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蒙牛OMP骗局:学官商共构弥天大谎

财经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称质检总局)的一纸公函,将中国乳业巨头之一的内蒙古蒙牛集团(香港交易所代码:02319,下称蒙牛)推到了火山口上。比蒙牛特仑苏OMP的具体组分和安全性更值得追问的,是滋生这出闹剧的市场和制度土壤。

2009年2月2日,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向内蒙古质监局下发《关于蒙牛特仑苏监管意见的函》,要求内蒙古质监局责令蒙牛禁止向其高端液态奶“特仑苏”中添加OMP(Osteoblasts Milk Protein,简称OMP,造骨牛奶蛋白)和IGF-1(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这份公函同时表示,中国未对OMP的安全性作出明确规定,而IGF-1不是传统食品原料,也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如果蒙牛认为OMP和IGF-1是安全的,需按照法定程序向卫生部提出使用申请。
    
    2月11日,一封匿名电子邮件将质检总局上述公函的复印件提供给媒体。此事经包括《财经》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后,蒙牛的股票价格和特仑苏的销量均应声而落;当天,蒙牛在香港的收盘价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了12%,盘中跌幅一度逾22%。
    
    此时,距离蒙牛旗下的这款高端产品正式面市已经三年。由于恰逢三聚氰胺风波仍未彻底平息的微妙时刻,舆论与公众均一片哗然。蒙牛随即回应称,OMP实际上就是在国际上奶业普遍添加的“牛奶碱性蛋白”(Milk Basic Protein,简称MBP),其特仑苏系列产品根本没有添加IGF-1。
    
    2月13日,卫生部也很快在其网站公布了该部会同质检总局等部门组织专家研讨的结果,称“专家认为饮用添加OMP的牛奶不会产生健康危害”。这场风波却并未就此平息。因为围绕着OMP、蒙牛乃至监管者,公众还有太多的疑问仍未得到圆满的解释。
    
    特仑苏“神话”
    
    在中国的城市中,几乎走进任何一家超市的奶制品柜台,都可以看到“特仑苏”的踪影。2005年下半年,蒙牛率先在市场上推出了高端液态奶产品,并给它取了一个略显生僻的名字----“特仑苏”,蒙古语意指“金牌牛奶”。最初其强调的卖点,是奶源都来自北纬40度世界公认的优质奶源带,因此,产品包含了更丰富的天然优质乳蛋白。
    
    后来,蒙牛又趁势推出了特仑苏低脂奶、特仑苏OMP奶、特仑苏有机奶三种系列产品。在之后三年内,虽然价格累计上涨了近四成,但销售业绩依旧惊人。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则是特仑苏OMP牛奶。除了特仑苏的固有优势,蒙牛宣称这款产品还含有一种特殊的“造骨牛奶蛋白”OMP,试图从技术上寻找卖点。
    
    在其官方网站上,蒙牛宣称,OMP“能显著改善骨骼合成代谢,增加骨密度,促进骨量增加,使肌体骨骼更健康”。目前,一箱特仑苏OMP牛奶的售价大约是61元,折合每包(250毫升)约5.10元;而一包250毫升的普通常温液态奶,售价只要2.40元,不及其的一半。
    
    
    
    
    
    
    
    
    
    
     而蒙牛在提交给有关部门的汇报中,援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一份报告说,牛奶中IGF-1浓度的变化不会增加人体罹患癌症的几率。但实际上,FDA报告主要针对的是那些使用了重组牛生长激素的奶牛,这种奶牛所产的牛奶中,IGF-1浓度仅比一般牛奶增加约一半。此次风波发生后,蒙牛还对媒体称,内蒙古质监局实地考察后出具的报告包括了OMP牛奶“未添加IGF-1”的表述。
    
    2009年2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蒙牛总裁杨文俊进一步解释说,该公司大量的知识产权专利是用来储备的,OMP与“一种液态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过,他似乎忽视了一些事实:根据内蒙古产业化办公室主办网站2007年11月刊登的一则报告,特仑苏OMP牛奶已受专利保护,而专利名称和申请号均与前述添加IGF-1的那种液态奶完全相同。
    
    此外,蒙牛技术总监母智深在过去两年中,也曾以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人员的身份,与他人合作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过几篇综述性论文,并在论文中称OMP的主要成分包括IGF-1。当然,正如方舟子等批评者认为,在实际营销中,OMP中不含IGF-1的可能性更大,“因为IGF-1是很昂贵的”。
    
    不止是蒙牛
    
    随着OMP的变脸,人们对安全性的关注也开始从IGF-1逐步转移到MBP上来。卫生部网站在2月13日刊登的消息,也让蒙牛松了一口气。这则消息称,该部会同质检总局等部门组织了专家研讨,形成的意见为:OMP是牛奶经脱脂、膜过滤等方法获得的牛奶蛋白组分,主要成分为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产品有新西兰食品安全署出具的安全证明,“专家认为饮用添加OMP的牛奶不会产生健康危害”。
    
    不过,卫生部网站的消息并未说明专家研讨的细节。参与了此次研讨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任发政对《财经》记者承认,专家们只是对蒙牛所声称添加的那种物质本身进行了研讨;至于特仑苏中到底添加了什么东西,是执法部门的事情。
    
    新西兰食品安全署(NZFSA)市场准入部门的高级项目经理尼尔麦克里奥德(Neil McLeod)则告诉《财经》记者,在该机构的目录上,并无MBP这种产品名称。而根据蒙牛出示的NZFSA证明文件,Tatua出口到上海统圆的产品,其实是乳铁蛋白共分离物(lactoferrin co-isolate)。
    
    麦克里奥德说,乳铁蛋白、乳铁蛋白共分离物和乳过氧化物酶都得到了NZFSA的批准,被归类为营养粉末,可以作为奶制品的原料使用。这几种原料在新西兰有广泛使用,并出口到多个国家。这也意味着,NZFSA认为这些奶制品原料是安全的。
    
    然而,如果OMP牛奶使用的不过是这些来自新西兰的常见奶制品原料,其“高端奶”身份就颇有些讽刺意味了。
    
    
     不过,时至今日,一些人士对特仑苏到底添加了哪些组分仍存有疑虑。黑龙江省乳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郦韬珉就对《财经》记者表示,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对各批次的特仑苏产品进行IGF-1含量检测,“我也可以完成这个工作,但必须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授权。”他还提醒说,即便蒙牛的OMP就是MBP,也不一定符合上市的安全要求,“因为安全与否,不但要标示出全部成分,而且还要标出含量。”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蒙牛并不是惟一一家存在“疑问手”的奶业公司。因为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特仑苏很快有了追随者。事实上,在蒙牛大肆宣传OMP的神奇功效的同时,2007年4月,伊利(上海交易所代码:600887)也推出了以健骨营养蛋白为核心技术的高钙CBP健骨配方奶粉系列。2008年8月,伊利又将这种CBP蛋白应用于“营养舒化奶”系列牛奶中。
    
    《财经》记者了解,与OMP一样,CBP也是从新西兰进口,是新西兰适华利(Seperex)公司与新西兰农业研究所(AgResearch)合作研发的产品。CBP的英文名称为Colostrum Basic Protein,意为初乳蛋白。
    
    在此之前,适华利与韩国一家名为RexGene的公司已经开始合作。而RexGene公司研究人员在2007年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对这种来源于牛初乳的蛋白进行了分析。通过老鼠实验,研究人员探讨了CBP与骨骼新陈代谢的关系,称这种蛋白“可能增加骨密度”;但是,《财经》记者尚未查询到与CBP人体试验相关的公开信息。
    
    即便如此,伊利也已经在其产品宣传中使用了“健骨营养蛋白”的名称。有专家透露,伊利的CBP和蒙牛的OMP一样没有得到卫生部的批准。有趣的是,尽管CBP和OMP在奶制品中使用的合法性目前都存在疑问,却都已经为企业带来了实在的收益乃至荣誉。2007年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中,伊利的CBP高钙奶粉赫然在列。而蒙牛的特仑苏OMP也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授予过“科技自主创新名牌产品”的称号。
    
    在质检总局禁令下发之后,卫生部在其网站表示,OMP对健康无害;但在声明中,仍然强调蒙牛从新西兰进口并使用OMP原料并没有事先向卫生部提出申请,还存在夸大宣传产品的功能的行为。即使OMP的安全性并不存在问题,蒙牛前后不一致的表态以及宣传上的蓄意隐瞒行为也仍然令人失望。蒙牛技术总监母智深曾声称OMP牛奶的主要成分包括IGF-1,但后来又断然予以否认,且未给出任何可以服众的解释。
    
    当然,企业或许也有一些苦衷。蒙牛方面就对《财经》记者称,当初之所以未向卫生部门进行申报,是因为OMP类型产品在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一般食品原料监管,无需申报,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食品法典》认为,“经添加或去除牛奶成分后的牛奶仍然可以称为牛奶”。一位业内人士还认为,国内某些食品标准和管理办法的条款含混不清,有时会让企业无所适从。

责任编辑: 王笃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302/121482.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