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灵之灯 > 正文

到了一定年纪才发现,越过越幸福的人,往往都有这4个迹象

作家毕淑敏说过一段话:“人活着,就是让自己的幸福最大化。当你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道你最终的这种你的目标是什么的时候,不要做违背你价值观的选择,这样就变得比较容易了。”

但现实却是,到了一定年纪,我们往往很容易被燃烧的欲望所奴役,在苦而不得中把幸福越推越远。那要如何在日常中调整好平衡,重新把幸福感掌控在手中呢?

日本作家肖珂拉的这本书《58岁,幸福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或许能从中寻到解药。作者在42岁开启了单身生活,却没料到,她把十多年间从物品到心情的整理,还有对晚年生活的憧憬等生活创意,发表在网上,迅速掀起了读者的共鸣风暴。甚至“独居”类别在博客中屡次排名第一。

其实,幸福与过去无关,亦与年龄无关。它需要我们,在活好当下的同时,要将目光投向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上。

如果你也想安抚倦怠、焦虑的身心,不妨跟我一起走进作者的生活,去体味她这些年越过越幸福的智慧密码。

01

整理不仅是最大化地节约,

更是对当下生活的再升级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类似的感觉:当你看好一样东西,再看一眼标签,误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全部消费。然而,真是这样吗?实际上每件商品的背后,还附带着一系列的隐性花费。

譬如你买了一套干练的西装,为了衬托自身的气场,或许就会为之去购置一双匹配的鞋子、一个相称的包……

可事实上,占有并不等于幸福,买的越多只会让人越来越不满足。作者告诉我们:“爱自己,是只保留真正使用的物件。而对生活进行整理,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它不仅是简单地舍弃,还是一个接纳新思考的过程。

当你丢掉一些东西,从密不透风的物质里挣脱出来,视觉上也会变得清透。而且身边的物品少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心智带宽被过度占用,更是节省了做选择的次数。

因此,及时清理掉滞留的物质“内存”,一些新的灵思,才会源源不断涌现,何尝不是对当下生活的再创造。

怎么做呢?书中提到,作者在整理时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去判断哪些是该留下的、哪些是应该扔掉的。

比如她会处理掉一些搬不动的笨重家具,只留下小巧紧凑型的,这样房间就会显得整洁舒适。不过,她还特意提醒:那些“有的话可能会很方便”的基本上都可以没有。

可见,喜欢的东西不一定要收入囊中,因为人是怕麻烦的,有些物件用一两次就束之高阁了。重要的是不要跟不需要或不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

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按自己制定的标准来处理物品,自然就会珍视喜欢的东西,生活会变得简单而丰富。

请记住,当你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筛选机制,构建出有序的生活,人生才会越活越轻盈。

02

持续丰盈账户,

才是对未来的最大负责

“幸福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我们要学会投资和储蓄,才能拥有养足未来的资本”。

对此,作者也深有感触。聊起晚年,虽然担心会生病,但最在意的还是钱的问题。所以提前储蓄,不仅是对自己消费的一种清晰记录,也是对现阶段能力的一种复盘,更是通往舒心、富足晚年的必经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如今的生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人到中年离婚后,她干着一份合同工,又加上每月的房租,根本攒不下多少钱。一想到晚年的种种,这让她经常夜不能寐。

不过这些并没有击垮作者,反而让她意识到了存钱的必要性。哪怕跟一些年轻的男同事一起做销售,自己都会尽心尽力地工作到很晚。

有了储蓄的目标后,作者的消费观也发生了转变。她在书中提到:“因为是自己工作赚来的钱,所以我会仔细考虑并以有意义的方式使用它。”换句话说就是,体味过赚钱的辛劳,那么消费时就会去衡量,这笔支出是否物有所值。

当一个人对钱充满敬畏与尊重,这些看不见的意识,引导着我们的最终行为,背后映射的其实也是人生的幸福流向。

与此同时,作者还会记录每天的花销,做到支出有数。另外,她还会对生活预算进行分类,除去伙食费,其余的外出就餐、日常零花、购买衣服等开销都会在月初装入不同的钱包。

最终作者不仅提前还清公寓的贷款,还存下了养老的备用金,有了现在的从容生活。

因此,不要小瞧平日积攒的每一分钱,这不只是数字的叠加,更关乎着选择的余地。

节源开流,持续让账户丰盈,永远是我们对未来的最大负责。

03

真正有益的独处,

需要一颗敞开、专注的心

不可否认,在生命的长河里,自己度过的时光,远远大于跟别人在一起的时间。仿佛孤独成了一个逃不开的命题。

作者自从单身后,也经常有人问:一个人生活不寂寞吗?然而她却说:因为一直在工作,回到房间后一个人独处时,就有了放松的感觉。

不由让我想起《岛屿书》中一句颇有趣味的话:“没有什么比自我选择的孤独更能解放人了。”

是啊,年岁渐长,我们不可避免地置身于工作和家庭中,被各种无休止地琐事和人际关系侵扰。渐渐地,独处成了一些人最奢侈的憧憬。

在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中,85%的受访成年人表示,时常有一段独处的时间对于他们非常重要。

同样地,书中也说,平时工作的疲劳,如果不抽出这样的一天便无法消除。在作者的眼里,独处是很轻松的。不用在意任何人,在喜欢的时间吃自己喜欢的饭,看电视、刷网页,欣赏音乐。

这种无需顾忌他人的时刻,让我们短暂脱离了尘世的禁锢。无需别人评断和参与的内心世界,给了人最纯粹的自由,从中获得的全新体验,引领着生命去向更深、更宽广的疆域。

况且,在人生的这场孤独盛宴里,有些极致的美好与浪漫,只有独处时才会发现。品尝过自己带给自己的快乐,这种依托内在产生的精神力量,亦决定着一个人的丰富程度。

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落到实际行动中,大脑才会长出新的认知脉络。那独处时可以做些什么呢?作者也分享了一些片段:

她会看贴近生活的书籍,进一步触碰内在的灵魂,也在他人的文字中喂养着自己的思想。还有她还会骑车远行。在随心所欲地行驶中,思维跳出旧的束缚,在闲逛中获得新的欢愉。

要强调的是,不是一个人呆着就是有益的,只有发自内心喜欢,才会阻断外在的各种链接。心敞开、专注了,一切才能回归到根本,进而粹取到幸福的更多真谛。

04

学会自我调节,就是对自身最好地赋能

泥沙俱下的生活里,人们难免会面临大大小小的压力:

工作被委以重任,却迟迟没有做出业绩;孩子读书不让人省心,成绩总是一塌糊涂;父母的身体每况愈下……

这些身不由己,无一不在时时刻刻牵动着我们的情绪。如果消极应对,不仅损耗身心,还会引发更多问题。

而事实上,人活在世上,不管顺境、逆境,有压力是必然的。就像作者说的:要好好思考如何应对压力,处理好跟它的关系,才有力气去面对问题本身。

诚然,比任何处境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境。想要消减和转化负面情绪,就要学会主动自我调节。避免能量的消耗,问题才会得到妥善解决。

在作者看来,一旦意识到压力,即使很难消除导致压力的诱因,但只要用更多的快乐和消遣来犒赏自己,压力就不会那么可怕了。

言外之意就是,当我们状态不佳时,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来分散精力,以此来抽离出当时的情绪。

不知你发现了吗?情绪有时是被动的,但调节却可以主动选择。心理学家雪莉·汉比也说:“自我调节是保持情绪、认识和控制行为的一种能力,甚至包括在压力状态下。”

作者会选择把家收拾干净,再装饰一些让人安心、治愈的东西,心情瞬间平静不少。我们也可以尝试散步,行走时脑神经会变得活跃,促进体内多巴胺等激素的释放,让人感到放松。压力得到了松绑,内在能量才会发挥出该有的效能。

当然,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有时不可能药到病除。但没关系,只要我们懂得自我纾解,在一些细微之事中找到合适的良方,日子也会过得自足而喜乐。

很认可亚里士多德这句话: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为此所做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一语道破本质。但很多人却在这条路上前仆后继地追赶着,活成了外人眼里的人生赢家,殊不知这只是一种短暂的幸福体验。

而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那么幸福也不应成为一个终结点。往后日子,愿你卸去负累,重新与当下联结,在脚踏实地与不断修正中,平时的快乐也会悄然而至。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大脑帮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417/2044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