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印尼总统普拉博沃的两个角色:从1998排华到2025街头怒火
印尼街头抗议政府多项政策,市议会和省议会遭到纵火。图:翻摄自X@librariuz
2025年8月,印尼的街头再度燃起怒火。起于中爪哇巴蒂县的税改风暴,迅速扩散为全国性的抗议浪潮。总统普拉博沃·苏比安托紧急取消访中阅兵行程,急忙返国面对局势。讽刺的是,这位今日饱受群众怒吼围攻的领导人,正是1998年排华暴动中被广泛质疑的“操盘手”。历史兜转,他的角色彻底翻转。
在亚洲金融危机重创印尼的1998年,民怨四起,经济崩盘。那场排华暴动夺走了上千条生命,造成难以抹去的伤痕。彼时身为苏哈托女婿、特种部队司令的普拉博沃,被指责纵容甚至操控暴徒,把社会怒火引向华人族群,好让政权苟延残喘。虽然他否认指控,但最终仍被解职并流亡海外。那场悲剧,让弱势族群承担了国家危机的代价。
二十七年后,普拉博沃再度置身烈火,只是这回,他不再是操纵群众的人,而是群众怒火的标靶。这次人民的矛头并非针对少数族群,而是直指整个制度。当国会议员津贴高达五千万盾(台币十万元),是工人薪资的十倍;当教育与食品价格飙升却无补助;当青年失业高企只能送外卖维生;当21岁的外送员Affan Kurniawan被战术车辗毙却无人问责,人民早已不再容忍。他们走上街头,不是为了一点税收或补贴,而是因为这个制度不再值得信任。
面对群众,普拉博沃的反应却令人熟悉:不是改革,而是镇压。他取消了议员出国考察、象征性删减部分福利,却同时授权军警升高戒备,把抗议者描绘成“叛国”与“恐怖主义”的威胁。这种治理逻辑,与1998年的“转移矛盾”如出一辙。当年是把问题推给华人,今天则是把群众污名化为暴民。
历史的讽刺在此显现。1998年,他利用群众怒火,今日,他被怒火反噬。普拉博沃的两个角色,反映的其实是印尼政治的同一宿命:体制从未真正触及结构性的贫富不均与制度不公,而是一次次以替罪羊或铁拳来应对。
这样的策略或许能延缓危机,却无法解决问题。因为真正的矛盾不是族群,不是阴谋,而是社会裂缝本身。当代议制度只剩下形式,当人民看见“代表”成了特权阶层的代名词,街头就会一次次成为唯一的出口。
1998年的排华,是国家转移危机的耻辱一页;2025年的怒潮,则是人民直接向体制追讨的清算时刻。普拉博沃的命运,正说明了一个残酷的道理:如果政权只懂得转嫁矛盾而不改革,终究有一天,矛盾会反噬政权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