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外媒看中国 > 正文

美媒:报复美国技术围堵 中国会打什么牌?

作者:

美中国旗与半导体芯片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日前再度警告,面对美国的科技围堵,中国不会袖手旁观,必会做出回应。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宣布将对镓、锗两大芯片制造关键原料出口加强管制。分析人士表示,中国的报复手段非常多样,比如限制电动车的电池供应可能就是下一个选项。中国的报复手段不会一次全部用尽,它会先看西方国家怎么反应,再决定打什么牌,一步步展现其反制能力。

强硬警告

中国驻华盛顿大使谢锋上周在阿斯彭安全论坛(Aspen Security Forum)上表示,中国并不想打贸易战或科技战,希望能告别“铁幕”、“硅幕”。但若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业实施更多的投资限制和出口管制,中方将不能保持沉默,肯定会作出回应。

中国新任驻美大使谢锋抵达纽约机场时对媒体讲话。(2023年5月23日)

谢锋在发表上述言论之际,美国政府正在对投资中国尖端技术的审查机制进行最后的修改,范畴包括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有助于中国军事发展的领域。《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的话说,美国官员的该项提案预计在8月底完成,2024年生效。

美国商务部还研拟对中国出口AI芯片实施新的限制,包括停止向中国客户输出英伟达(NVIDIA)等芯片制造商生产的芯片,以及考虑限制向中国AI公司出租云端服务。这是继去年美国禁止英伟达、超微半导体公司(Advanced Micro Devices,AMD)等芯片业者在未经许可下出口先进芯片给中国客户后,进一步限制中国打造AI的能力。

中国方面则在7月初宣布,自8月1日起,涉及高阶芯片制造的材料镓、锗等原料的出口商,必须向中国商务部提出申请,并报告海外买家的详细资料,获得许可后才得以出口,引发全球供应链紧张。《华尔街日报》分析,中国的措施可以视为是一种报复手段。

今年上半年,美国最大的记忆体芯片制造商美光公司(Micron)被中国政府以未通过网络安全审查为由,要求国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停止采购美光公司产品,并同样以国安为由,突击搜索美国在中国的企业,后又以“严重审计缺陷”重罚了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Deloitte)逾人民币2亿元。这些举措都被外界认为是美国联手盟友对中国实施芯片围堵后,中国释出的反击信号。

这一次,面对美中科技战战火,谢锋形容美国“是在游泳比赛中限制对手只能穿着旧泳衣,但自己却能够穿着先进的鲨鱼泳衣”。他强调,中国政府不会袖手旁观,肯定会作出回应。

而中国的回应会是什么,下次会打什么牌,外界都在看。

报复手段多样

台湾中正大学战略暨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赵文志

台湾中正大学战略暨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赵文志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谢锋的一番言论不脱中国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强势的战狼外交姿态,而中国的反制手段取决于它只是想表现出一种“态度”,还是已经决定好要跟西方国家起正面冲突。

他表示,中国先前对一些美国在中国的企业展开调查并拘捕员工,后来也陆续释放了一些员工,有的还在接受侦讯调查,这就是“表达态度”的一种报复手段。但现在的情况似乎有所“升级”,因此报复手段转向国际社会对中国有高度依赖、一时间很难找到其他代替来源的一些方面,比如限制稀土的出口。

他说,接下来,中国还可能会从国际供应链下手,利用其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去阻断或限制比如电动车里的电池、风力发电的机械原料、以及太阳能板、药品原材料和半导体制造所需的气体等的供应。透过这些方法让西方国家了解,在对中国的半导体或企业实施制裁措施时,必须要三思。

赵文志并表示,中国的另一种报复手段还包括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比如不配合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迁的作为,或者美国希望中国能在朝鲜半岛的议题上对朝鲜施加一些压力,但中国抵制不配合;又或国际上因俄乌战争对俄罗斯制裁,但中国方面抱持宽松态度,并不想配合西方等。

赵文志说:“我想这些是中国大陆可以实施报复的手段,我认为是有非常多样的,这些可能都是他现在的筹码,他也不会一次用尽,他就看西方怎么反应,他可能就一步一步地去展现出来他对于西方的这个反制的能力。”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政治学教授陈澄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政治学教授陈澄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简单来说,中国最近宣布对镓、锗等制造芯片所需的金属加强出口管理,其实已经是一种报复美国的警告。中国在生产这些金属方面所占有的市场比重相当高,即使美国愿意投下重金重塑这些产业链,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陈澄表示,如果美国对中国高科技的制裁进一步升级,可以预见中国会开始对这类原料有针对性的加以出口管制。一般来说,中国可能的报复手段会尽量采取“同类”的方式,以关税对关税,以制裁对制裁,以管制对管制,又或者像在中国华为公司财务长孟晚舟事件中,加拿大扣留孟晚舟,中国就逮捕两名加拿大人。她说,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中国会选择用同类方式进行报复,如果出现中国高管再次被扣留的事件,则不能排除中国也会祭出“人质外交”的可能。

经济胁迫最常见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一逵

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国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一逵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经济胁迫是中国最常使用的报复手段。不论是中国2010年因民运人士刘晓波获颁诺贝尔和平奖,而采取贸易制裁自挪威进口的鲑鱼,还是2012年中菲于黄岩岛海域的争端事件,诱发中国以检疫问题为由,紧缩对菲律宾香蕉的进口等事件,都是中国“以经逼政”的经典案例。

他表示,有研究指出,2018年以来,中国对外制裁的动机更扩大到各种可能损害中国国际形象的举措、对中国企业的打压、与各种违反中国政治利益或“反中”(Anti-China)的行为。其制裁手段变得更多元与细致化,可直接报复或间接打压,更会利用中方绵密的经贸关系,迫使他国企业联合排挤中方制裁的对象。

他说,以中国报复立陶宛为例,在立陶宛同意台湾在其首都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后,中国随即展开一系列的报复行动,包括中国将两国外交关系从大使级调降为代办,中国海关也把立陶宛从系统资料库移除,让立陶宛货物无法通关;接着又调降在中国市场经营的立陶宛企业的信用额度,同时施压与迫使其他跨国企业制裁立陶宛,以致德国、法国、瑞典等国的企业都通报货物在中国港口被拦截,无法通关,原因是内含立陶宛制造的零件与机械。

澳大利亚则因南中国海争议、香港示威、新疆人权等问题与中国有所摩擦,后因新冠肺炎起因调查更令中国不满,因此中国针对澳大利亚的牛肉、葡萄酒、棉花、木材、龙虾、煤炭、大麦实施一系列高关税或进口禁令。但中国没有制裁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羊毛、天然气等,因为制裁这些关键产品可能会造成中国自伤。

分析人士说,对中国而言,他也不希望去拉高与西方世界的对抗层级,因为中国最近的经济其实并不好,所以要如何拿捏报复力道,又不至于让双方关系一发不可收拾而对中国本身的经济造成重大冲击,这是中国自己内部在采取一些反制与报复手段时,必须审慎评估的地方。

人质外交可能性不大

金融时报》曾说,中国面对美国技术围堵而展开针对性的报复中,其中一项令人不得不担忧的是人质外交。不过,杨一逵表示:“人质外交旨在扣押他国公民作为人质换取外交利益,这种作法较为耸动,并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利益。”

他表示,中方目前国内的经济情况不佳,青年失业率创新高,各省份的地方债务持续恶化,可能会破产;另在《反间谍法》引发在华外籍企业的不安下,中国商务部的官员还特别会见美欧日韩等商会企业代表,试图降低各界的不安。中方说要力求打造公平、透明、可预期性的商业环境,代表中国希望能提振经济。此外,中国也在欧洲企图营造诚实调停者的好形象,希望能离间美欧,并修复中欧经贸合作间的摩擦。因此,预期中国短期内不会采取大动作的人质外交作为报复手段。

台湾中正大学战略暨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赵文志持相同看法。他表示,中国自7月1日起施行《对外关系法》及修订版《反间谍法》,2021年6月也通过了《反外国制裁法》等,这些法令都扩大了中国对外制裁的范围与解释空间,让中国已经有法律的武器可以随时对外籍人士和企业进行调查、搜索与拘捕,所以中国采取人质外交的可能性不高。

他说,如果中国这么做,很可能会带来反效果,让在华的外企觉得在中国投资有很高的风险,这将不利于吸引外资,也不利于改善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境,特别是前几年的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如果中国抓了美国公民,升高美中对峙态势,对两国关系将会雪上加霜,反而会影响到中国自己。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VO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727/1932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