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文集 > 正文

颜纯钩:香港文化移植台湾的可能性

作者:

因为替王璞女士的一本新书《故城故事》作了推荐人,竟收到台湾二0四六出版社寄来的一批书,包括陈冠中的《又一个时代》﹑罗贵祥的《夜行纪录》﹑周密密的《乱世孤魂》﹑闾丘灵薇的《浮世蔷薇》,还有周汉辉的《地纳于心》。

香港国安法后,沈旭晖先生移居台湾,多年来经营自己的言论平台,影响遍及海内外。他是有心的文化人,最近创办了两个出版社,一个就是“二0四六”,另一个取名“一八四一”。

沈旭晖将一批移居台湾的香港文化人团结在自己周围,二0四六的总编辑,便是大家熟悉的邓小桦。

我的一本新书,近日也由一八四一出版社出版,书名《香港我的爱与痛》,收入我这几年来写的一些时评与文化方面的文章,稍后我会在这里刊出我的序言。经手编辑我新书的一位年轻朋友,便是诗人作家沐羽(冯百驹先生),他先后获得香港与台湾多个文学奖项,我们合作愉快。

近年来移居台湾的香港文化人,不少都是香港文化界响当当的人物,如萧若元先生﹑曾志豪先生,他们都在台湾创立了自己的言论品牌。端传媒原总编张洁平小姐,在台北创办了“飞地”书店,香港学者陈健民﹑作家陈慧都在台湾大学执教。此外,当然还有更多不但关心时局,而且曾经为香港文化流过汗水的文化人,现在散居在台湾不同角落,一面为自己的未来打拼,一面仍带着往日香港的文化情怀,在异乡发光发热。

一批香港作家﹑艺术家﹑音乐人﹑广播人﹑影视人,在香港沦陷于中共之手后,流散到台湾这个自由宝地,寻找新的生命方向,他们除了安顿自己的身心之外,还眷恋香港文化,凭借有限的条件,开创新的可能。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也让我们看到真香港人的精神面貌,便是我们不管去到哪里,都是货真价真的香港人,我们虽然失去现实的香港,但我们仍要保有自己心目中的﹑精神上的老香港。

香港已经面目全非,国安法之下,自由创作毫无容身之地,有网友告诉我,连我的书都被图书馆下架了。我以前出版的散文小说只有三四种,早已断版,虽然有一点思想文化批判性,但完全不涉政治。近年出版的《血雨华年》批判文革和毛泽东,与当权的习近平也没什么捍挌。图书馆下架我的书,不是针对书本身,是针对我这个人。

最近《香港我的爱与痛》要出版,我本想托出版社寄几本书给香港的亲友,不料早几天看到一个新闻,说有位年轻人因收到英国寄给他的十几本《羊村绘本》,竟然被判囚四个月。我的书比起《羊村绘本》,当然令中共更不爽,为朋友安全计,我只好取消了赠书的安排。

香港短短几年间已经“冇眼睇”,香港文化在可见的未来,也不可能起死回生,香港文化人流散各地,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重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就这个角度来说,身处台湾的香港文化人,做出了最好的表率。

香港与台湾一衣带水,唇亡齿寒,大半个世纪以来,港台两地的文化互相影响。早年台湾还在戡乱时期,政治环境严苛,香港得西方文化风气之先,曾对台湾现代文化产生正面影响。自台湾自由开放后,原有的文化积淀厚积薄发,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丰厚成绩。

总体来说,台湾文化在广度与深度上,都足为香港效法,但香港旧殖民地的素养,与西方文化的亲缘关系,也有自己的优势。香港文化人在台湾,近水楼台先得月,就近与台湾文化产生化学反应,必然有助香港文化异地移植的成长。而香港文化的独特性,也可以丰富台湾文化的多样风貌。

港台文化有同有异,香港文化产品要得到台湾人的认同,当然需要一点时间,但台湾人的开放胸襟,也必然有利于香港文化的植根。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不必受一时一地之囿,一本书出版,其市场不只是偏于一隅的所在地,而是普天之下皆为沃土,沈旭晖属下的出版品,其市场也将远远超越台湾岛本身。身在异乡,心系香港,胸怀天下,放眼未来,有此怀抱,万事可为。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作者脸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022/1968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