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534亿 郑州把海绵城市吹成了泡沫

作者:

(一)

河南发大水,除了央视和河南卫视外,举国震惊。等他们醒过腔来,第一时间公布的是捐款账号,准备再捞一把。

凡事总会水有源,树有根,祸患来临有原因。2018年《郑州投入534亿打造海绵城市告别看海》的旧闻又被翻了出来。需要说明的是,大郑州不过是全国多个城市的缩影,论腐败既不靠前也不靠后。

海绵城市是个很宏大、很先进的概念,中心要旨是将现有的自然水体(河流、湖泊等)与人工建设的设施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容器,下雨的时候把雨水收集到这些容器中,要么让雨水慢慢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要么就把收集的雨水留到平时,慢慢使用。

截污(把工厂废水等污染源管理起来)、清淤、疏浚河道、修建连通沟渠(把多个湖泊、河流连通,避免局部区域容纳能力有限造成淤积,雨水就有出路了)是海绵城市的应有之意。

然后执行中就出现问题了——从材料到工程实施,有多少假项目、样板工程拿走了大部分资金,恐怕只有天知道。

这次郑州就非常充分地证明了郑州的河流、湖泊和水库都是死的,不连通。有一种说法是,目前郑州北部积水没有排放路径,城区的雨水只能向西南,最终拍向淮河。

吊诡的是,郑州市城区河道综合治理项目曾经申报过一个叫城区21条河流疏浚整改工程,还获得了河南省咨询协会大奖、并列成为“年度十大民生项目”之一,如今这话儿怎么说?

在海绵工程这个概念里,要容纳或下渗雨水,人工设施就不能像以前的老标准,道路的路面就要用间隙比较大的专用沥青混凝土,可以让落在路面的雨水直接在原地渗透到地下,不必像以前的马路那样将路面的雨水由中间流向两侧,通过道路边缘的雨水沟或管道排走(马路是中间高,两侧低,就是为了方便排水),人行道也得用专用的透水砖来铺。

想必这534亿花在这上面不少。

透水沥青混凝土和透水砖的价格比普通的混凝土、步道砖贵多了,外观差别不大,这就有了操作空间。比方说可以在申报工程投资的时候按透水材料来,实际用普通材料修,中间的差值很大。

这些钱的最终去向肯定不在淹死的人手中——他们自己干的活儿,自己知道哪里危险。

郑州大概在六七年前为了申报京杭大运河遗址工程,批了很多钱去实施,其中有个子项目就是疏浚、整理索须河等北郊河道,号称是打通了北城水网,实际效果在今天的大雨面前变得一目了然。

同样形同虚设的还包括环保评估、质量检测等等很多方面。基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切为了金钱和利益,真正有事时的安危是最后考虑的选项——因为奋力救灾、抗赢5000年一遇的洪水可以获得另外一项奖励。尽管有人在马路上淹死了。

这一次更突出的问题是,市民在一片祥和看海、看着欧洲水灾的情况下迎来自己的劫难——郑州的水如果是内涝的话,不会那么湍急,只有泄洪出现水位差才会冲出浪花急流;如果是泄洪的话,那么为什么不提前腾空库容、为什么不提前通知市民撤离、为什么不提前关闭地铁?

(二)

郑州有一条全国排上榜的死亡公路,叫郑开公路。很难想象平原上也能出现这朵奇葩。

资料显示,该路全长44.2公里,自2006年11月开通到2013年10月,在此路段发生事故共造成55人死亡。这还仅是公开披露过的,实际私了未经统计的数字不知道有多少。

郑州依托107国道,物流运输量很大,还有郑州国际物流港,大货车自然都想多拉快跑。当时郑州向东延伸的主干路,要么老旧路窄,红绿灯多,要么收费高,那个区域路网很烂很烂,各项配套都没上来,郑开大道应运而生。

这条公路是全开放的,随时可上可下,刚修成的时候红绿灯很少,双向车道的中间也没有隔离措施,只有一条双黄线。最烂的时候农民摩托车手就骑着双黄线飞奔,少有人管。

这种情况下大货车蜂拥而至,没有红绿灯、没有隔离栏,交警和路政也不管(只开罚单,收完钱该咋还咋),跑起来就很爽,于是各种变道、超车、超速纷纷上演,很疯狂,于是撞死人就太正常了——保险的钱不能白花,万一要撞就撞死,比撞伤省钱。

这里有没有管理的责任呢?有的。后来死亡公路出名后,管理部门加装了40多个红绿灯,路中间加了隔离栏,四港联动大道也建成了,情况就好多了。这个必须要表扬。

郑开大道是管理上的典型,再举一个规划方面的例子。

两条公路交会有三种方式:平面、上跨和下穿。如图,十字路口是平面糢式,建立交桥是上跨糢式,往下挖出一个通道是下穿糢式。

三种交叉糢式中,平面交叉最便宜,其次是上跨,最贵的是下穿。工程造价越高,吸血的可操作空间就越大。何况还有拆迁成本等等利益考量。

据说这次淹死人的郑州向阳路下穿通道方案,本来原方案是上跨,可以方便周边群众同行,最后按领导的意思弄了个下穿。

水是不理解利益的,只会往低处流。只可惜无辜的路人,哪里晓得他正处于那个海拔低了好几米的下穿通道,置身死地。

要想富,先修路,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107国道过境郑州,没完没了地投巨资修补这条路,养活了多少贪官污吏?本文不是举报,别害怕。天理昭昭,只争来早与来迟。

这次被淹的郑州地铁五号线有没有设计施工上的问题呢?

消息人士透露,郑州后期的地铁项目很仓促,有的地勘资料都不全,甚至有的引用的地勘报告都是错的。这就导致有的线段浇筑混凝土管后出现错缝(就是官方常说的垂直性沉降),设计方案也是边做边修改。

地铁项目的耗电量很大,线路车辆执行部分是不允许为了省电节能而做任何修改的,能变动的也就站点的照明、空调/通风、排水这些辅助系统了。由于当时有些站点已经开始施工了,空调排水泵的机位已经固定,变不了,但在能耗分析期间发现空调、应急照明、排水泵等很多设备选型不合理,例如河大站的排水泵选型过小,排水能力不足,一旦出现漫灌造成设备间积水,后果只有彻底淹死——这一次得到了证明。还比如,梧桐街站(好像是这个名字)变配电间防水不足(会漏电,水淹时有安全风险),高低压没有分离,配电系统采用放射型,易引发配电系统可靠性差……

这些问题并非现在才有,不过当初都被选择性忽略了。

如果一次水患不能引起重视,那就来十次。这就是自然规律,直到有关部门重视了为主。只可惜那无辜市民成为牺牲品太冤枉了。

(三)

这一灾难让人想起1975年夏天发生的连续垮坝、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件,于是很多人纷纷指责造谣、说那件事未发生过或者被百倍夸大了,即使发生过也是改开派的责任。那么,经历过今天的水患,以后他们会不会说今天也是虚假的镜像呢?

你告诉他这个鸡蛋是臭的,他们只会说,德国和意大利的鸡蛋更臭。

1975年板桥水库垮坝的事网络上有很多介绍,这里不多说,说点我亲身经历的事。

1975年秋,我的农邨老家来了几个逃荒要饭的河南人,拖家带口的,说是家被洪水冲没了。他们还持有要饭介绍信。

要饭介绍信是民间的一种通俗说法,其实写的是:(空白)人民公社革委会:今有我社社员某某某一行x人,遵照XXX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前往你处参加生产建设,请予以接待是盼……然后盖个公章。

大致这类的内容。其中的空白,哪里能落脚就填写成哪里。

一些早年闯关东来的河南人一看老乡来了,自然热情地安排他们住下、吃饱、安顿好,然后找生产队长研究,看看能不能让他们留下安家落户。队长请求上级后同意了,就留下他们落户、成了我们这里的生产队员。

这几户人家现在还在,后人已经成了地道的东北人,对老家一无所知了。

记得是20多年前,我在老家喝酒聊天讲过河南板桥水库的往事,恰恰席间有一河南后生不相信我的说法。我告诉他:你知不知道你祖籍在哪里呀?你上学时填的籍贯是不是河南某某县?你回家问问你老父亲,就知道你是怎么变成辽宁人了。

小说《1984》中的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只记得今天的新闻,也记得昨天的事实,却从来不会把两者相比较。比方说,新闻里写着今天杜松子酒增产30%,达到1万吨;事实是昨天刚刚公布过杜松子酒的产量是11000吨,但是他们从来不会比较这两个数字,更不会提出异议。

这真是不可思议,却仍然能够完全成为现实。

那些大水不会突然蒸发,还请下游民众多加小心。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大鱼论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724/1623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