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长篇连载 > 正文

《苏俄在中国》第叁编  俄共「和平共存」的第一目标及其最後的构想

第一章  俄共世界革命的战略及其战争方式的演变

     以上各编,已将俄共与我们中国「和平共存」的经历,作简明的叙述,并对中国和世界的反共斗争的成败得失,作扼要的检讨。本编再对俄共的战争思想,及其世界革命的战略和战争方式,加以分析。我们从这叁十年的经历中,看清了莫斯科世界革命的战略及其战争方式的改变,影响我们中国的局势;而中国局势的改变,对於莫斯科的战略和战争方式,更有其决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先就此点,略为说明。

第一节  从列宁到史达林

     我们要研究苏俄战略及其战争方式时,首先应该注意其俄国历史上,对他们斯拉夫民族最深刻的一个传统观念,就是他们俄国有史以来,从来没有为其来自西方的敌人所征服,而却被他东邻的成吉斯汗後裔统治至二世纪以上(一二四一至一四八零)。所以到了苏俄时代[292],他对於这个东方历史性的潜意识,乃就特别的浓厚而加以警戒,亦可以说,这是他布尔雪维克自列宁以来,对於东方赤化,比西方更为注重的原因之一。而且他今後第叁次大战的最後基地,亦建立在这亚洲心脏地区。故今日对於苏俄问题,无论其为政治、经济、社会、种族、生活、习惯、历史、地理;特别是军事战略各种学术研究时,这一个历史因素,是决不能予以忽视的一点。

     一九一七年十月俄国政变,使布尔雪维克取得政权。列宁最初认为必须西方工业国的社会革命成功,而後俄国苏维埃政权-可巩固。所以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零年之间,他屡次准备以武力援助德国共党的暴动及匈牙利革命,都没有成功。後来他派遣军队侵入波兰,又招致悲惨的失败。於是列宁对世界革命政策,乃转向东方,而且更加积极的急进。

     远在一九一叁年,即中国的辛亥革命成功之後,列宁综结马克斯死後的世界革命运动的发展,说道:「在亚洲开辟了一个极伟大的世界风暴的新来源。…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和他们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注一)到了一九二零年八月,共产国际第二次大会中,列宁起草的决议,关於东方民族革命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合作,说道:「与殖民地分离,及其国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将颠覆欧洲资本主义的体系。为使世界革命获得其完全的成功,这两种力量的合作是紧[293]要的。」到了一九二叁年叁月,列宁发表他最後的一篇文字,其中说道:「归根到底,斗争的结局将取决於这个事实,即俄国、印度、中国等已成为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而正是这个世界人口的大多数,最近年来,也非常迅速的卷入了争取自己的解放的斗争。」(注二)於是我们中国,在列宁这一急切的东方政策之下,乃成为其苏俄第五纵队--中共的渗透和颠覆的唯一对象。

     当时俄共世界革命战略的目标,从西方转移到东方的经过,最明确的说明,就是一九二六年二月,季诺维也夫对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特别会议的演说,其中说道:「最初我们对於中欧,也许过於重视,那就是我们属望德国的时候。我们以为无产阶级革命,在俄国之後,德国必将继起。到了一九二五年共产国际全体会议,我们不能不注重英国,其时德国革命似较辽远。现在有一个新的特出的重要因素出现了,就是中国的革命运动,打了许多惊奇的战绩。」(注叁)季诺维也夫所指惊奇的战绩,自然就是我们国民革命当年的东征和北伐战役。可是这个北伐战役的胜利,不仅与他中共并无关系,而且他俄共始终是想要积极的阻止和破坏这个战役的。

     史达林取得了独裁地位之後,对於列宁的战争方式,有两点重要[294]的改变。第一是列宁的对外政策是以苏俄的力量支持各国共党的「革命」;反之,史达林的对外政策却是以各国共党的「革命」,支持苏俄的政权。为了苏维埃政权乃至为了他个人的权力,虽牺牲其在某一国家的共党,亦所不惜。中国的共党,即曾经屡次做他苏俄和史达林个人权力之争的牺牲品。(注四)

     第二是史达林比列宁更着重东方。且自一九二八年以後,他对其国内实行五年计画,对西方展开其和平攻势,而对中国则指使中共采取苏维埃路线,企图以武装暴动,推翻国民政府。(注五)苏俄西守东进的政策,可以说是在史达林的手上形成和发展的。

   (注一)列宁全集第十八册,第五四六页。

   (注二)列宁的「宁可少些,但要好些」。

   (注叁)德林「俄国在亚洲之兴起」,第二零一页引用。

   (注四)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五节,第四八至五二页;第叁章第二节,第五八至五九页。

   (注五)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节, 第五八至五九页;第叁节,第五九至六二页;

第四节, 第六二至六四页。

第二节  史达林的历次转变

   [295]  从列宁到史达林指导下的共产国际和俄共,对於战争问题,常在其各种会议,加以分析,作成决议。一九二八年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所决定的共产国际纲领及其决议案,把世界上的战争分为叁类,并对各种战争中,各国共党的任务,有详明的规定。

     (一)「帝国主义国家相互间的战争」,即苏俄以外的列强之间的战争。苏俄对於这种战争,不去参加,同时各作战国的共党,应以反战运动,转变其战争为革命。

     (二)「反帝国主义的民族战争」,欧洲列强在亚洲或其他各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反抗列强的战争。各地共党应支持这种反帝战争,再进而转变其民族战争为阶级战争。

     (叁)「资本主义的反革命,对无产阶级革命,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的战争」,即苏俄以外的国家对苏俄的战争。各国共党应以反战运动,破坏各作战国的动员作战工作,并进而煽起其亲苏的革命。

     综合的说,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所表现的史达林对国际战争的方针,就是只有战争-是达到共产党的世界革命和世界专政的道路。

     但是到了一九叁五年,苏俄对西方的和平攻势,虽扩大了英法与德国的矛盾,而其对中国的武装暴动政策却全归失败。於是史达林召开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采取「统一战线」的战略。(注一)这次大[296]会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六次大会的战争思想,-是把「统一战线」作为国际共产主要的战争方式来运用。而其运用「统一战线」的目的,不是为了世界和平,而是促成世界战争。

     列宁说:「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我们说,战争-一连串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注二)史达林亦相信「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他相信战争一旦爆发,苏俄必将被迫参战,但是「苏俄必须最後参战」。一九叁九年,他与德国订定互助协定,促成欧洲战争;一九四一年又与日本订立中立协定,促成日本南进。(注叁)及至一九四叁至一九四五年之间,苏俄复乘大战的发展而尚未结束之前,在德黑兰与雅尔达会议中,先击败其同盟的民主国家,而伸张其战後世界的战略阴谋,(注四)造成战後东欧及东亚今日这样险恶的局势。

   (注一)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六节,第六六至六七页。

   (注二)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册,第一二页。

   (注叁)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五节,第八九至九一页。

   (注四)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八节,第一一六至一一八页;及第一编第四章第五节,第一叁七至一叁九页。

第叁节  从马林可夫到赫鲁雪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後,苏俄向欧洲与亚洲的侵略暴行,控制了东欧诸国,强占了东德,劫掠了中国的外蒙、新疆和东北,分裂了韩国,并指使中共匪党把整个中国大陆关进铁幕。於是世界反侵略的国家乃订立北大西洋公约、太平洋集体安全系统,以及巴格达公约,结成反侵略阵线,来保障世界的和平。这一强大的压力,迫使莫斯科不能不改变其战争方式。早在一九五二年十月,俄共第十九次党大会,史达林已提出「和平共存」的口号。此後叁年来,莫斯科的政权由马林可夫转入赫鲁雪夫之手,而其对自由世界的和平运动及中立战术,仍继续发展。今年二月,赫鲁雪夫乃向俄共第二十次党大会提出其战略计画及其战争方式。

     在形式上,赫鲁雪夫是改变了史达林主义。史达林相信世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认定世界战争是到达共产党统治世界的道路。反之,赫鲁雪夫以为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他提出一个口号就是「阻止战争」。但在实质上,赫鲁雪夫这次「和平共存」的统一战线和中立战术,不过是一九叁五年以後,史达林的「统一战线」和中立战术的历史的重演,而以破坏自由世界反侵略阵线为目标。而且马林可夫与赫鲁雪夫的「和平共存」的口号,虽然是相同的,但就其实际的战争[298]方式来说,马林可夫阶段的战略还是防御性的,而到赫鲁雪夫却转变为积极的攻击了。换句话说,在马林可夫的阶段,莫斯科的「和平运动」还是企图阻止巴黎协定的成立,太平洋安全系统的结成,和中东联防的进展。而今日赫鲁雪夫的「和平共存」,则针对着这世界反侵略阵线而实施其战略的攻击,更要积极加以破坏了。

第四节  俄共战争方式转变的枢纽

     一九一八至一九二零年之间,列宁和托洛斯基等国际派的视线,正集中於中欧革命的时候,史达林乃发表其「不要忘记东方」的论文,其中指出,只有在东方,「-能打破欧洲所铸造而束缚整个世界的帝国主义的锁链」。(注)到了史达林专政之後,他集中其侵略的锋刃於我们中国,但是他同时亦并没有忘记西方。在俄共的长期侵略日程上,中国是其「和平共存」的第一目标;到了俄共自以为他控制了中国四亿五千万人口,从此可在东方九亿人口之中,制造「大风暴」,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候,他就转换其侵略锋刃,指向西方了。我们从这一点上亦可看出俄共的世界战略及其战争方式之演变,是以我们中国局势的转移为其枢纽的。

   [299](注)史达林全集第四册第一七一页。

第五节  中国反共斗争在国际上不能击破俄共「和平共存」阴谋的原因

     我们中国首当苏俄侵略之冲,也就首先站在世界反共斗争的前线。我们中国过去在这反共斗争中,所以不能击破俄共「和平共存」的政治战术,而反遭受了挫败的原因,其与国际政治有关的,至少有下列二点:

     一、我们本身缺乏反共斗争的经验,世界亦没有这样反共斗争的先例。叁十年来,我们每一次与苏俄及中共接触乃至商谈,每次与俄共及中共决裂乃至作战,都是一步一步的探索和研讨。有时我们不知其为俄共的陷阱,而冒然失脚;也有时我们明知其为共党的阴谋,而依然中计。因为反共斗争必须是全面动员,总体作战。纵令我们政府,看清了苏俄的侵略企图,揭开了共匪的狰狞面目,如果不能得到国民的支持,和国际的谅解,就算我们的反共政策和方法是正确的,而其结果仍然是一场失败。

二、国际社会亦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大阴谋的外交先例。所以当时并没有人能了解苏俄真是怀抱着这样统制整个世界的侵略野心;更料不到我们中国反共斗争的失败,对於世界和平与人类自由,竟发生了这样重大的影响。因此,第二次大战之後,太平洋各国,面对着苏[300]俄侵略的阴谋,虽在客观上实际利害相同,但在主观上彼此缺乏互信,甚至只信其敌人的谎谬宣传,而漠视其友邦被侵略的事实真相,其结果国际对华政策,与中国反共政策,发生了矛盾,乃给予俄共和中共以挑拨分化,各个击破的机会,这也就是我们中国反共斗争失败的最大原因之一。

第六节  西方与苏俄在亚洲势力消长的转变及其影响

     中国反共斗争一经失败,大陆关进共产帝国的铁幕之後,除了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本身惨遭空前浩劫的直接影响之外,而其对於国际上所发生的影响之大,亦是无法估计,而且这一恶劣的影响,正在不断的继续发展之中。

     一、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因我大陆的沦陷,而突飞猛进,尤其亚洲各国共党之枭张,几乎有不可向迩之势。所以到了今日,赫鲁雪夫且自夸其共产主义已超越国界而成为世界体系了。

     二、苏俄在东方的声势与威望,提高到百尺竿头。除了各国共党之外,一般非共国家亦认为其只要亲俄媚共,即可保持其共存安全,而且认为苏俄援助东方各国,是有诚意而足以信赖的。於是苏俄所称为东方这一枝「广大的後备军」,乃就转变为其在亚洲反抗西方殖民地主义的先锋队了。

   [301]  叁、西方国家在亚洲的信誉与地位,在亚洲人民心目之中,正与苏俄成为一个互相对照的反比例。这就是西方国家在亚洲的声势,因中国大陆的沦陷,随之一落千丈。这一个亚洲反共的力量之中国政府,遭受了打击,使国际形势突然转变,不仅为苏俄与西方国家在亚洲势力的消长与成败的唯一关键,而且亦是世界安危与人类祸福的一个转捩点。真不知这一形势,究竟如何能再争取回来,以挽救今後世界人类无穷的浩劫!

第七节  苏俄与共产集团内部的矛盾及其不可克服的弱点

     今日俄共带领着中共,向东南亚和中东这广大地区急进,一面继续进行其战争准备和战争威胁,一面施展其「和平共存」与中立主义的政治战术。於是赫鲁雪夫就向自由世界炫耀他所控制的广大空间和多数人口的力量,并且夸大其和平攻势与中立战术的效力。他说道:「结果,在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包括欧洲和亚洲,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广大和平区域。这个地区所包括的广大区域内,居住着将近十五亿居民,即占全球人口的多数。」这就是他自以为现在是他准备其最後决战而实现他对於自由世界「和平共存」的最後构想的时候就快到了。

     但是我相信今日世界反共斗争已有其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历史教[302]训。中国叁十年反共斗争的整个过程,尤其值得我们重加分析和检讨。纵令俄共「和平共存」的诈术和中立主义的骗局,今日还能施逞於一时,只要自由世界尤其是我亚洲各国爱好自由的人士能够认识这些事实,且能体认我们中国这个痛苦的经验,并能同心协力,粉碎他俄共「和平共存」的口号之下所发现的国际阴谋和狡诈的政治战术,这就是他苏俄集团侵略主义失败的起点。

     并且我们对於今日赫鲁雪夫强调的「和平共存」及其「阻止战争」这种论调,以及其所施展的清算史达林和取消共产国际情报局等魔术,相互参证,更可以看出他俄共现阶段在其国内和国际策略上,几个不可克服的重大弱点及其因果所在:

     第一、国际如无突变的原因发生,那苏俄在最近期间即在其第六个五年计画之中,至少在这叁年内,他最後决战性的军事准备尚未完成,他不可能会主动的向世界发动大战,如果他被动的作战,那是必败无疑的。所以他要强调其「阻止战争」,和取消共产国际情报局,企图眩惑国际观听,使西方国家误信其停止侵略行为,且使亚非国家堕入其中立主义的圈套。

     第二、他苏俄本国人民,对於其共产政权暴力压迫,与对史达林魔王二十馀年的积愤,无法平熄,尤其是赫鲁雪夫在所谓「集体领导」的政治上,不可克服的矛盾,无法统一,更不能像史达林时代之能切实统制,因而无论其在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军队、思想,甚[303]至在其党务上,矛盾太多,所以他不能不清算史达林,期-人民愤恨,更不能不强调和平,以安定其社会人心。如其对外一有战争,则其内部必将引起叛变,且有整个崩溃的可能。

     第叁、今日苏俄对其附庸各国之组织更不能如史达林时代之控制有效。而其附庸各国对於苏俄帝国主义之暴戾专横,及其内心之恐怖怨恨,随时有爆发之可能。无论其在东德、波兰、捷克、匈、保与中共等附庸,已经是破绽百出。因此亦不能不清算史达林和解散情报局的组织,更不能不迁就狄托,接受其意见,来变换其统制方法,使附庸各国的共党,以其所谓「独立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新路线」欺哄一般民众,缓和其分裂的情绪,以弥缝其内哄的裂痕。他在如此情势之下,若其对铁幕之外再引起战争,则不待其附庸各国的傀儡对苏俄之背叛,而其各国内部人民反共抗俄的革命,必乘机蜂起。如此则他即欲维持其共产集团的现状而不崩溃,亦不可得了。

     只举以上叁点,亦就可以判定俄共在现阶段内,不仅不敢发动世界大战,而且不能在其国外参加任何足以引起大战的局部战争。这就是他提出「阻止战争」和「和平共存」的口号的用意所在。

第八节  自由世界今後成败的关键--对共产主义集团应该特别警觉的两点

     苏俄及其共产集团内部,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矛盾,已如上所述。但是自由世界的反共人士,必须特别警惕的。

     第一、国际共产党的内哄和分裂,虽可削弱其对铁幕以内的控制,及其对铁幕以外的斗争力量,使其不能不改变其对内的控制方法和对外斗争的方式,以延长其征服和统治世界计画的时间表,但他们决不因此而革除其阶级性和国际性的共党本质,亦决不会改变他们的世界革命和消灭资本主义的共同目标。换句话说,尽管国际共党的内部进行着权力斗争,而其对於一般民众及其敌人「资产阶级」,是必须合力压制和摧毁的;尽管他们铁幕的内部发生了利害冲突及其如何自相矛盾,而其对於自由世界及非共国家,仍然要共同行动来胁制和欺压的。今日假定共产附庸各国,一旦都背叛莫斯科而脱离其领导的时候,那我以为其共产集团必会有另一个领导中心产生,不过其领导的名称或变更其一个新的方式而已。须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统一律」,是共产集团的唯一基本思想方法;以仇恨发展斗争,以斗争制造暴力,为其生存的社会根据;而以暴力控制群众,以群众供其奴役,为其共同的政治目的。所以共产集团的铁则,是无斗争即无生存,并从斗争中获得其统一。我们切不可忽略他们这一个传统的本能,及其[305]永不改变的本质,这样对共产集团行动的判断,方能免於错误。自由世界的反共人士或以为其俄共附庸国家的叛变,将为人类带来自由,为世界带来和平,因之认为共产集团的内哄,即可消除他俄共侵略的野心,这一判断亦可以说是绝对错误的。须知民国叁十七年(一九四八年),狄托叛变脱离了莫斯科,而俄共就在其明年(民国叁十八年)侵占了中国大陆,扩张其比南斯拉夫的面积与人口大过数十倍之多的领域,这岂不是他一方面虽失了一个南斯拉夫,而在其他方面,反得了几十个南斯拉夫麽?这一个事实,希望自由世界勿再健忘才好。

     第二、国际共党只图利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利用。无论他共党内部发生何种斗争,亦无论其对外遭受何种困难,任何国家或个人,若要乘机利用他,其结果必将为他所利用。我们应该一读史达林的「列宁主义文选」中所说的一段话:「在我们的工作上,我们不能跟着任何人的音调来跳舞,尤其不能让自己受反对者关於我们的话来指导我们。我们必须走我们自己的道路,扫除那反对者欺骗的企图,和我们自己中间某些布尔雪维克使其自己成为反对者挑拨的牺牲的诸般错误」。(注)所以今日,无论共产集团内以及其国际共产党的矛盾和内哄是怎样的发展和表面化,应知共产党人毕竟是共产党人。尤其[306]是各国共党领袖,他们就是死了的骨灰,亦不会变成民主主义或民族革命者。他们内部斗争,无论谁胜谁败,孰得孰失,而只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人事交替,归根到底,仍是共产党徒一丘之貉,这样从一手移转於他手的结果,决不会减少其对自由世界侵略的危险,亦不会改变其征服世界、奴役人类的目标。须知南斯拉夫的狄托,脱离了莫斯科至今已有八年之久,而其南斯拉夫的人民,并没有脱离其共党奴役的统治,亦没有得到任何的自由,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史例。所以只要俄国布尔雪维克的政权存在一天,或其附庸各国的共产党政权存在一天,那不仅对於其人民自由,毫无关系,而且他共产国家之间,决不能脱离其共同依存关系,何况俄共更有其历史和地理的凭藉,以及其辩证方法来变相的控制他们。

     因之自由世界如不能及时利用其分裂和内哄的时机,以援助其铁幕内反共人民的革命,来推翻共产制度,而等待他们共产党内部自动崩溃,那无异是缘木求鱼,到了最後,仍是徒供国际共党来施展其统一战线和中立战术,乃至推行其反战运动的机会。其结果,真正因此而分化者,必为民主集团的自身,而不是共产集团。须知共产主义及其共产组织,如在一国之内,有其合法的政党地位,则这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绝无安全之望;若在世界之上有其一个共产国家存在,则世界必无和平之日,而人类亦无自由的保障。所以自由世界[307]的反共人士,对於共产集团的崩溃,如持等待政策,必将对世界人类的前途,铸成大错。

     我以为自由世界今日只有针对俄共内在的危机,看准其内哄分化的各种矛盾因素,采取积极政策,使其铁幕内外的反共人民,互相策应而汇合为一个反共主流,以促成苏俄本国反共革命,扶助其人民,真正获得解放与自由。如此,不惟可以阻止苏俄向自由世界挑战,而且更可促进共产集团内部彻底崩溃,杜绝苏俄征服世界的野心,消弭世界大战的祸根,以确保世界永久和平。这实在是民主集团使苏俄不战而屈的良机,不可轻易错过。

     如自由世界反共人士研究俄共的情势,果能以其史达林死後叁年来所导演的「和平共存」、「阻止战争」,和清算史达林、解散情报局等技艺,以及其附庸各国所发生的罢工暴动、反共抗俄各种事实,和他苏俄内部各处变乱与各种矛盾作整个的检讨,综合其中之激剧变化,内崩外溃的迹象,就可证明他若非自感其岌岌可危,无法维系的事实存在,则他决不出此鞭-暴恶,谢罪乞怜等各种非人所为之兽行。如果反共人士犹以为此仅是俄共历来所施展的一套欺世骗人的同样幻术,而忽视其共产铁幕内在的危机,则此种错误的判断,必将招致养痈贻患,又为俄共来造成其坐大反噬,从容统制世界的後果。

(注)史达林「列宁主义文选」第七六页。

第二章  俄共战争思想的来源及其基本政策

     俄共的战略目标从中国转向东南亚和中东,其战争方式从制造战争诡变为「阻止战争」与「和平共存」,已如上述。但实际上,他这叁十年的侵略行为,乃是结合多数战役的一个战争。我们中国为了国家生存与人民自由,继续不断的与他进行各种战斗。这一长期的痛苦经验,使我们对於俄共的战略目标和战争方式的转变,每一步骤都比较了解。我将在补编中,说明俄共对我们中国所施展的各种战术,本章只研究其俄共战争思想的来源及其战争的基本原则。

     我今日探讨俄共的战争思想的根据,第一是以马克斯和列宁对於战争的基本观念为基础,来研究其具体的战争原则;第二是综合我们叁十年来与共党实际的作战经验,来分析其战争方式与战术;第叁是参考俄共对内对外战争,自一九一七年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的战史,来解剖其战争的本质。至其苏俄军事上所谓「永久性的作战因素」的五原则,(注)或其早已公开发布的各种教令以及其各军种或各兵种的战术问题,并不是我在此所要研究的对象。至於中共的战争[310]思想,不过是俄共的一些馀沥,更没有什麽特别加以分析的必要。

     惟在研讨俄共的战争思想之前,所应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他们所谓战争思想,并不单纯是指军事作战一方面的战争思想,乃是连带着对政治作战的战争思想而言。尤其是他们世界革命的战争思想,更是政治作战的战术重於军事作战的战术之思想。但是他们政治作战的战术,最先还是应用军事作战的理论,後来又运用其政治作战的战术思想,而反映到他军事作战的战术思想上面。例如他们所谓「普罗」军事思想,完全是受了他布尔雪维克政治思想的影响所产生的。

     我们若是就他苏俄军事的战争思想而言,那他们思想的来源,可说是由东方与西方两个不同方向融汇而成的。他们战争哲学的来源,在西方是师法克劳塞维茨,在东方是师法孙子。他的战争形态,在西方是学习拿破仑,在东方是学习成吉斯汗。故其对於兵学的研究,特别讲求东方的孙子与成吉斯汗的学理及其原则。这是我们探讨俄共军事的战争思想所不可忽视的。

     至於列宁的世界革命战争思想有两个主要的来源:一个是马克斯,一个是克劳塞维茨。他从马克斯所得到的,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和社会结构及政治情势的分析方法;他从克劳塞维茨所学到的,是战争[311]的基本原理,和战争指导的方法。史达林承接列宁的衣钵,但他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在第二次大战前後,却不断予以抨击,特别是他对其最高军事学校教授拉金上校所问,「应不应该批评克劳塞维茨的军事基本理论」时,他所答的一段话,说:「克劳塞维茨是手工业战争时代军事理论的代表。他早已成为时代落伍的军事理论权威者。现在我们是处於机械化战争时代,在机械化战争的时代,需要有新的军事理论家。」我以为他这一段话,只能对於军事作战的战术思想而言。因为各军种的战术思想,自然是随着时代与武器的发展而进步,决不能墨守成规以甘居落伍的。

     但是他对克氏的战争原理,亦即是他们所指「军事基本理论」有关部分的抨击,我以为他如不是一个不懂军事学理的人,那他无非是为了夸耀其自己理论的高深,强词夺理,要胜过古今一切战争论权威者,表示其战争思想并不是由外传而来,乃是皆由其自己独出心裁的天才而得的自大狂的心理罢了。我以为今日共产主义战争思想尤其是他们世界革命战争思想的理论,仍不能脱离其共产主义的祖师,马克斯和列宁传统思想的轨范。不过列宁对於其学术与理论方面,并没有像史达林那样自作聪明,自大自负的习性,而且他列宁自己亦不承认其是一个军事专家,就是在其论述中,亦没有关於战争思想的系统着[312]作。但是他平生是特别注重军事科学和研究战争艺术的革命家,而且他在一九一叁至一九一五年之间,读克氏战争论,曾作很精详的札记。我们今日可从克氏战争论中,特别是列宁札记所摘录和他所评注的部分,来对列宁的战争思想,加以检讨,更可了解列宁及其俄共战争思想的梗概。

   (注)苏俄军事上所谓「永久性的作战因素」的五原则,就是(一)後方的安定性,(二)军队的士气,(叁)师的素质和数量,(四)军队的装备,(五)指挥官的组织能力。

第一节  战争的绝对性

     克劳塞维茨在其战争论中,开宗明义,即确立「绝对战争」的概念。战争为了达到其使敌人服从我方的意志之目标,在概念上,暴力的发展与暴力的行使,没有任何界限,不达到极限而不止。这就是战争的无限界性或绝对性。(注一)

     克氏以为过去大多数现实战争,都是有限战争,因此过去一般人对於这一绝对战争思想,究竟有多少现实性,表示怀疑。但是克氏从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发现了战争的新趋势。这一新趋势就是战争急速向「绝对」的方向迈进。(注二)

     这一「绝对战争」或「无限战争」,与过去现实战争或有限战争相比较,其差异之点是什麽呢?

   [313]  一、有限战争-是一次决战,或是几个战斗的结果。所以战争的胜利,乃是一次决战,或是几个战斗的胜利之总和。反之,无限战争乃是继续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又是一个不可分的总体。这个总体,虽包括着多数战斗,但各个战斗,其本身并无独立价值,而必须从其战争的总体上估计其价值。(注叁)

     二、有限战争思想,把战争看做一种类似商业上的交易行为,估计其所负担的风险,及其所期待的利润的数量,拿出军队来作资本,而希望每一笔交易,所受的损失,不会超过他投资的数量。(注四)反之,「无限战争」乃是一个最後决战的概念。为了最後胜利,军队的数量、编组,以及政治谋略、外交行动,都是为了最後决战。好像我们把所有资本投入一个事业,每一笔交易都是为了最後的结算。(注五)

     叁、有限战争的目的,是强迫敌人接受我方的条件来订立一个条约,或是割取敌人的一部分领土。所以这种战争要计算其所需用的时间,要计算其所得到的土地。反之,「无限战争」的目的是要使敌人屈从我方的意志。除非毁灭了敌人的作战力量,迫使敌人无条件投降,接受其绝对的统治,则时间多少,土地得失,都没有独立的价值。

     但在法国革命战争中,发生了共产主义和阶级战争的一道逆流。[314]这一道逆流,在马克斯和恩格斯的手上,构成了一个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他们更将克氏「无限战争」的概念,应用於阶级战争,而形成其「世界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专政」的狂暴理想。马克斯为共产国际联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乃是国际共产主义和世界革命运动的起点。马克斯从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的暴动中,指出未来的民众革命,「不再是像从前一样,把官僚主义的军国主义的机器,从一手移转於他手,而是要把他彻底粉碎」。(注六)恩格斯在「法国内战」的绪论中,更明白的说:「请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到了一九一九年叁月,列宁组织了第叁国际,其信条载在「共产国际宪章」第一条,就是:

     「共产国际--国际工作者同盟--是各国共产党的结合,亦即是世界共产党。共产国际,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及组织者,共产主义的原则及目的之宣传者,要努力争取劳动阶级,  和贫农的广大群众,要为世界无产阶级专政,为世界苏维埃共和国联邦,为完全消灭阶级,并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的第一阶段而奋斗。」

     苏俄及其所役使的国际共产党,在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和各地区中作战,乃是以「世界无产阶级专政」为其最後的目的。他们为了追求这一狂妄的目的,他们的战争,当然窃取克劳塞维茨所谓「绝对[315]战争」和「无限战争」,而不是一般现实战争或有限战争所能比拟。

   (注一)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国防部译本)第一篇,第一章,第叁页至九页。(注二)战争论第八篇,第二章,第一零页至一一页。

   (注叁)战争论第八篇,第一六页附表参看。

   (注四)战争论第五篇,第叁章,第一零页至一叁页。

   (注五)战争论第八篇,第六章,第八六页至八七页。一八五七年九月二十五日,恩格斯写给马克斯的信,特别对这个比喻,感觉兴趣。

   (注六)一八七一年四月十二日马克斯写给顾格曼的信。

第二节  国民战争与阶级战争的并用

     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无限战争的趋势,再具体一些说,就是战争成为全国国民的事业。克劳塞维茨指出了欧洲在十八世纪中,战争只是政府之间的事;到了法国革命,战争一变而为法国叁千万民众的共同事业,(注一)使战争更接近其绝对性的本来性质,(注二)摆脱一切传统的限制,而能尽量发挥其本来的威力。(注叁)

     克氏在战争论「国民战争」一章中,表现了他理想中的无限战争[316]的型态,他认为一个国家在敌军侵入国土之时,本国军队向国内退却,而以正规部队支持其武装民众作战。敌军侵入国土愈深,则其兵力愈为分散,「於是国民战争的怒火,遂开始燃烧,终成燎原之势,达到决定战局的最高潮。」(注四)一个国家在战败之後,再起作战时,国民战争,更是御侮图存的战争方式。(注五)克氏的战争哲学,推论至此,其对於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可以说是有其宝贵的贡献。

     克劳塞维茨的理想中的无限战争的基础,就是他所谓全民武装的「国民战争」。因之,马克斯亦依据这一理想,从法国革命中寻绎其阶级斗争的战法。马克斯从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的暴动中,指出未来的阶级战争,将演成群众的大规模的军事的流血的斗争。(注六)所以他们极力鼓吹「全民武装」的论调,这对於列宁的战争思想当然有特殊的影响。

     到了列宁,他完全袭取克氏从法国革命所指出的「无限战争」的趋势。他说:「法国革命民众,重新构成其整个战略体系,打破战争的一切旧规律和旧习惯,创造新的革命民军来代替旧式军队,并采用新的战法。」(注七)但是他对於俄国革命,则完全采取马克斯阶级战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路线,来指导他的党徒的行动。他认为一九零五年俄国革命,虽接受法国革命的教训,但是「无产阶级」放弃了「国民的」和爱国的幻想,集中其阶级的力量於其阶级的组织--工农[317]兵苏维埃。(注八)後来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中,列宁指导十月政变,就是把俄国对外战争转变为阶级战争,来推翻临时政府,取得政权。此後苏维埃政府在内战中所采取的战法,更是把克劳塞维茨的「国民战争」的战法,应用於阶级战争。

同时,列宁不仅未曾放弃克氏「国民战争」的思想,并且采取他这个思想来确立苏俄的军事政策。首先,他在内战中,决心建军。他对俄共的干部们说:「咬紧你的牙关,莫说大话,准备你的武力。」他力主苏俄军队要用现代的武器和现代兵术来作战。(注九)并且他在一九二零年波兰战争失败之後,即决定苏俄的红军,应以保卫其本国国土为主要任务,决不再为援助其他各国共产革命而出国作战。所以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俄完全以其正规红军为对德作战的主体,而以全民武装的国民战争方式,支援其前线红军,在爱国战争的口号之下,来击败德军,争取胜利了。

   (注一)战争论第八篇,第叁章,第五零页。

   (注二)战争论第八篇,第叁章,第五叁页。

   (注叁)战争论第八篇,第叁章,第五四页。

   (注四)战争论第六篇,第二十六章,第一五七页。

   [318](注五)战争论第六篇,第二十六章,第一六二至一六叁页。

   (注六)马克斯「法国的内战」对此点论述甚详。恩格斯亦在其「法国阶级战争」绪论中,说明革命群众对普鲁斯作战:「凡是能够拿起武器的人民,全数编入军队,采用枪炮、弹丸、炸药,其效力之大,是前代所梦想不到的,这使全部军事完全变革。」

   (注七)列宁在一九一七年所说,波莎尼「一个世纪的斗争」第八八页引。

   (注八)马克斯「法国的内战」英译本附录所载列宁一九零八年论文    。

   (注九)列宁一九一八年五月八日演说,选集第七册,叁一一页。

第叁节  军事战术与政治战术的协调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以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以其他手段,继续政治的对外关系」。列宁对他这句话,加以评注,以为「战争不止是一个政治行为,并且是政治的最後手段。」又以为「政治是全体,战争是局部。」列宁对於这一个观念,再加引伸,说:「和平是战争的继续」,「和平是继续战争的其他手段」。这列宁的引伸,更是构成了俄共战争思想的基点。所以关於克氏这一理论,应该特加说明。

     通常一般人都认为战争爆发的同时,政治关系即告中断。克氏则[319]认为「战争不过是政治外交的一个手段,决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注一)因为战争的基础,以及规定战争重要方向的一切对象,诸如本军的兵力,敌军的兵力,两国的同盟者,两国的国民性,及其政府的性质等,都含着政治的性质,而与全般的政治关系相连,所以到底无法切断。(注二)克氏认为一个战争之中,军事与政治的一切活动,构成一个整体,这一整体中,每一个肢节都不能分开,每一项活动都是和整体合流而为整体所规定。而这一整体乃是由国家政策来指导的。(注叁)他这一概念,开拓了现代总体战理论的道路,同时亦演变为俄共世界革命战争的构想。

     克氏对於战争的整体之中,心理作战及政治作战,应如何与军事作战协调,亦有精辟的说明。克氏以为战争的对象有叁种:一是敌人的战斗力,二是敌人的国土,叁是敌人的意志。为了影响敌人的失败心理,则对敌军作战,和占领敌人的土地,都成为心理作战的手段。并且,直接运用政治战术,影响敌人对於战争胜算的推测,更无需击破敌人的战斗力,而迫使敌人接受我方的条件,这比击破敌人战斗力的方法,是更为有效的。(注四)

     马克斯和恩格斯也可以说是现代总体战理论的先驱。他所谓辩证法的历史观,就是对於社会政治的各种势力,从变动的观点,把握其内在的联系,而加以分析。他们并不把战争当作孤立的现象来考察。他们认为战争要在政治、经济、心理各种领域中使用各种方法来进行[320],而军事行动乃是其最後的手段。所以一个战争,在其开炮之前,已经在经济战和心理战上,决定了胜败。(注五)

     因之,在俄共的战争思想上,使用武力与使用和平方法,都是战争。惟其是各种方法,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形成苏俄集团世界革命战争的总体战。

     列宁在一九二零年说道:「我们的道德,是从无产阶级斗争产生的。共产主义的道德,乃是为阶级斗争而工作的道德,凡是有利於阶级斗争的一切方法,都可采取。」(注六)列宁明白指出了这「一切方法」是些什麽。他说:

       「布尔雪维克有了十五年(一九零叁至一九一七)的实际历史。这种历史经验是丰富的革命运动的各种方式--合法的与非  法的,和平的与激烈的,秘密的与公开的,小组的与群众的,国  会主义的与恐怖主义的各种形式,彼此交替...。」

       「无产阶级专政乃是一种持久的斗争--流血的与不流血的,暴力的与和平的,军事的与经济的,教育的与行政的斗争。」  (注七)

     一九二八年的共产国际纲领也明白规定如下:

       「无产阶级专政乃是阶级斗争在新情势之下的继续。无产阶[321]级专政是一个坚决的战斗--流血的与不流血的,暴力的与和平  的,军事的与经济的,教育的与行政的,--对旧社会的势力及  传统之战斗。」

     所以苏俄及其国际共党对敌斗争,不仅随时变换其斗争方式,并且要从一个方式变换为正相反对的方式。这就是他「辩证法」所谓「对立物的转变。」

   (注一)战争论第八篇,第六章,第九一页。

   (注二)战争论第八篇,第六章,第九二至九叁页。

   (注叁)战争论第八篇,第六章,第九八页。

   (注四)战争论第一篇,第一章,第四九至五零页。

   (注五)欧尔主编「现代战略的诸作家」,第七编,「恩格斯与马克斯社会革命的军事概念」可以参看。

   (注六)列宁「青年联合会的任务」,选集第九册,四七五页。

   (注七)列宁「左倾幼稚病」。选集第十册,六二页八四页。

第四节  攻击与防御的统一

     军事学家往往批评克劳塞维茨对於防御,过於重视。殊不知克氏[322]「战争论」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攻击与防御之辩证法的统一。

     克氏认为转攻为守是攻击战的「原罪」,攻击者常在此时招致失败。转守为攻乃是防御战最辉煌的起点,防御者常能从此获致胜利。所以攻击战是较弱的战争方式;而防御战是较强的战争方式。克氏以为「『保有』比『取得』为容易」。「所以攻击者浪费的时间,完全成为防御者的利益。防御者可在其未曾耕植之处,有所收获。」(注一)一般兵法家,常认为唯有攻击始可制胜,而克氏认为攻击之所以制胜,这制胜之机,是要由防御得来的。所以克氏指出单纯的攻击战易致失败,并对於防御者向国内退兵而对敌作国民战争的战法,特加以详尽的说明。

     克氏对於攻击战,更有其独特的分析。他认为「战争的概念,实在不是由攻击而成立」。其意就是只要被侵略者没有抵抗的行动,那就不会有战争了,而且「攻击的绝对目的,并不是战斗,而在占有某些事物。」(注二)他有一句名言:「侵略者常抱和平主义。」因为侵略者深愿在不流血而毫无抵抗的状态之下,侵入敌国。(注叁)他这句话,是列宁所最为赞许的。

     列宁袭取这「攻击与防御的辩证法的统一」的原则,而构成其阶级战争与国民战争的辩证法的统一之世界革命的战略思想。今日我们所应特别注意的,就是自列宁以来,俄共对其敌国,虽常用其国内的[323]阶级战争来击败他;而对其苏俄本国的军事政策,却是以防御为攻击的原则。他对於国际战争,绝对避免参战,即在其本国受到敌国攻击,不能不参战时,亦宁可向国内退却,再与其敌军抗战,而以爱国主义口号,进行其全民武装的国民战争。列宁在他驳斥「左翼共产主义者」的论争中,说道:「若想真正防御一个国家,就必须彻底准备,和精密测定力量的相互关系,预先知道力量不足时,则向国内退却,就是最重要的防御手段。(若有人认为这仅是应用於某种特定场合的公式,那就请他读一读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之一,克劳塞维茨关於这个问题的教训吧!)但是左翼社会主义者中,竟毫未了解到力量相互关系底意义。」(注四)他这一段话-,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他对於「向国内退却」的防御战法,并不认为其仅是应用於某种特定场合的公式;这就是说,他把这种防御战法,当作苏俄指导世界革命战争的基本原则。

   (注一)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六篇,第一章,叁页(注二)战争论第六篇,第七章,六一页。

   (注叁)战争论第六篇,第五章,四叁至四四页。

   (注四)列宁全集第十五册,二六一页。

第五节  正攻与奇袭的统一

     俄共对於战术的整体,采取攻击与防御统一的原则;而其对於决战的行动,则以正攻与奇袭的统一为其基本思想。

     克劳塞维茨认为攻击唯一的优点,就是奇袭;不必要的时间消耗,不必要的迂回行动,都是战斗力的浪费。(注一)这正攻与奇袭的统一亦是克氏战争思想上的一个基本原则,而亦为马克斯和列宁所袭取。马克斯在其「德意志--革命与反革命」中,论群众暴动,说道:

       「暴动与战争一样,是一种艺术,其进行要依一定的规律。这规律如被忽视,即有损害於忽视的一方。一经进入暴动的过程,即须以最大的决心来行动,且采取攻势。每一暴动,守势即是  灭亡。要在敌人的力量分散之时,袭击你的敌人;准备新的胜利,保持第一个行动所激起的奋发士气;争取动摇份子到你这一边,在你的敌人未能结集其力量来对付你之先,迫使其退却。」

     一九一七年十月政变的前夕,列宁引用这一段话,主张立即对其敌人袭击,发起武装暴动。(注二)一九二叁年五月,列宁追述其「十月革命」的教训,更引用拿破仑的话,就是「要先行接战,再看情[325]势的发展」。(注叁)由此更可见列宁是怎样指示俄共来施行奇袭了。

     帝俄时代侵略主义的传统,是先发制人,袭击其邻邦。即如加萨林女皇的时期,一七六七年陆军侵入克里米亚,一七六八年舰队袭击希腊,一七七二年、一七九叁年及一七九五年叁次瓜分波兰,并对波兰人肆其屠杀。在尼古拉斯一世的时期,一八二八年侵入土耳其,一八五叁年侵入达旦尼尔海峡,一八五四年侵入克里米亚。这些都是帝俄时代先发制人,乘虚蹈隙,肆其袭击的实例。他这一历史的传统思想,当然亦是今日俄共所一手承袭的。

     苏俄建军之初,其战术思想特别强调攻击,甚至防御在其战术上没有地位。後来到了一九四二年,对德抗战,-把防御列为一种正常的战斗方式。但是他们直至今日,其基本信条仍然是「只有在主要的方向,作一个具有决定性的攻击,-能制胜」。他在其所谓「永久性的作战因素」五原则之外,增加一个「暂时因素」,即以奇袭为其唯一主要的战争原则。

就纯军事来说,在现代战争中,战术的奇袭,虽然是常用的,而战略的奇袭要使其有效,几乎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俄共及其国际共党,并不期望其对方对於战争完全没有准备,而乘机施行战术的奇袭。他的企图,乃是在其对方虽有准备,而他仍然能够实施战略的奇袭。所以他实施攻击之前,其惟一惯用的战法,就是施用伪装和诈术,来[326]隐蔽他自己的方法与目的,并转移敌人的视线和方向,如此则共党不仅对敌人所未能警觉和准备之处,施行其战术的奇袭,并且要在敌人有警觉并有准备之时,亦能施行其战略的奇袭。

   (注一)战争论第八篇,第九章,一五七至一五八页。

   (注二)列宁「布尔雪维克能保持国家权力麽?」选集第六册,二九一至二九二页。

   (注叁)列宁「我们的革命」选集第六册,五一二页。

第六节  战争与革命的互变

     马克斯以及列宁,都袭取克劳塞维茨的兵学和战术,但克氏从法国革命中,指出其国民战争的战法,反之,马克斯却从法国革命中摘取其阶级战争的教训。

     但是战争与革命,毕竟是互相关联,互为转变的。法国革命之後,拿破仑乘法国叁千万国民参加战争的威力,对外作战,造成辉煌的战绩。这就是国内革命酝酿对外战争的新方向和新兵术。反之,在第一次世界战争中,俄国对外战争却引起了国内革命,乃使布尔雪维克乘机夺取政权。这又是「战争为革命的产婆」之实例。总之,无论法国或俄国在当时情势之下,而其反专制和反封建的革命,是必然发生的。但在革命发展过程中,到底是民族主义和民主政治的成功,或是共产主义暴力斗争的成功,那就要看当时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推移和[327]消长,以及其各个政党的组织、政策、战略和技术怎样来决定了。

     自列宁以下,俄共一般领导者对於这一战争与革命互为转变的问题,历来都是特别敏感,并且全力运用。俄共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他对於苏俄铁幕以外的国家,期待并促成其相互间的战争。因为无论其为「帝国主义战争」,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战争」,都给予共党以机会,使其「转变国际战争为内战」,而夺取政权。所以苏俄对其本国以外的各种战争,指使当地共党参加,而苏俄除了其正式红军不允参战以外,其他一切皆予以间接援助和积极鼓励。但他本国对於国际间各种军事战争,是力求置身事外,而不愿卷入漩涡之中的。

     一九一八年叁月,苏俄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布勒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列宁说道:「消极抵抗,是比一支不能作战的军队,更为有力的武器。」到了一九二零年,他对波兰作战失败之後,列宁的国策,对於其共产国际的敌人,要由其各国内部无产阶级革命,而不由苏俄集结军事力量来击败他们。但苏俄并非没有攻击战争的计画,惟在其最後决战性的军事准备没有完成以前,决不参加任何军事战争,而对其敌国攻击的方式,-是用政治和心理等各种非军事的攻击而已。(注)

   [328](注)一九二叁年,十一月,我在莫斯科,托洛斯基说明列宁的军事政策,参看本书第一编,第八章,二二至二叁页。又欧尔主编现代战略的诸作家」第十四章,「列宁、托洛斯基、史达林-苏维埃的战争观念」叁二四至叁二八页,亦说明如此。

第七节  战争的曲折路线

     如上所述,苏俄及其共产集团的无限战争,乃是攻击与防御,军事与政治,战争与和平之辩证法的统一,亦即是阶级战争与国民战争,旧民族主义与新殖民地主义的辩证法的统一。这一战争的进行,当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折的。列宁说:「如果敌人的行动不是一个直线而是曲折的,我们也必须曲折-能赶上他。」(注一)俄共这一战争的曲折路线,可从下列叁方面来说明。

   一、俄共对敌作战,常估计战争的形势,来确定其战略和战术。在其所认为「革命高潮」之时,他采取攻势,实行武装暴动,或军事决战。在其所认为「革命低潮」之时,他采取守势,甚至於退却  或屈服。他们以为「革命不是顺着一条直线的、延续的、上升的路线来发展的,而是顺着一条曲折的途径,高涨和低落的潮流。」(注二)

   [329]二、俄共对敌作战,更常采取间接作战的方法。他要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的战场上,战胜敌人,而後与他在军事战场上达到其最後决战的目的。因此,在列宁的战争思想上,「最健全  的战略是延迟战斗,最健全的战术是延迟攻击,直至对方的士气衰落,人心动乱,使其决定性的最後一战,可以施展之时为止。」(注叁)他这样以政治与军事,和平与战斗交互使用的战法,亦使其战争的进展,不是直线,而是曲折的路线。

   叁、列宁的迂回战略,在地域上,更有其最高的典型,就是苏俄征服世界的路线是从亚洲向欧洲。列宁以为「从莫斯科到巴黎最近的路,是由北平经过加尔各答的。」这一迂回战略,亦使俄共的战争,形成其曲折的路线。

     由此可知,俄共自列宁专政以後,莫斯科的战争方式,虽有其多次的改变,但实际上都不过是在这一曲折路线上迂回战略中,着着进行而已。

   (注一)莱迪斯「政治局的作战典范」叁叁页引。

   (注二)史达林「列宁主义」第一册,二二零页至二二二页。

   (注叁)李德尔哈德所着「迂回战略」,对列宁的战争思想,撮要说明如此。

第八节  一切为了决战

   [330]  克劳塞维茨以为无限战争的最後结局,是歼灭敌人的兵力,占领敌人的国土,并且强制敌人屈从我方的意志。但是要使敌人屈从我方的意志,必须事实上使敌人丧失抵抗力,或使其感受有陷於这种危险的威胁。所以军事行动常须以解除敌人武装为目标。(注一)为了达成决战目的,其所能使用的手段颇多,而最主要者则为战斗。所以一切军事战斗动作,皆须从属於决战的最高原则之下。如以不流血而期解决战局的方法,决不能视为保存其战斗力的自然手段。如勉强为了保存战斗力而避免流血决战,反将使其军队陷於危险的境地,而致完全毁灭。(注二)可以说,无论任何不流血的方法,要想其代替决战而来解决战局,那是绝不可能的。

     马克斯是反人道主义和反和平主义的。他认为未来的社会必须由流血战争产生。列宁亦以为共产主义的正确纲领,是「武装无产阶级,来征服和消灭资产阶级」。并且相信「没有一资本主义国家能在苏俄的手上,逃脱其败亡的命运。」(注叁)一九二八年,史达林导演的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在其所通过的「共产国际纲领」中,更明白规定:「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不是意味着依议会的多数,以和平方法获取现存的资产阶级机构,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乃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权力,摧毁资本主义国家机构,而以无产阶级权力代替他。」[331]由此可知俄共及其国际共产组织,从来没有承认任何和平方法可以代替其「暴力」和「决战」的原则。

     但是俄共对自由世界进行「无限战争」,不是战争一经开始,即进入流血决战的阶段,也不是利用政治战及心理战来代替决战,以期获致最後的胜利。因为在无限战争中,休战的状态常较接战的时间为多,而其在休战状态中,并不停止其对敌人战争的行动。他的一切政治的心理的战术,主要的作用,全是为了他改变双方的均势,即改变敌人物质的和精神的优势为劣势,同时亦即改变他自己物质的和精神的劣势为优势,而後进行其流血的决战。这亦就是俄共必须运用其「和平共存」战术的主要关键之所在。

     因此,共党将要对敌决战,必先施展其和平共存的各种方法,尤其是政治和心理战。即令其进入决战阶段,他仍然进行其政治心理作战,来改变双方的均势,并隐蔽其决战的方法和目的。

   (注一)战争论第一篇,第一章,第七至八页。

   (注二)战争论第一篇,第叁章,第六至七页。

   (注叁)列宁对俄共第八次党大会报告,选集第八册,第八七页。

第九节  俄共战争思想体系中的基本原则

     苏俄建军之初,托洛斯基提出了下列四点,作为其战争原则,就是(一)国家在其国内政策的基本(阶级性的)方向;(二)劳动者国家的国际动向;(叁)红军在其组织上与国家的关系;(四)红军的战略和战术的知识。我认为这四个原则,过於抽象,而且与苏俄现在的军事本质,不相符合,更不能代表今日俄共的战争思想。

     我以为俄共今日的战争思想,应就列宁所谓「打破战争的旧规律和旧习惯,创造新的革命军来代替旧的军队,并采用新的战法」为其目标,而寻绎他所指为新的军队和新的战法,并与其在目前实际上军事的本质和趋向相适应,乃可综合为下列四项原则:

   (甲)绝对性即毁灭性的无限战争之最後决战;

   (乙)总体性的政治与军事综合作战之迂回战略;

   (丙)阶级性的「革命民军」之全民武装战争;

   (丁)国际性的「世界革命」之终极目标。

第叁章  俄共世界革命战略中「和平共存」的最後构想及其进行的方略-和平战术与备战计画之综合运用

     以上所举的这些事实,就是我们叁十年反共斗争中,由於痛苦经验所得的教训。现在依据我们的经历,来检讨今日克里姆林宫对自由世界「和平共存」的最後构想。他的构想就是对自由世界继续加强其和平攻势与中立战术,同时又传播其所谓「阻止战争」的反战运动,而在铁幕之内积极准备其全面战争计画。这就是他和平战术与备战计画之综合运用;换句话说,他要用和平攻势来瓦解世界反侵略阵线,而後以武力突袭来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决战,达到其共产制度成为世界体系,而由俄共完全统治世界的最後构想。现在要研讨其最後决战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叁种作战计画。

第一节  苏俄「和平共存」构想中的政治作战计画

     我们从共产集团在世界各地进行的冷战行动,以及今年二月俄共[334]二十次大会所表现的一切,可以了解苏俄今後对自由世界「和平共存」构想中,其政治作战计画是什麽?

       (甲)对东南亚及南亚的「和平共存五原则」及其真实意义--我对亚洲非共国家贡献一页惭愧的实录。

     苏俄对自由世界的政治作战,以亚洲为其重点之所在。这不-是说从东南亚到中东的非共国家,乃是他冷战的目标,并且因为亚洲民族的向背,将为苏俄与西方实力对比转移的主要条件,而亚洲局势的改变,将为整个世界战略形势改变的主要关键。因此我们首先要对俄共及其傀儡中共在亚洲的政治战术,加以检讨。

     一九五二年秋季开始,共匪在大陆上宣传其亚非各民族的文化、经济,应该有其共同组织,来求得合作互助的必要,从此就继续不断的进行这个计画。後来到了一九五四年四月,南亚洲的五个国家,即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印尼和锡兰,在哥伦坡开会,决定召开一个亚非会议。同年六月,尼赫鲁邀周匪恩来到印度。这个苏俄的传声筒,就在这时候,提出了其所谓「和平共存五原则」,即(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存。在周尼的「联合声明」中,指明了他们「特别希望在对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中,适用这些原则」,且认为「采纳这[335]些原则,将有助於创造一个和平的地区」。这一事件,说明了中共的企图,就是要拿所谓「和平共存五原则」做幌子,来参加亚非会议;尤其显露了中共政治作战的箭头,是指向东南亚了。

到了一九五五年四月,亚非会议在万隆开会。就在这个会议以前,周匪恩来在仰光,迎候纳塞,复在万隆,经过他们多次会谈,最後公开的宣布他们同意采取共同行动,来反对殖民地主义,於是更使纳塞再进一步的靠拢共产集团,从此就增强了中东局势的危机。

     从哥伦坡会议到万隆会议,乃是中立主义发展的过程,而中立主义也就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表现其为共产集团政治侵略中新增了一道战壕。通常所谓「中立」,是一个国家对於交战的双方,采取置身事外而无所偏袒的立场。但是万隆会议显然不是如此。他在事实上,由於中共之参加,更暴露其中立主义不过是俄共集团的政治侵略的武器,并且在实质上,由於中共对尼赫鲁和纳塞的特殊勾结,这个会议也就成为共产集团,展开其对东南亚和中东双管齐下的政治攻势,建立其一个重要的基地。

     周匪在万隆会议中,贩卖其所谓「和平共存五原则」之後,北平共匪就在这五原则的口号之下,向东南亚及南亚进行其政治侵略。他支持越盟,准备其侵犯越南的军事行动。同时对中南半岛的核心地区之高棉与寮国,於国际社会不加注意之中,一面积极施展其中立战术[336],一面主使其共党进行渗透颠覆活动,以代替其武装侵略而使其迂回间接「和平转变」为附庸。他对南亚,制造尼泊尔的变乱,并加强其印度与锡兰的关系,供其利用。我们在此应该指出万隆这个亚非会议,俄共虽未便亲自参加,但其在亚非集团中,所发生的政治作用,可说是完全达到了他预期的目标。

     现在要说共匪所提「和平共存」五原则意义及其真相所在。我首先指出一个事实,就是在俄共与我们中国「和平共存」的叁十年中,这五个原则,岂不都是俄共对我中国政府,自一九一八年七月俄共对华第一次友好宣言,中经一九叁九年八月中苏互不侵犯协定,乃至一九四五年八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历次所订各种协定及其宣言之中,每一条都有很详明的规定麽?而且他还对世界再叁声明,向其盟友美国郑重保证的,试问其现在到底如何呢?

     今年二月,赫鲁雪夫对俄共大会的报告中,更在中共这一货色上,再加一条俄式的商标,要向自由世界大量的推销。赫鲁雪夫说:这「和平共存五原则」「提供了在目前局势下具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最好方式。为什麽不使这些原则,成为全世界所有地区的所有国家之间的和平关系的基础呢?假如所有国家都接受这五项原则,那麽是符合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的。」在赫酋这段话之中,更是证明这「和平共存五原则」,乃是共产集团由俄共领导的一个[337]整套的阴谋。而且赫酋把「国家」和「人民」分为两段来说,更是在其中间藏着不少的意义。他对亚洲自由国家说:你的「国家」如果接受中共的和平五原则,那将符合你的「人民」的要求。我们从这-就可以知道他所说的「人民」的意义何在。这-面夹带着其「和平转变」的政治战术中的重大步骤。

     我们亚洲各自由国家,如果相信这中共「互尊主权」、「互不干涉内政」,乃至「平等互惠的通商」等项甘言蜜语,而与他共产集团「和平共存」的话,那必须警悟他中共所谓「和平共存五原则」,在形式上是对你「国家」现在的政府所提供的诺言,而在实质上,他却是对你国内的共党,即赫鲁雪夫所指为「人民」者,所给予的鼓励。你国内的「人民」-共党,这样就可以在中共为俄共间接支持与策应之下,发展他的势力,制造政变,来掠取你的政权,到了那个「和平转变」的时候,你总会发现中共「不干涉内政」和「尊重主权」的甘言蜜语,不过是对你现在政府的一包糖衣毒药。并且,到了你国内共党渗透颠覆的政变已告成功时,而你国家的政权转入共党即其所谓「人民」的掌握之後,你的国家已经沦为苏俄的附庸,还有什麽「主权」、「内政」和「平等互惠的通商」之可言?这就是说,到了他这个「和平共存五原则」实行的时候,亦就是你们国家变成了苏俄附庸的[338]时候,这就是中共所说「和平共存五原则」真正的意义和内容,其结果就是你无代价的断送了你的国家。这是叁十年来,苏俄对我们中国的政策及其行动方式,也是今日俄共与中共以及东欧等附庸各国,成为彼此一家,整体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最好的说明。

     当一九一八年的时代,俄共对我中国宣布放弃其一切特权的第一次友好宣言之後,他与当时中国北京政府交涉,长期拖延,毫无实际放弃什麽特权的迹象,就引起了一般民众怀疑其放弃一切特权的真实性。但是他当时对我们中国国民党说,这放弃特权的交涉,必须等待你们国民党推翻了现在北京军阀政权,统一中国以後,-得实现。不料到了我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且与他复交以後,他不仅对这些诺言,尤其与中东铁路有关的协定,不如约如期的实行交还我政府,而且他与我们订立了互不侵犯条约不久,竟将此铁路出卖给伪满洲国。甚至第二次大战後订立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而他对约内所有条款,不仅概不履行,而且立即撕毁,居然公开发动其违约背盟制造其在中国第五纵队共匪全面叛乱的侵略行动了。我以为这一个现实的历史教训,不仅是现在亚洲的非共国家,对於共产集团所提「和平共存五原则」的意义,应该彻底了解,而且世界各国的非共政党,亦更应该特别警觉,慎重研究,望勿再蹈我们中国大陆受俄共「和平共存」的覆辙。

   [339]    (乙)中东的中立主义及其前途

     俄共於中共盘踞中国大陆之後,乃一方面由他本身从远东向南亚中东及非洲迂回,另一方面他以中共为其经纪代理人向太平洋东进和南进。今先说明俄共以中东为中心之政治迂回战。

     他对中东与非洲,以「反殖民地主义」的口号,使各地共党与民族主义的势力互相结合,以展开其中立运动。而其所护植的中立主义份子,就是南斯拉夫的狄托、印度的尼赫鲁、和埃及的纳塞等领袖们。今後他必将更协助其中立集团势力之加强,予以积极的鼓励,务使他们能安心中立,而且仍将使他南斯拉夫的狄托扮演其重要的脚色。至於这些中立份子,亦以为其中立各国有其广大势力,不-不怕俄共阴谋或暴力之威胁或侵略,并且尽可在东西两集团中间骑墙观望,唯利是图,沉醉在其「中立」与「独立」的幻梦之中。而俄共就在这样中立战术运用之中,一面施展其各国间利害冲突的矛盾法则,操纵他们,分化他们,而一面又在其中立各国内部,利用其接触和协助的关系,发展其共党渗透和颠覆的阴谋,不仅要使他们个别的孤立,而且必使他们自动的崩溃。到那时候,俄共就将更进一步,鼓励他们与其国内共党,组织统一战线和联合政府,自然而然的踏上其和平转变的[340]道路。而这些中立集团的中立份子,到那时候虽欲其不为中共朱毛与东欧各国之续,而成为苏俄附庸,亦不可得了。他们那-想到今日俄共的中立战术,就是要他们最後和平转变为其附庸的香饵。

     莫斯科为了施展这一中立战术,除了俄共自己的笑脸攻势和旅行外交之外,更须制造其经纪代理人为其间接的进行政治战。原来过去这一年间,南斯拉夫的狄托,就是他们在中东和东南欧代理人的理想人物,但是他这一着现在似乎是失败了。而且今後狄托是否仍归俄共怀抱,亦将成为问题。不过狄托今後即使重回俄共的怀抱,为其中立战术的工具,那他亦决不能如毛泽东那样任其俄共指使,为所欲为了。我以为狄托主义的刀口是两面的。而赫鲁雪夫或其他俄酋如仍欲利用狄托,也更要冒着绝大的危险。赫鲁雪夫在过去一年间,所以利用狄托中立主义的招牌,就是要他在共产集团之内高唱「民族独立」的口号,一面固然是为要缓和附庸各国反俄抗暴的革命情绪,而其另一方面更是为使他可以欺骗铁幕以外的非共国家,拉拢中东的民族主义,来排除西方势力於中东之外。但是狄托的「民族独立」的共产主义如其弄假成真,则东欧附庸都要反抗俄共的统制,而建立他狄托为中心的共产联盟,以代替今日俄共领导的地位,这样东欧铁幕的瓦解,也就是苏俄本身的安全直接受到致命的打击。所以赫鲁雪夫如没有控制狄托的把握,就不敢放手再利用狄托安抚其东欧附庸的任务,否则[341]狄托将其「民族独立」的共产主义果然实现,那不仅是赫鲁雪夫个人的权力就要崩溃,而且俄共整个的生命,亦将不可挽救。但是今後狄托的命运,亦将临於危亡的边缘。

     现在狄托也许自以为他这七年来反俄斗争的结果,获得了重大的胜利,那-知道他这一胜利,就是过去在其对俄共破裂,与他断绝关系的政策上得来的。今後他如仍旧归还俄共的怀抱,只要予俄共以「彼此一家」的机会,那无论其东欧与中东的形势如何变化和发展,而他俄共对南国,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渗透和颠覆,必比其对印度和埃及的政权,更加积极和尖锐。谁都看得出他狄托今後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再与俄共破裂绝缘,精诚的加入西方反侵略的阵营,彻底改变其中立的立场,这是他惟一光明的前途;第二条路就是完全「一面倒」向俄共,与中共一样接受莫斯科的指挥,再替俄共重做欺骗自由世界的工具。这样,他的政权生命,仍操在俄共手中,而且自由世界亦不会再相信他了,这是他自投罗网的一条绝路,除此以外,他再不会有第叁条路可走了。

       (丙)对欧洲的统一战线

     俄共对欧洲的斗争方式,我将於本章第叁节另有说明。本节只指出其苏俄最近的企图和行动上,所应加以注意的一点而已。今日俄共对於北欧,特别是丹麦和冰岛,企图促使其中立化,以打开他大西洋[342]北方的门户。这是我们所应特别注视的。惟他对於铁幕以外的西欧各国和对中东非洲的政治作战,是互相联系的,而且是两重的。就是第一间接利用其中立主义者鼓励「民族独立」,挑起中东和非洲反旧殖民地主义的民族斗争,迫使西欧各国不能不退出中东和非洲。第二他直接指使西欧各国的共党,使其与各国社会党结成统一战线,并经由议会政治,以控制其政府及其政策。第一步使其外交转向中立化,最後使其「和平转变」,靠拢共产集团。

       (丁)对美洲的颠覆工作与孤立战术

     现在再就中共在共产集团对太平洋区域的政治作战中,所扮演的角色,略加分析。

     俄共从莫斯科到华盛顿,是有叁条路线。第一条是通过北冰洋,直达北美。第二条由北太平洋经白令海峡而达北美,这是他苏俄对北美直接作战,实行奇袭的路线,但这两条路线非到他对美最後军事决战的阶段,是不会使用,而且现阶段中,他亦无法使用的。

第叁条路线是通过西南太平洋而转到中南美洲。如果在军事作战上说,那他必要先瓦解西太平洋的链岛防线,-能进入中太平洋;又必须瓦解东南亚联盟,-能进入南太平洋,而达到中南美洲。本节对此有关军事作战问题,不拟多作详述。今日只就其在政治作战的路线[343]一点上,加以说明,就是现在俄共对美洲的政治作战计画,是以北平匪伪组织毛泽东为其经纪代理人,而间接的对北美作政治的进攻,且其所采取的战术是二方面的。

     第一方面,中共的正面攻击,就是直接对美国进行和平谈判。这一和平谈判,对美国内部,可以助长美共及其同路人「改变美国对中共政策」的运动,且其对南亚与中东,亦可以鼓励国际姑息主义与中立主义的声势。

     第二方面,中共的迂回路线的进攻,就是他经中南美而转入北美的一条路线。这更是他对西半球的政治作战的重点之所在。今日我们必须特为警觉的一个事实,就是中共开始对中南美进行其和平攻势与贸易政策。正如其俄共本身直接的对中东和非洲的政治渗透,而间接的就是他对欧洲迂回作战一样,中共对中南美的政治攻势,亦就是他俄共对美国的迂回作战。正如俄共煽动中东的变乱,即可使西欧国家不能不放弃亚洲而退保欧非,最後又不能不撤出非洲而退守其本国完全陷於孤立的境域。而其中共对中南美的战略,亦是如此。如其不能使中南美各国的反美运动连续发生变乱,普遍蔓延而动荡不定,则西半球安全无恙,他即无法迫使美国退出亚洲。所以俄共心目之中,由北平经东南亚绕道太平洋,向中南美全面发展,乃是俄共在其政治作战上从莫斯科到达华盛顿的一条最近的道路。

   [344]  由此可知,共产主义对中南美的渗透和颠覆工作,并不是中共本身所能进行的,在实际上中共毛泽东不过为其经纪代理人而已,为什麽俄共要指使中共在中南美作他的开路先锋,明目张胆向中南美这个区域全面进行其政治攻势呢?这是因为中南美各国对俄共的阴谋已有了相当戒心,所以他必须中共为其经纪代理人,加以掩护,而与他自己对欧非的扩张行动,互为策应,以增加其共产主义发展的速度。并且,中南美各国之中,如其对中共的政策,发生变动,则美共的同路人更可藉口来推动「美国改变其对中共政策」的运动了。率直的说:美国对中共政策之改变,其真实意义,就是要美国从亚洲退回美洲。而中共今日的企图就是从中南美制造其迫使美国退出亚洲的动力。现在的问题,就是非洲与中南美两大洲共产主义的政治渗透和武装叛乱,其进行和发展的速度如何,就可决定其赤化非洲和赤化美洲的时间谁先谁後了。

     最後要特别指出,俄共对於北大西洋公约和太平洋集体安全系统的瓦解和破坏工作,在欧洲以西德为其焦点,在东亚以日本为其焦点。自一九四九年以来,世界反侵略斗争最大的成就,即是西德参加北大西洋公约,与盟国对日和约的订立。因而俄共对於德日两国,不-要阻止和破坏其重整军备的工作,并且要威迫利诱,达到其中立化的目的。

   [345]    (戊)俄共统制世界的里程

     俄共从莫斯科经由这叁条路线到达华盛顿,亦即是从「和平共存」到最後决战的过程,民主集团对於他这一迂回路线和迟延决战的战略,以及他在这「和平共存」的时间之内的政治作战计画,如不能深切警觉,采取对策,那就是坐视世界形势一天一天朝着他俄共预期的方向和时间来转变,亦就是听任他统制世界的最後构想,依其预定的计画来实现罢了。总之,今日俄共对这一「和平共存」的整个政治作战计画,其对欧亚两洲的部署工作,经过这十年的时间,已有了相当的基础,可以说是其第一阶段计画,已告一段落。今後只要等待其全球整个时间表之配合,自不难一举成功。至於他目前第二阶段的基本工作,正是他在非洲与中南美洲同时并进的时期。只要这第二阶段的计画亦能如第一阶段十年中,顺利进行,则其第二个十年之後,就可进入其第叁阶段最後统制世界的里程了。不过我以为只要民主集团,今日能够针对俄共内部的危机,把握其世界战略的关键,从远东解除中东的危局,并从东亚大陆捍卫太平洋的安全,则俄共的时间表上所预定的整个计画,必将全部粉碎。

     我在下节中,再就俄共「和平共存」最後构想中的战争经济计画和军事作战计画,加以探讨。

第二节  苏俄「和平共存」构想中的战争经济计画

       (甲)俄帝和中共的战争经济计画的叁个特点

     莫斯科积极备战的工作,可从俄共二十次党大会所通过的第六个五年计画,及中共去年发表的第一个五年计画中,表现得再明显亦没有了。中共的计画固然是在俄共计画之前订立的,但到了去年年底,俄共计画提出以後,中共立即加紧改正,追随其後。最显明的,就是去年七月,中共刚才决定了「农业生产合作化」的纲领,而今年一月又拿出一个「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在一九五七年或者一九五八年,基本上完成其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的任务」。而其所谓「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就是俄式的集体农场。接着就是今年四月,米高扬来到北平,使中共立下契押,在苏俄控制之下,加紧其一百五十六种工业的进行,和阿、迪、兰铁路的建筑。这两件事,就是中共追随俄帝的战争计画而力求配合的实例。现在我要略举俄帝与中共互相配合的战争经济计画的特点,亦就是我们所应特别注意的几点:

     第一个特点是他积极开拓亚洲心脏部的基地。苏俄在他本国集中力量开发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而其附庸中共亦以东北的工业基础,积极扩大生产,而以其馀力支援西北和西南的工业发展,并以其东南的工业转移至西北,建设西北的新工业地区。综合俄共与中[347]共两个计画来看,莫斯科的企图,是要在一九六零年以前,在亚洲心脏部完成其战争经济的基地建设。这样他以为从此就可以不怕核子武器的攻击,而在欧亚大陆上,能对民主国家作持久的战争。

     第二个特点是他继续加紧发展其军事工业。在数量方面,苏俄本国预定一九六零年,钢铁产量达到一九五五年美国产量叁分之二;煤产量赶上一九五五年美国的产量;电力产量要赶上美国。只是石油还赶不上美国,他当然期待着中东区域美英二国经营的油田,作为他後备的力量。至於中共的工业是以钢铁、电力、机器制造、燃料、有色金属及基本化学工业为重点,来配合苏俄作战的需要。

     在地域方面,苏俄新建的重工业、发电站和铁路,都着重西伯利亚地区。例如煤,主要的地点将为库茨涅茨克煤区、卡拉干达煤区和其他「东部」的煤区。又如石油,主要的地点将为乌拉尔与伏尔加河流域的油矿。水电站的主要地点,将为安加拉河上的布拉茨克水电站与叶尼塞河上的克拉斯诺雅尔斯克水电站。并以这两个水电站与库兹巴斯、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等地的火力发电,结成一个统一的动力系统。

     苏俄的原子能工业,亦将以西伯利亚与中国西北部为其主要基地[348]。他现有的原子能工厂是在贝加尔湖西端的史流狄安卡。今後新的原子能工厂,也就是在中国西北部新疆省连接他西伯利亚统一的动力系统所在的地区。

     第叁个特点是加紧发展战略交通线,建筑铁路和公路。莫斯科为了连接西伯利亚及中国西北与华北两大地区的战争经济基地,加紧驱策中共赶修阿克斗卡、迪化、兰洲铁路,和乌兰乌得、库伦、集甯铁路,後者现在已经通车,前者亦将於一九五八年完成。同时中共已经建筑了西康打箭炉直通拉萨的康藏公路,以及甘肃河口经青海西宁黑河到拉萨的青藏公路,又建筑了联络青藏两条干路的西宁到玉树公路。

     苏俄企图从此严密控制亚洲心脏部,并使其势力从阿克斗卡,经过中国西北部的新疆,横贯我中国大陆,而直达太平洋西岸的青岛、海州与上海各港口;并从贝加尔湖,经过库伦,纵贯我中国大陆,而直达南海岸的厦门、广州、钦州各港口。莫斯科侵略主义者自以为到了一九五八至一九六零年,亚洲大陆心脏部的战争准备计画完成以後,他就有充分实力支持全面的世界大战,亦就可实现其世界革命的最後构想了。

       (乙)俄帝和中共的战争经济计画的成败关键,       计有四个因素

     俄共和中共这一战争经济计画,今後能否顺利的推进,或中途遭[349]遇阻碍而不能不加修正和变更,甚至根本失败呢?我以为他们这「五年计画」的成败,完全要取决於以下四个因素。

     第一是对农民的剥削。从史达林的五个五年计画,到赫鲁雪夫的第六个五年计画,都是以重工业与集体农场为其中心。换句话说,他 们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在农村人口的血汗之上,建设其以重工业为基础的作战机构。在这种计画之下,农民终年耕作,不得一饱,而其所生产的粮食和原料,配给其军政人员,配给其工业机关,并配给其都市人口;而农民从都市所得的轻工产品,不能维持其最低生活,且不足以供应其农场的再生产。农民不堪其过重的剥削,工作兴趣只有低落,工作效率更是减退,而其结果就是农业减产,饥荒频仍,造成其整个经济体系的根本危机。这是他第一个失败的因素,如其不能彻底改善或转移,那他这经济战争计画最後必然失败,即使其中途有所修正或变更,亦是无法挽救的。

     第二是对其附庸的榨压。在俄共的五年计画之下,苏俄的经济组织,对於他本国一般人民是一具吸血器,同时对於其附庸更是一具榨油机。他榨压其附庸,不能满足其需要,只有加重剥削其人民。他对於本国人民的剥削,如长此以往,必然激起其抗暴运动。他对於附庸的榨压,若继续不已,更将激起其附庸的民族运动。这一事态演进的结果,就是附庸国家的独立运动及其本国农民的抗暴运动,结成其内外呼应的革命运动的潮流。这个革命潮流,如他不能挽回,那就是他[350]战争经济计画必然失败的第二个因素。

     第叁是对新殖民地的夺取和劫掠。俄共的战争经济计画,必须剥削其农民,更必须榨压其附庸。到了他的附庸的财富和资源已至榨无可榨的程度,又必须继续对外侵略,扩张新殖民地以供其劫掠。但他对外继续扩张侵略,最後必激起世界战争。如其不敢冒大战的危险而停止其侵略,那就要招致其内部恐慌和绝望的革命危机。这是他战争经济计画必然失败的第叁个因素。

     第四是对自由世界的贸易。俄帝及其中共,为了实现其战争经济计画,虽力求建立其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但在其自然资源及其工业水准不足之处,对於特殊物资的需要,仍不能不依赖铁幕外的贸易来维持和发展。所以俄共虽绝对垄断其附庸的经济,却不能断绝其对自由世界的贸易。但在俄共的战争思想中,贸易不是和平的通商,而是战争的继续,不过是战争的另一方式而已。尤其是在他对外军事侵略为反侵略势力所阻截,一时无法取得新殖民地来供其榨取,而不能不以对外贸易来获致其战争经济计画所必要的物资,他们的对外贸易更显出其战争的色彩。

在中共侵韩战争的期间,联合国通过了战略物资禁运案,这对於[351]中共当时的战争经济及此後五年计画的进行,当然是严重的打击。所以最近叁年来,他不断的以贸易为钓饵,同时以国际中立主义者为说客,诱致那些梦想与中共通商的国家,破坏这禁运的限制。这一禁运的联合国决议如果为其所破坏,那亦就是他经济计画起死回生的一个转机。

     中共这对自由世界的贸易战,不仅是为了解除他战争经济计画所遭遇的难关,并且是为了执行俄共「和平共存」的政治作战计画,协同俄共及其他附庸,把西方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影响,排斥於东南亚至北非这一广大的「和平区域」之外。只要自由世界各国对於其战争经济计画成败所系的第四个因素,能够彻底了解,并对於共产集团的贸易攻势所包含的战争本质及其政治毒素,能够提高警觉,而予以防制;同时对於战略物资禁运案所加於中共侵略者之打击,能够继续执行,而不使其破坏,那就可以加速共产集团的战争经济计画的失败,而增进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了。

第叁节  苏俄「和平共存」构想中的军事作战计画及     其一般形式的分析

       (甲)俄帝世界革命战争的最後根据地

     今日若只就东半球的形势而言,即可在上节所述中,断定苏俄第六个五年计画,是以建设亚洲心脏部为其重点。具体一些说,苏俄的企图,是要建设乌拉山以东,贝加尔湖以西,帕米尔高原以北这中俄[352]边境上叁角地区的根据地,这叁角地区亦就是他控制欧亚大陆,而对西方作战的最後根据地。同时又由如上节所述的铁道线,以新西伯利亚站至伊尔库斯克的铁路为骨干,经阿、迪、兰铁路与乌、库、集铁路,而控制整个的中国大陆,即从新疆至西藏,从蒙古至华北,从西北至西南,再从中国的西南控制东南亚洲,使这个东亚地区成为他战略物资和人力补给的策源地。如果苏俄真能稳定他这样一个广大而深厚的策源地,完成他这第六个五年计画的建设工作,他就可如列宁往日所说「西方国家在亚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和资源」,今日乃即为其苏俄取而代之了。而他亦即能由此达成其「世界革命」和「统制全球」的目的。

       (乙)俄帝在东半球的叁个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虽已进入了空权时代,但是苏俄为了对抗民主集团的海空优势,乃力求造成其陆空优势,企图从大陆控制海洋。故苏俄今日对西方的基本战略,仍不脱离其大陆决战,以陆战为第一之陆权的传统观念。今後苏俄的世界战略,其重点还是要从以上所说的亚洲心脏部最後根据地,向着叁个战场,就是欧洲战场、中东战场、和远东战场,策画作战。他对於这叁个战场的关系及其特点可分别说明如下。

   [353]    第一、欧洲战场

     西欧战场当然是东西二方都认定其为是惟一的主战场,但是西欧各国拥有高度的科学,进步的工业,繁密的交通,和人口集中的大都市。每一个国家虽没有足以自给的经济和自卫的武力,只要他们联合起来,仍然是世界反侵略运动中的一支强大势力。现在北大西洋公约已经是把他们联合起来了,所以苏俄决不敢轻易启衅的。但是苏俄利用他们中间,纷歧的经济利益,和各国内部的社会矛盾,来挑拨其相互之间的猜忌,并离间他们对美国的合作。换句话说,今日莫斯科对於欧洲战场的惟一斗争方式,是在「和平共存」的口号之下,施展其威胁利诱的中立政治战术,使欧西各国趋向於中立化,而脱离美国的关系。

       第二、中东战场

     从南斯拉夫和希腊以东,经埃及阿拉伯各国至印度,乃是苏俄今日政治作战施展其中立战术的重要战场。在这一从东地中海到印度洋的广大区域之中,文化上的特徵是回教。其地理上的特徵是依旁着地中海、黑海和波斯湾,乃至印度洋西北部的几个山岭沙漠地带。而在这个崎岖和荒漠的地带-,可是散布着世界上主要的油田。

     苏俄对于这一连结地中海与印度洋的广大地区,断乎不会停止其[354]侵略,而且是正在积极进取,志在必得的。这不仅因为中东是欧、亚、非叁洲的桥梁,也不仅因为中东是世界主要油田的所在,尤其因为苏俄将来对西方国家作最後决战,而中东如仍为反侵略战线之一环,则苏俄西进欧洲,西方国家即可从中东袭击他的左翼;如果他东进太平洋,西方国家亦可从中东袭击他的右翼。倘如西方国家在中东对苏俄采取攻势,更可从此截断他欧俄与亚洲心脏部的交通,而使苏俄东西两面的作战,陷入绝境。亦可以说这一地带,真是苏俄主要的生命线,所以苏俄为了他将来的最後决战,必先对这一地带,第一步竭其全力,施展其「和平共存」与「中立路线」的政治战术,将西方势力驱逐於中东之外,而由其苏俄完全控制这个地区。

       第叁、远东战场

     前面说过,叁十年来,苏俄侵略主义第一个目标就是我们中国。大陆的沦陷,虽使苏俄完全控制了亚洲的心脏部,且已将其侵略战线推进到西太平洋与东南亚地区,但是我们中国反共抗俄战争,至今仍在全面进展,而且大陆上的反共怒潮,更是日日高涨,有增无已。俄共侵华的阴谋,本来预期其先能彻底解决中华民国,而後统制整个东方民族,以建立其统制世界的基础。可是他这个野心,并没有像其所预期那样达到目的。现在不仅是我们中华民国仍在自己领土之上,屹[355]立不摇的站在亚洲反共抗俄的前线,百折不回的向他俄共作殊死的奋斗,最後终将予他以致命的打击,而且韩国与越南亦为其民族独立自由,始终如一的对俄共傀儡,正在积极的继续斗争。但是远东战场与欧洲及中东战场,皆有其完全不同的叁个特点。

     一、苏俄如对西方国家在欧洲作战,当然就是苏俄本身直接作战,亦就是热核子战争。但远东战场乃是由中共匪军间接为苏俄担负作战的任务,而不是苏俄本国直接作战的战场。

     二、远东战场又与中东不同。中东战场与欧洲战场,无论在地理与军事上,都有连带关系,故中东的战争,自亦为西方国家对他苏俄本土作战,当然亦是使用热核子武器的全面战争。反之,远东战争的主流,乃是我们东方反共各民族对苏俄傀儡-中韩越的共匪极权暴力,作民族革命的解放战争,而其对苏俄本土,并不发生直接的关系。

     叁、西方国家直接对苏俄作战,无论在欧洲或中东战场,都要遭遇民族主义的难题。反之,我们东方反共各民族对其共匪作战,乃是其各被侵略民族对于苏俄侵略者的各傀儡工具作战,亦即是东方各民族为肃清其本国汉奸卖国贼而作战。尤其是东方第一号汉奸卖国贼-中共的崩溃,更可使亚洲各民族都能免於侵略的威胁,而重获其普遍安全与永久的和平。

     我们在叁十年反共斗争的经验中,更知道俄共与中共的关系,至少有下列二个特点:

   [356]  (子)、各国共产党的一切手段,无论是军事的或非军事的,都是为了他本身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但各国共产党的一切努力,其最後又都是为了维护其共产主义祖国-苏俄的政权为第一,即使牺牲其本身,亦所不惜。这是共产附庸政权,效忠苏俄,认为是他天经地义的职责,中共匪党更是如此。所以我们断定,不仅中共不能脱离俄共的控制,而且到了中共溃败的时候,俄共为了他保存本身的实力和安全,而以中共为其牺牲品。这是俄共叁十年来对中共的惯例,乃是历历可数的。(注一)

     (丑)、苏俄及其侵华工具之中共,只认得实力,而不知其他。他有力量时,必然乘机侵略,他受打击时,亦可退却求和。只要我们反共的阵营团结坚强,使他觉悟其作战必归失败,他就会退却而放弃其侵略战争,再不敢对自由世界作挑战的姿态。(注二)因此,反侵略集团对共产集团的实力政策,决不会召致全面战争的危险。反之,只有姑息政策,-足以鼓励其附庸,替苏俄作不断扩张的侵略战争。

     今日俄共自夸他已经控制了欧亚大陆八亿人口,建立亚洲心脏部为其全面战争的基地,并且自夸他到了最後决战时期,即能在热核子战争中获得胜利。但是他一切的一切,最後仍取决於一个事实,就是他们列宁所指的即在这「东方绝大多数人口」之中。我们中国大陆现[357]在至少还留存着四亿五千万人口,这是一个东方民族独立自由战争的主力。所以中共在东方的成败,对於整个苏俄集团侵略主义的成败,实有其决定的影响。

     我们再综合这叁个战场来看,就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苏俄对西方决战的後方基地,乃在於中国大陆及其亚洲心脏部。而今日中共就是为他主子俄共,担负这保卫後方基地作战的任务。换言之,中共就是为俄共所豢养调教而看守俄共後门的一只家犬。我们民主国家如果让他这一後方基地顺利建设,且日渐强固,那将使苏俄在未来的全面战争中,就可立於不败之地。

     今日世界反侵略集团,如以东方中、韩、越等各国的民族革命战争为前卫,能在精神道义与物资经济支持他们,使其能够自动的解放其各国被俄共奴役的同胞,而对守卫苏俄後门的家犬-中共,一致反击,那就是对苏俄的後方根据地及其战略物资的策源地,加以间接威胁和根本解决,使苏俄的西进或南进的野心,亦都受到牵制,这样他自不敢发动大战。而阻止苏俄发动第叁次世界大战的方策,亦自在其中了。故今日如欲消弭世界大战的来临,必先防制苏俄最後根据地之建立与完成。否则无异於养虎自噬,听候苏俄统制世界、奴役人类之祸至无日,殊非吾人防患未然之道。

       (丙)俄帝军事作战的四个方式

   [358]  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问题,就是东方反共民族对中共的战争是否引起世界大战,使西方国家卷入大战的漩涡?我们要对这一问题,提出确切的答案,必先就俄共对於一个自由国家或地区,要使用武力作战时,所采取的各种方式。

     第一个方式是他对一个自由国家的内部,制造「内战」来达成其征服的目的。俄共为了侵略一个自由国家,乃在这个国家之内,组织其共党支部为其第五纵队。他这一第五纵队的渗透和颠覆工作,最後的一步就是以武装暴动来实行政变。如果这个国家的政府使用武力来抵制他,因而引起战争,那国际共党及其同路人就向全世界大肆宣传,说这个国家发生了「内战」。其实这一战事在本质上就是苏俄的侵略战。他这侵略战乃采取「内战」的方式,於是俄共就可以对这个自由国家,兵不血刃的实行吞并,而不引起世界大战。

     第二个方式是他对一个自由地区,制造国际战争,而俄共自居於中立地位来坐收渔人之利。他这一方式,对於旧殖民地国家反对西方国家的运动中,最为有效。俄共利用这一反西方殖民地主义的民族战争,间接的打击西方国家,而直接的施展其渗透、操纵和颠覆的手段,最後且转变这民族战争为阶级战争,来夺取这个国家的政权。於是俄共亦就将这个国家关进共产主义铁幕而不引起世界大战。

[359]  第叁个方式就是他冒用「志愿军」的名义,派遣其正规红军进入一个自由国家作战。这所谓「志愿军」,由中共的武装部队侵入韩国作战,开一恶例。就这一实例来说:中共所谓「志愿军」,又有四个特点:其一是中共侵韩的部队,都是其正规部队,乃由他中共直接指挥作战;其二是中共侵韩部队,不仅不受北韩共军辖制,并且转而统制北韩共军归其指挥;其叁在韩国休战谈判进行时,中共派遣代表参加谈判,并且在协定上签字,这乃是中共自己明白承认其所谓「志愿军」就是他中共伪组织所直辖的正规军;其四,中共侵韩部队,在休战协定签订之後,至今继续占领北韩地区。这些特点,说明了共产集团所谓「志愿军」就是他的正规红军;而其以「志愿军」作战,不过是他侵略战的一个方式,并且是他直接作战的一个方式。

     第四个方式-是他派遣其正规红军直接出国作战。这一方式是违反他俄共指导世界革命战略的最高原则,亦是俄共传统的战争思想所不许可,而乃极力避免其使用的。因为俄共直接作战,至少发生不利於他自己的两个结果:其一就是他的直接侵略战必将引起世界大战;其二就是他的直接侵略战必将引起那被侵略者的民族战争。所以我在本书中屡次指出俄共在其对自由世界最後决战的准备未能完成以前,决不肯且绝不敢采取这一直接作战的方式。

   [360]  我们从以上的分析,达到这样的结论:自由世界要阻止俄共的侵略,并消除世界大战的危机,其唯一的方法就是杜绝俄共利用任何方式来间接作战,以及其冒用所谓「志愿军」的名义来直接作战。自由世界应该明白认定两点:(一)任何一个自由国家之内,只要是共党发动的战争,就不应视为「内战」,而应视为国际战争。(二)任何一个地区,只要有苏俄的部队参加战争,即令其使用「志愿军」或其他任何名义,皆应视为苏俄正式军队。我们深信联合国如能确认这个原则,使俄共不能施用任何伪装和诈术,假借任何名义和口号,来掩蔽其军事侵略行动,如此方能阻止俄共的侵略,并消除世界大战的危机。

       (丁)侵略势力与反侵略势力之间的一个决胜的因素--       共产铁幕之内的民众革命与亚洲民族独立运动

     我们若更深进一层来看,苏俄集团对民主国家作战,不仅是在上述叁个战场上决定其胜败。而且存在侵略势力与反侵略势力之间,为其两者胜败决定因素的,就是共产铁幕之内,广大民众反共革命的力量,与亚洲民族的独立自由的力量。谁能取得这个力量的信任和支持,谁就得到最後的胜利和成功。西方国家如被迫而在欧洲与中东战场直接对苏俄本土作战,那莫斯科一方面还可以激起俄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即其在第二次大战时,对德国作战的所谓「爱国战争」来抵抗他[361];另一方面,他在中东亦可利用亚洲民族的反殖民地主义运动来牵制他。如此则这一铁幕中的革命力量和亚洲民族的力量,就不能参加反侵略阵线,反而为侵略者所利用。这一条是导入世界大战,而且胜败之数未可预卜的道路。反之,如果我们东方反共各民族,能得到世界反侵略阵线精神与物质的支持,而向东亚各共产附庸国,并以大陆中共为中心目标,共同反击,那末这一远东战场上的战争,就是民族自由战争,也是民主革命战争。这个民族战争,自将唤起全亚洲独立自由的民族运动;而这个革命战争,更能激起铁幕中的反共革命运动,而必将与我们团结一致,合力反共,求得其本身的解放。那是无需西方国家直接参战,而其民族的反共革命必然获得最後胜利的。

     我们认清了这一点,即可看出一九五零年韩战发生之後,西方国家因为恐惧苏俄和姑息中共,而反对我们中华民国派遣军队参加联军,於是造成了中共在韩战末期,有持无恐,任意勒索,与反盗为主的结果。今日世人只知道,中共匪军进入韩国来作战之後,联军受了国际政治外交上的牵制,不能越过鸭绿江,只能局限於韩国战场,作有限战争,致使联军特别是美军付出了十叁万人伤亡的重大代价,仍不能达成联合国所赋予的任务,使韩国亦不能获得统一,这固然是国际政治史上,尤其是美国对外战史上莫大的遗憾。但是当时联军纵令能[362]够乘胜追击中共匪军,进入东北作战,这在中共,虽然战败,但他对於深入中国境内的联军,仍可以其正规军配合其所组织的民众游击队伍,进行其国民战争。即使苏俄并不参战,而联军亦将招致失败。反之,如果当时有我中国国民革命军加入联军作战,则这一战场的情势,必将完全改变。须知中共匪军脱离国境,侵入韩国,虽其在形式上仍采取人海战术,而其在实质上已不是在中国大陆上他所组织的被欺骗被胁制的民众中作战,即不能发挥其国民战争的力量。只要我们国民革命军进入战场,即可使匪军在作战中发生政治和心理的影响,在韩国境内,即可以瓦解中共匪军了。如其有我国军追过鸭绿江,进入东北,则国军不仅是在我们自己中国的民众中间作战,并且在全国人民中,更将激起普遍的反共革命运动,使我们国民革命军无须後方兵员的补给,而转变联军的有限战争,为中国的国民战争。所以我认为当时西方国家反对我们中华民国派遣军队参加联军,乃是韩战最後没有结果的一个最大原因。

       (戊)远东反共革命战争获致彻底胜利的唯一道路

     我还要更进一步指出:远东反共战场,要由我们远东国家来负责承担,西方国家实在是没有直接参战的必要,否则,不仅对西方国家为不利,而且亦是不利於东亚反共战争的。同时,亚洲反共民族对共[363]匪反击的时候,苏俄如以其正式军队参战,将使苏俄陷入亚洲民族革命的漩涡,并且容易引起其苏俄国内人民的反共革命,那就是他本身将要遭受其所谓「化外战为内战」的危机,这是与他苏俄对於世界革命的传统政策及其辩证法则,完全背反的,何况这样就会导致世界全面战争?因之,在苏俄最後突击必操胜算的大战准备没有完成以前,我们可断定他决不敢在东方民族革命战场上,冒昧从事直接参战。否则如其真敢参战,那就无须等到世界大战,而即可使他在远东战场陷入泥淖,招致根本的失败。所以为其根本利害计,他是不能对中国大陆反共战场直接参战,而重蹈日本失败的覆辙的。反之,西方国家如以其正式军队在东亚参加作战,将使共产集团以其反殖民地主义的口号,转变亚洲人民的反共革命运动,而为反西方的民族运动,这亦就是对於东亚反共战争最不利的所在,而亦就是韩战不能获致彻底胜利,以致毫无结果的实例。所以我并不赞成西方国家直接参加我们反攻大陆的战争,只要其在道义和物资上,以及武器和技术上能积极援助就够了。

     但是民主集团如恐反共民族革命的局部战争有引起世界规模的核子战争的危险,於是只求避免战争,维持现状,无论其共产集团对自由世界如何推进其政治作战的间接侵略,或用其半军事的直接挑战,都无法抵制,更无从报复,那只有任令其无止境的渗透颠覆,无限度[364]的挟制敲诈。如果这样,今日虽可保其一时的苟安,而明日的结果,就只有二途:其一为坐待其先发制人,偷袭毁灭;其二为接受其「和平共存」,听其宰割统制而已。所以今日民主集团不欲阻止世界大战之发生,避免人类毁灭之浩劫则已,否则只有以东亚局部战争代替世界全面战争,以普通传统战争代替核子武器毁灭性的战争。这个东亚的反共民族革命战争,乃是一条无须经过世界大战,而瓦解苏俄集团,并解放共产铁幕被奴役人民的道路,也是自由世界遏制俄共统治世界的野心,而且是重建世界和平,保障人类自由的惟一道路。

     民主国家,对这两条道路,究竟何去何从,亦就可决定其俄共统治世界的前途为成为败了。

   (注一)参看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七节,第二二页,托洛斯基引列宁    述的话。

   (注二)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五节、第十六节,第四八至五四页。

第四章  结论--世界和平之路与我们反共的信心和立场

第一节  中立主义对共党「和平共存」中的地位及其使用价值

     我在前面各编中,叙述了我们中国以及我个人叁十年来与俄共及其傀儡中共的经历,说明了我们本党和政府为什麽不止一次,而且是叁次与共党「和平共存」的国内和国际的情势。

     我现在不惮重复的在结论中还要提起中立主义的问题。因为我们在这叁十年与俄共「和平共存」的经历,特别体认到中立主义的危险性,其对於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虽不像共产主义那样威胁之大,但其为虎作伥的罪恶,为害人类之甚,实有过之。

     中立主义的前提,乃是自由国家能与共产国家在和平与繁荣的状态之中共存。但是我们中国与俄共相处的经验,指出了一个事实,就是只有共党需要一个喘息的机会,来巩固他侵略所既得的战果,或重新集结他的武装暴力,来准备下一次的战斗,他-运用这「和平共存[366]」的口号,来制造中立主义的幻想,并且鼓励这种和平共存的心理,转而影响其敌人,使之自陷於瘫痪的状态,听任他来施展其政治和军事的袭击。

     中立主义的效用,在通常的情况之中,只有那些缺乏自卫的能力和自立的意志的执政者,-会利用这中立主义,企图苟安自保。但在最近两叁年间,中立主义是在两种情况之下猖獗起来的:其一是那些投机主义者企图在侵略者与反侵略者对立之间,得到了一些利益,并寻觅机会来坐收其渔利;其二是中立主义者为自大狂所动,企图在侵略者与反侵略者之间,自居於和谈的地位,而且自夸其为世界和平制造者以自重。每当共党准备其决战行动之先,需要这一段和平共存的时期,必有这种中立主义者大肆其活动。其最为确切的实例,就是我们中国所谓「民主同盟」,在马歇尔特使来华调处的时期所扮演的这一脚色。这些政客们,以中立姿态来替共匪对国际社会作说客,对国内民众作宣传,使其误信中国的前途,只有对共和谈,并组织联合政府。而在实际上,他们这中立主义的活动,不过是为共匪的武装叛乱乃至为其暴力决战来作准备而已。

     基於上述,我以为任何国家,对於中立主义的任何鼓励,是与其[367]对共产主义予以直接帮助,有同样的危险。我们至此,必须认清中立主义,乃是共产主义对民主主义作战的一道战濠,亦就是保护其共产主义的一种武器。我们尤须警觉,在今日这反侵略与侵略者双方的力量接近平衡的时期,中立主义的危险性更是特别重大。因为只有这个时期,中立主义者-能抬高其使用价值,而对共产主义的世界革命进展,亦更有其特别的贡献。

第二节  世界和平之路

     反共斗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仔细考察共党的「长期战争」的战略,我在前面各章中,已经提到了。有些人所谓战争,其特徵是军事行动和宣传,但在共党的观念上,战争是一个永久的状态。就苏俄来说,战争只有在其世界革命计画完成之时,-告终止。换句话说,俄共的长期战争状态,必须继续至其对象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及民族自由主义完全绝迹,-算是他的成功。亦有些人仍然要问苏俄何时发动一个战争。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在战争之中,或许是一个冷战,但毕竟亦是一个战争。因此,我以为自由世界对俄共长期战争的对策,应该先要策定一个总体性的基本方略。这一总体性的基本方略,就是:

     一、世界反共斗争必须确定一个总目标,就是以维护人类自由和[368]解放被压迫的民族与人民,重建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

     二、为达到这一总目标,必须结合并协调下列的叁种力量:第一就是西方民主集团的资本主义;第二就是东方民族的独立运动;第叁就是共产铁幕中的反共革命运动。我们相信这叁种力量的结合与协调,不仅能够制止苏俄对自由世界无止境的侵略,并且能够迫使苏俄放弃其对於附庸的控制,同时鼓励俄罗斯人民推翻其苏维埃极权暴力的统治。

     叁、为达到这一总目标,必须结合军事战术与政治战术,采取各种不同的斗争型态,而不能拘限於唯军事或唯武器的战略观念,和硬性的单一斗争方式。这就是说,民主集团要采取弹性的与多元的斗争方式,首在政治与社会心理战场上获得胜利,-能迫使苏俄放弃其武装侵略的企图和世界革命的计画。

     四、为达到这一总目标,必须维持并加强其军事实力。因为政治与心理作战,并不能代替军事作战。政治与心理作战的任务,在转移敌我双方实力的对比,并改变世界战略形势,使侵略者彻底觉悟其军事作战决无制胜的可能,-肯甘心屈服。所以民主集团不能放松其军事准备,并且要加强各地反共武装的力量,使其随时随地对共党侵略,可以独立接战和决战。

     我在上述各编中,指出了俄共从南亚和中东向欧洲迂回,同时中[369]共从东南亚向中南美迂回的两条战略路线,共党集团这一迂回战略,说明了俄共征服世界的企图,其胜败的关键是在亚洲,也证明了亚洲民族及其所拥有的广大人口在世界反共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今日俄共利用亚洲民族主义的意识和情感,来挑起其反西方殖民地主义的运动。民主国家对於这一运动,我以为应该要主动的协助其成功,而且帮助这些民族,使其进入政治民主和经济建设的道路,使之领悟共产主义真是他们惟一敌人,而引导其共同反共,脱离其新殖民地主义的陷阱。尤其要维护其民族文化,重视其民族尊严,-不致给予俄共以渗透、挑拨、制造纠纷,以便利其操纵和颠覆的机会。

     然而今日共产集团已控制亚洲的心脏部,并进而建设其为未来全面战争的最後基地。我们知道,和平是不可分的。我们不能想像亚洲如此广阔土地与众多人口,听任其无限期的陷在铁幕之内的冻饿死亡线上挣扎,而残存的自由地区人民,仍可保持其自由。我们更不相信东方反共国家在其为俄共强制的割裂状态之中,而亚洲还有什麽和平安全的可望。所以民主国家单是援助亚洲自由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区域安全,还是不够的,只有对亚洲反共国家予以物质的和精神的支持,使其能自动的对共产铁幕,展开其民族革命战争,或能随时随地策应其铁幕内的反共革命运动,来解放其被奴役的同胞,恢复其领土的完[370]整与国家的统一,-是瓦解共产集团的唯一途径。

     我在前节中,提出反共总体性的基本方略问题。我知道一般人说到战争,不仅是想到军事作战,并且想到必须美国参加作战,-能争取胜利。我的意见决不如此。我认为反共的军事作战,要在欧亚大陆上进行,而美国自应以积极的世界反侵略战争的兵工厂自任,但不能被动的只准备其本土为反共战争的主战场。

     这并不是说,美国只是为一切争取自由或恢复自由的国家来制造武器,和供给物资的援助,而是说美国应该负起他自由世界所公认的领导者,对於世界反共斗争中所应负的指导责任。而且为了整个世界反共作战的根本问题,美国本身就不应该卷入战争漩涡之中。惟有如此,整个反共战局,方能运用自如,而不致限於被动地位。亦惟有如此,方能确保反共总兵工厂所在的基地安全,更可使反共斗争立於不败之地。所以我认为美国对反共斗争,应该采取间接作战的迂回战略。而民主集团对於反共战争的基本方略,就应该确定其叁个原则:第一、只要俄共对美国不首先采取奇袭行动,或俄共本身并未在其他地区参加战争,则美国本身亦不应随时随地参加战争。第二、反共战争必须在铁幕之内或接近铁幕的边缘作战,而不应在远隔铁幕的自由地区作战。第叁、自由世界对抗共产侵略,采取重点主义,应该预先选[371]定地区,只要其共产集团无论向任何一国挑战侵略,则自由世界仍照其预定地点,主动反击,而这一反击,就不应限定在被侵略的当地。因为共产集团狡狯的侵略手段,并不一定对准着自由世界有军事准备,或有集体防卫协定关系的地区,故美国亦不能被动的随时随地应战,予以反击,或就地报复。我以为领导反共的美国,不能采取普遍设防或到处参战的方针,而应采取间接作战的迂回战略,并采取重点主义,选择其主战场,予侵略者以致命的打击。若对亚洲来说,就应该针对亚洲共祸的根源和俄共世界革命战争的最後根据地,来综核东方各民族反共革命武力的统一计画,负责指导,总以转变世界战略形势,阻止共产集体的侵略,使整个自由世界免於第叁次大战为最高指导的原则,同时亦得以解放共产铁幕,重建世界和平与安全。这是今日民主集团对於反共战争的基本原则,我相信这个基本原则,如能适切实施,则人类浩劫自可免除,而世界和平亦必能重建。

第叁节  自由而统一的中国与世界和平的关键

     我们可以说,国际共产主义今日威胁世界的焦点完全在亚洲,而亚洲共产主义的威胁,主要的来源,乃是在中国大陆的中共。中国大陆的沦陷不仅是世界上一个悲剧,而且整个世界从那时起直到现在,[372]亦就没有得到一天和平安全的日子,其严重性已为世人所公认。如果我们政府仍在大陆,必不至发生韩战和越战,以及北韩和北越为共党所占领的灾祸。所以亚洲的反共斗争,必以中国大陆为起点。

     我在本编第一章第四节中指出中国大陆乃是亚洲局势的枢纽之所在。因为苏俄的世界战略阴谋,是以中国局势为其转移的枢纽。今日我们中华民国正是在他这个枢纽上,始终不懈的与之苦战恶斗。并且在自由世界反共斗争之中,我们反攻复国的战斗,乃是国际反侵略阵线,与民族革命反共战争汇合的关键。唯其是国际反侵略阵线之一环,我们有要求国际道义的权利;唯其是民族战争,我们相信这一战争发展的过程,将得到东方一般为独立自由而奋斗的民族的同情;唯其是反共革命战争,中国大陆的同胞,必将群起策应,坚决参加这一庄严的阵营。因之,我更加相信中国反共抗俄的整个战争,必能与我们过去北伐剿匪和抗战诸役一样,最後获致全面光荣的胜利。

     以上各编曾经检讨了政府和我个人在反共斗争中的错误和缺失,及其对国际国内所发生的形势与影响。我许身国民革命,已四十九年,从来不计个人的毁誉,亦决不推诿自己的责任。一九四九年美国政府发表其中美关系白皮书。当时我已经宣布下野,离开政府已有六个[373]月了,惟闻政府亦要计画着一个白皮书,指责美国政府自雅尔达会议以後,在中国局势演变中,所应负的责任。我极力反对这个作法。我当时就告诉来台徵求我意见的外交部代理部长叶公超说:我们中国在美国还有多数的友人,并不因白皮书而对中国国家的前途感觉失望,亦不因此而对中国政府的信誉有所怀疑,现在我们政府如果为此,要与美国来作无益的辩论,这不止使我们两国人民百年来所建立的传统友谊,将受到莫大的损害而无法补偿,而且其结果,惟有增强俄共离间中美阴谋的助力,达成其所预期的目标,更使其称快而已。

     我们中国立国处世的道理,是「厚於责己,而薄於责人」。若要追问过去大陆上反共斗争失败的责任,只怪我们国民革命尚未成功,国家建设没有基础,因之对强权侵略者,没有维护我们领土主权的力量。更只有怪我个人自己,在这长期反共斗争中,应该见到的,未能预见,已经见到的,又未能取信於人。然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只要我们全体同胞能保持自己国家的人格和民族的正气,只要我们能维护民族崇高的文化和悠久光荣的历史,只要我们能痛定思痛,提高警觉,埋头苦干,雪耻图强,向叁民主义国民革命建国的目标,直前迈进,深信我们必能践履自己的责任,掌握自己的命运,完成我们反共抗俄复国建国的使命。

补 编  俄共在中国叁十年来所使用的各种政治斗争的战术,及其运用辩证法的方式之综合研究

  本书各编中所叙述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俄共及其傀儡中共与我们的「和平共存」,在实质上就是他侵略我们中国的一种基本策略。战争失败了,他就要求和平共存。待他实力长成了,他就要破坏和平谈判,发动武装叛乱。而且他正对我们和平谈判的时候,也就是他对我们准备武装叛乱的时候。这就是他「辩证法」所谓「矛盾的统一」和「对立物的转变」。所以我们对共作战,必须观察并把握他的战争思想及其行动规律,-能判定自己所取的战略和战术是否正确。我们与共党相持叁十年之久,第一个经验就是依据辩证法来研究其战争思想,并把握其行动规律。而且我们认为要拿这一实际经验所得的各种作战方式,公之於世,尤其是对於自由世界反共国家,更有其贡献。故特在本书各编之後,另成一编,为之补充,以供参考。

第一章  退却、防御与攻击

     每次莫斯科提出「和平共存」的口号,一般人总以为苏俄是在退却。但从俄共和中共对华侵略的历史过程中,我们知道他「和平共存」的要求,有时他用作退却的掩护,有时他用作防御的手段,也有时他用作攻击的方法。

     (甲)退却 二十四年(一九叁五年)八月,莫斯科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决定了「统一战线」的战略。共匪即展开其「人民阵线」的活动。(注一)到了二十五年二月以後,匪军困处陕北,无法生存,乃自延安发出「停战议和」的通电。此後他就要求与国民政府和平商谈,至二十六年(一九叁七年)二月,订定了四项原则。这就是他提出「和平共存」的要求,来掩护他的退却,最显明的实例。(注二)

     (乙)防御 共匪为了防御而要求与我们中国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和平共存与合作,最早的事例,就是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叁月二十日广州定乱之後,鲍罗廷接受本党「整理党务办法」。(注叁)中共这时的和平协议,其作用是保持国共合作,准备在北伐过程中,再对本党伺机反噬,这就是他运用「和平共存」来作政治上的防御战的实例。

   [377]  到了抗战时期,中共与国民政府五次和谈,他就是从防御转变为反攻,第一次至第叁次和谈,还是掩护匪军的发展,到了第四次及其後的和谈,那就是他政治上的攻击战了。(注四)

     (丙)攻击 共匪以「和平共存」为攻击的手段,最显明的事例,就是抗战结束之後的和平商谈。(注五)这次和谈乃是他对国民政府的政治上积极的攻击战。

     我们要判断苏俄及其国际共党的行动规律,首先必须把握他对於防御与攻击,以及退却与前进,是依据辩证法的矛盾律和质变律来运用的。谁都知道,军队的退却是为了反攻,防御是为了攻击。但是共党的战法不止於此。他的退却不仅是为了反攻,他的防御不仅是为了攻击,并且他的退却和防御,同时使用,而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就是分散敌人的力量而集中自己的力量,松懈敌人的斗志而加强自己的斗志。尤其是他退却或采取防御的态势之时,乃积极施展其政治心理渗透战术,从敌人的内部瓦解其反共壁垒,并分化其反共盟友,而後施行其最後的一击。我们把握他这一特点,-能看出为什麽苏俄和国际共党,无论在其退却、防御或攻击之时,都可运用「和平共存」的口号了。

   (注一)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七节,第六七至六八页。

   (注二)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六节,第六六至六七页;           第十一节,第八零至八叁页。

   [378](注叁)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叁节,第叁八至四叁页。

   (注四)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一节,第八零至八叁页;            第十六节,第九一至九四页;            第二叁节,第一零七至一零八页;           第二十八节,第一一六至一一八页。

   (注五)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六节,第一叁九至一四一页;           第十四节,第一五八至一五九页;          第二十一节,第一七五至一七七页。

补 编  第二章  中立主义、统一战线与孤立战术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俄共与中共「和平共存」的斗争方式,就要对他的中立主义、统一战线与孤立战术加以检讨。

第一节  中立主义

     中立战术乃是国际共产党「和平共存」的主要战术。「和平共存」不过是一个口号与一种姿态,而其中立战术-是他具体的斗争方式。今分两项,说明如下:

     一、先说明共党怎样施展其中立主义的斗争方式。共党对於中立[379]者的要求,最初甚为平常。第一、他不要求中立者来帮助他,只希望中立者不去帮助他的敌人;第二、他不要求中立者附和他,只希望中立者反对他的敌人;第叁、他只要求中立者不帮助双方,只希望其反对双方,就是要中立者对双方一齐批评,一齐斥责。如此第一步先使其中立化,再进一步就使其批评政府、反对政府,而在无形之中,使他弃离政府,自陷於孤立。一到匪势猖獗,政局动摇的时候,这些中立者乃自然而然,不得不向共匪附和靠拢了。这样岂不是完全达到他中立战术的目的?其实例如下:

       (子)民国二十四年(一九叁五年)九月以後,所谓「抗日  救国同盟」的各种活动,就是中共对国民政府施展其中立战术。  (注一)

       (丑)抗战的末期及战後,所谓民主同盟的各种活动,也是  他的中立战术。而其在民国叁十五年,对美国调处国共问题的外  交斗争,亦不外乎这一中立战术之运用而已。(注二)

     二、再说明共党怎样助长其中立主义的实施。共党为要克服敌人的意志,改变敌人的阵容,首先就要混淆你的耳目,变乱你的印象,使国家社会中,是非混淆,利害不辨,务使一般民众,惊惶恐怖,无所适从。而最後只有慑服他的淫威,接受他的意志。这种方式,可以[380]助长中立战术与和平商谈,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其实例如下:

       (子)抗战胜利之後,国际共党的宣传攻势,使一般人误认  苏俄侵华第五纵队的变乱为中国的「内战」,同时误认我政府维  持政治社会秩序的戡乱军事为「制造内战」。(注叁)

       (丑)就在这个时期,共党透过其外卫「民主同盟」,利用  「民主」和「自由」的口号,在政府和社会中,或正面提出主张  ,或侧面散布谣言,使一般中立者是非不明,利害不分,对政府  与共匪一齐斥责,一样反对,而认为中国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进  行和平商谈,组织联合政府。(注四)

     中共这两次对於中立主义,有两种不同的用法。我们先对统一战线和孤立战术,加以说明,然後再分析这两种用法不同之所在。

第二节  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莫斯科及其侵略工具国际共产党的攻击战的主要方式。而在中国,中共曾经多次反覆使用这个战略,来进攻我们中国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兹举其最重要的二个事例:

     第一次是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八月以後,中共对我们本党[381]提出统一战线的要求。十叁年我们本党改组,中共即在「统一战线」的口号之下,与我们合作,并使其党员加入本党。(注五)

     第二次是民国二十五年五月以後,中共要求与我们「一致抗日」,并且他接受了国民政府的四项原则,实行参加抗战。(注六)

     共党的统一战线,在形式上是联合盟友,共同对付一个敌人,但在实质上,他是在对敌人作战的过程中,从盟友的背後,扼杀他这个共同作战的盟友,达到他自己建立苏维埃政权的目的。一九二零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与社会革命党谈判合作,列宁对他的党徒说道:「要记住这一个不可靠的友人,也就是一个敌人。」(注七)一九二四年,季诺维也夫对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说:「我们不必对社会民主党人说明:我们不与其他劳动党结成统一战线,是因为他们的领导者是反革命的话。我们宁可告诉他:我们准备与你们结成统一战线,只要你们的领导者接受这些基本条件(大家都知道,这些条件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中共匪党,屡次与我们在统一战线中的和平合作,也就是这种态度和作风。到了後来,他无法在统一战线中并吞我们,於是就要与我们决裂而对我们作战了。这就是他的「统一战线」本来的目的。

第叁节  孤立战术与反孤立战术

   [382]  要攻击一个敌人,先要孤立这个敌人。要攻击一个战场,要先孤立这个战场。孤立敌人的方法,是离间他的同盟者,瓦解他的阵营。孤立敌人战场的方法,是切断他的左右翼,破坏他的後方交通线。这是任何一个将领指导作战时,应有的军事常识。共党把这个军事作战的方法,应用於政治作战,而构成他的孤立战术。

     共党为了巩固他自己的组织,绝对要封锁自己的战场,不许开一道门,甚至留下一点空隙,让敌人渗透进来。但是共党为了防制他自己的孤立,并展开他自己的工作,绝对反对其所谓「关门主义」。列宁在一九零二年说道:「这-绝对需要的,是首先在自己与别人之间,划一条界线,只是单独的、特定的、排他的、把无产阶级分别出来。然後我们必须宣布,我们要求所有的人解放,要向所有的人号召,要向所有的人申诉。」(注八)这就是共党的反孤立战术,而其所谓「既斗争,又联合」的统一战线,也不过是他反孤立战术的最高方式而已。

     中共的反孤立战术及其孤立战术,是他经常使用的政治斗争方式。今举其最显着的实例於下:

     一、民国二十叁年十月,赣南的匪军,化整为零,逃出我国军的封锁线。此後透过其中共的外卫「抗日救国会」,组织「人民阵线」,打破其政治孤立的状态。直至二十五年五月以後,陕北的共军向我[383]政府投诚,中共与其他政党,以同等地位,参加对日抗战,他的反孤立战术-得到新的发展。(注九)

     二、叁十五年一月至五月,史达林对我政府,施用其中立战术,同时亦就是孤立战术。他企图离间中美的合作,使我们中国陷於孤立地位。但是他这一孤立战术,当时为我们防止,故未达到其预期的目的。(注十)

     叁、叁十四年抗战胜利结束之後,共匪通过其外卫「民主同盟」,以中立主义的伪装,对我政府施展其孤立战术。(注十一)

     四、叁十五年一月,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亦在会议的内外,展开其孤立战术,企图联合各党派,以「民主自由」的口号,和「联合政府」的要求,来打击国民政府。但是我们政府代表,在会议举行之初,即提出「扩大政府组织案」,并宣布其「结束训政,实施宪政」的方针。这一着,打破了共党的孤立战术,反而得到各民主党派的支持。於是共党乃只有拒绝参加国民大会,以致国大召开的日期,不得不从这年五月五日,延展至十一月十二日。(注十二)到了十一月十二日的会期,各民主党派应出的代表都报到了,而中共及民主同盟仍拒绝提出代表名单,参加大会。(注十叁)他所施展的孤立战术完全失败,就转而实行其全面武装叛乱了。[384]

第四节  统一战线、中立主义与孤立战术的并用

    共匪与我们的「和平共存」,最显着的两次,都是把统一战线、中立主义与孤立战术并用。这叁者并用,乃使其「和平共存」与中立主义发生两种不同的作用。

     一、民国二十五年以後,共匪对我国民政府,是战略的防御与战术的攻击。具体的说:当时共匪「和平共存」的要求,在战略上是为了防御我们对其残馀部队继续围剿。所谓「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就是这个战略防御的口号。而其所组织的「人民阵线」,就是他这战略防御之中的一种反孤立战术。同时,他通过抗日救国会所施展的中立主义,却又是对於国民政府的攻击。在其要求「两党合作抗日」的运动中,把一切侮辱和诬蔑,如「法西斯」「不抗日」种种名词,加到我国民政府的头上,使我们国家与政府的信誉,受到莫大的损害,而为共匪来开拓他政治发展的道路。所以我们可以说:共匪这次的「和平共存」,是战略的防御与战术的攻击。

 二、抗战结束以後,共匪对我国民政府的和谈,却改变为战略的[385]攻击与战术的防御。换句话说,他的「和平共存」,在战略上是为了瓦解我们反共的势力,束缚我们国民革命军的双手,以便利他的进攻。但是他在战术上,却采取防御的态势,并提出和平的要求。他只是要求得「和平」,争取「民主」,只是要求党派退出军队和党派退出学校。他博得一般社会的同情,和一般投机取巧和随风转舵的人们的鼓掌和喝彩,来施展其对我国民政府的孤立战术。所以我们说:这次和谈,是他战略的攻击与战术的防御。

     叁、俄共指使其侵华工具之中共,对我们中国屡次使用的统一战线、中立主义和孤立战术,由上述已可了解其大概。今再就俄共对整个自由世界,在其「和平共存」的烟幕之中,所施展的混淆国际视听,转变世界反共阵容的方式和步骤,亦略加说明:

     (子)一九一七年布尔雪维克政权建立之後,俄国的共产主义对於西方资本主义,成为严重的威胁;他的苏维埃制度和计画经济,亦对世界的民主政治和自由经济,发生破坏的作用。正在这个时候,世界反共运动之中,法西斯主义乃复乘机兴起。因之当时俄共就一面进行其和平外交,甚至加入国际联盟;一面更采取统一战线和中立战术,促成民主国家与轴心的斗争。於是极权主义的苏俄竟一变而为「民主国家」,而且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这个最民主的国家,在第二次大战中,乃乘其民主盟友以其全力对轴心国家作战的时机,在[386]国际会议中,骗取他们的诺言,作为他战後侵略中国和并吞东欧的张本。

     (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苏俄的侵略行为,迫使自由世界不得不结成反侵略阵线,以自卫图存。於是俄共重新施展同样的政治战术。他第一步,以「和平共存」的口号,来欺骗民主国家,使之松弛其反共斗争,动摇其反共立场;第二步以中立主义的战术,来挑起东方民族与西方国家的冲突,使自由世界自启分化,自相矛盾,而陷於一团混乱之中。於是侵略主义的苏俄乃竟自居为「和平势力」,而且是「和平」的代言人。

     在俄共这一和平共存阶段之中,中立主义乃是其主要的枢纽。「中立」对於一个个人,好像是「自由」,其实他是要使之「是非不明」,不负其应有的责任。「中立」对於一个国家,好像是「独立」,其实他是要使之「敌我不分」,失去其应有的立场。俄共的中立主义,就是要叫自由世界一些国际政客们「是非不明」,一些非共国家「敌我不分」;而他更可在这错综纠纷的环境中,施展其矛盾战术:以其敌我不分,他就可混淆视听,扰乱阵线;以其是非不明,他更能颠倒黑白,以假乱真。然後他-能对反共国家实施其各个击破的手段,对非共国家展开其「和平转变」的技术。

     综括上述,在分析共党的统一战线、中立主义和孤立战术这叁种[387]斗争方式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於辩证法的矛盾律和否定律之运用。苏俄及其国际共党为了从群众中瓦解敌人的阵营而增强自己的盟友,他就运用其统一战线。他为了从群众中削弱敌人的组织而准备自己的进攻,他就运用其中立主义。所以在本质上,统一战线乃是共党对矛盾律的运用,而为其攻击战略的张本;中立战术乃是他对否定律的运用,而为其防御战术的张本。至於孤立战术和反孤立战术,则在其整个战略计画之中,发挥其攻击和防御二者并行不悖的作用。但在实际上,他把这叁者综合运用,而形成上述两种斗争方式,其一为战略上的防御与战术上的攻击,其二为战略上的攻击与战术上的防御。於是和平共存与中立主义,也就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而都成为他攻击的武器了。

   (注一)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七节,第六七至六八页。

   (注二)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七节,第一六四至一六六页。

   (注叁)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二节,第一五叁至一五六页。

   (注四)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叁节,第一五六至一五八页。

   (注五)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六节,第一七至一九页;             第八节,第二六至二九页。

   (注六)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节,第七二至七九页。

   (注七) 列宁全集(俄文本)第二十八册一四叁页。

   [388](注八) 列宁全集第六册五九页。

   (注九)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六节,第六六至六七页;            第十一节,第八零至八叁页。

   (注十)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一节,第一五二至一五叁页。

   (注十一)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叁节,第一五六至一五八页。

   (注十二)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一节,第一七五至一七七页。

   (注十叁)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叁节,第一八零至一八叁页。

第叁章  攻心战术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以为「物质力量的行使,乃属手段,而迫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是目的」。(注一)苏俄和国际共党的政治战术,要从敌人的内部攻击敌人,其主要目标就是打击敌人的「意志」。

     共党为了施行他这一攻心战术,首先要接触敌人。就是因为他要使敌人服从他的意志,必先要与他接触。先有接触而後能渗透,有渗透而後能宣传,有宣传而後能动摇他敌人的决心,改变他敌人的政策,分化他敌人的阵营,最後在他对敌人接触渗透与宣传战的中间,使[389]他能从容选择时机,予以决定的一击。中共匪党在这一战术上所取的方式如下:

   4-3-1.补 编  第叁章第一节  对时间上的心战

     共匪要与你取得接触,-能进行其说服的工作。共匪的说服工作之特点,就是无限期的使用时间来游说你。今日说服无效,明日再来;本周说服无效,下周再来;今月今年说服无效,下月下年再来。他甚至於作五十次以上的说服,不达到其转变你的思想和决心而不止。他这无限期的利用时间来说服你,就是他要与你直接接触的方式。

第二节  对空间上的心战

     如果共匪不能与你直接接触,或是你坚决拒绝他的游说,他还有其间接的接触的方式。他联络你的左右来说服你,或运动你的亲属子女来包围你。尤其是他渗透政府的决策机构或某些行政部门,来妨害你反共政策及其执行。换句话说,他无限度的利用空间,来包围你。这是他运用间接接触的方式,来使敌人服从他的意志。

第叁节  对敌人环境上的心战

     这一种对敌人环境上的攻心战术,又可分二项来说明。

   [390]  一、施用压力 苏俄的第五纵队国际共党,为了执行其侵略的任务,对於一个自由国家,要渗透他的政府,偷窃文件,采取情报,来供莫斯科决定其战略和战术之用。尤其要煽动群众,操纵舆论,造成一种压力,与苏俄对这个国家的压力互相策应,迫使这个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种有利於苏俄侵略者的政策,或使这个政府采用其错误的战略。

     列宁认为布尔雪维克不应该相信敌人自动的让步。一九零叁年,列宁说:「在会议中作战,不惜决裂,不惜一切代价。只有如此,反对派-会让步。」(注二)这就是说,布尔雪维克只有不顾一切後果对反对派施用压力,-能使他让步,而这种让步-是可信的。这一方法,他们在中国所施用的最显明的事实就是:

       (子)民国二十五年,共匪与我们取得联络之後,商谈如何  收编共军,并使共党与其他党派在政府统一领导之下,共同参加  抗战的途径,但是他就借此机会在社会上发动其所谓「抗日救国  同盟」的组织,联络各省地方军队,煽动大城市的学生群众,游  行示威,制造一种压力,企图迫使国民政府联俄容共。(注叁)

       (丑)抗战期间,共党虽派代表参加国民参政会,但是他对  於国民参政会,屡次以退席或拒绝出席为要挟。例如二十九年新  四军事件(注四)发生之後,以及叁十叁年西安谈判之时,(注[391]  五)他都曾采取这种手段,对我们政府使用压力,并企图引起参  政会对政府的责难,制造一般国民对政府的误解。到了抗战结束  以後,美国军事调处的期间,为了张家口事件,共党的代表即以  「全面决裂」为威胁,而对马歇尔特使和我政府施用压力,企图  迫使我政府接受其无理要求的条件。(注六)这都是最显明的事  例。

     二、制造恐怖与多方胁制 列宁在一九一八年说道:「在资产阶级阵营-,他们是否相信,这没有先例的破坏之革命,能够从容、平静,以和平的方式,不加苦楚,不施痛苦,没有恐怖,也没有惨酷来进行麽?」(注七)这就是说,共产主义的「革命」,不是从容、平静,以和平方式来进行,而必须采取恐怖和惨酷的手段。中共匪徒亦是如此,而且比俄共还要变本加厉。共匪为了控制他的组织和群众,其惯用的手段,一面是诈术,一面是暴力。而其使用暴力,又必制造恐怖并肆行胁制,使其党徒和群众不知其将置何人於死,且不知其死於何时,死於何地,死於何种惨酷的方法之下。并且他不仅掌握你的生命和自由,威胁你的财产、事业、地位和名誉;并且控制你的父母、夫妻、儿女,乃至你的亲戚、朋友和邻里,使你顾虑他们的生命和自由,无论你的意志如何坚强,只要你听到他们的哀号,看到他们的惨状,如此百般的连累和多方的胁制,必使你的意志,由动摇而屈服,由屈服而丧失而後已。[392]

       (子)共匪对於他暴力控制的匪区,将原始的野蛮手段和现  代的科学方法,混合使用,使受刑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而一  般民众也就陷入恐怖,受其挟持。自民国十六年湘西赣南的农村  暴动直到今日,这种暴力控制,叁十年间,始终是普遍的继续的  实施无已。(注八)

       (丑)共匪对於其匪区之外的自由地区,凡是他的组织之所  在,也就是他对於党徒及群众使用暴力的处所。并且他利用人事  的牵连和胁制,即令他的组织不能存在和发展的地区,亦可组织  其外卫团体或是布置其间谍网来制造恐怖,胁迫群众,使他们不  能不跟着他走。(注九)

第四节  制造环境

     共匪为了要与你接触、商谈并举行会议,他不仅制造目标、移转目标,使你不能不与他接触、商谈乃至举行会议,并且他还要改变你反共的气氛,制造和谈的环境,使政府与社会上反共的意志皆为之动摇,反共的战线亦因之混乱和瓦解。最显着的实例,就是我们抗战胜利结束之时,共匪一面实行武装叛乱,而一面推行其反内战运动。国[393]际共党夸大宣传我政府制造「内战」,同时指责我国「内战」是国际和平的威胁。在这种气氛与环境之下,我政府不能不与共匪进行政治协商并接受美国军事调处。(注十)

共党在其攻心战术中,特别运用其辩证法的否定律与质变律。共党攻心战术的作用就是他要动摇敌人的意志,而使其服从他的意志。所以他要对你施用一种压力,制造一种恐怖之外,还要制造一种环境,务使你的意志由动摇而屈服。尤其是在你与他的中间,制造一个中立地带,在表面上是和平、安全,乃至於志得意满,而实际上,只要你放弃其固有的立场,踏入了这个陷阱,那共党就可使你不知不觉之中,从量变到质变,而後不由自主的被他牵着你的鼻子来走,这亦就是他否定你的时候了。

   (注一)战争论第一篇第二页。

   (注二)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册,第七九页。

   (注叁)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六节、第七节,第六六至六八页。

   (注四)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七节,第九五页。

   (注五)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八节,第一一六至一一八页。

   (注六)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二节,第一七七至一八零页。

   [394](注七)列宁全集第二十七册,第一四零页。

   (注八)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叁节,第五九页。

   (注九)本书第二编第二章,第五节,第二四一至二四六页,    说明共匪外卫团体及其间谍组织,渗透各种群众的情状,    可以参看。

   (注十)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二节、第十叁节,            第一五叁至一五八页。

第四章  矛盾战术

     利用矛盾,乃是共党运用其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战术。他为了动摇敌人的意志,而改变其政策,分化其阵营,挑拨其内部的斗争,并在敌人的中间促成战争,其所采取的方式如下:

第一节  制造矛盾

     在敌人中间制造矛盾,而施展其渗透和颠覆战术。列宁在一九二零年说道:

       「要想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只有用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最  精确、最留心、最谨慎、最巧妙地,一面利用敌人中间的各种嫌  隙(即令是最小的嫌隙,也要利用),利用各国中间及每一个国[395]  家内部各种资产阶级中间的各种利害冲突;而另一方面要利用各  种可能(即令是极小的可能也好)以获得同盟者。」(注一)

     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社会,无论你怎样制止共党的渗透,只要你自己内部有了矛盾,被他利用;或是留下了一点空隙,使他在你的中间,能够制造矛盾供他利用,其结果,他就能在你中间煽起斗争,并且他利用这一斗争,不仅控制那被斗争的一方,并且控制那斗争的一方。这就是他共党「获得同盟者」的方法。

     一、制造阶级的矛盾 共党要渗透一个国家,首先要分析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他就从各职业、各地域、各宗教、各团体的中间,发现其矛盾,利用其矛盾,并且制造其矛盾,乘机争取群众,或制造群众,而展开其阶级斗争的宣传,并建立其共党的组织。今略举共匪的实际事例於下:

       (子)自民国九年中共匪党成立以後,即在铁路职工和大企  业中,进行其劳工运动。但是中国的社会阶级的分化,并不显明  ,产业工人的数量,在全国人口中更占少数,共匪单是利用劳工  运动来发展他的组织,并企图转化劳工运动为政治斗争,是没有  什麽希望的。所以共匪必须依附我们的国民革命,透过本党的组[396]  织和机关来接触群众和组织群众。换句话说:共匪不能单纯凭藉  社会运动来建立他的政治势力,而必须凭藉本党领导的民族革命  和政治革命来发展他的社会势力。(注二)到了民国十五年清党  以後,共匪脱离了我们国民革命,他再要在城市中发起暴动,就  只有失败了。(注叁)

       (丑)民国十叁年以後,共匪透过本党的组织和机关到农村  去做农民运动。他的企图是要利用「农民革命」来推翻本党而建  立其苏维埃政权。但是民国十六年清党之後,他再要在农村中制  造暴动,也不可能,毛泽东的秋收暴动之失败,就是最好的实例  。(注四)此後共匪制造农村暴动,也只有采用流寇的方法,烧  杀奸掳,极尽其残忍凶暴之能事了。(注五)

     二、制造民族的矛盾 苏俄帝国主义者及其侵略工具国际共产党,对於亚洲各国的渗透和颠覆工作,利用民族问题,比他利用社会问题,更为重要。就共匪对中国的渗透和颠覆工作来说:

       (子)俄共对中国民族运动的利用。民国十叁年我们本党改  组之後,采取联俄容共政策,就是相信苏俄是来援助我们「民国  统一之成功,及国家独立之获得」。(注六)但是俄共对我们国  民革命的援助,却就是他对我们国民革命渗透和颠覆的张本。如[397]  果民国十五年叁月二十日共匪的阴谋叛乱成功,或是十六年四月  十二日本党的清党失败,那我们中国早在叁十年前已成为共产主  义的实验场。(注七)民国二十五年以後,共匪再度利用我们民  族抗战,来发展他的武装势力,并企图施展其民族失败主义来颠  覆国民政府,转变中国为苏俄的附庸,但是他这一企图也没有成  功。(注八)

       (丑)共匪对中国国内民族的分化与煽动。一九一叁年,列  宁对俄国国内民族问题的「提纲」,是一面要求「一切民族的自  决权」来瓦解俄国的国家组织,而一面又坚持「一切民族的工人  阶级的最密切最圆满的联合」,来建立布尔雪维克的统一政权。  (注九)这一提纲也就是共匪对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民族政策  」的根据。

       我们叁民主义的民族政策乃是「国内民族一律平等」。这一  原则是我们本党的政纲,也载在我们中华民国宪法。但是共匪为  了煽动边疆民族及省区以内的少数民族,使其反对政府,他诋毁  我们是「大汉族主义」,而提出民族自决的口号来制造「民族自  治运动」。到了共匪控制了这些民族之後,他又划分其所谓「民  族自治区」来分化他们,煽动阶级斗争来瓦解他们,并利用匪党  的组织来控制他们。现在略举共匪制造民族矛盾的实例如下:

       (1)民国九年以後,苏俄屡次声明其对外蒙古,放弃帝国[398]  主义政策,并承认我中华民国在蒙古的主权。但他在另一方面,  自民国十年起,即制造其外蒙傀儡组织。到了我国抗战结束时期  ,苏俄复侵入我热察,与中共互相勾结,制造其所谓「内蒙自治  」运动,并制造内蒙傀儡组织。(注十)

       (2)叁十四年至叁十五年苏俄军队侵入我热河察哈尔,与  共匪勾结,制造其所谓「内蒙自治区政府」。(注十一)实际上  ,叁十五年十一月,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热、察、蒙古人民的  代表,与其他各省代表,在一个会场上,共同制定中华民国宪法  。尤其是宪法上「边疆地区」一章,就是我们叁民主义的民族政  策,也就是边疆民族共同的愿望和要求。

       (3)自民国叁十二年以後,新疆省边界上的事变以及伊宁  叛乱,都是苏俄驻新疆的总领事馆及其间谍人员所制造的。这些  事变的目的,就是要瓦解我中华民国的国家组织,劫掠我新疆省  的领土和资源。(注十二)

     叁、制造国民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 共匪为了转变我们民族革命为阶级斗争,使其乘机夺取国家的政权,首先就要从我们中国国民党的内部,制造矛盾,煽动斗争。最显明的事例如下:

       (子)民国十叁年以後,共匪对我们本党内部制造矛盾。在[399]  他打击其所谓「右派」的时候,「右派」固然受了他的打击,而  「左派」亦受了他的控制。(注十叁)

       (丑)民国叁十四年以後,共匪为了分化我们政府及本党,  乃制造其所谓「顽固派」和「民主派」的名词。当他对其所谓「  顽固派」进行斗争的时候,而所谓「民主派」也就被他麻醉和操  纵,最後也就不能不向他靠拢了。(注十四)

第二节  制造目标

     共匪为了分化一个团体,乃至渗透一个政府,必先制造一个目标,-能煽动其内部的斗争,使他获得渗透和颠覆的机会。最显明的事例就是:

     一、民国十叁年本党改组以後,本党与共匪的「联合战线」的共同目标原为北洋军阀。但是共匪为了要对本党渗透和操纵,企图假冒本党的名义,劫持本党的组织,实行其共产主义的工作,乃在本党内,制造其各种目标,即指其所谓「右派」为「资产阶级」,而联合「左派」之「小资产阶级」来打击他。使我们抹煞其原定目标,而自启纷争,以供其共匪份子的利用。(注十五)

     二、民国十五年,共匪在武汉,首先联合左派即其所谓「小资产阶级」,来反对南京的中央政府,造成宁汉分裂。他再进一步,又以其所谓「无产阶级与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来打击左派「小资产阶级[400]」,而演成武汉的悲剧。(注十六)

第叁节  转移目标

     苏俄及国际共党不仅制造目标,在其敌人的中间挑拨斗争,并且转移目标,使反共势力不能不与他接触乃至合作。他的「统一战线」就是这样构成的。最显明的实例,就是民国二十叁年至二十四年之间,在欧洲则有纳粹主义的兴起,在中国则为中共匪军的西窜。当时莫斯科为了打开他这个危局,乃提出「统一战线」的口号。他指使国际共党在西方各国,制造其「对法西斯的恐怖」,而发起「反法西斯主义运动」。同时在中国,共党本身已无法作公开的活动,乃透过其外卫团体,以中立的姿态,在「抗日救国」的口号之下,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这就是他转移目标的战术。(注十七)当时我政府对共匪的五次围剿,已告成功,如再继续追剿,必能肃清其残馀部队,消灭其党团组织。但是国际的「反法西斯主义」以及国内的「停战抗日」运动,把我们反共的目标转换为抗日的目标,而我政府也就不能不决定以政治方式解决中共问题,而与其开始商谈合作了。(注十八)

第四节  制造战争

   [401]  莫斯科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国际共党最险恶的手段,就是促成战争并制造战争,而乘机扩张其侵略势力,来并吞欧亚自由国家为其附庸。最显明的就是下列的事例:

     一、民国二十八年即一九叁九年八月,史达林与希特勒订立苏德互助协定,促成欧洲战争。(注十九)

     二、民国叁十年即一九四一年四月,史达林与松冈洋右订立苏日中立协定,促成日本的南进。(注二十)

     本来民国二十四年(一九叁五年)以後,莫斯科是以其统一战线政策,在西方联合英法来对抗德义,同时在东方联合中国来对抗日本,但是史达林却在其一只手联合民主各国之时,他另一只手又向轴心各国伸出,到了一九叁九年至一九四一年之间,他就利用德国在欧洲对英法作战,并且利用日本在太平洋对英美作战,而使德日轴心国家完全替苏俄从火中取粟,到了民主集团对轴心同盟的战争展开以後,史达林又摇身一变而加入民主阵营来对德日作战了。

以上列举共党的各种斗争方式,都是他运用辩证法的基本法则-矛盾律。他使用这些战术,改变你的思想,转换你的环境,动摇你的政策,改变你的目标,促成你对他的敌人作战,役使你替他火中取粟[402],而其最後的目的,就是他扩张其侵略势力,向征服世界的目标前进。

   (注一) 列宁:「左倾幼稚病」,选集第十册,第一一二页。

   (注二)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五节,第一五至一七页。

   (注叁)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六节,第五二至五四页。

   (注四)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六节,第五二至五四页。

   (注五)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叁节,第五九至六二页。

   (注六)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六节,第一七至一九页。

   (注七)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叁节,第叁八至四叁页;             第十四节,第四叁至四八页。

   (注八)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七节,第一一四页至一一六页。

   (注九) 列宁:「民族问题提纲」,见「民族殖民地论纲」专册。

   (注十)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叁节, 第一叁至一四页;       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节,第九八页至九九页;          第四章第九节, 第一四六至一四七页。

   (注十一)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九节, 第一四六至一四七页。

   (注十二)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一节,第一零零页至一零四页。

   [403](注十叁)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二节,第叁六至叁八页。

   (注十四)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六节,第一一二页至一一叁页。

   (注十五)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节,第叁一至叁叁页。

   (注十六)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五节,第四八至五二页。

   (注十七)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六节、第七节,第六六至六八页。

   (注十八)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节、第十一节,第七二至八叁页。

   (注十九)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六节,第九一至九四页。

   (注二十)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八节,第九六页。

第五章  接触、渗透、组织战与群众运动

     莫斯科及其侵略工具国际共产党的战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其敌人从外部的进攻与从内部的颠覆之协调。为了协调这内外两方面的攻击,必须将军事的武器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武器综合使用。为了使用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战术,首先要对敌人的社会结构加以分析,来决定其如何接触这个社会、渗透这个社会,应该组织那些政治社会势力,而攻击那个政治社会势力。

第一节  接触与渗透

     国际共产党的组织战,第一个战术就是接触群众的战术。我们必须知道共党所谓「群众」,就是他进行争取的目标,也就是他企图建立的基地。无论是政府、军队、工厂、产业组织,有组织或无组织的民众和社会团体,凡是他要争取同情,建立组织,或是他所要分化瓦解和破坏颠覆的目标,他就要先使用各种方法,接触他、渗透他。这种方法,也就是他施用颠覆战术的第一步骤。今举例如下:

     一、民国九年以後,共产国际及其支部(中共)屡次要求我们中国国民党结成「联合战线」,实际上就是为了假借本党的组织与机关,来与一般革命民众取得接触,以便利他的渗透,而最後的一着,就是他假借国民革命来建立其「无产阶级专政」,达到其赤化中国的目的。(注一)

     二、民国二十叁年,国民政府五次围剿已告成功之後,共匪与我们不断的接触,屡次要求停战议和。此後抗战期间,他更是与我政府进行五次商谈。(注二)

     叁、民国十叁年我们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而接受了苏俄第一次的援助。二十六年我们为了对日抗战,而接受了他第二次的援助。他这两度对我们的军事援助,当然有利於我们的北伐和抗战,但是我们[405]接受了他这种援助,同时也是他共党对我们北伐抗战中政治渗透的媒介,和颠覆我们国家的惟一导线。(注叁)

     四、抗战结束之後,共匪对政府一面和平商谈,一面武装叛乱,造成边打边谈之局。(注四)

     总之,苏俄及中共对我们国家社会以及其对於我们革命抗战,最初乃是以和平共存的姿态,或道义与物资的援助,利用我们国家的需要与国民的好感,而施展其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和渗透的方法。到了他的党的组织和武装暴力滋长蔓延的时候,那就是他对我们进行其斗争和颠覆的时候了。但是我们政府对共党及其匪军的方针,如能始终采取封锁隔绝,积极对他全力作战,即无论其武力增加至如何程度,匪区扩展至如何范围,他最後仍必失败在我们手-。否则假使我政府一旦容许他接触、商谈并举行会议的时候,那他的统一战线、中立主义、堆伏渗透、分化挑拨各种战术,就接踵而来,我们政府也就不能不中他的诡计了。

第二节  组织战的各种方式

     共党的非军事武器,以组织武器为其主要的一种。如果他没有这[406]个组织武器,那无论是宣传战、情报战、群众战,或是谋略战,他都无从做起。换句话说,宣传是一种组织,情报是一种组织,群众运动亦是一种组织,并且他要协调这宣传、情报与群众运动等各种组织工作,-能发挥其总谋略战。共党的这些组织所构成的非军事武器的无形战力,其效用比任何有形的军事武器为更强。

     共匪的所谓「党的建设」,就是他在群众中建立党团的组织。但是他对敌作战,并不是直接使用他这一组织。他要组织各种战线或外卫与前进岗位来作战,其所采取的各种形式如下:

     一、在我政府宣布共匪为非法而禁止其活动的时期,他组成各种外卫团体,替他提出政治主张,煽动群众,并掩蔽共匪的本来面目,而不用共党的名义来活动。民国二十四年上海所谓「抗日救国大同盟」,就是最好的实例。(注五)

     二、共匪为了接触广大的群众,开拓自己的前途,乃渗透其他党派,使其受他操纵,替他做工作,而不居共党的名义。民国十六年武汉的「左派」,名为中国国民党,而实际上乃是共匪的傀儡工具。(注六)

     叁、共匪在特定的群众中,组织特定的团体,来执行其所赋予的任务,无论是工会、商会、农民协会、妇女会、学生会,或是其他群众团体,只要是共党策动和操纵的,都是他的组织武器。例如民国二[407]十年九一八事变之後,上海、北平,以及其他各地的职业学生,鼓动学潮,群赴首都,假借「请愿」的名义,对政府肆行示威和侮蔑(注七)。民国叁十五年至叁十六年,南京、上海、武昌、昆明等地的职业学生,到处煽动反美运动,(注八)关於中共的反美运动,将在下面第六章另作说明。

     四、共匪为了筹集政治活动的经费,并掩护其政治通讯和军事交通,乃组织各种金融商业机构。关於中共的贸易战,亦将在下面第六章另有说明。

     五、共匪为了采取情报,或进行其「兵运」与「城工」,而组织其间谍网。这种组织常以各种形式,如银行、商店、教会、学校、报馆、书铺、旅馆、妓馆、戏馆、黑社会,以及国际团体、科学团体,为其掩护。

     以上各种团体和机关,都是共匪的组织目标之所在。但这些团体和机构的本身,虽已被其完全利用,而其中还是有许多仍在懵憧不觉之中,甚至毫不自知其已为共党所欺蒙与控制的。可是他对这些懵憧不觉的组织武器,亦就是他从敌人的内部攻击敌人最为有效的工具。而组织武器与其军事武器之综合运用,乃构成共匪的总体战。

第叁节  群众运动的特点

   [408]  我们在这-,特别要对共匪的群众运动,加以说明。我们民主法治国家-面,在宪法与法律保障之下,人民享有政治的自由权利。政府对於人民的集会结社、居住、信仰和言论出版,不能加以干涉,且应予以保护。但是我们应当指出一个事实,就是只要有共匪存在和发展的处所,他就要假借自由来破坏自由。凡是共匪份子渗透的群众团体,和他发起的群众运动,都是利用他少数人的组织来对多数人控制和利用。政府如对这种团体,和一切为共匪张目的游行示威、罢工罢课、集体请愿,各种暴行,加以取缔,或予以解散,一般人就不免直接间接的受共匪的影响,反而指责政府不尊重人权,和不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权利。殊不知政府如不取缔共匪及其外卫所组织的群众团体,并解散其所策动的群众运动,在实际上,即不能保障多数人的自由权利,甚至不能维持社会的安宁秩序。最显明的事实,就是到了共匪以其组织武器从我们政治社会的内部的攻击,与其以军事武器对我们军队的前线的攻击,两者协调,而使我中国大陆关进苏俄共产帝国的铁幕的时候,我大陆上全体人民的自由权利也就在俄帝共匪两重压迫之下,剥夺净尽了。

    8710221916始 自由人注 读到这-颇有感触,五、六十年前,中央政府容忍「为共匪张目 的游行示威、罢工罢课、集体请愿」等,最多是「加以取缔,或 予以解散」,於是「一般人就指责政府不尊重人权,和不保障人 民的政治自由权利」。  民国七十八年,在北平天安门,军队与装甲车镇压手无寸铁的百 姓,造成上千人的死亡,大陆上反而没有谴责中共的声音!?  这两组史实,何其矛盾!!  如果民国叁十年的中国百姓能够预知民国七十八年的中共是以正 规军和战车屠杀手无寸铁的示威者,那麽民国叁十年的中国人会 为中共摇旗呐喊吗?  「我大陆上全体人民的自由权利也就在俄帝共匪两重压迫之下, 剥夺净尽了。」 8710221939止

第四节  矛盾律与质变律的运用

    共党在其接触群众,渗透社会,而建立其党团的组织,并煽起其[409]众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对於辩证法的矛盾律与质变律之运用,不仅尽其诡诈,并且是极尽其残酷的手段。他运用矛盾律,不-利用敌人社会政治组织已有的矛盾,并且使用狡诈残忍的手段,制造其矛盾。来进行他的渗透和发展他的组织。他运用质变律,要把群众的经济和社会的要求,转变为政治斗争和武装暴动,在这种转变的关头,他利用其组织的力量,对一般群众,造谣构煽,威迫利诱,使其游行示威,并激起其与军警的冲突,制造流血惨案,来扩大事变,到了最後,大多数群众是解散了,但是只要他共党能够把那些失去理智而盲目冲动的少数份子转入地下活动,受他的控制和指使,做他的武装暴力的器材,这就达到了他群众运动的目的。

   (注一)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五节,第一五至一七页;             第十节,第叁一至叁二页。

   (注二)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关於商谈各节,第九一页,     第一零七页,第一一六页,第一二叁页,第一二五页。

   (注叁) 本书第二编第叁章,第四节;第二六叁页至二七二页。

(注四)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关於政治协商及军事调处各节,     第一五八页,一五九页,第一六四页,第一六七页,     第一七五页。

   (注五)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七节,第六七至六八页。

   [410](注六)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五节,第四八至五二页。

   (注七)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四节,第六二至六四页。

   (注八)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五节,第一八七页至一九零页。

第六章  贸易战与基地战

第一节  贸易战

     在共党的渗透和组织战的各种方式中,我们对於其贸易战,要特加说明。

     列宁在一九二零年的一个演说-,解释他为什麽特许外国工商业者以优惠条件,说道:

     「我这演说的主要命题,是证明如下的两点:第一、每一战争都  是平时政策之继续,不过是另一方式;第二、我们特许的条件,  乃是战争的继续,不过是另一方式与另一手段。如若相信关於这  些条件的和平协定,是对於资本家的和平协定,那是错误的。这  种协议是等於战争的。」(注一)

     我们要特别警觉的,就是这「对资本家的协定,乃是战争的继续[411]」的一句话。中共匪区对外贸易所用的斗争方式,更可作为列宁这句话的证明。我们从过去中共的贸易战中,所能发现的重要事例,略举於下:

     一、抗战期间,中共突破我们国军对日军占领区的封锁线,来进行其走私。他走私所得的款项,乃用作他的政治斗争与其组织宣传的经费。(注二)

     二、中共在其匪区内种植鸦片,向自由区走私,并经营外来鸦片吗啡及海洛英的贸易。其目的为筹集政治斗争经费,尤其是毒化我们抗战的军民,使其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且趋於颓废。(注叁)

     叁、抗战结束之後,我政府努力控制金融市场,来维持法币的币值。而中共从其匪区及其对外贸易中,大量搜括黄金银元,以及法币,向我大城市金融市场,破坏政府的金融物价管制法令,以投机行为,助长金融物价的风潮。

     四、一般投机商人,进出匪区,替他走私,或在我工商城市中,替他进行贸易。中共乃以控制他们在匪区中的存款或存货,或控制他们在匪区中的商店等方法,使其不能不为匪工作。

     五、一般商人,如有商店沦入匪区,中共即控制其商店,而迫使[412]其在上海或其他城市中的本店或支店,容纳匪干,且加以掩护。於是这些商店也就变成共匪的城工特务机构。

第二节  基地战

     在前章中所说的中共群众运动的各种方式中,我们所应特别注意的,就是抗战结束之後,美国调处期间及其後来之反美运动。中共反美运动的主要目标,就是美军在中国的驻军问题。而他乃指为美军驻地为美国的基地,而加以攻击。他这一斗争方式就是今日各国共党对於美国基地争夺战的先例:

     一、滥用国家主权的观念,作为其反对美国在华驻军个口实。谁都知道,美国派遣军队来华,乃是根据盟约,并得到中国政府的同意,这并不能算是什麽基地,因而对於我们国家主权行政的完整,是没有任何侵害的。但是中共及其国际「同志」们,却是强词夺理,称之为美军侵华的基地,并指责美军驻华,是侵略我国的领土,损害我国的主权,并指责美军协助我军在天津、青岛等地受降,是干涉中国的内政。(注四)

     二、诋毁中美条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契据,并诬蔑美国对於中国的经济援助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行为。(注五)

   [413]  叁、利用并制造案件,挑拨中国人民对美的仇恨。例如叁十五年十二月北平发生沈崇案,中共即藉口发起所谓「抗暴运动」,来煽动群众,使其反对美国在华驻军。(注六)

     四、直接袭击美军,为国际共党及其同路人的撤退驻华美军运动,提供宣传资料。(注七)

     共匪在其贸易战中,对於矛盾律及质变律之运用,尤为显明。共党知道资本家乃至一般中小工商业者对於匪区,一方面怀抱着恐惧的心理,一方面又愿与其通商。这一矛盾,遂为共党所利用。只要他们与共党在贸易上发生了关系,也就由无形而有形,由无意而有意,受其控制,供其驱使。到了他们全部的资产和营业,都沦入匪区,於是他们在共匪叁反五反,(注八)公私合营各种斗争方式之下,家破人亡,也就後悔无及了。

     共匪在其反美运动中,利用国家主权观念和民族感情,来排斥美国驻华军队,诬之为美国侵华的基地。但是到了他控制了中国大陆,整个献给苏俄,作为他东侵太平洋的基地的时候,他在苏俄的面前,不仅不再提有什麽国家主权,并且对於中国一般国民,更施用其极尽残酷的「洗脑工作」,要把民族感情毁弃无馀,他这样假借民族主义来破坏我们中国的国际合作政策,然後再用苏俄的国际主义来摧毁我们中国的民族主义,乃显然更是他矛盾律与否定律之运用了。

   [414](注一)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册六页。

   (注二)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叁十节,第一二一至一二叁页。

   (注叁)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叁十节,第一二一至一二叁页。

   (注四)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七节,第一四一至一四叁页。

   (注五、注六、注七)均参看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五节,    第一八七至一九零页。

   (注八)民国四十一年之初,共匪由其「叁反运动」发展为「四反」    和「五反运动」。所谓「叁反」就是「反贪污」、「反浪费    」和「反官僚主义」。这个运动乃是直接针对着他的干部,    而间接打击工商业者。所谓「四反」,就是「反行贿」、「    反漏税」、「反偷工减料」和「反盗窃国家资财」。所谓「    五反」,就是「四反」之外,再加「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这种「运动」的目的,乃是对於工商业者的财富,展开其    原始掠夺。

第七章  伪装、诈术、奇袭与宣传战

     莫斯科及其侵略工具国际共产党的政治战术之中,伪装与诈术有[415]其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他要施展其任何一种战术,和他运用各种卑劣手段,都要先以这伪装与诈术为之掩饰,而其主要目的,又在使其政治军事的攻击能够发挥奇袭的效用。我们可以说,共党在其政治作战中,无论其一言一行,一静一动,以至於一颦一笑、一啼一哭,随时随地所施展的,无不是他的伪装,也无不是他的诈术。

     至於他共党的政治战术,可以说全部都是他军事的伪装;他的宣传,也可以说全部都是他的政治诈术。共党的外貌宣传,是与其实际行为和真正的事实,完全相反的。所以我们要在这「伪装」和「诈术」的一节中,分析他在宣传战中所经过的事实。

第一节  伪装

     共产主义的伪装就是利用其他思想和行动方式,来隐蔽其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叁十年来,俄共及其侵华工具之中共,对於其政治斗争和社会运动,常利用各种伪装,来隐蔽其共产主义的目的和方法。现在略举其显明而且重要的事例如下:

     一、思想的伪装 共党与我们中国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叁度和平共存的时期,都是以叁民主义隐蔽其共产主义,而在叁民主义的伪装之下,宣传其共产主义。

   [416]    (子)在第一个时期,民国十叁年一月,李大钊向我们本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申明书」,代表共党份子声明其加  入本党,是服从 国父的领导,为叁民主义国民革命来奋斗。(  注一)但在实际上,中共党徒乃是假借叁民主义来宣传马克斯主  义。(注二)

       (丑)在第二时期,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中共发表宣言  ,表明「 孙中山先生的叁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愿为其彻  底实现而奋斗」。(注叁)

       (寅)到了二十九年六月,毛泽东发表其所谓「新民主主义  论」,提出「新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革命」的谬说,而  在其「第一阶段」中,解释其「新民主主义」为新叁民主义,他  仍然要伪装叁民主义来隐蔽其目的。(注四)他在第叁时期中,  即是在这一伪装之下,提出「联合政府」的口号,来进行其对我  们政府和本党的政治作战。

     二、民族的伪装 自民国十年,俄共制造其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中共组织,即是伪装民族主义,来隐蔽其国际主义的目的和内容。现在举其经过的事例於下:

       (子)十二年一月,越飞声明苏俄协助我们中国的统一独立  事业。(注五)此後五年之间,中共的企图,就是要利用我们中  国国民党的组织,假借我们国民革命的名义,来达到其统一中国  而实行苏维埃化的目的。(注六)

   [417]    (丑)叁十二年,正是我国对日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也就是  最後胜利已经在望的时期。莫斯科为了破坏我们抗战的成果,阻  止我们中国战後的复兴,乃解散共产国际,以隐蔽俄共与中共的  直接关系。(注七)当时中共已经进行其整风运动,提出「马克  斯主义中国化」的口号,表示其为中国的一个政党,而不是苏俄  的工具。他披上了民族伪装之後,乃开始对我政府作全面的政治  攻击,并准备其武装叛乱。(注八)

     叁、民主的伪装 我们国民革命的目的,在求中国的自由平等。国民革命战争,在其实质上,就是民族独立自由战争。共党要把民族战争转变为阶级战争,来建立其「无产阶级专政」,一定要利用民主的伪装,来施展其「转变民主革命为社会革命」的政治战术。换句话说他先要利用民主斗争,来分裂我们民族革命的阵营,而後在民主自由的口号之下,发展其阶级斗争,来颠覆我们政府,而建立其傀儡政权。今举其显明的实例如下:

       (子)民国十六年,共党在武汉所用的口号,即是「工农小  资产阶级民主专政」,这就是民国二十九年以後,共党所谓「新  民主主义」的前身。(注九)

       (丑)民国二十六年以後,共党参加我们抗战阵营,最初是  利用民族的伪装,後来却为了转变民族战争为阶级斗争,而改用  民主的伪装。(注十)到了抗战结束以後,共党对我政府所施用[418]  的政治战术,更是在「民主」、「自由」、「人权」等伪装之下  ,来进行其颠覆工作的。(注十一)

     四、土改的伪装 抗战期间及战後,国际社会久已盛称中共是「土地改革者」。但是,中共的「土改」,实际上是他制造集体农场和军事动员的手段。(注十二)而国际共产及其同路人宣传中共是「土地改革者」,也就是替中共制造其伪装,以掩蔽其控制农民,全面动员,来建立其武装叛乱最後决战的根基。

第二节  诈术

     诈术的目的,是要敌人误解其对方行动的目的和方法,使其作战更易进行,且更有效力。

共党最怕的是中敌人的诈术,而又惯於对敌人施用诈术。无论是情报、宣传、和谈或军事,都是他施用诈术的领域。除了宣传上的诈术,留在後面再说以外,本节举其最显着的诈术,略加说明於下:

     一、情报上的诈术 世界各国的共党,都是苏俄的间谍组织,中共匪党当然亦是如此。他在我们政府中偷取情报,同时他封锁匪区的情报,更进一步捏造关於我中国政府与事实完全相反的虚伪情报,供[419]给西方国家,来紊乱其对我国的观感。这就是他在情报上最为惯用的诈术。

     二、攻防并用的诈术 以防御的态势而施行攻击,这亦是共匪在斗争中所惯用的一种伪装战术,同时也是他的重要的诈术。我们知道,共匪的军事行动常取攻势,但是他惯常的战术,是采取防御的态势,来掩蔽他的攻击。在叁十五年至叁十六年之间,他就是使用这种诈术。他到处袭击我们国军,而於国军应战时,却在国际上诬蔑我们破坏停战协定。(注十叁)

     叁、和战并用的诈术 共匪另一个重要的诈术,乃是将战争威胁与和平商谈,交互使用,造成一张一弛的局势,或将两者同时使用,造成边打边谈的局势。这种诈术可以打击我们前方的士气,阻碍我们後方的动员,动摇我们政府的内部,混乱国际社会的观听。民国叁十五年至叁十六年,共匪对我们政府所施用边打边谈的诈术,就是最好的实例。(注十四)尤其是共匪在其和战并用的时候,对於和平商谈,又有其全副的诈术。他屡次与我们政府进行和谈,都有其一定的方式。在商谈军事问题时,他必然提出政治问题,在商谈政治问题时,他必然主张召开一种会议。在举行会议时,他首先对议程作疲劳的争执,或者达到他拖延的目的,或者先在这初步的谈判上,争取其突击的胜利。至於他在战力不足或军事失败时,就要求和谈,来掩护其军[420]事整理和战力的补充。这是他的一种通常的诈术,自然是不足为奇。但是他在胜利时,或战力相等时,也要利用和谈,来分化我们反共的阵营,使其胜利更加容易与彻底。这是一般人所不注意的,希望大家对此特别留心才行。尤其是他在停战协定或和平条约上签字,就是要破坏这个条约来准备着随时翻案。他在和谈破裂时,更转嫁其破裂的责任於政府。所以和谈更是共匪一种伪装的战法,亦就是他一种惯用的诈术。

第叁节  奇袭

     秘密、机动、伪装、诈术,都是攻击构成奇袭的条件。这些都是中共所惯用的手段,所以他历来在政治战、宣传战和军事战上,常能施展其战术的奇袭。兹分别说明如下:

     一、在政治战上,中共对我们政府进行其斗争,常从一个方式转换为另一个方式,而使其新斗争方式发挥其奇袭的效用。即如其在军事作战中,突然提出和议;又如其在和谈进行中,突然施行武装攻击,乃使我们政府陷於被动的地位。这都是他惯用的战法。

     二、在宣传战上,共党认为「最好的防御是攻击」。这一原则在他的宣传战上更是应用得最得意的。当敌人对他的甲点施行攻势宣传,而使其无法辩护时,他转换一个角度,就是在其敌人猝不及防的乙[421]点上,施行奇袭。如此乃使其敌人不能不放弃其对甲点的攻势宣传,而转换为对乙点的守势宣传,而其敌人的宣传战亦即从主动转为被动。这也是他惯用的战法。

     叁、在军事战上,共匪自夸其「红军的作战,一般都是奇袭」。但这是在其敌人进入他匪军所组织的民众及其游击战所能达到的地区之内,不能不分兵防卫自己的阵地,因而陷於被动的地位,他-能集中其兵力,而施逞其突击和奇袭。反之,如其敌人步步为营,坚壁清野,使匪军无法展开其游击战,亦无从寻找空隙来进行其突击,那他的奇袭即无所施其计了。

     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国军第一次围剿开始,至二十二年一月第四次围剿结束,匪军的战法,是以游击战,牵制我们国军的正面或侧翼,而集中其兵力,向国军的两个部队之间的空隙,对国军实力比较薄弱的部队的侧翼或後方,迂回突袭。第一次围剿的龙冈之战,第二次围剿的富田之战,第叁次围剿的良村之战,以及第四次围剿的黎川之战,匪军的奇袭都得了手。

     但是我们第五次围剿,采取战略的攻势,和战术的守势,处处设防,步步为营,束小了匪区的范围,使他的小部队不能展开其游击,而他的主力亦不能施逞其突击。以前四次围剿时期,匪军的一切调度,必期其第一个战斗能够得手,来影响其整个战局。到了第五次围剿时期,他第一个战斗,即第二次黎川会战,完全失败,以後他展转作[422]战於我们国军的主力与碉堡之间,始终不能取得主动,获致胜利。到了最後,他就只有化整为零,向西逃窜了。

第四节  宣传战

     宣传战是使用文字语言或其他符号,影响敌人的心理和情感,使其依照我方的意志而思索和行动。我们知道,战争的目的是要使敌人屈从我方的意志。宣传战乃是直接诉诸敌人的意志,使其动摇、改变或屈服。所以宣传战就是俄共不使用军事武器,不进入军事战场,而击败其敌人的主要战术。

     要使敌人接受我方的宣传,必须将宣传隐蔽起来,使敌人不知其为宣传,他-能接受。俄共不承认宇宙间有什麽真理。但他偏要用「真理」的名义来说服群众,或克服敌人的意志,这「真理」在其本质1上,不过是隐蔽宣传,使群众或敌人不知其为宣传而予以接受的一种武器。所以我们绝对不能从俄共及其国际「同志」和同路人的文字语言中,发现任何真理。我们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国的共党的宣传,都是撒谎诬陷,欺世骗人的诈术。共党的宣传战的特徵如下:

     一、诡辩 共党认为唯物辩证法是他的思想武器。他的唯物论是[423]要打破他人的一切理想和信仰,他的辩证法就是运用其诡辩,使他人相信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矛盾和斗争,而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这一诡辩,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否定民族性,甚至否定人性,而认为人类只有阶级性,可以说是发展到了极点!他为什麽这样做?他是要准备我们中国抗日的民族战争,转变为阶级战争,以便其出卖民族,制造其俄共傀儡苏维埃政权。所以他必须经过这样一个整风运动的阶段,先使其一般干部丧失其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然後-能达到其最後目的。(注十五)

     二、造谣 听信谣言也许是一般社会的习性。共党利用这一社会弱点,乃以传布谣言来夸大他的力量,打击政府的威信,动摇国际观感,制造社会恐慌,瓦解反共心理,这是共党在宣传战中,最重要的一种战法。例如抗战期间,他时常散布谣言,说国民政府与日本秘密进行和谈。更进一步他又利用这种谣言,作为他对国际宣传的资料,使盟国人士相信我们国民政府内部有投降派,要对日妥协,乃是为了要对共党发动「内战」的原故。(注十六)

     又如叁十七年戡乱期间,共党及其外卫团体,散放谣言,说我们政府与他要求和谈,以造成社会的疑团,希望和谈的实现。到了他宣传奏效,一般人国家非和谈即无出路的时候,他又散放烟幕,说「蒋总统要下野,-有和谈」了。(注十七)

   [424]  叁、撒谎 对群众的宣传要简单,要反覆,-能发生影响。共党的宣传战,更进一步,惯用「假逻辑」,制造一种简单的口号,反覆鼓吹,来欺骗群众。即如共党及其外卫团体所宣传的「反共即是法西斯」,就是一个假逻辑(注十八)。事实上,共产主义和法西斯都是反对民主政治的。我们叁民主义国民革命的目的,是建设中国为民主国家。所以我们反共,亦反对法西斯。但是共党为了破坏我们剿匪戡乱的政策,乃提出「反共即是法西斯」的口号,使一般人误信共党要民主,要自由,甚至误信他是民主党派,和土地改革派,反而指我们的反共是独裁、是法西斯。(注十九)

     四、威胁 我们如对於某一问题,发表意见,提出两个以上的解决方法,这是讨论,而不是宣传。对於群众的宣传,一个问题,只给他一个答案,-能发生影响。共党对於这一要诀,可以说是发展到了极限。他的宣传,常为狂妄的武断,且带有猛烈的威胁性。他要屈服你的意志时,他就在中外的社会上,发动无数的报刊、无数的会议、无数的讨论、无数的耳语,无形的来攻击你,但在表面上,他好像是劝告你,而实际是威胁你。他一面与你和谈,而另一面对你威胁,这种威胁的宣传战,最显着的实例,就是民国十四年至十五年之间,本党中央在广州时,一般党员几於没有人敢说一句反共的话,而本党中[425]央到後来也就几於完全被他控制。(注二十)又如叁十五年至叁十七年之间,一般政治和社会人士,几於没有人敢反对和谈,也没有人敢提戡乱动员了。(注二一)由此可见共党的威胁宣传,在社会政治上的影响如何了。(注二二)

第五节  矛盾律与否定律的运用

     共党的伪装、诈术和宣传战,就是他对辩证法的矛盾律和否定律的运用。例如他以政治战术掩蔽其军事战术,以防御的姿态掩蔽其攻击的行动,以及其宣传战乃是诡辩与撒谎,诱惑与威胁的结合,都是基於「矛盾的统一」的原理。又如他以和谈否定敌人对他的战斗,同时又以战斗否定他与敌人的和谈,就是基於「否定之否定」的法则。总之,共党的宣传战法,不仅是无恶不作,而且是无中生有。尤其是他虚构事实,捏造伪证,至於指鹿为马,张冠李戴,更是他认为宣传的道德。他如以「人」为对象的宣传,乃可使魔鬼变为上帝来造就他,亦可诬上帝为魔鬼来毁灭他。他如以「物」为对象的宣传,乃可使地狱变为天堂来诱惑世人,亦可指天堂成为地狱来恫吓世人。因此更可了解共党的外貌宣传,是与其实际行为完全相反的。最显明的是他自己剥夺民众的自由,而对政府要求一切政治自由。他所侵占的地区[426]以内,完全是黑暗和控制,而对外宣传他政治的民主和光明。他所谓「人民」,就是榨压人民的共党本身。他所谓「解放」,就是奴役。他所谓「和平」,乃是战争的另一方式。他所谓「共存」,就是由他单独统制的变相。所以他所扮演的笑容,亦就是他最狰狞的另一面目。这是我们自由世界,对俄共卑劣的宣传战法,应该彻底认识,而且必须予以随时戳穿和反击,那-可打破他一切宣传的邪恶伎俩,而不为其挑拨离间的诡谋所乘,亦不为其威胁利诱的诈术所动。这是目前团结反共力量的第一要务。

   (注一)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八节,第二六至二九页。

   (注二)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节,第叁一至叁叁页。

   (注叁)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一节,第八零至八叁页。

   (注四) 毛泽东妄以叁民主义为其新民主主义阶段的「最低纲领」     ,而以社会主义为此阶段的「最高纲领」。其实,他所谓     「新民主主义阶段」,仍为过渡阶段,他要从此过渡到苏     维埃的阶段,-是他所追求的目的。

(注五)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六节,第一七至一九页。

   (注六)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叁节,第叁八至四叁页。

   [427](注七)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五节,第一一零至一一二页。

   (注八)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四节,第一零八至一一零页。

   (注九)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五节,第四八至五二页。

   (注十) 共匪企图转变我抗日的民族战争为内战,参看本书第一编     第叁章第十六节,第九一至九四页。     他利用「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来打击国民政府,参看本     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叁十一节,第一二叁至一二五页。

   (注十一)本书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第二叁四至二叁五页。

   (注十二)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四节,第一八叁至一八七页。

   (注十叁)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节,第一七叁至一七五页。

   (注十四)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八节,第一九叁至一九四页。

   (注十五)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四节,第一零八至一一零页。

   (注十六)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六节,第一一二至一一叁页。

   (注十七)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六节,第一九零至一九一页。

   (注十八)勒朋所着「群众」,英译本,六六页至六七页:「一连串     的逻辑的辩论,是群众根本不能了解的。可以说,他们并     不推理;或是说,他们是假推理,他们不受推理的影响。[428]     ....群众所接受的判断,只是加给他们的判断,而不     是他们讨论所达到的判断。」共党使用假逻辑作宣传,即     是如此。

   (注十九)本书第二编第二章第叁节,第二一七至二一八页。

   (注二十)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二节,第叁六至叁八页。

   (注二一)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二节,第一五叁至一五六页。

   (注二二)一九叁叁年德国宣传专家哈达莫夫斯基所着「宣传与国家     机构」,以为「宣传与恐怖不是相反的。事实上,暴力可     作为宣传中必要的一部分。暴力的作用,是激起群众的注     意,使其受宣传者意志的操纵之闪电式的效力。」纳粹主     义的宣传如此,共产主义的宣传更是如此。

第八章  和平谈判与停战协定

     共匪在「和平共存」的口号之下,有两种斗争方式,最容易使自由世界认为他真是争取和平,或真是实现和平的途径。

第一节  和平谈判

     一般人认为和平谈判是从战争转入和平的途径。凡是苏俄或中共要求「和平谈判」的时候,自由世界的人们,立刻认定他是不再作侵略战争,而愿意和平了。其实共党的「和平谈判」不是和平的途径,而是战争的一种方式。所以他的和谈,不是为了达到和平的结果,而是为了达到作战的目的。以中共匪党与我们国民政府历次的和谈为例,和谈的作用有下列的几种。

     一、和谈可以延缓我们对他的攻击。如民国二十五年五月五日,共匪提出「停战议和」,就是缓兵之计。(注一)

     二、和谈可以掩蔽共匪的武装变乱。如抗战期间,第一次至第叁次商谈,即是他武装变乱的烟幕。(注二)

     叁、和谈可以增强中立主义的声势,而扩张其外卫的後备力量。如抗战结束後,毛泽东在重庆的和谈,就是这个作用。(注叁)

     四、和谈可以打击我们的士气。如抗战结束以後之和平商谈及军事调处,即是这个作用。(注四)[430]

     五、和谈可以使自由世界发生「两个中国」的印象。(注五)

     所以俄共与中共都善於疲劳谈判。列宁在一九一六年写信给他的「同志」说道:「你来信说,你疲於通信和商谈。我完全了解你,但是你必须耐烦。你一旦担任了谈判工作,便不许你慌张或失望,否则那就不是无产阶级了。」(注六)他这话,就是布尔雪维克与其他党派商谈方式的教条。由此亦可见俄共与中共的疲劳谈判,也就是他共产集团的一种斗争方式。

第二节  停战协定

     「喘息战术」是俄共惯用的一种方法,他为了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不-与敌人和平谈判,并可与敌人签订一个停战协定,甚至签一个和平条约。一九一八年叁月叁日,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布勒斯特里托夫斯克协定。列宁对他的党徒说:「除非我被迫不得已,我并没有意思履行他。」又说:「这个条约是可耻的麽?每一个真诚的农工将要说我是对的,因为他懂得和平是集结实力的一个手段。.....历史告诉我们说,和平是为了另一战争的喘息,而战争乃是取得一个或[431]者好些或者坏些的和平之方法。」(注七)这是俄共喘息战术的一个最显明的教条。

     共党这个战术并不是单纯的防御。共党利用和谈与停战,来整补他的部队,准备下一次攻击,或是为了发动政治宣传攻势,分化敌人的同盟者,打击敌人士气,瓦解敌人内部的团结。这都是他和谈与停战的积极作用。

     一、共匪向我们要求停战,第一次是民国二十五年,他从陕北向国民政府提出停战议和的要求。(注八)二十六年中共的四项诺言,也就是他所签订的停战协定。(注九)

     二、共匪与我们国民政府签订停战协定,最後一次是叁十五年一月十日,由政府代表、中共代表与马歇尔特使「叁人小组」的协议。(注十)共匪这次的和平谈判,接受了美国调处又破坏这个调处,签订了停战协定而又破坏这个协定。他利用这一协定对我政府所加的约束,而他自己不受其中任何条款的一个字句的约束。於是他在政治和军事作战上,处处都能保持其主动,时时都可以肆行其攻击。这一实例最足以说明他的「喘息战术」不是单纯的防御,而具有攻击的作用。(注十一)

     我们如依辩证法的否定律来判断苏俄及共匪的和谈与停战,即可[432]把握其本质。为什麽苏俄及共匪对於一个战争,要进行和平商谈,要签订一个停战协定,但是他一面尽管实行和谈而一面仍在进行作战,并且一面签订停战协定而一面随即破坏这停战协定呢?我们要知道,在苏俄及共匪的思想上,认为和谈与停战乃是战争的否定,而破坏和谈与停战协定乃是他「否定之否定」。当他的武力战不能制胜的时候,他就否定战争而与其敌人进行和平商谈,甚至签订停战协定。到了他的政治战分化了敌人的阵营,动摇了敌人的斗志,打击了敌人的士气,以至完成了他作战准备的时候,他再否定其和谈与停战,而实行其最後决战,以收获其战果。

   (注一)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六节,第六六至六七页。

   (注二)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六节,第九一至九四页;            第二十叁节,第一零七至一零八页;            第二十八节,第一一六至一一八页。

   (注叁)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六节,第一叁九至一四一页。

   (注四)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四节,第一五八页以下。

   (注五)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六节,第一一二至一一叁页。

   (注六) 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册二四七页。

   (注七) 列宁「战争与和平」,选集第七册,叁零一页至     叁零二页。

   [433](注八)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六节,第六六至六七页。

   (注九)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一节,第八十至八十叁页。

   (注十)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四节,第一五八页至一五九页。

   (注十一)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七节,第一九一页至一九四页。

第九章  合法地位与议会政治

     共党「和平共存」的斗争方式,还有两种,不-使自由世界误信他是争取和平,并且使自由世界误认他是争取民主。但在实质上,这两者仍然是共党惯用的战术。

第一节  合法地位

     在自由国家-,如果共党的斗争正在发展,他就要「转变合法为非法」-叛乱。如果他受了政府的打击,而不能不退却,他就要向政府争取合法地位。争取合法地位乃是他的防御战之一种方式。

     民国十六年四月,国民政府实行清党。此後共匪即成为非法的组[434]织,而他们即在湘赣豫鄂皖等省的山区,以流寇的方式作武装暴动。到了二十叁年十月以後,匪军从赣南展转流窜而到陕北,乃於二十五年五月乞降。此後,他每次商谈,必要求合法政党的地位。(注一)我国民政府始终坚持,一面收编匪军,一面以政治方法解决共党的问题。其解决的方针,就是容许共党参加对日抗战,至於其政党的合法地位,要到宪政时期,依宪法办理。

     为什麽我们不许他享有政党的合法地位呢?因为共匪惯用的技俩,就是他利用其合法地位,在群众中发展组织,并准备武装暴动的各种条件,一有机会,就乘机而起。所以争取合法地位,乃是他防御战的一种方式,而随时准备着转守为攻。我们要防范他利用合法地位而实施其非法活动,亦就是要制止他「转变合法为非法」的狡计,惟一的方法,就是不给他以合法地位。

    自由人注 乳共及毛共在本质上是一个

    由外国来的 及

    鼓吹仇恨与暴力的

    组织,而其宗祖国又在近代历史上侵占了大片中国国土。 所以乳共及毛共是否有忠於国家的诚意? 甚至乳共及毛共是否故意为其宗祖国侵犯中国之利益? 都值得深刻思考!! 毛共篡夺政权之後, 其对人民的大肆杀戮,不是说明了毛共胜过暴君的本质吗? 其对民族文化的破坏,不是说明了毛共为其宗祖国马前卒的真相   吗? 在这种情况之下,乳共及毛共暴力集团当然是非法!! 自由人  中国八十七年十月二日十七点零八分

    (如果您是共产党党员,请您从中华民族的立场去思考!)

第二节  议会政治

     马克斯主义是反对议会政治的。列宁在其「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更确定「无产阶级专政」为社会革命唯一的政权形式。列宁说:「所谓专政的科学定义,就是直接基於暴力的权力,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绝对不受任何规程的限制。」(注二)这种暴力政权,当然是与[435]议会政治和法治主义完全相反的。

     但在一个自由国家-,共党并不是不参加议会。列宁在一九二零年说道:「布尔雪维克参加过最反动的国会。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参加,对於布尔雪维克准备第二次革命(指十月革命)不但是有益的,并且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共党参加议会,不是赞成议会政治,而是为了破坏议会。列宁说得非常明白:「我们参加国会,不但无害於无产阶级,而且使我们更容易向群众证明,为什麽这种国会必须解散。」(注叁)

     在抗战时期,共匪参加国民参政会。(注四)他的参加,并不是他赞成议会政治,而是他把国民参政会当作宣传讲台,当作政治作战的场所,而他最後的手段,乃是退席和拒绝出席,来抵制国民参政会不利於他的决议。这就是他参加议会而破坏议会的一种战术。(注五)到了叁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国民大会开会,共匪拒绝推选代表出席,企图阻止大会,破坏政府威信。他这一着没有成功,就公然发动全面武装叛变。(注六)

共党为了准备其非法叛乱而争取合法地位,并且为了破坏议会政治而参加议会活动,他这种斗争方式,如依辩证法来分析,也不过是矛盾律与质变律的运用而已。共党认为每一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而当其矛盾发展而由量变质的时候,这个事物必然转变为其相反的事物[436]。所以他争取合法地位,是为了破坏法律,而转变其合法运动为非法叛乱;他参加议会就是为了破坏议会,而转变民主政治为独裁专制。

    自由人注 所以他(共产党)参加国民党就是为了破坏国民党, 而转变民族主义政党(国民党), 为其宗祖国的代理党(共产党)。 自由人  中国八十七年十月二日十七点五十七分

   (注一)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叁节,第一零七至一零八页;            第叁十一节,第一二叁至一二五页。

   (注二)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册四四一页。

   (注叁)列宁:「左倾幼稚病」,选集第十册,一零一页及一零二页       。

   (注四)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叁节,第八四至八六页。

   (注五)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叁节,第八四至八六页。

   (注六)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叁节,第一八零至一八叁页。

第十章  联合政府

     前面所说共党在其国内所施展的一切政治战术,都是为了他最後决战,来夺取政权。现在要说明共党和平共存所采取的斗争方式,其最後的一步就是他所谓「联合政府」。

     民主国家的一般人士误认共党所主张的「联合政府」,就是议会中两个以上政党联合起来,组织内阁。这联合内阁,或是网罗议会中所有的党派而成为举国一致的政府,或是联合其议会中的几个政党而[437]取得议会中多数的支持。民主国家在紧急危难时期或是对外战争时期,往往成立这种联合政府,来克服国难,争取战争的胜利。但是共党他的所谓「联合政府」,乃是一个政治口号和一种渗透与颠覆的政治战术,而决不是现代民主国家所采取的联合政府的精神。他这种战术是从一九一七年,列宁在俄国革命中所采取的「两重政权」的战术,发展出来的。所以他们这样「联合政府」,亦是国际共党在政治斗争中的主要战术之一。

     中共在莫斯科指使之下,把这个战术应用於我们中国,演成了「联合战线」和「联合政府」口号政治斗争方式。分析说明如下:

     一、民国十叁年,共产份子加入我们中国国民党,在形式上是采取其所谓「联合战线」,而在实质上,他的企图是要在「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中,煽起工人和农民暴动,来打倒本党,而制造其所谓苏维埃政权。(注一)十五年叁月二十日,共党制造中山舰事件,就是要实行政变,达到其组织苏维埃的目的。但是他这一企图是失败了。(注二)

     二、民国十六年,史达林指使共党,要把武汉政权从「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专政」转变为「无产阶级与农民的革命的民主专政」,实际上就是要把武汉左派的政权转移到共党的手-,而後组织其所谓苏维埃。但是他这一企图又因武汉实行「分共」而失败了。(注叁)

   [438]  叁、民国二十四年以後,中共奉行其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统一战线」的指示。他在抗战期间,始终以「召开党派会议,组织联合政府」为其政治主张。(注四)但是他直到叁十叁年十一月,-正式向我政府提出「联合政府」的要求。我政府拒绝了他这一要求。(注五)

     四、民国叁十四年十一月,伊宁事变之中,叛党向新疆省政府要求和平解决。新疆省政府为了和平解决事变,乃容纳伊黎叛党首领,并且任其为副主席。这可以说是史达林在第二次大战最後阶段重新提出的两重政权战术的一个公式,在中国境内新疆省首先应用,亦就是他在东欧附庸国家所设立的「联合政府」的一个典型。(注六)

     五、民国叁十五年一月,政治协商会议所协议的国民政府改组案,就是要改组国民政府为联合政府。(注七)後来因为中共和民主同盟要求其在国民政府委员会中,保持否决权,而为其他各党派所反对,(注八)并且他共党屡次拒绝提出国民大会代表名单,企图阻止国民大会的召开。(注九)直到叁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叁日,国民大会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叁十六年元旦,由国民政府公布。国民政府乃与制宪各政党组织联合政府,但没有共党在内。於是共党以「联合政府」的方式而实行渗透颠覆的企图,亦终於失败。(注十)

     两重政权的战术乃是共党对於辩证法的矛盾律、质变律和否定律[439]的综合运用。列宁与史达林虽同样运用这一战术,但列宁所运用的力量是群众暴动,而史达林所运用的力量是组织武器。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有「工农兵苏维埃与临时政府并存的事实」,列宁的两重政权战术就是利用这一事实,促使两者的分裂和斗争,而以苏维埃的群众暴动来打倒临时政府,取得政权。到了第二次大战结束期间,史达林却是定下一个「联合政府」公式,指使中共及东欧各国共党,来制造政变。第一步由共党要求参加政府,第二步由他利用其政府机关的掩护,制造和发展其反政府的组织武器,第叁步再来实行政变。可是我们对於史达林这一公式,是看的特别清楚的。因为他这一公式是从民国十叁年到十六年之间,中共在我们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斗争经验发展出来的。所以我们政府也就依据这同一时期的痛苦经验,拒绝了他的要求。於是中共乃又采取暴力决战的方式来发动全面叛乱了。(注十一)

   (注一)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五节,第一五至一七页。

   (注二)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叁节,第叁八至四叁页。

   (注叁)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五节,第四八至五二页。

   (注四)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叁节,第八四至八六页。

   (注五)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叁十一节,第一二叁至一二五页。

   [440](注六)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一节,第一零零至一零四页。

   (注七)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五节,第一五九至一六二页。

   (注八)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一节,第一七五至一七七页。

   (注九)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叁节,第一八零至一八叁页。

   (注十)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六节,第一九零至一九一页。

   (注十一)关於共匪的暴力决战,参看本书第二编第二章第五节,     第二四一至二四六页。

   苏俄在中国

   著作者: 蒋中正

   出版者 及 发行者: 中央文物供应社

   中华民国四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版

   中华民国八十七年八月至九月自由人输入本卷

(补 编  俄共在中国叁十年来所使用的各种政治斗争的战术,及其运用辩证法的方式之综合研究 全文完)

责任编辑: 郑浩中  来源:析世鉴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7/0222/32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