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外籍摄影师镜头下的六四

一对美国兄弟档摄影师于1989年5月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中之际,抵达北京拍摄此一世纪会面,未料接下来发生的事件,深深影响了整个中国及世界,也在他们两人心头上留下伤疤,迄今未消。

大卫·特雷(David Turnley)当时人在巴黎,其双胞胎兄弟彼得·特雷(Peter Turnley)则在北京负责纪录中苏双方领导人的世纪会晤。但当时彼得观察到另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正在发生:天安门广场上有愈来愈多学子聚集,于是他催促着大卫飞一趟来参与拍摄。

彼得回忆,刚开始广场上只有一些学生,没多久便聚集了一万人,几天后遽增到一百万人,全是在诉求个人与政治自由。1989年是苏联迈向解体、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步废除的历史性变革年代,中国学生也希望能加入这波政体改革的世界潮流。

后来大卫的确飞来了北京。当他置身在成千上万的广场群众中时,充分感受到当时洋溢着振奋高昂的气氛。然而好景不常,解放军兵临城下,学生请求军方别介入,有些摄影师也一路跟着纪录。当镇压行动开始,特雷兄弟当场拍下这桩后来震惊全世界的历史大屠杀。

这对兄弟过去30年来历经无数战事和暴动,但六四天安门事件无论是在他们的拍摄生涯或个人情感上,都带来巨大的影响,直到今日。

他俩敬佩抗争学子的勇气与牺牲。

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面,原本预定记录此一头条的彼得当时不得其门而入,于是把镜头转向街头。他说:“街上那些人民比两国领袖握手重要得多。”

彼得说:“直到那一刻前,学生对军队还怀着敬意和亲近感。我相信学子们当时还认为解放军会跟他们的目标理想站在同一阵线上。”

彼得表示:“一开始我对他们的诉求还没有太多的感觉。直到走入成千上万的人群中,真切感受到有这么多渴望自由、年轻而热切的灵魂,我深受震动。”

1989年6月3日,解放军兵临广场。彼得说:“很多年纪轻轻的军人是这些抗议学子的同侪,他们来自大江南北,稀里糊涂就给送上卡车载到这里,可能连状况都还没搞清楚。”

天安门事件发生后数日,仅有少数中国人敢对外媒开口,恐惧氛围全面垄罩。彼得说:“当局镇压之势,不只粉碎年轻世代的梦想,也击溃了我的心灵,迄今未绝。”

彼得说:“我想对那些学子致敬。他们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这牺牲太大了。”

六四之后,人们像是被下了封口令,不得谈论该事件,否则便可能被打入大牢。彼得说:“人们脸上虽然挂着好奇、想了解前一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状况,却也掩不了戒慎恐惧。原本友善开放的态度也一夕之间丕变,没人敢对上他人眼神,噤若寒蝉。”

1.一名女子正在书写天安门集会大字报。

2.逾30万名学生和劳动阶级走上街头,诉求更多的民主和自由。

3.1989年5月20日当局颁布戒严令,大批军队集结欲进入北京城。一名抗议者跳到军车引擎盖上大声朗读主张。

4.天安门广场上一名年轻学子背上的标语写着:我爱生命,也需食物,但毋民主吾宁死。

5.6月3日解放军步步进逼,欲拿下天安门。一名学子拿着大声公喊话,动员伙伴坚守阵线。

6.一位母亲苦劝年轻士兵别这么做。

7.6月4日清晨,军队和学子在长安街上血腥对峙直到天明,伤亡数字迄今未明。

8.一名母亲得知爱子不幸在暴动中身亡,哀恸欲绝。

9.6月4日凌晨,两名学生痛悼友人与梦想已一去不复返。

10.解放军坦克欲进入天安门广场时,被学生放火试图阻止攻势。扭曲变形的脚踏车挂在上头,不确定是当时撞击造成,抑或为示威抗议而置。

11.天安门事件隔天,北京人查看现场情形。

12.纪录天安门事件的特雷兄弟(身着黑衣者)。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国家地理杂志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8/0605/1124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