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新闻网手机版
  新闻 |  评论 |  生活 |  新鲜事 |  娱乐 |  禁闻排行
🏠生活 > 史海钩沉 >

苏轼黄庭坚书法欣赏,黄庭坚和他的三个“徒弟”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北宋著名书法家,他和蔡襄、苏轼、米芾并称为“宋四家”,他也是“江西诗派”的创始者。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早年和苏轼一起学习颜真卿的字,但总觉得学得不够好,又从柳公权、褚遂良的书法中悟得了笔意。

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的书法重在写“意”,走自己的路。“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谓“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气韵,可以说是他的书法最大特点。明董其昌更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故世称苏的书法之美乃“妙在藏锋”、“淳古道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是“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而他的书论寓意之说则更加精辟,既为当世直视,又为后世楷模。

颤笔法是书法的一种用笔技法,但现实状态下很少人会运用颤笔法,因为颤笔法运用不好会显得做作和低俗,但如果运用良好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魅力。

在颤笔法的运用上,宋代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是比较成功的一例,黄庭坚的颤笔法不会让人感到刻意,或者是将刻意性减到最少的程度。那黄庭坚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

黄庭坚题苏轼寒食帖跋

对黄庭坚书风的形成有直接影响的是南朝的残碑《瘗(yì)鹤铭》,虽然该碑作者没有署名,但黄庭坚坚信它是书圣王羲之所写,视作珍宝,并花了大量心思临写,他的字终于摆脱苏轼,形成自己的风格。古人得到数行残碑,加以临习,便能成大家。今人临帖无数,却往往难得其法,确实值得深思。

《松风阁诗》是黄庭坚的行书代表作,该贴字形瘦长,中宫紧凑,笔画向四面开张,颇有大将风度。

黄庭坚小楷《山预帖》,该帖写了黄庭坚舍不得扔掉发芽的山芋,煮吃后发现味道不错,还悟到一番道理,可见他是个颇为节俭的人。黄庭坚人品、书品俱佳,影响了后来的一些书画界大家。

白玉蟾,又叫葛长庚,南宋道士。他多才多艺,精通书法和绘画,是道教内丹南宗派的创始者之一。

白玉蟾的行书和小楷深受黄庭坚影响,风格奇崛。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明代书画四大家之一,沈周出身书画世家,他一生不参加科举考试,只是专心书画,是“吴门画派”的创始者。沈周特别喜欢黄庭坚的字,他爱用狼毫写字,字形长撇大捺,颇具风格。

沈周的《行书五律诗轴》。

沈周的《行书七言诗轴》。

沈周的《行书落花诗扇》。

文壁,字征明,明代著名书法家,“明四家”之一。他不仅书法冠绝当时,还精通诗词、散文、绘画,造诣十分全面。文征明的字先学苏轼、李应祯,又学习王羲之,他学习十分刻苦,很快便精通楷、行、草诸体。又向沈周学习绘画,他的书法也深受其影响。砍吧街:http://www.kanbajie.com/整理!

《行书七言诗轴》。文征明的行楷有着浓浓的黄庭坚味道,甚至可以以假乱真。

文征明的《行书五言律诗》。该诗的正文虽然有浓郁的黄字风格,但更为娟秀规整,有黄字的形,而无黄字的气势。结尾签名处的“征明”二字,明显学的是二王、赵孟𫖯,可见文征明“字路宽广”。

编辑:李广松😎日期:08-29
来源:SOHU
作者:鸭梨说车
苏轼 黄庭坚 书法 徒弟
如果发生粮荒会怎样?历史告诉我们的惨痛(图) 2025-09-06
红朝谍影 周恩来布局引诱江青入陷阱 2025-09-04
伟大的荣耀——13所基督教大学与中国抗战患难与共而赢得中国的热爱(图集) 2025-09-07
帝国的黄昏:从主席台到断头台 2025-09-05
巧取豪夺盗窃国宝 康生“保护文物”的高招(图) 2025-08-31
中国史上最神奇的一首诗,顺着读是千古绝唱,倒着读也是千古绝唱(组图) 2025-08-28
才华洋溢的苏东坡竟早就有惊人之举?(图) 2025-08-18
苏轼进寺庙大喊:“秃驴何在”,一小和尚回了四个字,成千古绝对(图集) 2025-07-25
冒牌张又侠书法网上热传 意欲何为?(图) 2025-06-29
鬼谷子一生下过一次山,收四个无名小卒徒弟皆名流千古(图) 2025-06-28
字如其人你认识真正的颜真卿了吗?(组图) 2025-05-09
书法作品想要写好一定要看26位清朝状元的书法,让您大开眼界!(图集) 2025-05-03
千年经典苏轼与辛弃疾的对决谁能胜出?(图) 2025-03-24
林徽因书法有多美?2张巴掌大的手稿,拍出205万(图集) 2025-02-04
三千年一遇,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男人(图集) 2025-01-25
赵本山的提拔者与第一徒弟同日去世(图) 2024-07-10
苏轼晚年最凄凉的诗句:“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组图) 2024-06-04
相濡以沫 苏轼为她写诗词最多(图) 2024-04-23
“天涯何处无芳草”后半句,不是何必单恋一枝花,别再孤陋寡闻了(组图) 2024-04-14
赞苏轼最狠和骂苏轼最狠的,竟然是同一个人(图) 2024-04-14
阿波罗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