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艾未未现象 中国良知夜未艾

此事即刻引来各国政要关注,联合国也罕见的对中共发声谴责。作为一名艺术家,艾未未竟然有如此的号召力,或许来自于他那能舍己为人、顽强的艺术家良知。

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画廊展开德国艺术启蒙展之际,以艺术展演启迪外国人关注中国现况、启蒙中国人觉醒的艺术家艾未未竟被捕、失踪了。艾的失踪记铺展在国际聚焦下,处境犹堪虑,那些和艾未未一样失踪的众多中国良知作家、记者、律师、维权人士该是如何的遭遇?今日中国的思想启蒙何时能开启?

艾未未 艺术家良知方兴未艾
文 ◎ 华明


2008年5.12汶川地震,由于中共隐瞒死亡数据,12月5日艾未未发起公民调查,截至2010年3月共找到5,212名遇难学生名单。(AFP/Getty Images)


国际知名艺术家艾未未近年的“自由”动作频频,毒奶粉事件、汶川地震豆腐渣工程调查,上海大火、声援被迫害的维权人士杨佳、谭作人等,都见到艾未未的身影,终成为中共的眼中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父亲艾青的诗,恰好说明了艾未未的赤子心。

4月3日,艾未未失踪了!全世界都在寻找,当发现他是被中共警察抓走,美、英、法、德、欧盟等发出强烈谴责,要求立即放人,联合国罕见地表示“强制失踪是犯罪”。中共媒体随后掀起“抹黑”大合唱,网民纷纷予以抨击。作为艺术家的艾未未竟然有如此的号召力,或许来自于他那顽强的艺术家良知。

管“闲事”的艺术家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未未的父亲艾青1938年的诗或许可以解释艾未未的赤子之心。

近几年来,海内外著名艺术家艾未未“自由”动作频繁,成为中共的眼中钉:毒奶粉事件、汶川地震豆腐渣工程调查,上海大火、声援被迫害的维权人士杨佳、谭作人等,到处都见到艾未未的身影。



艾未未的正义举动与影响力,中共警察警戒观望。(AFP/Getty Images)


2008年5.12汶川地震时,温家宝曾含泪做出“一定要彻查公共建筑,给人民一个交代”的承诺。艾未未说,替政府完成承诺。12月5日,他发起公民调查,组织了一百多名志愿者到地震灾区,调查遇难学生的具体数据,截至2010年3月,共找到5,212名遇难学生名单。

然而,同做调查的作家谭作人被官方起诉为“颠覆国家政权罪”,2009年8月12日,艾未未准备出庭谭作人案,遭到公安人员暴打,9月14日在德国慕尼克验出“脑体大面积出血”。不得已他在德国做了手术。



2009年8月艾未未准备出庭谭作人案遭公安暴打,9月在德国慕尼克验出“脑体大面积出血”而动手术。10月15日出席比利时Europalia文化节,头颅右侧伤口清晰可见。(AFP/Getty Images)


2009年11月,艾未未工作室拍《冯正虎回家》纪录片;2010年5月6日,艾未未工作室对杨佳案拍全程记录片《一个孤僻的人》及其续集《王静梅》。5月12日,发布纪念“512地震遇难学生”的《念》。2011年3月7日,对内蒙古青年呼格吉勒图死刑案件访谈等等。

艾未未想得很简单:政府所有的资讯应当公开,这关系到地球上六分之一的人的生存状态:“我就是明确地说,这种极权必须结束。我们看看60年前,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承诺,我说,是谁背叛了当年的承诺?当年骂一党独裁者,提出了要实现民主自由,提出军队国家化,不能成一家的武装。哪一篇文章,你们今天敢于再读一下?”

受迫害 不屈服

艾未未没有想到中共会迫害吗?不,他十分清楚。4月8日,艾未未姊姊高阁表示,母亲高锳曾经请求他不要那样激烈地与政府作对,然而,艾未未说,他已经做好了三种准备:第一,他有可能被投入监狱;第二他可能被中国驱逐出境;第三还有可能死于非命。

2010年2月22日凌晨,艾未未所在的北京朝阳区金盏乡长店村的创意正阳艺术区遭强拆,艺术家们上长安街游行抗议;11月6日,艾未未被软禁于北京住所;当月他还举办了一个“河蟹大宴”;2011年1月11日,艾未未“上海马陆工作室”突然开始被强拆。


2011年1月11日艾未未位于上海、受有关方面之托,耗资700万人民币建立的艺术工作室,被市政当局以违建为由强拆。(AFP/Getty Images)


艾未未的助手刘艳萍15日告诉新唐人,在失踪的前三天,艾拒绝了当局邀请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刘艳萍说:“就在他走的前一天,我见到他,他亲口跟我说,国保跟他谈话的时候,多次说过让他当政协委员,应该是全国政协委员,他没有同意,这是他亲口告诉我的。”

连连遭到威胁与利诱,艺术家的良心让他无法屈服。艾未未78岁高龄的母亲高锳说:“他不会改变的,他的个性已经决定了他的理念、概念,我尊重儿子的选择。”“他做的是正确的,没有理由、没有道理去改变,也不必要去改变。”

艾未未失踪 国际反响巨大

终于,今年4月3日,这位国际上著名的艺术家从北京取道香港去台湾时,在机场“失踪”,谁也不知道他哪里去了。

4日,国际特赦组织亚太地区主任札里费(Sam Zarifi)表示,艾未未没有参与任何“茉莉花”运动的倡导,他遭到拘捕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艾未未夫人路青告诉美联社记者“警方未告诉她艾未未在哪里,为什么他会被拘留,他会被拘留多久。”

之后,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英国外交大臣威廉‧黑格,法国外交部,美国国务院要求中共当局立即释放艾未未。各国主流媒体一直追踪报导。柏林艺术大学还授予艾未未教授职位,并公开表示这一任命不受他被捕的影响。

联合国强制失踪或非自愿失踪工作小组(UNWorking Group on Enforced or Involuntary Disappearances)正式抗议中国“持续有压迫异议人士这种令人不安的趋势”,并说“根据国际法,强制失踪是一种罪行。即使短期秘密羁押都构成强制失踪”,“特别是这些人只是平和地表达与祖国政府不同的意见”,法新社8日报导。

中华民国行政院陆委会主委赖幸媛在立法院表示,艾未未此行访台目的单纯,与政治活动无关,呼吁大陆方面立即释放艾未未。

流亡海外的大陆诗人贝岭,近日还起草了一封致温家宝的公开信,同时发起连署,呼吁“释放艾未未等人,还予他们国际公认的自由”。

中共“抹黑”大合唱

在国际上一片谴责声下,4月6日凌晨,新华社英文版发表简讯引述公安部门消息指“艾未未因为涉嫌经济犯罪,正依法接受调查。”不过,还没等人回过味来,报导就被删除了,而香港《文汇报》却刊登出来。中共官方报纸《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发表社评〈法律不会为特立独行者弯曲〉。

随后,海内外的中共御用媒体掀起“抹黑”大合唱。11日,香港《文汇报》发表文章《艾未未四川大地震时大玩猥琐行为》,“2008年5月16日,一边是四川大地震废墟下面孩子们的生命在做最后的挣扎,一边却是艾未未和他的一帮人们做真人秀,大玩口交,搞行为艺术……”并多次引用《环球时报》批评艾未未的社论。

网友“作舟”揭露,《文汇报》对此雕塑的原作者李占洋只字未提,原作意在讽刺中国社会奴性思维的出现,道德法律标准滑坡等。李更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是《新编收租院》,不过,《文汇报》似乎对作者本人无兴趣,却盯住模特儿艾未未。

作舟说,如此抹黑艾未未,手段太低级:“在艾未未被封口的时候,一些人开始空穴来风地诋毁他,这是什么素质?而且,在中共政府一边指责美国的人权不如中国的好时,这些大媒体却忽视正当的法律程式而肆意诋毁一个中国公民,不刊登艾未未律师的一个字,这是神马行为!?你们又让网民和读者如何看待你?”

大公报》更是偷天换日,将“草泥马裆中央”改成“草泥马祖国”,明显是挑煽老百姓的情绪。4月15日,《大公报》编辑主任承认,有关报导“是政府方面发出来的”;而《环球时报》外籍传媒人则揭露,该报抹黑艾未未的文章,是接受了命令,按党的路线进行的。

长期在北京工作的外籍传媒人理查‧伯格(Richard Burger)直指《环球时报》的野蛮社论“简直令人作呕”;而网路盛传的墨镜哥则说,抓艾未未“只能证明:中共政府无人权,是一个典型的流氓政府。”

此外,海内外中文媒体还转载两年前、2009年5月6日《南方周末》的一篇题为〈纽约1983-1993:艾未未“那些烂事儿”〉的报导。

“自由”炼成在纽约

艾未未在纽约有“哪些烂事儿”,用他的话说:“当一个在笼子里关了几十年的这么一个动物出去之后,我当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极大的自由……没人管我,我每天就是按照自己的态度来生活。”

艾未未生长于艺术之家,诗人艾青之子,1957年8月28日出生,父亲被打成右派,全家被流放到新疆石河子,直到16岁返回北京。1978年入读北京电影学院,同期学生包括陈凯歌张艺谋等影视界名人。只读了两年大学,1981年就来到美国纽约,一直到1993年。

在纽约,他参加了80年代红极一时的《北京人在纽约》的拍摄。导演冯小刚回忆:没有艾未未的纽约很平庸。他曾就读纽约帕森设计学院。后因一门课未通过被学校停止发放奖学金,于是离开学校,并因此成为非法居留者,他在纽约的公寓成为许多中国未来艺术家们在美国的中转站,他也成为传说中的“赌神”、黑人小偷朋友等出位的“专家”。

艾未未曾说:“新疆之后,我在北京待了几年,然后就去了美国,到一个完全不熟悉的一块土地,不同的语言、他们的生活、价值观,还有关于艺术、对方方面面,完全陌生。”

“从有记忆始,看到的就是父亲(艾青)的没有自由的生活,等到自己长大了,同样还没有自由的生活,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你的灵魂生来就带有对自由的渴望和寻找,但是直到你变成青年了,你的灵魂还没有找到自由。这样你对自由的渴望就麻木了!没有判断力了!几乎成了一种人格缺陷……在美国,就是修复这种缺失!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1/0426/202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