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存照 > 正文

一万亿外汇储备实质是个什么问题?

作者:

 

一,外汇储备属“公有产权”,无论如何配置都属于行政配置

一万亿美元足可以体现出中国目前的国力之强,以及对外来金融危机的强大抵御能力。但于之形成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中国国富民穷的格局日益形成。

外汇储备是全民所有的政府管理的资产,其性质是“公有产权”。“公有产权”的资产无论如何配置,都属于行政配置而不是市场配置。从行政配置资产没有市场配置有效率这一方面看,所以无论将外汇储备购买石油,购买黄金,或者是现在的大部分购美国国债,都是行政配置资产,都不会象市场配置资产那样有效率的。外汇储备如果用注资的方式投入到国内,那么无论哪个地区,哪个部门得到外汇储备注资,他们都需要将外汇兑换成人民币,那么结果仍旧是央行买回美元,投放基础货币,结果就是央行重新印刷了一回货币,导致的是通货膨胀。

如果将外汇储备用于购买可解决国计民生的国外先进产品,或是先进技术,那么这部分外汇储备购买来商品和技术在如何分配的问题上,又是一个难题。是按地区分配?还是按人均分配?总之这都属于行政配置资产,这样配置如果配置何理,将许有利于解决国内经济不均衡的问题,但从效率上看这样的非市场配置显然是没有效率的。

 

二,政府行政配置资产(外汇储备)是应该用来建立公平秩序的。

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公平和效率,中国经济由于体制原因,结果导致国内经济广大范围的不公平的存在,所以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公平的问题。加大市场化力度实际上也就是建立一个公平的秩序。而效率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解决效率首先就是建立公平秩序。      

外汇储备的积累实质上是向全体国民征的铸币税。因为中国采取的先是固定汇率制,现在是有管理的汇率形成机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这就导致人民币容易被低估,而在接近固定汇率形成机制下,央行抑制人民币升值,压低人民币币值,实际上就是象全体国民征收铸币税。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是基础货币的投放,是国民承受通货膨胀的结果。

而如何运用外汇储备,将直接关系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正确于否。如果整个中国经济原本就是公平的,那么靠积累外汇储备,用征铸币税的手段积累外汇储备,显然这对所有国民来说是不公平的,这类似于掠夺国民财富。但问题是中国经济原本就是不公平的,不是说20%的人掌握了80%的财富吗?所以相我们不可能在不公平的基础上行使所谓公平的政策。

中国因为历史、制度等原因,导致中国经济存在大量的不公平的存在,国内经济严重扭曲。这使得政府积累外汇储备,通过政府重新打造公平秩序,变得相对合理。要使得中国积累外汇储备变得合理,那么外汇储备必须是用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问题,外汇储备的作用更关键的是建立一个公平的经济秩序,补偿以往因为行政配置资产导致的国家经济的劣化配置问题。解决股市不公,教育不公,医疗不公,等诸多问题。

三,中国不应该放任外汇储备继续增长,继续破坏公平秩序。

应该说在中国经济内部发展严重扭曲的前提下,在国内经济效率低下的前提下,积累一定外汇储备用以解决中国经济的扭曲,是很必要的。但这应该有个度,因为经济的发展必须是在建立公平的秩序下,靠经济体创造财富,而靠压低人民币汇率积累外汇储备,无论如何都是在分配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的过程。所以尽可能最早的建立相对公平市场秩序。建立起有竞争力的中国经济才是关键。在这个意义上说,行政配置外汇储备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秩序,然后尽可能早的实现汇率市场化才是中国经济的根本。

从本质上说,国家外汇储备的积累是将国民财富转化为政府财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如果是为了改变国内经济不均衡,还因为制度因素产生的弱势群体的公道,建立一个公平的秩序,那么现在积累外汇储备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而如果积累外汇储备纯粹是为了壮大国有企业,比入注资国有垄断企业,破坏不公平竞争秩序,最终是为了既得利益集团,自己小圈子利益的最大化,那么积累外汇储备,实际上就是一个掠夺民众的问题,就必然是不正确的。

 目前中国整个证券市场总市值只有6万亿左右,而中国积累的外汇储备超过一万亿,折合8万亿人民币,显然从市场配置资产最有效率的角度看,中国一方面发展证券市场让市场配置资产,另一方面积累巨量的外汇储备,行政配置的外汇储备数量远远高于市场配置资产的数量,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最终也是没有效率的。

中国经济应尽早用外汇储备解决国内经济不公平的问题,应尽量限制外汇储备的无度增加,不能让政府行政配置资产的数量继续高于市场配置的量。

总之,政府是用来建立和维持公平秩序的,而不是用来参与竞争,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来破坏秩序的。同理中国政府积累外汇储备,应该是用来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的,而不是用来破坏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的。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7/0127/2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