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饮食文化 > 正文

唐鲁孙:吃在老北京

今日同和居

前门外大栅栏有一家叫厚德福的河南馆子,门口是两扇广亮黑漆大门,一点也不起眼的小招牌,挂在大门里头,到了晚上,门口只有一盏鬼火似的电灯,乌漆马黑。

初到北平的人,逢到有人请在厚德福吃晚饭,时常在大栅栏走上两三个来回,也没找着厚德福;因为他家的招牌大小不起眼,外搭着饭馆子门口,实在看不出是个饭馆子来。

据说从前厚德福是个鸦片烟馆,后来一禁烟,仍沿用原名改成了饭馆,开大烟馆自然不需要明灯招展,可是改成饭馆之后,老板迷信风水,认为风水不错,就一仍旧贯了,所以尽管门里灯火通明、锅勺乱响,可是门口一灯摇曳,怎么看也不像个饭馆子。

河南菜最有名的是吃鲤鱼,厚德福的“糖醋瓦块”的确比别家做得出色。笔者在开封郑州都吃过这个菜,不是略带土腥味,就是肉嫌老,实在吃不出妙在哪里。据说黄河鲤讲究当场摔杀下锅,但是黄河水泥土味重,网上来的鱼,一定要在清水一里养个三两天,把土腥味吐净,然后再杀才能好吃。

同时鲤鱼是逆流而上的,所以鱼肉虽然活厚,可是筋也特别坚轫,非得好手名庖,懂得抽筋的,先把大筋抽掉,肉才鲜嫩好吃,厚德福的糖醋瓦块与众不同就在此处,如果带句话要宽汁,他一定附带一盘先煮后煎的细面条,拿油汁拌面非常爽口开味,比起此地西湖醋鱼拌面,可以说滋味大有不同。

厚德福还有一绝“铁锅蛋”,端上来的时候一边冒着轻烟,一边还吱吱叫,热香嫩三字可以说兼而有之。比别家用铜锅烤出来的,似乎不大一样。

糖醋瓦块

北平的云南馆子,只有中央公园的长美轩独一份,大家不要认为游乐场所的饭馆子,都是菜不好,而且乱敲竹杠的,长美轩就是例外,他家做菜所用的火腿,是真正从云南来的大云腿,一味“云腿红烧羊肚菌”,一味“奶油菜花鸡枞菌”,除了昆明以外,恐怕只有长美轩才能尝到这样真正滇菜精华了。可借七七事变,抗战军兴,这个馆子也跟着关门了。

羊肚菌鸡汤

民国二十年前后,北平又开了三家比较新派的山东馆,是泰丰楼、新丰楼、丰泽园,同行管他们叫登莱三英,泰丰楼有个菜叫“鸳鸯羹”。这个菜最小要用中海盛,一边是火腿鸡茸,一边是豆泥菠菜,中间用紫铜片搽上油弯成太极图型隔好,上桌时再将铜片抽去,因为油的关系,两不相混;一边粉红,一边翠绿,不但好看而且好吃。

另外一道汤叫“茉莉竹荪”,竹荪汤以前在大陆本不稀奇,可是他家竹荪汤有花香而无熟汤子味,宋明轩主冀察政务委员会时期,极爱喝他家的茉莉竹荪汤,所以在廿九军驻扎平津一带时期,茉莉竹荪汤算是当时一道时髦菜,还很出过一阵风头呢!

今日泰丰楼(前门店)

新丰楼的拿手菜是“塌锅比目鱼”,本来塌锅一类的菜是山东馆的拿手活,可是新丰楼的锅塌比目鱼显著特别好吃,后来廊房头条撷英西餐馆,有个“铁扒比目鱼”也很出名,他是把比目鱼架在铁架子上,用大磁盘托到客人面前自取,其实说穿了,就是脱胎新丰楼的比目鱼,换个上菜方式而己。

丰泽园开在煤市街,在三英中属于后起之秀,他家的“糟蒸鸭肝”,不但美食而且美器,盛菜的大磁盘,不是白地青花,就是仿乾隆五彩,盘上罩着一只擦得雪亮光银盖子,菜一上桌,一掀盖子,鸭肝都是对切矗立,排列得整整齐齐,往大里说像曲阜孔庙的碑林,往小里说像一匣鸡血寿山石的印章。

这个菜的妙处第一毫无一点腥气,第二是蒸的大功恰到好处,不老不嫩,而且材料选的精,不会有沙肝混在里头。至于后来一般王孙公子,到丰泽园吃每人每四十块六十块的自抹刀的大碎烩,等于替柜上出清存货,那就不足为训了。

今日丰泽园

小饭馆

最后再谈:第三种专卖小吃,不办酒席的小饭馆跟二荤铺。在科举时代,每逢大比之年,赴一京应科考的举贡,一般有钱的公子哥儿大半都是带足了盘川的。南方举子对于纯粹北方口味,有很多没出过远门的人,一时是没法子适应的,于是带一点江浙口味的,像祯元馆,致美斋这类小饭馆,就应运而生了。

北京小吃摊

致美斋最拿手的菜是“酱爪尖”。据先师阎荫桐夫子说,苏州状元陆凤石(润庠)来京会试,忽然有一天想吃脚爪饭,于是教给致美斋灶上做,但是怎么做也不对劲,后来陆凤石点了状元,大家都知道状元爱吃他家酱爪尖儿,传嚷开后,酱爪尖反到成了致美斋的名菜了。

今日致美斋饭庄

北方馆子可以说都不会做鱼翅,所以也就没有什幺人爱吃鱼翅,但是南方人可就不同了,讲究吃的主儿十有八九爱吃翅子。祯元馆为迎合顾客心理,请了一位南方大师傅擅长烧鱼翅。不久,祯元馆的“红烧翅根”,物美价廉,就大行其道,每天只做五十碗卖完为止。他家红烧翅根,烂而入味,比起酒席上怒发冲冠的鱼翅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红烧鱼翅

东安市场有一家馆子叫润明楼,虽然楼上楼下也有几十号雅座,可是仍然只能列入小馆之流。整桌的菜他家也能做,可是总觉得有点婢学夫人,小家子气、气魄不够,但以“鸡丝拉皮”来说,东兴楼的拉皮已经算不错了,可是比起润明楼的拉皮来,就分出好坏了。

先说他家所用的粉皮,是自家动手来做,不像别家到粉房去买现成的。如果您点个鸡丝拉皮,关照堂倌一声要削薄剁窄;您瞧吧,端上真正晶莹透明浑然如玉,吃到嘴里滑溜之中还带着有点劲道。大陆各省的吃食,台湾现在大概都会做齐了,可是直到如今,还没吃过一份象样的拉皮。

台湾各大县市都有馅饼粥,可是跟北平的馅饼粥完全两码事,北平的馅饼粥是清真教门馆,只卖牛羊肉,在煤市桥,路东有一家,路西有一家,但是一个东家,叫做一东两做!生意采二十四小时轮班制,东柜上门板休息,西柜下门板营业,更番轮替,什幺时候都让您吃得着馅饼粥。既然叫馅饼粥,自然以馅饼最拿手。

他家有一种牛肉做的“大馅饼”,又叫“肉饼”,馅多油重,最受一买力气老哥儿们的欢迎,油水足,又解馋。如果带话要满铛的肉饼,那就比平常肉饼老尺加二,再大饭量的壮汉,两个人也吃不完一个大肉饼。

今日馅饼粥(西单店)

牛肉馅饼

已故台湾省农林厅长金阳镐在北通州潞河中学念书时期,有一次,潞河足球校队到北平东单练兵场跟英国大兵踢足球,踢了个九比零大获全胜,教练佟锦标一高兴,请大家到馅饼粥吃满双馅饼,两人吃了一个半,那算是吃馅饼最高的记录了。

煤市街还有一家小馆叫天承居,您要是想喝点保定府的“干酢儿”(土制黄酒),那您就上承天居去喝。他家的干酢儿永远没断过庄,随时供应,从没缺过货。大家到天承居,主要的是吃“炸三角",北平都一处也卖炸三角,那跟天承居比,可就差得远了。

天承居炸三角不但肉选得好,肥瘦适中,吃到嘴里没有木木扎扎的感觉。就是做卤用的肉皮也非常考究,全是从肉上现起下来的,到了韭黄季买卖一忙,还要专用两个小利巴(小伙计)扦猪毛,所以他家炸三角所用的卤肉和卤都高人一筹;同时包三角也有点特别手法,炸起来没有裂嘴儿的三角,既不裂嘴,就不漏汤。油锅里不漏汤,炸出来的三角,自然个顶个的一律金黄颜色,绝没焦黑起泡的情形。

从前有位南方老客,自命老北京,有一天吹来吹去,把一位北平老乡实在吹烦了,心里一冒坏,三说两说,哥俩出南城下小馆到天承居吃炸三角,等炸三角一上桌,南方老客吭哧一口,一股热卤直溅鼻孔,长袍油了,舌头烫得也起泡了,心知吹牛过份,让人阴了一下,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从此再也不敢胡吹乱唠了。

炸三角

都一处的炸三角虽然比不上天承居,可是他家的"疙瘩汤"也算一绝,大家都管他家的疙瘩汤叫"满天星",疙瘩只比米粒大一点,不粘不沱,颗粒分明。有的南方人吃面食,最初只会做疙瘩汤,又叫面疙瘩,用汤匙一挖一团下锅,吃得人人皱眉,真是食不下咽,等到尝到都一处的满天星后,才发觉敢情北平的疙瘩汤,是旱香瓜另一个味呢。

今日都一处

正阳门大街路西有一家小馆叫一条龙,既没有什么拿手好菜,也没有什么出色的蒸食,可是买卖老那么兴旺,因为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出官,曾经在这个小饭铺歇过腿儿。为广招徕,于是把皇帝老倌走过的路,用土垫高起来,楞管他叫御路。凡是来到北京逛逛的人,都要去瞧瞧,因此出了名,生意鼎盛。

要说吃,他家只有褡裢火烧做得不错,他的特色是馅儿花色预备的齐全,您要吃什么馅有什么馅,现拌馅现包现做,大冰盘里堆有一尺多高的馅子材料,除了肉馅之外,海参、皮蛋、海米、木耳、胡萝卜、韭黄、白菜、菠菜、粉丝、鹅黄翠绿,排列得整整齐齐,非常惹眼好看。同时他家的挞裢火烧包得非常小巧精细,比起此地单摆浮搁,比春卷还要大一号挞裢火烧,似乎中看多了。

褡裢火烧

北平还有一家小馆子叫穆家寨,掌柜兼掌厨的穆大嫂,人都管她叫穆桂英,这位穆桂英是闻名不如见面的一个黑粗矮胖的中年妇人。教门馆只买牛羊肉,他家"炒猫耳朵"最出名,炒猫耳朵要轻油大火勤翻勺,炒得透,那就要靠臂力腕力了。穆大嫂一过五十,就不大亲自下厨了,可是碰到老主顾点将,她偶或仍旧表演一番。

东四牌楼隆一福寺街有一家小饭馆,一进门靠东墙就是一排大灶,他的名字叫灶温,大家叫白了都叫他遭瘟。

他叫灶温是有原由的,刚开张的时候,本来是一家茶馆,可是茶客有时自带青菜鱼肉蒸食面条,他也可以代炒代蒸代煮,借他的灶火,温您的吃食,所以叫灶温。据说这个馆子明朝崇祯年间就有了,民国初年开征营业税,财税机关因为查铺底,才查出来。要是真的话,那比广和居还要老,大概得算全北平最老的饭馆了,传言他家最初就只是给茶客炸酱煮面条,所以要吃炸酱面,他家的肉丁或"肉末干炸"是最拿手的。

灶温对面有一家羊肉床子叫白魁,一立夏就开始卖烧羊肉了,跟灶温借个中碗,到白魁切点羊排叉或是羊腱子,宽汤加点鲜花椒蕊,再来上面条或是杂面,到灶温一下锅,那真是要多美有多美。

今日白魁老号饭庄

后来,民国十八、九年,北平在山西派势力之下,很时兴了一阵女招待,大名鼎鼎的小金鱼,就是在灶温哄起来的,女招待闹哄了两三年,灶温老板一看情形不妙,于是又停用女招待,恢复本来面目,仍旧以"代肉馅的锅塌豆腐"、"烩白肉丁加糟"、"小碗干炸"多搭一扣的炸面来号召了。

北平大大小小饭馆还有若干没有写出来的,以上不过是举其荦荦大者,让没有到过北平的人领略一下当年故都风貌。

(注:本文作者:唐鲁孙(1908-1985),满族,他塔拉氏,本名葆森,字鲁孙。镶红旗人,珍妃、瑾妃的堂侄孙。本文原题《吃在北平》,选自季剑青编《北平味儿》,三联书店2014年。)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群学书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107/1826397.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