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艺术世界 > 正文

古代插花技术哪家强?争奇斗艳各不同,明朝堪称高大上

作者:

古人为了留住春天,他们想了许多办法。那些感伤花开花落的文士们,自古便在诗文中寄予了大量的情感。“东风无力百花残”、“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些无不感伤春天易逝,花无百日红,虽然可以“化作春泥更护花”,但是那只是一时的自我安慰罢了。

插花历史由来已久,但是到了大明,在满腹才华的男人操持设计下,将花朵的生命和姿态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延长和保持。“入瓶过十日,愁落幸开迟。不借春风发,全无夜雨欺。香来清净里,韵在寂寥时,绝胜山中树,游人或未知。”这便是明代诗人谭元春写的《瓶梅》,就是插在瓶子里的一朵梅花,由此让我们可以走进大明的男人生活情趣审美的短暂温柔的角落。

常言有“借花献佛”,这里面就是将插在瓶子里的花放在佛像下边,敦煌壁画曾经出现过大量这样的内容。如南宋时期的《五百罗汉图》便生动的还原了这一场景,两个侍从小心翼翼,满怀虔诚端着插好的荷花快速走向佛龛,由此还原了这一成语,逐步成了一种含蓄的人际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

从东汉开始插花就已经全面走向了人们的生活,虽然各个阶层都喜欢,但是最终却在一群文人的高超技艺下将它推向最高水平。它流行于汉唐,繁荣于明代,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特殊内涵?

以万历时期为例,大明的船舶已经多次来往于通往西方的大海,明朝也不断收到了来自彼岸的各种讯息,显然这里面已经蕴含着某种逐步的开放。

当时有位著名的文人,却仕途坎坷困顿,最终黯然离开官场,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在他的闲适岁月,更专注去写书,因此洋洋洒洒出现了一本《遵生八笺》,于是大明的1590年让高濂过上了“扫雪烹茶玩画四时调摄养生”的精致生活。而插花则是高濂最为擅长的一种艺术布局,由此他的生活开始变得芬芳馥郁。

此后的五年还有一位叫做张德谦的写了插花的专业文章,名为《瓶花谱》,在里面设计了插花的所有细节,品瓶、品花、折枝、插贮、滋养、事宜、花忌、护瓶等等有关插花的具体“招牌动作”。

此后插花如同空气一般弥散到当时的文学圈那些文人每逢谷雨,芍药和侄子和茴香生长,将它们插在田间地头劳作的人们常用的竹篮里。此后大暑的时候,开始百家争艳,这些人会讲它们带回房中,然后精心剪裁最后插入瓶中甚至竹筒里让它们继续保持新鲜的芳香。

明代著名文人袁宏道不光开辟了新的文章风格,还对如何插花的艺术进行了颇为高端的诠释。他是真心喜欢插花,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瓶花斋,还写了一首小诗:“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浅淡,幸可托贫家。”因此,在他们看来,如此美好却无贵贱之分的便是这插花了。

袁宏道爱花、惜花,因此斥责那些权贵垄断名花异草,认为他们“辱花者多悦花者少”,他们根本就不懂花!只有他经常在寒冷的冬季还在想念着“无日不念荷叶山乔松古木叶。”因此他将插花作为生命中最精致、温馨的生活方式,用生命的温度去呵护它们,无论到哪里居住,都要带着那些他亲自插进瓶中的花草。

这些文人总结出许多插花的硬核技术和软实力,除了编写专业插花文章,还有寻找新的插花手法。当时还有个文人叫做王世懋的,他在自我笔记中写下:“近于南都李鸿胪所复得一种,日锦边莲。蒂绿花白,作蕊时绿苞已微界一线红矣,开时千叶,每叶俱以胭脂染边,真奇种也。”

袁宏道在《瓶史》中也如此感慨说:“尝闻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用以养花花色如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就瓶结实,陶器亦然。”因此这些表述无不是希望花开不落,爱花惜春之理。

花朵的精舍,源自于文人的细心设计与打磨。飘逸的兰叶,脱俗的兰花,在文人的操持下变成了超凡脱俗的景物,在那些深埋于地下的器皿再度用来插花仿佛终于成了不朽的美妙。

书案面前,陈老菊在专注的泼墨,此刻他正在创作一幅《痛饮读骚图》,而那画中万不可缺少一个精美的插花。这本是《世说新语》记录魏晋文士的“指礼法为俗流,目纵诞以清高”的洒脱,在陈老菊的设计下又多了一个插花,更让人拍案叫绝。因此当大明逐渐走向衰落后,文人的痛苦越发沉重,似乎有点类似插花的最终命运。虽然每当风霾来到,袁宏道总是给花洗澡希望它一尘不染,然而最终却只能看着他们逐渐枯萎,让人为之伤心。

在《瓶史》中袁宏道对他的人生愿景也进行了互为表达:“明窗、净几、古鼎、宋砚、松涛、溪声,主人好事能事,门僧解烹茶,苏州人送酒,座客工画花卉,盛开快心友临门,手抄艺花书,夜深炉鸣,妻妾校花故实。”可见人生如果都得到了如此妙境,夫复何求。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能静居看历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731/1934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