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高手做事的5个底层逻辑(深度好文)

我们总说,真正的聪明人,都是长期主义者。

可很少有人说,那些聪明人之所以成功,除了有坚持的习惯,也少不了“会做事”的能力。

会做事,是用最少的时间呈现最完美的结果的同时,也让自己收获利益最大化。

综观我们身边之人,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那些高手之所以能够“一步到位”,归根究底,在处理问题时的第一步,便与普通人截然不同。

这是思维使然,也是他们长期培养出来的习惯使然。

有句话说:“笨蛋正确做事,高手只做正确的事。”

而所谓正确的事,无非就是这5点。

在正确的时间做事:别浪费时间,把握好时机,才能一击即中

有句话说: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意思是说,应当利用着当前的大势,千万不可以失去这个宝贵时机。

正如诸葛亮“草船借箭”需要借助东风,做任何事,都要懂得拿捏时机、借势借力。

倘若做事的时机不对,非但容易前功尽弃,还有可能引来灾祸。

企业家雷军就很懂得抓住时机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对于创业者来说,资本、创意和产品固然不可或缺,但时机同样不可忽视。

38岁,雷军辞去金山CEO职务后,果断瞄准手机行业,创办小米。

凭借他敏感的意识,小米公司成立仅两年,便在手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销售额破百亿。

短短九年时间,小米从默默无闻到进入世界五百强之一,成为全球商业史上成长速度最快的企业。

开船要趁涨潮,行动要看时机。

聪明人往往在发展之初,就懂得把握时机,做好准备,以此来影响事物之后的走势和成败。

诚如哲人培根所言:

“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着眼大局,放眼未来,不断突破已有的认知,学会接受新鲜事物,才能扬帆启航,乘风破浪,走向更远的未来。

用正确的方式做事:与其胡乱做事,不如提前选对方法

网上有人问:“为什么越工作越忙碌?”

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工作方法。”

的确,一个人如果没有选择正确的做事方式,再努力也只是徒劳。

一味地瞎忙,非但不会成就你,反而会毁了你。

高效能人士,在开始行动之前,就会注重思考事物的本质。

等到真正想清楚,用正确的方法付诸实践,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福特公司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台机器出了故障,导致整个车间无法运行。

工人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无论怎么修理,都没办法让机器恢复正常运转,最后只好请来电机专家斯坦门茨先生前来帮忙。

斯坦门茨先生来了以后,没有立马着手修理,而是仔细观察了一番。

然后,他才拿起粉笔,在电机外壳处,悠悠的画了一条线,要求工人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

神奇的是,机器果然修好了。

对此,他要求收取1万美元。

工人们知道后,对此颇为不满。

自己辛辛苦苦日以继日,也得不到这么多钱,而斯坦门茨只是画了一条线,居然张口要这么多的费用。

对此,斯坦门茨先生笑着说:

“画一条线,价值1美元;但知道在哪里画,价值9999美元。”

正确的方法,有时比努力更为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取得成功和突破,其实就在于无效做事的思维方法。

真正的聪明人,懂得在动手之前,思考清楚。

理清事物走向,明白做事方法。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

当一个人懂得系统谋划方法,形成深度思考,才能更快迎来跨越式成长,获得战略性机遇。

和正确的人共事:别像个庸者一样使劲拼命,选对共事者才能轻松成功

有句话说:

“和家庭主妇交谈,关注的是柴米油盐;和名人大咖交往,畅聊的是理想人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选择与什么样的人共事,决定了我们的未来究竟能走多远。

这就不得不提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长达60多年的友谊。

1959年,年仅29岁的巴菲特在朋友的引见下,认识了时年35岁的查理·芒格。

当时,芒格已经是一名小有成就的律师,而巴菲特还名不见经传。

但两人甫一聊天,就感觉相见恨晚。

据巴菲特后来回忆,谈话期间,芒格为自己讲的一个笑话,笑得从椅子上滑到了地板上。

而他自己也高兴得在地上直打滚。

他激动地说:

“在那个时刻,我就知道我遇到了气味相投的人。”

而芒格回到加州后,也兴奋地对妻子南希说:“我遇到了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自那以后,尽管两人居住的地方相隔2000多公里,他们还是时不时煲电话粥,一煲就是一两个小时。

他们还经常写信,甚至写到9页纸之多。

就这样,两人携手同行,最终创造了投资界的神话。

老话说:“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人生路上,与不同的人同行,结果可能天差地别。

组织行为学早就研究发现,想要让团队更加高效运转,就要善于运用人的科学组合。

把三观一致、趣味相投的人组合到一起,就容易激发出更多火花,创造出更大奇迹。

相反,如果强行把彼此不相融的人任性组合,就有可能相互生厌,最终影响工作效率和事业发展。

选对共事者,才能看到更多美景,给人生旅途带来更多乐趣。

在正确的场合做事:拥有“场合感”,是一个聪明人基本的素养

生活中,我们见到过不少这样的情景:

一言不合,就在马路上开吵,完全不顾忌周围的路人;

情绪不佳,即便在严肃的会议中,也会毫不遮掩地表露出来;

甚至在媒体镜头面前,毫不犹豫开骂,引网友侧目……

这样的不分场合,虽然发泄了一时的私欲,但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所处的单位来说,都容易造成不良影响。

真正的智者,在与他人相处时,都懂得凡事看场合。

穿什么衣服、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懂得审时度势,选择合适的场合,从而做到进退不失仪,走上人生的快车道。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就十分懂得分清场合。

即便是遇到员工做错事,他也不会不分场合怒气冲冲地批评。

相反,他会选择合适的地点,将批评的理由,一一耐心讲给员工听。

批评完后,他还一定会面带微笑地加上一句勉励的话:“听明白了吧,今后一定要努力啊!”

正因为此,很多员工接受他的批评后,不但不会怨愤,还会诚恳地告诉他:

“您的微笑,让我挨批时的抵触、尴尬、怨恨全部烟消云散。”

“人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凡事看场合,看似是说话办事的细节问题,其实背后是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

别在不该说的时候瞎说话,也别在不该沉默的时候瞎沉默。

学会根据场合,转换言谈举止,才能更快融入到社交环境中,营造更舒适的社交圈。

正如那句话所说:

“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才是让我们保持幸福的秘诀。”

说的正是如此。

在正确的位置做事:不逾矩,不越位,摆正自己的位置

前几天,22岁女孩孟羽童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

作为名校学霸,她通过《初入职场的我们》栏目,成为格力总裁董明珠的秘书。

董明珠对她十分欣赏,甚至在公开场合称赞:

“我希望她能在我身边,我要把她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

面对网友的热议,孟羽童并没有因此而自我膨胀,而是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应当履行的职责。

在微博上,她如此作出回应:

“遇到这样的机会只能说很幸运,我只是一个普通女孩和打工人,我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不足,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我们能做的,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不逾矩,不过线,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每一个运行环节都能高效运转,才能让各项事物进展得有条不紊。

就像球场上,每一个球员都有自己的定位,有合理的分工,有的负责进球,有的负责防守。

当大家彼此配合默契,就能顺利得分。

反之,倘若动不动就搞越位、坏规矩,就容易破坏分工的有序性,最终往往“欲速则不达”。

只有摆正位置,尽职尽责,才能少走人生的弯路。

在书籍《稀缺》中,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认知博士埃尔德·莎菲尔,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双重角度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生真谛:

我们之所以陷入贫穷和忙碌,最关键的在于我们不懂得合理安排人生节奏。

只有改变心态,才是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对于任何人来说,倘若只知埋头赶路,而不抬头看看方向,很容易迷失,陷入“恶性循环”的陷阱。

真正的高手,不会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必要的事物上,而是会专注做好“正确的事情”。

当懂得选对时机,用对方法,与优秀者同行,看场合办事,始终不越位、不逾矩、做到位,就能让人舒心、放心、宽心,从而更快实现自我成长。

成为高手,非一日可行,一蹴而就。

只有持之以恒,日益精进,才能让“做正确的事”成为植入我们潜意识的一种习惯,共同点亮我们的人生之路。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读者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128/1677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