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劳动力短缺 北京推机器人方案被指难奏效

为解决技术工人的短缺,中共当局决定大幅增加工厂部门的机器人数量。然而,彭博社专栏作家特里维蒂(Anjani Trivedi)认为,该政策无法解决中国的劳动力不足,难以实现生产力跃升。

2022年7月7日,中国广东佛山市美的集团(Midea Group)工厂中的机器人手臂。

中国正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随着劳动力减少,迫切需要实施自动化,以提升生产力。上个月,中共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发布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目标是到2025年,在2020年的基准上,实现工业机器人密度翻番。该方案还指出,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将扩大到水电站、风电场和关键电力系统等领域。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于2021年发布的报告,在2020年,中国每万名工人有246台工业机器人。

特里维蒂是前投资分析师,关注于亚太地区的机械、汽车、电动汽车政策。她在文中表示(链接),设定这样的技术目标,是北京一贯的行事作风,该方案看似描述了“一个完美的自动化供需案例”。

要达到北京的目标,机器人密度只需每年增长13%。同时,未来三年内中国制造业劳动力预计会持续下降,将进一步提高工业机器人的需求。

然而,特里维蒂指出,在工厂中拥有更多机器人,并不意味着中国能迅速实现技术进步和产能跃升。

“虽然这些机器是为了填补劳动力缺口,但也需要高技能人才,才能收获智能制造的回报”,特里维蒂写道,“如果没有适当的熟练度,员工就不能对自动化设备进行编程和操作。”

“按推广这项技术的速度,估计中国3亿农民工将无法为制造业GDP做出太大贡献”,她接着指出,“到2020年代末期,数亿农民工从事的活动中,有多达40%将实现自动化。”

特里维蒂表示,超过一半的农民工年龄在41岁以上,重新掌握技能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同时,更年轻、拥有高技能的中国人力,需要更多时间才能补充得上,无法像机器人密度一样快速增加。

此外,中国青年进入制造业的人越来越少,更倾向于服务业。他们也更不愿离乡背井,希望在离家较近的地方找工作。

特里维蒂认为,中共的政策缺乏配套,最终可能只增加了“一堆闲置的机器”。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223/1870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