,但人活一世,值得惦记的又何止房子。

在不动产、银行存款等以外的“其它”财产类型中,有个人收藏品,有装满个人物品的保管箱,也有微信账号、QQ、游戏账号、虚拟货币等虚拟财产。

遗嘱库案例显示,2023年初,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B站up主订立遗嘱,计划离世后将账号留给好友运营,并将名下价值300万的虚拟资产给父母继承。

更多情况下,虚拟资产被写进遗嘱不是因为值钱,而是因为它们存储了太多的人生轨迹。那些耗费在游戏或者社交账号里的大量青春,也许比现实财产更能证明一个人的存在。

在微博用户@未读UnRead发起的1010人参与的投票中,53%的人希望自己离开后,朋友圈等数字遗产被永久保存,给亲人留念,另外47%则希望这些内容被即刻删除。

通过遗嘱,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人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也可以看到他最珍视的社会角色与人际关系。或许也只有经历死亡的考问,我们才能看清楚生命中最值得在意的人与物。

在30岁以下的立遗嘱人群中,77.39%选择由父母继承财产。随着年龄的增加,选择子女继承的比例逐渐增加。

而选择配偶继承财产人群的比例变化更值得玩味。相比30-39岁和50-59岁区间,40-49岁的人群选择配偶继承的比例最低。白皮书在实际案例基础上分析认为,该年龄段的人更在乎婚姻风险,对自己发生意外后配偶是否再婚会有所考量。

另外,并非所有的遗嘱都局限于血缘与家庭。有人把部分财产留给初恋,有人留给闺蜜,也有人留给儿时的玩伴。作为“最后的自由”,遗嘱可以只保障自己真正在意的人的利益。

除了提供正式的遗嘱文书服务,中华遗嘱库还在微信小程序上开通了“微信遗嘱”功能。“微信遗嘱”主要是传递亲人、朋友间的叮咛和嘱托,不作为法律意义的遗嘱。可以用文字、照片或视频给亲友留言,还可以选择在本人去世后,由中华遗嘱库将其寄送给想留言的人。据统计,在累计收到的近十万份微信遗嘱中,71.13%的人会附上自己和爱人、家人的合照。34.89%的人会向爱人表白。

也许有人会说,正因为死亡距离年轻人还很遥远,所以他们才能放肆地谈论死亡。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向死而生”的过程,对于死亡讨论得越深入,才越能懂得生的可贵,对死亡准备得越充分,才越有坦然迎接它的勇气。

愿我们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都能跳出轻盈的舞步。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李华

来源:谷雨数据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