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助听器漫天要价,万家中企为何不敌6家外资

被芯片难倒的,不只是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还包括助听器。要知道,因为缺乏芯片等核心技术,中国现存一万多家助听器相关企业,打不过西方6家公司!

被芯片难倒的,不只是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还包括助听器。要知道,因为缺乏芯片等核心技术,中国现存一万多家助听器相关企业,打不过西方6家公司!

助听器看起来不起眼,却因涉及人群庞大,市场体量达到千亿级别。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7年全球约有3.6亿人听力受损,而北京听力协会的数据显示,同一时期中国残疾性听力障碍人士约为7200万。媒体称,这些市场需求,使全球助听器每年销售额达160亿美元(约合1019亿元)。

别的国家暂且不说,仅仅是在中国,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西方巨头完成本土化布局,包括丹麦瑞声达、瑞士峰力、德国西门子、丹麦奥迪康、丹麦唯听以及美国斯达克在内的6家国际巨头,掌控国内超过90%的市场份额,全国8000多家助听器门店绝大多数都是这些跨国巨头的销售据点。

与助听器一样帮助听力受损人群的人工耳蜗,也未能例外。据媒体报道,人工耳蜗市场中,澳大利亚企业科利耳一家企业就拿下中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

换句话说,中国约7200万人要想提升听力,主导权由西方巨头掌控。

更关键的是,这些西方巨头年年涨价,比如一款助听器的国际平均价格从2万元飙升到国内标价5万元。业内人士更透露,一对高端助听器最高可以卖到八九万元,“相当于买一辆车的钱”。

进口助听器为什么能够卖得这么贵,还能大肆从中国吸金?

这是因为,西方巨头能进行品牌溢价,还擅长打“概念牌”,洋品牌每次所谓“迭代升级”,就会加价至少一成。更重要的是,西方巨头掌握核心技术。

助听器“核心技术”,在于降噪,即运用芯片的运算能力,对不同环境中的定义,并抑制噪声,增强语音。

噪音

芯片是关键,而进口芯片主要由美国通用等两家企业生产。这些厂家有着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一直不断优化噪声处理、芯片运算能力等核心技术,构筑了西方助听器产业的“护城河”。

相反,中国助听器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被“卡脖子”,生产助听器的零部件如芯片、麦克风、受话器等大多掌握在西方巨头手中。

责任编辑: 李韵  来源:华商韬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231/168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