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刘水:苏阿战争揭示苏联共产帝国的虚弱

—-- 战争巨片《第九突击队》观感

作者:
我喜欢看战争片。据介绍,全球拍摄放映的二战片大约有100多部、越战片50多部、韩战片约有20多部。二战和越战片大多都看过。《拯救大兵瑞恩》,以为那是最最佳的战争片,事实上它也是最佳的战争片之一。该片是我最近10年,唯一一部在电影院看过的电影,地点在深圳会堂。后在街头买了一张《拯救大兵瑞恩》盗版碟,断断续续又看过五次。

《第九突击队》(9 POTA)主题为苏联与阿富汗战争。这是我第一次看苏阿战争片。1979年苏联军队进入阿富汗。八年之后,六个西伯利亚青年应征入伍,他们的职业分别是画家、教师和医生。电影的套路跟其他战争片没有多少区别。剧情为新兵残酷训练——下派前线部队受老兵欺侮——第一次在战场吓得浑身发抖——疯狂杀手——战亡、幸存——为国而战——国家抛弃了他们。在苏阿边境一个小村庄新兵训练基地,三个月新兵训练结束,他们搭乘军用运输机开赴阿国前线,被分派在摩兵第九排,受命防守一座无名山头。石头山寸草不生。他们镇守山下一条公路,掩护后勤部队通过。与阿富汗穆斯林武装第一次交战,电台被炸毁,死伤惨重。他们与上级失去联系,上级也遗忘了他们30多人,弹药、食品消耗很大,他们不得不偷抢后勤车队的食品。战斗进入割据战。阿富汗穆斯林武装人员,横端AK47冲锋枪和便携式导弹筒,潮水一般冲上山头,双方赤膊搏杀。最后,只有男主人公一个人存活下来。当增援部队赶来,他军服褴褛,血尘蒙面。他挣扎走向首长,举军礼:报告将军,我们守住了山头。将军回答:你们的防守没有任何意义。

此片细节比《拯救大兵瑞恩》更能震撼人心。开先的一个细节镜头,足够征服观众。男主角离开家乡赴新兵营前,第一次刮光头,被理发的士兵嘲讽,他将理发师一顿暴揍。其他感人细节有:在军训课堂,他们中的画家士兵,将教官让他们见识的塑胶炸药,偷偷摸摸捏成男性阳具形状,取笑教官,捣蛋开心;开赴前线之前,驻地附近一个漂亮的牛奶场姑娘,微笑着为这些二十多岁处子展示裸体送行。他们一拥而上,匍匐在她脚下拥吻了她。他们桀骜不驯,浪漫纯洁,对祖国满怀忠贞信仰。飞溅的血肉和朋友的死亡,将他们锻造成男人,砥砺为战士。排长命令画家士兵为自己吸烟找火柴,画家士兵拿着两盒罐头跑下阵地,拦住一个阿国赶毛驴商贩,随他进入巨石凛冽的山谷中的村庄,从一个小男孩手里换得两盒火柴。但擅自脱岗,被寻找而来的军官报以老拳。不得不提起一个画面:苏军追杀阿富汗武装人员,进入一个山洞。中尉命令手下士兵,停止追击,这些家伙从地洞逃去了另外一个国家。

人性中有善良的一面,但战争是残酷的。双方都在为国而战,为自由而战。苏军进入村庄搜索武装人员时,就是这个看起来不足十岁的小男孩,从背后开枪射杀了一个放他生路的士兵。坐在家门口的一个老人和整个村庄,被苏军火箭炮火摧毁。生命灰飞烟灭,像泥土一样廉价。战争无所谓正义,唯有人性流露着友好和善良,但这却是交战中最为危险的举动,施善者往往被消灭。战争的逻辑经不起推敲。在强大、惨烈的战争机器挤压下,人性中美好的行为,不堪一击,显得如此脆弱。感动人的细节有许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这里提供一些资料,便于读者了解苏阿战争的国际背景:1979年12月27日,苏军出动12.5万人、坦克2000余辆、步兵战车1000辆、各种火炮2000门、汽车2.5万辆、飞机200架、直升机150架,入侵阿富汗。通过政变夺权的阿富汗阿明政府不买苏联的帐,两国交恶,苏联因此出兵绞杀阿明政权。美国和中国、东德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出自各自利益考量,纷纷抗议谴责苏联,联合拒绝参加1980年在莫斯科举办的奥运会。联系这个背景,影片暗示武装人员逃进了中国,中国给予了阿富汗反抗组织支援。就电影艺术而言,这一细节处理得非常高明。既不会引起外交纠纷,又刻画了事实。

此片还有引人入胜的一大特色。画面壮阔,场面真实。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山地国家,贫瘠干旱,战祸不断。苏军直升机掠过大地,从空中俯瞰,赭红色的山脉,点绿的树木,巨大的岩石,美仑美奂。影片彰现一个国家的主权,一个民族的家园,跟贫富没有关系。再说说真实性。苏军传统上老兵虐待新兵,司空见惯。新兵难以忍受而频频自杀,在普京时期依然延续。国际媒体多有报道。该片也很真实地曝光了这个事实。画面中多处出现教官、军官殴打士兵的情节,即使在战场上也是如此。这是其他战争片极力回避的事实。让此片份量加重。

《第九突击队》将人性美和人性恶,生与死,都推向极致。画面对比强烈。画家士兵,清晨独自溜出战壕,微笑着向放哨战友打着招呼,然后坐在山崖边,掏出纸笔。晨雾中,美丽的山峦,似隐似现。他埋下头画美丽的景色。突然,穆斯林武装从背后偷袭阵地,闻听站岗战友惊叫声,他连忙回头张望,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脑门心……。也有对战争的反思。特别是片尾,当主人公听到首长冷冰地说出那句话,他绝望了。信念的坍塌比死亡还可怕。在硝烟弥漫、尸体遍布的战场,他踉跄走向悬崖,抱头倒下,撕心裂肺地嚎叫,将战争对人心的摧残,推向了巅峰:战争是为了什么?祖国值得献出生命吗?谁会为那些战死的生命负责?

此片也饱含对强大的苏联帝国解体忧郁的留恋,也被公认突破了共产话语禁忌。战争被看作外交的最后手段。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专制独裁的共产主义制度,并不会因为发动战争得到强化,反而加剧了极权意识形态的崩溃。片尾,主人公木纳地半躺在在崎岖山路开进的坦克上,返回国内。山野层层叠叠,干枯的野草随风摇曳,战争并没有摧毁敌国美丽的景色。镜头由远拉近,最后变为特写。镜头切换间,是画外独白音:那个凶横的教官中风死了;两年之后,他们为之战斗牺牲的祖国消亡了;美丽的奶牛姑娘所在的边境村庄,随着苏联解体也消失了。长达10年的苏阿战争,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危机。战死的15000名士兵,还有异国无辜死亡的百姓,提前敲响了苏联共产帝国解体的丧钟。

该片2005年9月上映,获得俄罗斯历史上最高的票房收入。电影的预算为900万美元,有1500名现役士兵参与拍摄,而且他们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二部和以拍摄007系列影片闻名的英国Pinewood电影公司合作。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的父亲就是曾经导演过巨片《战争与和平》、《一个人的遭遇》的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2007年3月20日修定

责任编辑: 王笃若  来源:EB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7/0328/34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