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邱晓华情陷上海帮美人计 上海女记者喜怀鬼胎

邱晓华被记者簇拥。在时下社会一般观念中,政坛少壮派明星往往拥有传媒界的红粉知己。(资料图片)

    现代快报消息,1月23日,中央纪委就邱晓华案通报时称:“经查,邱晓华在任国家统计局领导职务期间,收受不法企业主所送现金;生活腐化堕落,涉嫌重婚犯罪。”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邱晓华被“双开”———即给予开除党籍和开除公职的处分。

  据知情人透露,邱晓华的合法妻子患上了一种免疫系统疾病———红斑狼疮,至今仍在接受治疗。该病很难治愈,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导致邱晓华夫妇婚后一直无子。涉嫌重婚的女主角,据称是上海某电视台财经出镜记者,邱晓华的一些同学、同事都已知晓。

    该女现年约37岁,1991年毕业于上海工业大学。与邱最迟于2003年即已深交,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该女2005年上半年赴京时已有身孕,当年即为邱晓华产下一女。

  中央纪委的通报中称,邱晓华“生活腐化堕落,涉嫌重婚犯罪”。所谓重婚,是指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结婚或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行为,或明知他人有配偶却与之结婚或者与之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行为。据悉,邱与该女之关系应属后者,即并无结婚证。

“上海帮”的深远谋略  

  国家统计局本来是个清水衙门,邱晓华局长居然也严重违法犯罪,牵进上海社保案,收受不法企业主所送现金,生活腐化堕落,更涉嫌重婚犯罪,不仅开除党籍、公职,撤销全国政协委员资格,还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知悉内情者透露,邱晓华实际上是中了“上海帮”的美人计。

  多维月刊特约记者谢冠平报道,在腐败官员名录里,省部级高官因涉嫌重婚犯罪被追究的,邱晓华还是第一人。邱晓华曾由上海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荣坤安排,去过澳门狂赌并嫖妓,被人拍下录像。但是张荣坤之所以要结交本来八桿子打不著的国家统计局长,背后却有“上海帮”的深远谋略。

  原来,上海文广集团(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一手控制)的一些少壮派,早就认识到,自己在上海飞黄腾达,做到司局级,就碰到天花板了──他们的权限势力范围只能到这一步。要想再往上晋升,就必须与北京、与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首长拉好关系。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就通过各种渠道、各种环节、各种机会开路布线。张荣坤这一举措,正是整个部署的一步棋。

  更有远见的一步棋,是出动传媒。龚学平控制下的上海电视第一财经频道策划了一个高招:开办“部长访谈”电视节目,轮番向中央党政部门的主管拍马屁。

  文广集团之“牛”,可以从一件事看出:他们是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拿到网络电视经营许可证的。第一财经频道开播,北京自然是其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所在地。然而,首席驻京记者,他们没有从电视台和旗下媒体的资深人士中挑选,而是找来一位入行不久、缺少媒体和电视经验的女士姜映吟,让她去北京开路。这位姜映吟,正是邱晓华的重婚“夫人”。

  多维社查到,姜映吟於1991年毕业於上海工业大学,同年进入上海兰生股份工作。1994年至1997年,她在日本小泉株式会社北京办事处供职。 1997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主持人系(大专),2000年又去读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在职),2001年进入上海电视台担任财经频道记者。

  被赋予重任到北京打天下的姜映吟长袖善舞。她还考取了第七届《财经》记者奖学金班,于2005年3月来到北京大学深造三个月。这个奖学金,是由《财经》负责人胡舒立和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两人发起的。她的一个学习班同学2005年7月在文章中这样描写她:

  可能因为“映吟”两字前后鼻音易搞混,一般直呼其姓:“姜”,“姜姜”,也有称“姜姐”的,“所学颇多,贸易、金融、主持、外语……上学前恰喜怀贵子,现虽初显大腹便便之身形,但讨论起问题来仍中气十足,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声势”。

  姜映吟自己也写了文章《在北大漫天飞扬的思绪》,以感性的笔触谈她的学习生涯:“那晚,我辗转反侧。我汗颜自己急功近利,当我对采访对象和事件有疑问时,我做不到像《财经》记者那样……”“三个月,太短,但足以回味。”“如能加入《财经》学员俱乐部,我会安慰我和《财经》、CCER的线不会断,我们的情永在。”

  姜映吟自己在文章中绝口没提的是,“上学前喜怀”的这个“贵子”,父亲正是邱晓华。

  邱晓华出事之后,姜映吟也突然从媒体上不见了踪影。现在的第一财经网站上,看到的电视品牌栏目只有《今日股市》、《头脑风暴》、《亚洲经营者》、《经济观察》、《中国经营者》、《金算盘》、《财经大讲堂》等等,《部长访谈》节目也消失了。

曾是模范夫妻   

  据现代快报报道,邱晓华出生于福建省宁化县,幼年丧母,1982年在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之后,进入国家统计局,一做便是24年。1993年,35岁的邱晓华担任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从此为海内外所熟悉。

  邱晓华在父老乡亲眼中唯一爱好就是读书,另一特点是写得一手好文章。1976年插队务农时,邱晓华还有幸被乡里安排做文秘工作。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邱晓华顺利考入厦门大学经济系。据说他在大学里的作业“做得像印刷品一样干净整齐”。

  1982年大学毕业时,邱哓华完成了人生两件大事:一是拿着学校的分配文件,进入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工作;二是与一位高中同学完婚。到后来,他的妻子也一起调入国家统计局。

  那时候,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的30多名员工共用一个大办公室,一帮年轻人都有着高涨的工作热情。一些同事回忆,邱参加工作的前五年,综合司办公室的一盏灯总要亮到半夜,那是邱晓华在挑灯看书。

  他超强的业务能力,亦获得了同行的广泛好评。一位同事在电话中被领导问起“九五”期间中国GDP和CPI的增长幅度,她一时哑口无言,一旁的邱晓华头也不抬地报出了一串数字。  

  在当时,这种良好的口碑还延续至他的婚姻。夫妇双双均为部委干部,加之情深意切,颇令熟悉他们的人羡慕不已。他们甚至获得了“模范夫妻”的称号。

  1995年4月出版《中国经济热点追踪》时,邱晓华还在其前言里写道:“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对我工作和生活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也对许多文稿提出过意见建议,并帮助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

  1996年至1997年,邱晓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1998年,他又下放至安徽省做了一年省长助理。

  1999年9月,邱升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3年7月任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副书记。2005年11月,任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

  但天有不测风云,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患上了红斑狼疮,至今仍在接受治疗。据介绍,该病很难治愈,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导致邱晓华夫妇婚后一直无子。

 “清水衙门”的权力

  与中国国务院的一些实权部门相比,国家统计局相对弱势,给公众感觉“下水”的概率也相对小些。很长时间以来,统计部门既不管钱,又不管物,是人们眼中的“清水衙门”。 然而,知情人士透露,邱晓华除涉及社保案的资金外,落马原因可能还有收受地方政府的贿赂,在GDP统计上做手脚。

   自2006年3月升任局长后,邱晓华一度高调推动改革,先后推出幸福指数、绿色GDP、地区创新指数等。2006年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邱晓华认为针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应告一段落,“已经见到积极成效,不需要什么新的措施”。此观点招致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异议。有人士甚至认为,邱晓华自2006年9月以来的反常言论,很难撇清他与特殊利益集团的瓜葛。

  除了对宏观经济的看法有争议外,外界至今对统计局的数据真实性仍存在众多非议。曾有记者提出“地方少报假报,数据掺水”的疑问,认为统计局的“美化”数据可能低估了目前经济过热的严重性。“这些数据是实实在在的,是没有水分的,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对于质疑,邱晓华在当时如是回应。此后不久,国家统计局还宣布,为了严厉打击统计弄虚作假行为,坚决维护统计信誉,已成立了统计违法举报受理中心。

  尽管邱晓华对公布的数据真实性信心有加,但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志浩和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仍然对各项数据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质疑,认为这一“自下而上”的数据可能存在地方政府“应对”“缩水安抚”中央的可能性。

  在邱晓华的一些同学看来,邱晓华对数据有着过人的分析、判断以及预测能力,再加上能吃苦、勤奋,如专攻于学术前途同样不可估量。1991年11月,《人民日报》整版刊登了邱晓华的《对三年治理整顿的反思与回顾》,文章基于大量经济数据与深入分析,大胆提出“治理整顿应该结束,留存问题可在继续深化改革中解决”。此建议一月后被中央采纳,33岁的邱晓华由此震动中国经济界。

  邱晓华转正局长上任后,曾努力推动统计调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期望建立直属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调查队,直接介入地方统计部门的工作。这项改革引起一些地方统计部门官员的不满。邱晓华表示,此举是为了防止“一些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统计调查数据审核把关不严”。他甚至义正辞严地批评,某些地方的个别统计人员纵容、袒护甚至指使、授意调查对象虚报瞒报统计。

  但这种改革并未赢得统计系统的支持。一位基层农调队员称,邱晓华给省以下改革定了基本调子,即省以下基本维持现状。这种上改下不改、换汤不换药的改革对基层队员来说,无疑是当头浇了一盆凉水。多年的事实已经证明,邱所提出的两种模式是限制调查队独立工作的模式,早就受到基层队员的诟病,却被邱当作改革良方来倡导。

责任编辑: 王笃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7/0207/29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