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秦无语:N记媒体观察:西安封城,机构媒体已经死去

作者:

即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央视,当年也曾被领导人赠言"群众喉舌,舆论监督"。只是时过境迁,现在只剩下标语"央视姓党,绝对忠诚"。

编者按/媒体的职责在于为公众追寻真相,守望社会公义。这个核心价值并不是哪个年代的教科书句子,无论是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点都不可被抹杀。即使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央视,当年也曾被领导人赠言"群众喉舌,舆论监督"。只是时过境迁,现在只剩下标语"央视姓党,绝对忠诚"。这些标语的转换,也许是当下中国媒体环境的一个写照和注释。纵使如此,只要还担着媒体或者媒体人的头衔,就需在各自的岗位上想办法守着本分。正如独立媒体人江雪所言:哪怕我们往前一毫米,这次我们往前了一点了,下次我们能往前再一点。近日西安终于迎来疫情收尾阶段,但愿仍被封城所限的市民可以早日解封,回归正常生活。借由这篇媒体观察,让我们回顾那些在封城过程中发不出的故事和声音,照见当下媒体的失语困境,或可反思我们如何往前多一毫米。

西安自2021年12月23日封城以来,次生灾难层出不穷,买菜难、买馒头小伙被防疫人员群殴、孕妇流产、父亲心绞痛猝死等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但机构媒体几乎没有发布深度报道,这与网上汹涌的民意形成强烈反差。"父亲心绞痛猝死"事件中,当事人在微博、小红书发帖称,她父亲突发心绞痛,遭多家医院拒诊,父亲最终抢救无效去世。事后,仅《澎湃新闻》一家机构媒体发表采访报道,当事人口述了父亲的送医经历,并质疑"保安说,他在尽他的职责;接诊的护士说,她在尽她的职责;医院说,他在履行他的职责。(从)所有的防疫防控的要求(来看),每个人都没有问题,到底有问题的是谁?""有声音我们才能改进,我们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这篇题为《疫情中的"少数"》的报道发出不久便遭删除。隔日,《澎湃新闻》在旗下公众号再次发出这篇报道。

发出后不久便被删除的西安报导(图:作者提供)

另外有一家自媒体《风雪读书社》也在公众号发布了题为《等待核酸的6小时:西安封城夜我永远失去了父亲》的报道。这是一篇标准的深度报道,用5千字篇幅讲清楚了父亲发病后如何被多家医院拒诊、抵达医院后空等核酸检测结果、将近7小时医院没有人对父亲采取任何的急救措施。相较于《澎湃新闻》简要的问答体报道,这篇报道更加详尽、深入。事后得知,这是一篇由年轻记者燕青撰写、江雪编辑的报道。因各种原因,只能刊发于自媒体。随后被凤凰网等转载。

"孕妇流产"事件至少发生了3次。12月29日,一名怀孕6周的孕妇被多家医院拒诊而流产。1月1日,另一名怀孕8个月的孕妇在医院门口等待2小时流产。两名孕妇都在微博发帖,讲述自己遭拒诊而流产的经历。《中国新闻周刊》《新京报》分别发表了采访到孕妇本人或家属的快讯视频,家属简单回应了正在住院治疗。没有媒体继续跟进。

还有一名怀孕39周的孕妇,在有核酸检测结果的情况下,依然被医院拒诊,不幸流产。孕妇在微博"郭玲LL"发帖讲述自己的流产经历,没有媒体跟进采访,目前微博也已删除。

部分微博截图(图:作者提供)

中国的媒体生态中,每当发生新闻事件,各家媒体会第一时间发出快讯,篇幅常常在千字左右,甚至只是一条微博或一支短视频,简要地说明事件经过,采访当事人的最新情况。而后,各家媒体的深度报道部门会跟进,更深入地采访当事人,以及进行周边采访,再综合此前的报道,发出一篇4000-8000字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不仅需要讲清楚事件经过,还必须有信息增量,常常需要多次、数小时地采访当事人。

非虚构媒体也会寻找自己的报道角度,用更长的篇幅讲述一个好看的故事。往往,非虚构报道的传播效果最好。比如河南水灾事件中,《故事硬核》写的《灾后郑州:当一座都市忽然失去了互联网》。

责任编辑: 李广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129/170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