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存照 > 正文

书摘 :色尔玛:逃离希特勒魔掌,却成毛泽东囚徒(三、荒年 1959-61)

 

色尔玛:逃离希特勒魔掌,却成毛泽东囚徒

Selma: aan Hitler ontsnapt, gevangene van Mao

  • 作者: 卡罗琳·维瑟  

  • 原文作者: Carolijn Visser

  • 译者: 那瓜(Nakao Eki Pacidal)

  • 出版社:网络与书出版  

  • 出版日期:2023/11/28

  • 语言:繁体中文

内容简介

  从黑暗逃进更深的黑暗时,你可以如何保有勇气?

  荷兰人色尔玛逃离了纳粹的迫害,来到了中国,却亲身见证了大跃进与大饥荒,也是文革期间唯一受困中国的荷兰人。她如何目睹新中国从备受期待演变成大型人道危机,又如何保持了自己在黑暗中的勇气?

  二十世纪中,北京除了是共产新中国的首都,也聚集了来自各国的毛泽东共产主义支持者,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发展满怀期待,但事与愿违。本书借由荷裔犹太人色尔玛的人生经历,在他幸存的亲友协助下,细腻地呈现毛泽东统治时期复杂、严峻的革命氛围,以及饥荒、批斗等人道危机。

  色尔玛.佛斯在荷兰出生、成长,二战期间成功逃离了纳粹的迫害。就读剑桥大学期间,色尔玛遇上了她未来的丈夫:曹日昌。两人生下子女后,在北京共组家庭。

  曹日昌在共产新中国身居要职,但有外国血统的色尔玛与其子女却始终被社会另眼看待。一连串的政治风暴将中国推向文化大革命,曹日昌最终倒台被捕,色尔玛随后遭到拘禁,子女下乡劳改。

  色尔玛成为唯一亲身经历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跃进、大饥荒与文化大革命的荷兰人。她与家人接连成为毛泽东意识形态下的受害者。

  透过色尔玛的书信、亲友、旧识,本书描绘了外国人如何看待革命氛围下的北京:盛大的十一游行、来自欧美的共产主义盲目信奉者、大饥荒、以及破坏一切传统与西方象征的红卫兵。还有,她如何在黑暗中保有自己的勇气。

得奖记录

  2017年荷兰利布里斯(Libris)历史奖

  获奖作品

 

联合推荐

  seayu(“即食历史”部落客,历史普及作家)

  金哲毅(故事StoryStudio专栏作家 金老ㄕ)

  陈一隆(台中一中历史科教师)

  黄克武(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员)

  黄益中(高中公民教师)

  卢省言(台师大历史系专案助理教授)

  蒋竹山(中央大学历史所副教授)

  苏晓康(中国旅美流亡作家,中国报导文学作家、《河殇》总撰稿人)

  卡罗琳.维瑟描写了一位荷裔犹太女子色尔玛如何逃过纳粹的迫害,并为爱远赴中国的故事。色尔玛富足的荷兰家庭与贫困高压的中国社会形成强烈对比。这本书不只是一部家庭史。卡罗琳.维瑟将文化大革命的骇人历史呈现到读者眼前。──荷兰利布里斯历史奖评审报告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卡罗琳·维瑟(Carolijn Visser)

  荷裔作者卡罗琳.维瑟曾在世界各地旅行多年,她感兴趣的主题是共产主义和后共产主义社会,如越南、尼加拉瓜、爱沙尼亚、中国和西藏。曾出版26部作品,2017年因《色尔玛》一书获荷兰利布里斯(Libris)历史奖,2019年,她被英国开放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译者简介

Nakao Eki Pacidal(那瓜)

  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荷兰莱顿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定居荷兰,以翻译、写作、研究为主业,并参与国际原住民族运动。擅长历史和原住民文学。曾获2017年台湾文学奖原住民短篇小说金典奖。出版小说有《韦瓦第密信》(时报出版)、《绝岛之咒》(前卫)、《她的右脑与粉红色的大象》(镜文学电子书),翻译作品有《故道》、《大地之下》(大家)等。

 

目录

一、返京  1966

二、北京生活  1957

院墙内
西直门大街
十一游行
秋日家书

三、荒年  1959-61
京畿无菜
向海火车
北戴河度假
表亲来访,秀英消失
桑普特包裹
严冬圣诞

四、异国交游  1962-64
外国朋友
魏璐诗
伤别离与新朋友
邀请父亲
佛斯来访
外馆秘书午餐
表哥现身
增义叛逆,戴安娜到来
昆明湖滑冰

五、欧洲探亲 1965-66
返回荷兰
战前生活
骑车过荷兰
英伦渡船
暴动与文革
包围中国使馆

六、山雨欲来  1966
没上课没功课
倒台
带红书上广场
红色恐怖
抄家

七、文革风暴  1966-1969
返京
求援 
单车骑过文化大革命
信至荷兰与英国
大扫除
逮捕
探望双亲
何丽下乡
噩耗
独自在京

八、下乡生活  1969-1974
外事通知
增义下乡
农历新年
远方回音
蓝山造访
进京探询
内蒙生活

九、返京  1974

十、去国  1976-1979

憧憬西方
离京
荷文版谢辞
系泊记忆:《色尔玛》译后

书摘:

三、荒年  1959-61
 
京畿无菜
 
一九六〇年伊始,色尔玛给父亲的信里写到,“我们已经很长时间买不到肉蛋鱼了”。这句话似乎被孩子与猫咪的日常话题淹没,没有引起注意。后来她在三月二十日信中写道:“北京已经一周没有蔬菜。”往年秋季大白菜盛产时节,农民都从城郊一车车运菜进京,无菜因此显得很不寻常。
 
她写下一封信时已是春天,信中提到“今年一滴雨都没有”,所有人都被召去灌溉田地,工人、教师、办公人员、学生,甚至小学学童也不能免。增义和何丽也跟着学校下乡,但似乎没帮上什么忙。冬天来临时,色尔玛信中提到“现在只剩谷物”,甚至连谷物都靠配给。她说“前年收成不好,北京现在很吃苦头,困难重重”,但官方纪录又是另一回事。官方认定饥荒已成过去,现在不存在饥荒问题,甚至严禁使用这词汇。但色尔玛信中提到“食品供应问题”和“缺乏交通工具”,可见情况大为不妙。
 
色尔玛信中坚持父亲不必担心她,因为她可以去特殊的商店购物。以前她不喜欢这种特权,现在正好利用。她信中说“全家都靠我,所有东西都得我去张罗,肥皂、牛油、牙膏、橘子,就更不用说我们每天都要吃的面包”。一九六一年春天,色尔玛在院子里养鸡,每天忙着照料,还写信问父亲:“鸡还没成年的时候,怎么判断公母?每只鸡都有鸡冠,而且公鸡要到四个月大才会啼叫。你能寄一本鸡的手册给我吗?” 此外她也在院子里种菜。
 
官方否认的饥荒持续了一年,每个人都短少精力,工作时间也缩短了。党提倡兵乓球,好转移大家注意力,果然兵乓球风行一时。色尔玛信中写道:“不论去哪里,头都可能被飞来乒乓球击中。有一次我和孩子们去新体育馆看冠军赛。体育馆美轮美奂,可以容纳一万五千人,依旧一票难求。孩子们几乎每天下午都去邻居家看电视转播兵乓球比赛。”
 
***
 
增义和何丽不记得挨过饿,也不记得别人家孩子都吃些什么。有一次何丽去找同学,看到那女孩吃一种肮脏的粥当午餐。她把这件事告诉母亲,色尔玛提醒她:“现在知道你有多幸运了。”但初夏时色尔玛拍的照片里,两个孩子穿着泳装,都瘦得令人吃惊。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波士顿书评 BOSTON REVIEW OF BOOKS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222/2020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