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亿万“海绵城市”计划,为何仍挡不了洪水?

作者:

台风杜苏芮在7月28日袭击中国福建省沿岸,随后北移至北京,逐渐减弱成较低强度风暴,但已在短短5天内把多达745毫米降雨带到首都,是该市平均8月降雨量的4倍;天津和河北省也经历严重水灾,其中河北涿州泄洪备受关注。过去十年,中国各地大力推动“海绵城市”计划,以加强城市的排水能力,这场严重灾难就令各界反思计划成效。

2012年7月,北京遭遇严重暴雨导致37人死亡,令中央政府关注城市抗洪能力。2013年12月12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讲话提到:“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一年后,中国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门便宣布支持全国各地建设试点工作。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自此之后,全国包括北京和重庆在内约30个城市,一直尝试各种方法来减轻洪水影响,例如道路和行人道转用透水物料,利用屋顶花园、地下贮水槽和其他特征类似海绵的设施吸收大量降雨,然后慢慢引导到河流或水库中。除了改造城市,中国多个城市也试图恢复湿地和自然水道、创建更多的绿色空间等等。2017年业界人士曾估计海绵城市计划涉及6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然而从2021年郑州水灾到今年的华北水灾,都令人质疑计划成效。

澳洲国立大学环境科学专家徐弘章(Hongzhang Xu,音译)指出,中国海绵城市战略“非常有野心”,原意亦不错,希望以某种综合方式来处理城市水资源的管理问题,包括水污染和暴雨管理,但现时设计并非用来应对像杜苏芮风暴一类的极端天气事件,其中一个症结,在于专家乃基于平均每年降雨量来构思。此外,对于北京等位处低洼地区的城市,排水系统需要迅速排走多余的雨水,而非考虑如何吸收。

徐弘章续指,若要提升“海绵城市”的能力,可考虑复兴早在清朝时期就建造的废弃水道,以加强泄洪和引水,当局也应该改进预警系统,以减少损害。不过归根究底,城市设计仍然是一个因应时地制宜的问题,不会有能一刀切在所有城市完美套用的办法。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气候学家孙劭(Shao Sun)认为,水灾更根本的原因在于近年城市发展极度急速。以北京为例,过去30年该市的人口几乎增加3倍。快速城市化自然造成“混凝土扩张”(concrete sprawl),增加不透水地面的比例,相应减少绿色空间的占比,如公园和花园,从而减弱城市排水能力,令悲剧发生。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CUP媒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810/193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