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350位各国藏学家和学者致胡锦涛主席的公开信

西藏·布达拉宫金顶群

350位各国藏学家和学者致胡锦涛主席的公开信

胡锦涛主席
中南海,西城区,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

尊敬的主席先生﹕

最近这两周,世人目睹了在西藏高原各地爆发的抗争。虽然大部份的
抗争起先都是和平的﹐随之在后的镇压行动却常流于严苛暴力﹐导致
了到目前为止以藏族为主的人数不明的逮捕与为数众多的人员伤亡。
事态如此发展所引发的全球性关注及焦虑可想而知。作为学者﹐我们
研究的西藏文明不只是一个学术课题﹐"她"更是一个人群的文化特
质与活生生的经验实体﹐也是世界文明中珍贵的一员﹔我们因此对当
下的情势特别忧心。在此﹐我们对无辜汉藏人民的伤亡表达沉痛的哀
悼。然而在西藏地区我们熟悉的许多地方,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在恶
化,悲剧正在发生。就在我们起草此信的同时﹐针对和平抗争参与者
的逮捕、枪击仍在继续﹐当局对他们的指控却趋于笼统﹐缺乏明确的
法律程序并罔顾其基本人权﹔其它无数民众则被迫重复政治口号﹐否
定他们的宗教领袖。

眼前发生在西藏的这些事情使我们不可能继续保持缄默。从当前的情
况看来﹐当局着力的﹐似乎是在与中国内地及世界隔离的藏区继续压
制不同的政治意见。但是﹐藏人受压抑的不满由来已久﹐他们最近的
发声不是当局现在的做法能够消除的。作为学者﹐我们特别重视言论
自由。违反此一基本自由,并将中共政府不想听见的声音定罪只会适
得其反,增长而不是降低动荡及冲突。

没有人愿意在他自己的生活里,身受藏人所面临的种种表达和言论上
的限制。所以﹐问题不在藏族人民对这些限制的抗拒﹐也不在他们最
近表达出来的心声。反之﹐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听见并响应他们的声
音。把最近西藏民情的不安归咎给达赖喇嘛,正说明了中共政府仍然
在避回避本身的政策失败——尽管后者才是民心不满的真正肇因。继
续妖魔化达赖喇嘛,不但令您领导的政府难以见容于国际舆论﹐更只
会增长西藏人的愤怒离心。我们的专业在于了解西藏的过去与现在﹐
文化与社会﹔对于事态的最近发展﹐我们不能不发出最强烈的抗议。
这一次的事件已经在中国境内域外造成了极大的震撼﹐我们在此诚恳
地支持在3月22日提出"12点意见"呼吁书的中国作家与知识分子
群。

并此﹐我们呼吁当局即刻停止使用武力对付中国境内的西藏人民﹐立
即停止对西藏不同观点的各种形式的压制﹔我们同时呼吁您所领导的
政府,明确落实国际社会共同接受的人权规范﹐赋于西藏人民并中华
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应有的言论自由。

2008年3月27日

发起人签名(Copy the signature from the original):

Jean-Luc Achard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Paris 国
家科学研究中心 ,巴黎)

Agata Bareja-Starzyńska (Warsaw University华沙大学)

Robert Barnett (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

Christopher Beckwith (Indiana 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

Yael Bentor (Hebrew University, Jerusalem希伯来大学,耶路撒冷)

Henk Blezer (Leiden University莱顿大学)

Anne-Marie Blondeau (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Paris高等研究
实践学院,巴黎)

Benjamin Bogin (Georgetown University乔治敦大学)

Jens Braarvig (University of Oslo奥斯陆大学)

Katia Buffetrille (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Paris高等研究实践
学院,巴黎)

José Ignacio Cabezó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加利福尼
亚大学,圣巴巴拉)

Cathy Cantwell (University of Oxford牛津大学)

Bryan J. Cuevas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Jacob Dalton (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

Ronald Davidson (Fairfield University费尔菲尔德大学)

Karl Debreczeny (Independent Scholar独立学者)

Andreas Doctor (Kathmandu University加德满都大学)

Thierry Dodin (Bonn University波恩大学)

Brandon Dotson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London伦敦大
学亚非学院,伦敦)

Georges Dreyfus (Williams College威廉斯学院)

Douglas S. Duckworth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北卡罗莱纳大学)

John Dunne (Emory University埃默里大学)

Johan Elverskog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南卫理公会大学)

Elena De Rossi Filibeck (University of Rome罗马大学)

Carla Gianotti (Independent Scholar独立学者)

Maria Gruber (University of Applied Arts, Vienna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

Janet Gyatso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

Paul Harrison (Stanford University美国斯坦福大学)

Lauran Hartley (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

Mireille Helffer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Paris国
家科学研究中心 ,巴黎)

Isabelle Henrion-Dourcy (Université Laval, Québec魁北克拉瓦尔大学)

Toni Huber (Humboldt University , Berlin洪堡大学,柏林)

Ishihama Yumiko (Waseda University早稻田大学)

David Jackson (Rubin Museum of Art, New York鲁宾艺术博物馆,纽
约)

Sarah Jacoby (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

Marc des Jardins (Concordia University ,康考迪亚大学)

Matthew T. Kapste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
tudes, Paris芝加哥大学; 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巴黎)

Gy?rgy Kara (Indiana 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

Samten Karmay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Paris国
家科学研究中心,巴黎)

P. Christiaan Klieger (Oakland Museum, California奥克兰博物馆,加州)

Deborah Klimburg-Salter (University of Vienna维也纳大学)

Leonard van der Kuijp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

Per Kvaerne (University of Oslo奥斯陆大学)

Erberto Lo Bue (University of Bologna博洛尼亚大学)

Donald Lopez (University of Michigan密执安大学)

Christian Luczanits (University of Vienna维也纳大学)

Sara McClintock (Emory University埃默里大学)

Carole McGranahan (University of Colorado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Ariane Macdonald-Spanien (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Paris高等
研究实践学院,巴黎)

William Magee (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Taiwan大法鼓佛学
院,台湾)

Lara Maconi (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
Paris,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巴黎)

Dan Martin (Hebrew University, Jerusalem希伯来大学,耶路撒冷)

Rob Mayer (University of Oxford牛津大学)

Fernand Meyer (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Paris实用学院万高等
研究所,巴黎)

Eric D. Mortensen (Guilford College,吉尔福德学院)

Paul Nietupski (John Carroll University约翰卡罗尔大学)

Giacomella Orofino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Napoli "L’Orientale,
那不勒斯东方大学)

Ulrich Pagel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London 伦敦大学
亚非学院)

Andrew Quintman (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

Charles Ramble (University of Oxford牛津大学)

Fran?oise Robin (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
Paris,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巴黎)

Ulrike Roesler (University of Freiburg弗赖堡大学)

Geoffrey Samuel (Cardiff University卡迪夫大学)

Kurtis Schaeffer (University of Virginia维吉尼亚大学)

Cristina Scherrer-Schaub (University of Lausanne洛桑大学)

Peter Schwieger (Bonn University波恩大学)

Tsering Shakya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Nicolas Sih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维吉尼亚大学)

Elliot Sperling (Indiana University印第安纳大学)

Heather Stoddard (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
Paris,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巴黎)

Robert Thurman (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

Takeuchi Tsuguhito (Kobe City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神户市外国
语大学)

Gray Tuttle (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

Emily Yeh (University of Colorado科罗拉多大学)

Ronit Yoeli-Tlalim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伦敦大学学院)

Michael Zimmermann (University of Hamburg汉堡大学)

(截至2003年3月30日,包括以上75位发起人,已经有350位各
国学者联署签名)

英文原文:
http://www.tibetopenletter.org/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0403/81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