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动态 > 正文

你连枪都不敢开 谈什么让子弹飞?

作者:

这两年,但凡出一个什么社会新闻,“让子弹飞一会儿”就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所有的事情大家都在等反转:

某医生提前预警,却被训诫警告——让子弹飞一会,等反转吧?

某人涉嫌猥亵儿童——让子弹飞一会儿,等反转吧。

某医生出首、状告同行对肿瘤病患不当过度治疗——让子弹飞一会儿,等反转吧!

某花季少年、少女离奇坠楼身亡——还是让子弹飞一会儿,等反转吧……

而这些事件,有些是等著等著,等到了反转。有的则是等著等著,“子弹”就不知道飞哪儿去了——如今热点新闻变更这么频仍,隔几天就来个新事件,某明星结婚啊、出轨啊、结婚同时出轨啊,公众都忙着吃瓜,焦点一转移,大家就一起把“飞著”的那事儿给忘了。

还有另外一些公号,我就更佩服他们的双标了:

一说国际事件,他们的判断就出奇的“敏锐”、“果断”:

印度疫情一“王炸”,他们马上断言印度这个国家“完了”。

日本宣布排放稀释后的核废水,他们也忙不迭的宣称日本要毒害全世界。

按说这种国际事件上,万里远隔重洋,反而应该冷静应对,“让子弹飞一会儿”才对,可这些人从来都是红口白牙就能直接下判断、忙不迭的煽情绪,蹭流量。

但是,一旦到了事关自己同胞的国内新闻事件中,这些朋友却突然迷之冷静下来。从不吝啬于耐心的等待。

等啊等啊,终于等到一个不用他们愤怒、不用他们发声、不用他们冒险触碰逆鳞的角度时,他们才会打破沉默说,“你看,我说么来着?肯定是这样的……让子弹飞一会儿。”

且不论这些人是不是真的“理中客”,他们这种对同胞的冷漠和对公义的畏葸,都让我感到鄙视和​​恶心。

这种行为让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那段话:“他们只有在愚蠢的时候才是真诚的,他们只有在安全的时候才是勇敢的,他们只有在免费的时候才是慷慨的,他们只有在浅薄的时候才是动情的。”

我再多加一句,只有在他们不敢说话的时候,他们才是“让子弹飞”的。

世界并不把它的所有真相都向我们的双眼展开。人类必须永远在真相尚未完全确凿时就给出自己的判断。因为真相永远没有完全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如果你愿意等,反转之中肯定还会有新的反转,“子弹”其实永远在飞。

而一个人,在第一时间倾向于相信什么样的真相,并基于此做出什么样的行动,事关他是否有良知。

举个例子,一个小伙子独自走夜路,忽听道边上有人呼“救命”,定睛一看,一个黑影正把一个姑娘往草丛里拖。

这时候他该怎么办?

他能不能说:“让子弹飞一会吧,我先确定一下是不是两口子喝醉了吵架”?

是啊,不排除这个可能性吧?表面上看上去是恶性案件,实则是人家的家务事。你出手可就出错了,没准那姑娘还要反过来埋怨你。

但一个人如果这样以“让子弹飞一会儿”为借口袖手旁观,你绝不会夸他冷静,只会这男的没种,或者孔子说的“见义而不为,无勇也。”

同样的道理,一个乞丐快饿死了,向你要一口饭吃。一个老太太在路边晕倒了,求你送她去就医。

当面对这些情景的时候,你都并不知道事情的全貌,做出决定是要冒风险的——你施舍乞丐,若他行骗,会让你损失金钱,你扶助老太太,若她有意讹人,更会让你倾家荡产。

是的,这时候最利己而最理性的选择,毫无疑问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

但你真忍心这样做吗?万一你错了呢?错了可就是一条人命。

在“让子弹飞一会儿”这个借口的背后,你藏起的是一颗自私、胆怯的心。

好吧,跟歹徒搏斗,扶老奶奶去医院,施舍乞丐钱财,这些行为可能都需要太多的行动力了。但在互联网时代,还有另一种“见义勇为”本不需要你付出那么多,但你却偏偏不做,宁愿借着“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名义永远等下去——在公共事件中为弱势的一方质疑一下,说句话。

我昨天那篇文章写完后,很多持不同观点的朋友问我为什么要那样写,我这里提三点思考,看看能否说服您。

第一,在公共事件发生后,舆论对于强势方的关注、监督和质疑,本来就是公共事件的必要构件之一。

成都49中坠楼案发生后,很多持赞同学校观点的人说:哎呀,你看2017年泸县太伏中学某男生离奇死亡的案件,最开始也是引起极大关注,最后警方在舆论压力下查了半天,最后不也证明并非谋杀吗?

这样说的人,恐怕忘了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当地警方后来之所以查案能如此迅速,最后拿出的结论基本令人信服,不正是因为舆论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吗?如果没有后来的舆论压力,案件很可能就以一个不能另所有当事方满意的结论不了了之了。那舆论的关注和质疑,在该案中到底起到了好作用还是坏作用呢?

所以舆论对公众事件是需要保持质疑和关注的压力的,舆论压力,对督促、监督当地有关部门查清真相将起到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第二,那么这种压力应该向哪一方施加?或者说,在公众事件尘埃未定之前,舆论应该优先倾听哪一方的声音?

如果案件只事关两个个体,那么毫无疑问的,我们应该不偏不倚,公正处置。

可如果一方是个体,另一方却是组织,那这种站位就有问题了。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在石头和鸡蛋的较量中,我永远站在鸡蛋的那一方。”

这话初听起来很“白左”,但实则是有道理的。因为鸡蛋和石头一旦相碰,石头还会是石头,鸡蛋但鸡蛋将不再是鸡蛋,即便你将来分清了是非曲直,认为鸡蛋有理,也为时已晚。

所以我们要在冲突中优先保护鸡蛋。

而在此次学生坠楼案,校方与去世学生和学生父母相比,毫无疑问是石头。他们有着案发时的影像资料,处置了案发后的现场,背后还有当地教育系统为其撑腰,甚至有专门的宣传、公关措施。

在案发的第一时间,如果他们处理得当,这事儿本来是很好解决的。

但在如此占尽举证优势的情况下,却无法先给家属、后给公众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复,难道他们不应当承受质疑吗?

与之相比,受害学生的家属,他们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自己的孩子莫名其妙死在学校里,学校的答复不让他们满意,传统媒体又无人帮忙的情况下,他们把自己的质疑和诉求发到网上,这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了。

如果整个社会的舆论都抱着“让子弹飞一会儿”的态度冷漠应对,让这事儿凉下去,那么万一他们的申诉是真实的怎么办?这个家庭将承受多么大的不白之冤?

昨天,我在文中援引了一段媒体采信受害者母亲说法的报导,有人立刻质疑,说万一将来事情不是这样,你是不是要向学校谢罪?

我回了他一句,我表示质疑就要谢罪,那你站队学校,万一将来此事真相如其母所说,你岂不是要切腹自裁?

那人不说话了。

是的,如果只让帮弱者发声、质疑强势方的人承担“说错话”的责任,冷漠走开反而能一身轻。那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到最后的结果,一定无论出什么事是大家都不帮别的个体说话。任瞄向别人的子弹横飞。

到那时,那些总在说“让子弹飞一会儿”的人啊,等到有子弹向你飞来时,也不会有人喊你一下,大家都会静静的等著、看着,等著子弹打中你的脑袋时会开出怎样的血花。

第三,一个事件,如果它成长为公共事件,不管这个事件最终的结局走向为何。它所带来的反思,都是真实而有价值的。

昨天的稿子中,我将此次坠楼疑案与人口问题结合起来谈,有人说我瞎联系。

对此我并不承认。

请反思一下,此次案件中的死者父母在儿子身亡后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情绪崩溃,这种情绪崩溃为什么又会迅速传播全网,引发广泛的共情呢?

死去的孩子17岁,倒推17年,他父母生育时的那一代,刚好是城市独生子女最普遍的年代。而在这个孩子死后,这对父母很可能不幸沦为“失独家庭”。

而“失独家庭”是多么的恐怖,我相信所有育有独生子女的父母都能感同身受。所以这种情绪是有着恐怖的传染性的,可以迅速激起广泛共鸣。

这是一种正在形成的公众焦虑,我们需要重视,而不是无视。

想了解这些家长有多痛,建议看看这本书。社会要理解这个群体。

世界各国的生育方式,都会经历一个从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过程,我国的人口政策也许一直是合理的,但毫无疑问,它促进了我们人口增长提前由粗放型向精细型发生转变。而这种转变也要求全社会的理念相应的发生转换。

如果只有父母的优生优育,学校乃至社会对儿童、少年、青年的生命、人格、发展等诸多权利没有足够的爱惜、尊重,让类似的悲剧频发,那么对公众的生育意愿就将形成了一个持续的打击。

这些年,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我们不断听到那些花季青年们或自杀或遇害的新闻。都快产生新闻疲劳了。

但这每一条新闻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惨破碎。

有的时候,还经常附带着涉事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冷漠、官僚化甚至充满质疑的应对,让那些被害家庭承受二次伤害。

试问,假如这种现像不得到切实的改善,也许每一个涉事学校都可以找到理由为自己开脱、也许每一个家长的申诉都可以被质疑,甚至也许每一个事件都可以不了了之……

可长此以往,谁能再鼓励那些心怀惴惴的父母让自己的孩子降生在这个他们认为很凶险的世界上呢?

所以我再次重申,不论最终查明的真相如何,对该问题的反思和追问,都将是有价值,值得全社会关注的。

越是孩子少了的时候,我们越要爱护孩子。

越是人少了的时候,我们越应该珍惜人、尊重人。

文章的最后,我还想再谈谈“让子弹飞一会儿”这句话。

在《让子弹飞》中,姜文先是打了一连串枪,而后袖其手来等待。

小弟们问:大哥,没打中啊!

姜文说:让子弹飞一会儿!

注意,面对飞驰而来的火车,姜文是先毫不犹豫的开了枪,而后才袖起手来说:让子弹飞一会儿。

不管打不打的中,请先开枪,而后才能“让子弹飞”,这是常识。

你连质疑的枪口都不敢瞄准、追问的子弹都不敢射出。光傻不愣登的等在那里,喊什么“让子弹飞一会儿”……

飞个屁的飞!子弹还在你枪膛里呢!

我们有时是善于遗忘的,“让子弹飞一会儿”,往往成为了我们卸下对逝者责任、也逃避自我反思的托词……

但写累了,不想再多说什么。本号今后还是想多谈谈历史,对此次坠楼事件的评论到此为止。

我的“子弹”已经射出,让它多飞一会儿吧。我们说点火药味不那么浓的。

唯愿那些纷飞许久的“子弹”,再不会被人遗忘。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海边的西塞罗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513/1592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