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楼市的核心问题,根本不是跌价
最近关于楼市“止跌回稳”的说法又悄悄多了起来。
说到这四个字,真的不算新鲜了。
有些城市已经不显示历史成交价;
说白了,就是不想让比价。
这不就是“闭着眼睛买卖”吗?
问题是,看不清形势的人,早在2019到2022那波里被套牢。
高房价、高利率、高烂尾风险,加上频频曝出的质量问题,市场信心早就被打没。
越是遮遮掩掩,大家就越不信任,结果挂牌量越来越多,房子越来越难卖。没有真实成交,何来止跌回稳?
说到底,这一轮楼市的问题,与以前都不太一样。
核心问题之一,老百姓不相信开发商能交楼,不相信承诺能兑现,甚至不相信数据是真的。
唯一能重建信任的,只有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行动。
想想高位接盘的人,亏钱或许是自己的决定,但至少得把房子给人家吧?没有抵押就放贷、没有交楼就挪走监管资金……
这些操作背后,银行说没有“授意”,也不可能。
说起来人人有责,但最后,总是普通人承担代价。
烂尾楼问题,现在提的人反而越来越少。
最近有一些新政策出来,比如推“好房子”、低公摊甚至零公摊,但大多只针对新房。
已经买了房、却拿不到房的人呢?
好像他们就只能变成“历史的尘埃”,唯一的用处,就是用亲身经历提醒后来人:小心点。
不少人把希望寄托在“专项债回购”和“老旧小区改造”上。
但这项措施,真的能托住市场吗?
比如,哪怕是信息最公开的南方城市,门槛也设得极高:整栋、面积够大、产权清晰、位置不能差、价格还不能高……
条件这么多,符合这些条件的房子早卖出去了吧?
因此,很明显,这更像是“量身定制”,本质是政府发行专项债,把城投公司以前的债务接过来,名义上用作公租房,实际上就是左口袋倒右口袋。对市场的真实影响微乎其微。
再说老旧小区改造。
注意,重点是“改”,不是“拆”。
一字之差,背后的逻辑完全不同。
过去拆迁,是房企高价拍地,再用买房人的预付款覆盖成本,各个环节都在分购房者的钱。
现在改造,政府贴钱做基建和维护,这属于纯支出,不产生利润,也就是修修路、刷刷墙,能做到不出安全问题,就已经谢天谢地。
指望这个做,拉动楼市?不现实。
说到底,一旦政策明显偏向某一方,甚至形成利益共同体,信任就很难建立,这也是当前房地产问题最难解的一环。
止跌也许不难,毕竟跌掉一半也算稳住。
但信心的修复却是一个系统工程。
归根结底,大家期待的其实很简单:按时交楼、保证质量、公共配套别缩水。
这些本来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但现在,却似乎越来越难实现了。
不是大家变精明了,是教训真的太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