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文集 > 正文

颜纯钩: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读古华先生著《古都春潮》

作者:

年轻朋友可能不太熟悉著名作家古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已经名满天下。他的长篇小说《芙蓉镇》一鸣惊人,是正面描写文革的第一部作品,当年在国内外影响深远,荣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后来著名导演谢晋执导了同名故事片,由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刘晓庆姜文主演。

《芙蓉镇》繁体字版由天地图书出版,是文革后第一部在海外出版的大陆文学作品,由那时开始,我与古华先生保持了三十多年交往的友情。

1996年我移居温哥华,古华先生已先我几年在这里定居,当年我们和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和痖弦也时有来往。其后我回香港,偶尔互通音问,直至近日,我们终于又见了面。

古华定居温哥华三十多年,大隐隐于市,不大参加本地的文化活动,倒是笔耕不辍。这些年来,他的作品相继在台湾出版,这次见面,蒙他赠我多部作品,包括《古都春潮》﹑《北京遗事》﹑《亚热带森林》﹑《望秦楼.新乐府集》,前三部都是长篇小说,最后那本是古典诗词集。

他的作品毫无例外都以中国社会为题材,有的牵涉敏感的历史问题,更多的是对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民族性的剖析。离开中国三十多年,心中牵挂的还是中国,中国不只是血缘,也不是利害,中国是一种情怀,有中国情怀,去到哪里,你都没有离开中国。

早些年,他的作品在台湾出版,都用京夫子的笔名,直至近年,再版的著作才复用原来的笔名古华,两个笔名都深蕴他的中国情怀——云天万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近日率先拜读了《古都春潮》,这是以八九六四为背景创作的长篇,以一位北京画家在那段时间的遭遇,勾勒出动荡时代的社会氛围,描述被政治激情裹胁的中国人,如何经历那场撼动心灵的集体抗争,如何经历家国巨变﹑思想冲激与精神苦闷,如何自我拯救。

小说没有正面描写广场上的学生运动,只是通过一个画家的个人遭遇﹑心路历程以及家庭变故来呈现时代风云的大背景。广场上的集会﹑游行﹑绝食,中央内部两条路线的斗争,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北京居民的投入与牺牲等等,都只是点到即止,烘托个人命运,呈现时代氛围。

画家萧白石早年因右派问题被流放,后来逃亡到藏区,在那里与一藏族女子相恋,并育有一子一女。后来他平反回京,在美术学院任教,因作品出众而名闻天下,甚至联合国也有意陈列他的作品。六四天安门事件,便在他获邀出国而又未成行的这段时间发生。

小说主人翁没有参与实际的政治斗争,但他亲生女儿卓玛成年后到美国读书,六四期间以一家美国通讯社记者身份派驻北京。卓玛于公是来采访这一重大政治事件,于私是来寻找自己的生父。

小说便是以这一对父女互相寻找的过程,呈现京城的政治风云变幻。萧白石与政府高层有私人交往,小说梅花间竹地泄露政坛内部斗争的蛛丝马迹。即使与政治疏离,萧白石也参与主创了天安门民主女神像的雕塑。在一些偶然场合,他与广场四君子侯德健﹑刘晓波﹑周舵和高新有所交集,又见到广场学生领袖,这都只是一些插曲。在那个风云变色的日子里,全中国都沉浸在政治激情中,几乎每个北京市民都身不由己地卷入这一场浩劫。

小说最后,萧白石与卓玛父女相认,卓玛因报道北京学运被国安部门拘留,后被驱逐出境,而萧白石最终在朋友帮助下,走上南下逃亡之路。

小说写得峰回路转,高潮迭起,交织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作者通过一个当代画家的眼睛,见证了这一场震动世界的学生运动,也侧面描述了当年广场上发生的一些内部纠纷,呈现斗争策略的不同抉择。

戈巴卓夫来访中国,学生占领给政府制造了难题,有知识界希望学生撤退,留一点空间给赵紫阳,也有知识界希望学生回校,保全党内改革力量。知识界斡旋都失败了,有人说,北京学生被外地学生绑架了,广场上的民主机制断送了和平解决的机会。

今日回头看,当初学生们如听劝,中国后来的改革形势会有什么不同?首先,邓小平等党内大佬,绝不会容忍赵紫阳凭借民意与中央叫板的错误立场,其次,中共也绝不会容忍学生中自由派分子留在校园,假设学生让步,等待他们和党内改革派的,只是更严厉的清算。总之,这是中华民族的宿命,对中共如此,对中国人也是如此,对中国当代历史也是如此。

《古都春潮》引发我们重新审视六四,但始终,真相还要靠六四亲历者们现身说法。小说不是历史,小说不是用来解决问题,只是用来提出问题。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作者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019/1967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