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轻松去除身体臭味

大医学家扁鹊提出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其中的“闻”便是以身体各部位如呼吸道、消化道、口腔、鼻腔等,发出的气味来辨别疾病。当我们的身体发出异常气味时,例如狐臭或其他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因素如摄食高纤食物、穿鞋不穿袜等,造成的体臭、口臭、胀气,初期它尚未酿成真正的病症,但是对我们的社交生活也是致命的一击,因此最好能尽快找出根源,快速除臭。

汗水混合细菌引发体臭

最常见的体臭(B.O.)就是进入青春期时,因为男性贺尔蒙分泌增加而形成的狐臭(Bromhidrosis)。当运动或工作压力大时,身体增加排汗量,藉以应付压力、调节体温,汗水本身并无臭味,但是当汗水混合皮肤表面的细菌,造成细菌倍数滋长,腋下、鼠蹊部、大腿、肛门、乳房下面、腰部、脚趾间等处,很容易发出臭味。

除臭与止汗双管齐下,洗完澡后要确实擦干身体,纽约皮肤科医师佩雷多博士(Marina Peredo)建议,用吹风机吹干,特别是腹部、鼠蹊部、脚部及任何还未干的地方。之后在腋下擦些止汗剂,尽量选用同时具有抗臭和止汗功能的产品,因为体香剂只能暂时掩盖体臭,而止汗剂会阻塞汗腺口,能有效抑制汗水分泌。

网路医生网站(WebMD)建议,以一茶匙过氧化氢加入8盎司的水中,调制成溶液,将之擦拭在腋下、鼠蹊、脚等处,可杀死部份产生臭味的细菌。定期剃除腋毛,可减少细菌孳生。排汗量大的人可在睡前使用止汗剂,由于夜间排汗少,止汗剂中大部份的铝基有效成份进入汗腺中,止汗效果可以持续24小时以上。

饮食中脂肪过多的食物、油和强烈味道的食物如大蒜、咖哩和洋葱,会经由毛细孔渗出体臭,因此最好谘询医生改变饮食习惯,避免摄食人工色素与防腐剂,避免饮酒与喝可乐。鼠尾草茶含有收敛作用的单宁酸和多种抗菌化合物,可以安定交感神经系统,舒缓压力症状,亦可降低排汗量。以热水冲泡1至2茶匙的鼠尾草叶粉末,加上杯盖浸泡十分钟,确保它们完全溶解。

其它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因素,所造成的体臭、口臭与胀气,以及快速的解决方法。

着便鞋不穿袜形成脚臭

根据《家庭处方大全》,封闭的鞋子是细菌的滋生地、闷住湿气并造成脚臭,若不穿袜子,更无法吸收脚部产生的汗水。可在脚底、双脚趾间擦上止汗剂,或者抹些抗真菌的足爽粉;晚上再以1:2的醋水泡脚杀菌,也可浸泡在红茶中约30分钟,茶中的单宁酸可杀菌、收敛毛孔,让你的脚长时间保持干爽。

刷牙时未清洁舌头

舌头上覆盖着无数如细发般的小乳突,食物残渣经常藏匿其中,即便你常刷牙并使用牙线,还是无法清除干净,细菌聚集而产生硫化氢,称之为“口臭”。漱口虽可降低口臭,但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刮舌器,清除舌面细缝中的细菌、死亡的细胞和食物残渣。使用软毛牙刷轻轻刷到舌根附近,也可以收到成效。同时改用含二氧化氯或茶树油的牙膏,能有效杀菌且散发宜人的尤加利香气。

高纤维食物可能导致胀气

梅奥诊所(Mayo Clinic)表示,纤维质丰富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谷物和豆类,让人有长时间的饱足感,但同时却可能导致胀气。这种可溶性纤维,无法在小肠中消化,必须在大肠中才能消化。肠道中的益菌分解纤维时,产生氢、二氧化碳、甲烷,造成肠胃胀气,最后人体便排出这些臭气。所以必须让身体先适应高纤食物一段时间,摄食纤维补充品时,一定要搭配至少8盎司的水,而且整天必须喝大量的水,否则,缺乏水分,纤维质无法有效帮助肠胃蠕动。

狼吞虎咽造成打嗝放屁

工作赶不及,午餐狼吞虎咽如咀嚼太快或用吸管喝水,都会导致吞下过多的空气,经由打嗝从胃部释放大部份气体,包含氮,氧和二氧化碳,剩下的气体通过消化道排出。即使午休吃饭时间不长,也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细嚼慢咽,焦虑、沮丧、压力大时不要吃东西,因为会影响消化。霍夫曼博士(Ronald Hoffman)建议,每天服用3次500毫克的肠溶薄荷胶囊,薄荷会杀死引起腹胀的细菌,放松胃肠肌肉让消化更顺畅。

嚼口香糖引起胀气

无糖口香糖较不伤害牙齿,但可能引起胀气。人体无法完全消化低热量甜味剂,如无糖口香糖中的山梨醇。当大肠中的细菌分解山梨醇时,可能会导致胀气,甚至腹泻。以一杯薄荷茶来缓解你对甜食的欲望,薄荷油中的薄荷醇可舒缓消化道的肌肉,减轻胀气的不适;或是每天喝半杯的小红莓汁,内含的植物因子可抑制肠道中引发臭味的细菌。

鼻子过敏导致口臭

鼻涕从鼻窦溢回喉咙会造成口臭。鼻腔阻塞时,只能从嘴巴呼吸,以致口干舌燥。干燥的口腔阻碍唾液湿润与清洁口腔的功能,使死亡的细胞更容易积累在舌头、牙龈和脸颊内侧。当这些细胞分解时,会产生不好的气味。大量喝水,因为喝咖啡、汽水或酗酒都会使你的嘴巴干燥。临床实验发现,以温盐水冲洗鼻腔,可清除导致口臭的黏膜。使用塑胶注射筒、净鼻器和喷鼻剂,也可达到相同的效果。净鼻器使用温的蒸馏水和1 / 4茶匙的犹太盐。

责任编辑: 李冬琪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819/14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