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郑板桥:难得糊涂

作者:
才子佳人--郑板桥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代.郑板桥〈竹石〉

读郑板桥的诗跟其他伟大的诗人不同之处是,他的诗画作品多了率性质朴,就像进了馆藏丰富的图书馆,饱尝视觉与心灵的满足后,扑面而来一阵沾衣欲湿的小雨,爽冽畅然之余,叫人从心底到脚步都清爽踏实了。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卒于清乾隆。逝世年代距现今不过二百多年,他的名字与历朝历代的文人并列却毫不逊色,除了作品里蕴含的浓厚人文精神令人喜爱之外,就是他独特不群的行事风格了。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被誉为"诗书画三绝",其实他的为人处世亦是另外一绝。

大凡留名后代的文人都出自书香门第、斯文世家,郑板桥也不例外,家学渊源的郑燮,自幼聪颖,可惜及长之后仕途一直不得意,十九岁时已是康熙秀才,一直到二十一年后雍正年间四十岁那年才做了举人,四十四岁当上进士已经是乾隆皇帝年代了。诗书满腹才华洋溢的他,跨越过三个皇帝,五十岁时终于做了个七品芝麻官。

长官眼中的郑板桥实在不是个好部属,他既不逢迎拍马,也不时兴端官架子,一般官员出巡又是"肃静"、"回避"牌子高举、又是前方鸣锣开道等大摆排场的规矩,恰恰是郑板桥最不喜欢的行当。

他平常只爱轻履布衣,夜晚外出,只要僮仆拿着写着"板桥"的灯笼照路便可,或恣意行走、或探访村老,好不写意。这样的父母官自然是受到百姓爱戴的。

自小贫困、由乳母养大的郑板桥对百姓生活的困苦感同身受,终因开仓赈济灾民而被奏上一本,但"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宦情已薄之下,毅然辞官归里。

他以一贯旷达纯净的心情看待生命中的转折。"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就像他自刻印文"二十年前旧板桥"一样,不免有自嘲的意味,然而为官前后自始至终,他都是最初的那个"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的郑板桥。

郑板桥以自创的"六分半书"书体闻名于世,它非隶、非楷、结合了画兰竹的笔意,乍看不觉其妙,细细品尝却自有不同的韵味。

而最教人惊叹喜爱的,莫过于郑板桥的兰竹画,尤其是竹,曾自题文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

当时许多贵绅世胄以拥有郑板桥的书画为荣,求画的人络绎不绝,郑板桥偏又不好酬酢往来,烦不胜烦之余,索性定下价钱贴在墙上:"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率真可爱性格可见一斑。

诗文亦是一绝的郑板桥传世之作颇多,《行书道情十首卷》,专治贪恋世俗功名、身心不调寒热交迫之症,看似苍凉却是一帖清凉药方;《乳母诗》让人顿生思念孺慕之情。他的诗有你想要的单纯与真诚。

虽然曾经:"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然天不从人之际,也好"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其实一点也不糊涂。

责任编辑: 沈波  来源:人间福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701/13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