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外媒看中国 > 正文

李克强记者会 为何没人提问“你懂的” 答案揭晓

—两会:按剧本上演的大型民主秀 外媒记者“在大型表演秀里跑龙套”

这位刚刚从李克强记者会上回到办公室的驻京记者透露,今年在人民大会堂3层硕大的金色大厅里,每一位被允许提问的记者座位上 都会被贴上标识,组织方会引导记者"对号入座"。另外,为了以防万一,中国外交部还会安排一名外事专员坐在每一位获准提问的记者身边。这样,坐在主席台上 点名记者发问的人就能一目了然的看到,谁可以提问,谁不能提问。这也是他在现场满座的600多名中外记者中,能迅速说出第几排,第几位记者可以提问的原 因。

北京1月底的一天,像过去几年一样,一位欧洲权威媒体的驻京首席记者准时接到了中共外交部官员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问:"今年两会期间总理主持的记者会上,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对此情此景已经相当熟悉的这位欧洲记者说:"有,但我们根据原则不能告诉你们具体的问题,只能告诉你我们提问的大致方向。"这句话说完也就意味着通话基本结束,放下电话的记者知道,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的唯一一次记者会上,他想提问?门儿都没有。

中国的宣传机关从来不会掉以轻心。正在召开的两会是在周密安排下上演的一出戏。基本上没有开放透明可言。

China Nationaler Volkskongress in Peking Ministerpräsident Li Keqiang

(德国之声中文网)"不行,这太尴尬了。"一位外交部的官员如此回绝了关于前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涉嫌腐败丑闻的提问。对于他来说,这是"想都别想"的问题。一位与会者透露,这位官员希望在本周四(12月4日)李克强总理的记者会上,记者"最好别提和政治有关,而只提与经济有关的话题。"

每年都是这样:人们事前就会安排好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的一切细节。中国的官方媒体提该问的问题。外媒记者也不是能随随便便就提问的。提问的记者早在几周前就会被确定下来,并将问题送审。然后一场讨价还价就开始了。

问题只能不疼不痒

一位国际财经报社常年驻守在北京的首席记者抱怨说:"以前他们想知道我们会问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必须交上多个问题,这样才好让他们在其中选一个。而如今事情已经夸张到他们直接告诉我们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经过了长时间的"拔河赛",这位记者不得不接受只能问一个不疼不痒的经济类问题。

每年只举行一次的总理记者会从性质上和完全按照既定剧本上演的人民代表大会一样。批评人士将此称为"大型民主秀"。目的是让人产生人民真正的代表在讨论棘手问题的印象。中国官方新闻通讯社新华社也报道称,60年过后,中国人大充满活力。

在9天的时间里,中国电视台向十几亿中国人传达了代表们是怎样在分组会议中讨论与养老、农民和教育有关的问题。在镜头面前,也有人像模像样的拍起了桌子。一位代表甚至做到了在夸奖总理的一句话中,三次提及"改革开放",当然也说到了这样的方针政策对于作为人大代表的他来说,有多么重要。

China Nationaler Volkskongress in Peking Gähn

两会上,感觉实在无聊的代表不少

人大的实权在哪里?

人大作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利机构,将于本周四通过最新政府财政预算方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布朗(Kerry Brown)问道:"如果财政年度从1月份就开始,那其中的问题就是人大三个月后还能对政府预算做出何种改动?"他认为,"这就是试金石,如果一个机构对政府的财政预算有影响力,它也应该有权力。不然的话它充其量只是一场政治治理秀的一部分。"

自从80年代记者有权报道两会时,就不断有声音猜测"新的开放精神"的到来。但是外交人士和记者们所经历的,是一出组织越来越好的戏。

一位从20年前就报道两会的外籍记者说:"几乎什么都没有变"。以前有些时候还能即兴的得到一定的活动空间,"但如今,一切都会受到严格检查。"

"好好先生俱乐部"

而这也是有原因的。中国问题专家布朗表示:"如今的两会对于中国的宣传工作来说变得更为重要。但人大并没有经历结构上的转变。"仍然是:"好好先生俱乐部"。因为这3000名没有通过自由选举产生的代表们在过去60年的历史中,还从未否决过任何一份草案。

敏感话题本身就没有什么机会。评论家章立凡指出:"有一位人大代表,连续七年递交要求就实现信息自由,官员财产公示进行讨论的提案,但没有任何结果。"后来高层告知,不允许他再递交同样的提案。

来源:德新社编译:任琛


“在大型表演秀里跑龙套”

无论翻译怎样努力做出现听现翻的样子,李克强如何夸奖外媒记者的中文水平。欧洲媒体记者知道,中国总理今年举办的唯一一次记者会是一场严格按照剧本编排的演出。

Li Keqiang Pressekonfernz Volkskongress

(德国之声中文网)北京1月底的一天,像过去几年一样,一位欧洲权威媒体的驻京首席记者准时接到了中共外交部官员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问:"今年两会期间总理主持的记者会上,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对此情此景已经相当熟悉的这位欧洲记者说:"有,但我们根据原则不能告诉你们具体的问题,只能告诉你我们提问的大致方向。"这句话说完也就意味着通话基本结束,放下电话的记者知道,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的唯一一次记者会上,他想提问?门儿都没有。

这是许多境外媒体驻京记者的遭遇。所有坚持原则,拒绝提前把问题向中国官方"送审"的外媒记者虽然仍然可以尝试在总理记者会上举手,但是他们心里自己清楚,能被点到提问的机会几乎为零。

对记者自由发问的恐惧

另一家欧洲大型媒体的驻京记者告诉德国之声,这位刚刚从李克强记者会上回到办公室的驻京记者透露,今年在人民大会堂3层硕大的金色大厅里,每一位被允许提问的记者座位上都会被贴上标识,组织方会引导记者"对号入座"。另外,为了以防万一,中共外交部还会安排一名外事专员坐在每一位获准提问的记者身边。这样,坐在主席台上点名记者发问的人就能一目了然的看到,谁可以提问,谁不能提问。这也是他在现场满座的600多名中外记者中,能迅速说出第几排,第几位记者可以提问的原因。

另外一位德国媒体驻京记者相信,如果有记者敢在现场提出"剧本"以外的问题,不仅他本人将不再有任何机会向中国官方提出任何问题,而且他所工作的媒体也会遇到麻烦。甚至,坐在他身边的这位外交部外事专员也有可能丢掉饭碗。对于这些记者们来说,向外界透露中国官方的这种做法也同样危险,这也是他们只能在绝对匿名的情况下接受采访的原因。

新闻发布会上的外媒提问

有机会向李克强总理提问的那些中国大陆以外的媒体都对那些话题感兴趣呢?根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美联社记者的问题是:"李总理,您如何评价中美关系的现状,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双边关系水平的话,两国面临的障碍有哪些?中方希望美方做出哪些改变?"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记者问道:"许多投资者认为,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会继续放缓,会低于确定的7.5%增长目标。在不采取更多刺激政策的前提下,您(李克强)所能接受的最低增速是多少?"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问:"国际市场高度关注中国金融和债务问题,认为这是全球经济最大的风险之一。请问中共政府将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是否愿意看到出现金融产品违约的情况?"

香港商报记者提出:"很多香港的民众都认为,面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有很多人都认为香港竞争优势遭到了很大的弱化,请问总理怎么看香港的发展前景?"

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的问题是:"总理,您好。我们都知道两岸现在迎来了一个好的机遇,在今年过完年之后,两岸主管事务部门负责人见了面,而且习主席也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见面,并且发表了重要谈话。我的问题是,两岸现在的交流以及互动非常密切,大家也非常希望两岸关系有新的突破。请问您对新的一年两岸关系发展有什么样的期待?"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出的问题则是:"去年中共领导人频繁访问周边国家,提出了新的周边外交理念与合作倡议,但本区域仍然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请问您怎么看待中国与周边关系的前景?"

China Nationaler Volkskongress in Peking Halle

每年呈现在记者面前的两会,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大型演出

没有被提出的问题

对于另一位长年在北京工作的德国媒体首席记者来说,这些问题的性质都是不疼不痒。所有接受匿名采访的4位记者都表示,如果他们获得真正自由提问的机会。首先提出的问题将是和"大老虎"周永康有关的问题。他们不明白,在周永康权力外围多个人物已经相继落马的情况下,中共政府对这位前政法委书记的下落为何只字不提。李克强在记者会上也只是重复了习李政府对反腐的一贯表态,指出"不论是谁,不论职位高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是触犯了党纪国法,就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惩治。"

在这次李克强召开记者会之前,也有许多境外驻京记者提交了与周永康有关的问题。中国官方的表态是,绝对不能提和周有关的问题,最好也不要涉及政治。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位德国媒体记者在回家的路上问自己:"我为什么每年还要去总理的记者会?难道只是为了在一场大型表演秀里跑跑龙套吗?"

尽管如此,不出意外的话,明年1月份的某一天,他很可能还是会接到那个熟悉的电话,进行一番类似的问答。这场戏还是会按部就班,再次上演。

 

责任编辑: 王笃若  来源:德国之声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314/379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