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文集 > 正文

程晓农:西方金融投资从中国撤出的影响

作者:

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的运行,在中国证券市场和香港金融界出现了从香港角度来定义的“北上资金”和“南下资金”这两个概念。“南下资金”主要指中国的资金进入香港证券市场;而“北上资金”专指外资经过香港进入中国的证券市场。“南下资金”支撑着香港金融;而“北上资金”则支撑了国内股市。2021年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前,“南下资金”累计达到3万多亿人民币,产生了大陆资金对香港证券市场的“输血”效应;“北上资金”总量略少于“南下资金”,2021年底的持仓市值也已达到2.7万亿人民币。

但从今年开始,“北上资金”的流向成了中国股市的关注重点,去年1到4月净流入1,525亿元,今年同期却变成了净流出,也就是说,“北上资金”开始从中国股市撤出,因此带动股市接连出现跌盘。

四、外资开始从中国证券市场撤离

今年5月18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境外投资者连续第三个月从中国债市撤资》。该报道引用中国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和上海清算所的数据称,全球金融投资者4月份在中国的持仓总额净减少1,085亿元人民币,而3月则撤出了1,125亿元。他们抛出的主要是手中的中国国债和有政府背景的大型贷款机构(即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但不完全是这些债券。

报道指出,此前多年,中国国债的收益率明显高于美国国债,这使美国不少退休基金通过华尔街的投行,把资金注入中国,赚取投资中国债券的收益。但今年以来美国的“央行”联邦储备委员会开始加息,以抑制通货膨胀,让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反超中国国债,继续持有中国债券已不合算了。这显然是外国金融投资开始撤出的原因之一。

这些资金进入中国时,走的是“沪港通”、“深港通”的管道,撤出时仍然原路返回。当进入中国的新金融投资大幅度减少,而撤出中国的金融投资大幅度增加,“北上资金”就从净流入变成了净流出。但是,外国在中国的金融投资远未撤完。《华尔街日报》的上述报道提到,境外投资者4月底持有的中国债券总量规模仍然高达3.8万亿人民币(约5,590亿美元)。这数量庞大的外国金融投资会继续留在中国吗?由此就连带到另一个问题,中国证券市场今后的跌势会不会延续下去?

五、华尔街的中国投资策略大转弯

多年来西方国家的金融界一直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华尔街的投行更是如此,这是金融投资大量进入中国的主要原因。但是,以华尔街为代表,西方金融界今年以来似乎重新评估了它们的中国金融投资策略,把以往几年积极进军中国证券市场的策略,改成了少进多出的基本方针。但这个新方针只做不说,不会有媒体去详细描述每家投行的内部经验策略转变。

每年年初,华尔街各投行都会在内部分析评估过去一年的投资业绩,而最近的评估结果是,去年在中国的金融投资总体上很少获利,亏损情形相当明显。考虑到美国联储会加息,预期今后对中国金融投资的经营状况不会改善;再加上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很难再保持乐观,因此不少投行都不约而同地决定,是时候改变对中国的金融投资策略了。

这个投资策略的转变,基本方向是少进多出,甚至只出不进。但是,撤资不会是大步后退,一次撤完,而只能是小步后退,步步为营。因为需要撤出的资金数量庞大,如果一次性抛盘数量过大,会造成证券市场崩盘,那就无法完成撤资任务了;而且,每次抛出一部分中国证券之后,盘面会明显下跌,为尽量减少撤资损失,只能等到中国证券市场再度恢复行情稳定之后再进一步抛盘。

而中国政府不愿意看到证券市场走衰,每当行情下跌,有关部门就会设法动员国内资金入场补盘,重新把行情托起来。因此,外资会耐心地小步抛盘,然后等候行情回稳,再走一小步,又抛售一些证券。这就是最近几个月中国股市不断震荡的重要原因之一。华尔街的行动会带动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同步行动,因此,类似的撤资行动会陆续发生,而今年乃至明年中国股市的不断震荡便随时可能出现。

华尔街对中国金融投资策略的调整不是短期临时性动作,而是中长期投资方向的改变。随着西方的金融投资陆续从中国撤离,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将走入下行通道。普通中国人可能不关心金融圈的动态,但是,外汇收紧的局面早晚会让中产阶层有越来越明显的感受。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SBS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528/1754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