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山西日薄西山?李克强要“拼命”了

近期中共总理李克强考察了山西,并亲下矿井慰问挖煤工人,这引起了舆论关注。这是李克强2016年第一次外出考察,此行主要考察了太原钢铁集团、城市棚户区以及焦煤集团等地。媒体称,山西的经济数据很不好,GDP增速倒数第二,80%的地方政府财政负增长,119个县中有103个发不出财政工资。外界认为,李克强考察山西,并重点考察太原钢铁集团和煤矿,可能带有鲜明的经济目的。

不止是日薄西山

李克强考察山西的时候,山西正陷入改革开放以来最艰难的处境,山西省长李小鹏直言不讳的声称,“山西经济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2014年,山西GDP增速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增速位居中国倒数第一。2015年,山西GDP仅增长2.7%,略高于排名倒数第一的辽宁。

有媒体依然声称,山西GDP数据造假。山西全省只有4个城市的经济是正增长,其余全部负增长。更能反映真实经济状况的是财政收入,2015年山西80%的地方财政出现负增长,朔州财政收入断崖式下跌41%,吕梁财政收入下跌40%,长治财政收入减少33%。山西119个县城中,已经有103个县发不出财政工资。

山西的经济处境不止是日薄西山,而是被拦腰斩了一刀,是断崖式下跌。中国官媒解释称,山西经济遭遇困境,除了煤炭、钢铁等行业的大环境不好外,某些地方官员的懈政怠政是原因之一。“打破了官商勾结的‘黑经济’,合法健康的新经济模式还未建立,山西处于转型的阵痛期”,官媒如此解释说。

拿什么来拯救山西?

山西无数个基础设施项目停工烂尾,100多个县财政发不出工资,失业大军互相串联找政府“要说法”,李克强此次督战山西,能拿出什么政策来拯救千疮百孔的山西经济?

分析李克强的救晋之策,需要从他的“行”和“言”两方面入手。从行上看,李克强此行走访了太钢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地。钢铁行业是中国经济遭遇困境的集中体现点,钢铁产业占比大的河北、辽宁、山西等省,经济都出现了问题。煤炭则是山西的“名片”,占山西GDP比例超过31%。

无论钢铁还是煤炭,都属于典型的“供给侧”行业。外界认为,李克强视察钢铁和煤炭企业,可能是实地了解这两个行业的状况,为进一步出台供给侧的改革措施做准备。“供给侧改革”中有加有减,减去的部分多是煤炭、钢铁、化纤等传统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山西的支柱性行业。如果不做好完善的应对措施,“供给侧改革”之后,山西经济不仅难见起色,更可能雪上加霜。

李克强此次视察并未指出山西经济的不良面,但其上一次视察山西时,已经完整的解释过中央对山西的政策态度。李克强当时称,发展山西经济方法有三,一是产业转型,经济结构“由重转轻”;二是发展清洁能源,提高非煤产业比重;三是加强棚户区改造,推进城市化。外界认为,现在中央对山西的态度依旧未变,这三点可能是山西的发展方向。

遭受前后夹击的中国经济

山西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其本身就是中国经济遭遇困境的标本,更主要的是因为研究山西的困境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正遭遇实体困境和金融风险的前后夹击。实体经济困境,表现为钢铁、煤炭、铝材、木材等大宗商品行业普遍性亏损,像李克强视察的太原钢铁集团,2015年亏损约40亿元人民币(1人民币约合0.153美元)。除此之外,工厂倒闭潮从东南蔓延到整个中国东部地区,真实失业人数呈快速增长,店铺租金出现下降,房地产遭遇库存危机,都是中国实体经济陷入困境的表现。

2015年中国的股市血灾,更给中国经济沉重一击。外界普遍认为,中国高层曾提出要靠股市繁荣反哺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的战略。《人民日报》在2015年4月发表文章,称“4000点是A股牛市的开端”,“中国的潜力有目共睹”,“如果这(中国股市)都算泡沫,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资产才不算泡沫?”。《人民日报》的评论,鼓动了大批散民入市,坊间称之为“炒股要听党的话”。

但最终中国股市最终遭遇血灾,股市损失约20万亿人民币,难以计数的中产家庭财富缩水。民间积累的财富遭遇损失,对消费市场的影响深刻而隐蔽,其后果也许要过数月甚至数年才能显现。而实体经济山西表现的几乎最差,山西能源股领跌股票市场,无论金融风险还是实体经济的困难,山西都具有代表性。

李克强的“拼命”

有媒体称,中国经济遭遇困境非李克强的错,但若挽救经济不利,李克强则需要承担责任。作为中国的总理,李克强对摆脱当前困境拥有着难以替代的义务。

李克强原本的经济观点,是不推出刺激性的政策,缩减国家主导的投资行为,靠大规模减少政府审批来刺激民间小微经济增长。但面对来势汹汹的经济危机,外界认为李克强以柔克刚的经济学难以发挥现时的效果。

以李克强为代表的中国高层后又提出“互联网+”和“供给侧改革”,企图对中国经济升级改造来促进发展。中国的网络经济虽突飚猛进,但依然以实体经济为基石,“互联网+”隔空瘙痒难起根本作用。“供给侧改革”要削减过时供给,关停僵尸企业,增加有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有利经济,削减过时供给却将让山西、东北、河北等地雪上加霜,因为钢铁、煤炭、化纤等行业是所谓“过时供给”的集中地。

李克强视察山西的时候,有媒体爆料称,中国“十三五”时期将投资3.8万亿人民币修建铁路,最终实际投资额有望超过4万亿人民币。这仅仅是中国庞大的固定投资计划的铁路建设部分,评论称中国固定投资额将在十三五期间达到创造历史的高度。中国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称,“中国若想实现年均增长6.5%的目标,必须加大投资”。

分析认为,中国重拾靠巨额投资刺激经济的策略是无奈之举。有媒体称,经济发展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保增长”成为十三五之后中国政府使用最频繁的词汇。李克强政府不断调整经济政策,新年过后调研山西,深入矿井棚户区,为治好中国经济之病也是“蛮拼的”。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虽遭遇困难,但中国政府拥有独一无二的执行力,在不断调整政策的过程中有可能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目标。

责任编辑: 王笃若  来源:多维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107/672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