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民俗风情 > 正文

自梳女——产于清朝末期的剩女

不知您是否听过不婚、独立生活的自梳女?源自于清朝后期的自梳女,拥有独特的历史进程,她们与时代的发展具备密切的关联性。

清时,南海、顺德、三水等地区流行“自梳女”。自梳女,又称妈姐(马姐)或姑婆,死后称净女,是古代中国女性文化的一种。自梳女就是一辈子没嫁人的女人,因要把发辫盘在头上梳成髻子以作标志,因而得名,又称“梳起”。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

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便产生了“自梳女”。

自梳女不用依靠别人,可以自立,还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成本,同时又不需担心婚姻会束缚她们的自由,或是婚后生活会影响到个人前途。当时没有“自梳”的女性是不能外出打工的。“自梳女”们经常聚在一起居住,称“姑婆屋”,她们在生活上互相扶持,亲如一家。

过去“自梳”需要有特定仪式。先由族人择吉日,请德高望重者主持祭祖,然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仪式既悲壮又喜悦。仪式当日,还要摆上几桌酒席,请亲朋聚会,以示公众。

按照旧俗,自梳女自梳之后,便标志着女性要自立。她们可以走出深闺,外出耕作、经商或打工。但她们不能被安葬在娘家,即便是死后,也只能由生前的好姐妹们前往祭奠。因此,“自梳女”的晚景十分悽惨,死了不准其父母收尸葬殓,由其他自梳女们用草席与门板草草挖坑埋葬了事。如村中无自梳女帮助殓埋,便抛入河涌中随水流去。

沙头村的自梳女

黄月蓉向记者介绍当年在新加坡当妈姐时拍摄的照片。(图片来源:联合新闻网)

在广东省佛山市均安镇沙头村内,就有一个被称为“自梳女”的群体,她们将头发梳起,以示终身不嫁。曾经,她们远赴南洋打工挣钱,被称为“妈姐”或“姑婆”。如今,这些无儿无女的老妇的晚年生活,备受关注。

据九十岁的姑婆黄月蓉,于今年三月受访时表示,1941年,她和村里的几个女孩决定到南洋打工。那时候,家里很穷,在新加坡每个月至少可以挣一百坡币。按照当时的汇率,折合国内六百元,这是一笔很丰厚的薪资。不过,妈姐只有富裕些的人家才请得起,妈姐负责带孩子、做饭,整天都忙着呢。

不过,为什么想要“自梳”?

黄月蓉表示:“妈姐的薪水比普通女佣高不少,她们平时的外出,都有司机开车陪同,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人。除此之外,成家不会被聘用,也使得妈姐们不愿嫁人。错过了成家的最好年龄,慢慢地也就不再想。就这样,她和要好的姊妹们相约,决定终身不嫁,并先后‘自梳’。”

黄月蓉又表示:“一般都五六十岁才自梳,她自己则是六十岁才自梳的,没有举行太过特别的仪式。自己买了一只鸡,一把尺和一把剪刀,静对神灵,默默发誓,终身不嫁,这就算是完成自梳了。有一些更讲究一点的,她们还会花钱请师傅,更为隆重地见证自梳的那一刻。”

不过,有的自梳女则与其他自梳女的历程不同。

沙头村的另一名自梳女梁洁源,今年八十七岁。她和多数的自梳女不同的是,她没有出国,而是在广州给别人当保母。

梁洁源表示:“我是二十二岁自梳的。当时就是很随意地把头发盘起,然后就拜祭神灵,再斟杯茶给父母,就算是正式自梳了。”

据悉,广东仅剩的几十名自梳女,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2011年,中国妇联的研究调查显示,明确登记在册的自梳女不足五十人。

责任编辑: 李华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103/670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