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浙江乐清一中学校长自杀 4000万捐资费去向不明

浙江乐清一中学校长自杀 4000万捐资费去向不明 

     
    来源:浙江在线
     7月1日乐清第三中学校长应泽平于温州大桥跳江自杀,据称压力过大不堪重负。该校计划招生650人,公费生130人,捐资生520人,共1500多万元捐资费不明去向。据称捐资费是交给乐清教育基金会的,而当地教育局、宣传部,却无人愿意接受采访。
  
  

     
    7月8日,乐清第三中学。三中的门卫对记者一直询问老师的去向有些恼怒。“你难道不知道这里发生的事情吗?老师都不在,全校老师都送校长去了。”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他摇摇头没再多说,而是用眼神示意我可以进去看看。偌大的校园,如果不是因为几天前的事情,或许不会这么冷清。走上教学楼,老师办公室的黑板上还贴着关于暑假安排的告示,一阵风吹过,摇摇欲坠。校长办公室,早已铁将军把门。
    
    2009年7月1日,乐清第三中学校长应泽平于温州大桥跳江自杀,据称压力过大,不堪重负。
    
    昨天早上6时,应泽平的追悼会在乐清殡仪馆举行。
    
    校长之死
    
    一所省重点高中的校长为什么要选择自杀?
    
    关于应泽平校长跳江的事件,在网络上已经铺天盖地。所有的新闻都提到了一个细节:半夜,桥上,拉开车门,纵身一跳,整个过程,12秒。是什么让他如此决绝,在死前没有犹豫,不得而知。
    
    之后,在网络中,怀念的帖子铺天盖地。在校长遗体停留在乐清殡仪馆的这几天,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专门从外地飞回来的曾经的三中学子。
    
    “我和应校长不熟,我毕业的时候,他还没当校长。”记者联系到一位三中的毕业生。她正在通知几位同学,参加应校长的追悼会。“和应校长的直接接触,应该是在去年的校庆,感觉他人很随和,跟我们说话很温和。这件事情出来之后,大家都很难过。”之后,记者又跟几位三中的学生联系,对于应校长的去世,他们都很意外,并一直情绪低落。
    
    “他是好人”,这是每个学生在采访中都反复强调的。其实这些在网络上都足以体现,上千名学生为这位校长发帖祈祷,组织悼念活动,还专门开博客回忆应校长的生平点滴。
    
    “你觉得应校长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开?”这是记者问每个采访对象的一个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多数选择沉默,还有几位毫不犹豫地说出两个字:压力。一位姓周的女孩告诉记者,她已经从三中毕业,虽然对应校长的离开很意外,但也能体会到应校长的压力。
    
    “他是个很崇尚完美的人,我们的成绩上不去,他比谁都着急。现在虽然都在说减负减负,但学校之间的较劲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我们学校的生源本来就不是很好,校长再努力,也很难提高。几百个学生,上本科的只有一二十个,校长压力能不大吗?”
    
    “听说原来考分出来后,还有学校会把自己学校的上榜人数和我们学校比较,并把比较结果放在校门口展示,应校长这么追求完美的人,能受得了吗?”
    
    “原来我们开玩笑,说我们是为广大的专科学校输送人才,因为在三中,能上本科的少之又少,大部分都去了专科学校。但这跟应校长本人没关系,他来了我们三中后,把三中改变了很多,是三中的生源不好,很多上分数线的,都不愿意去三中。三中大部分都是捐资生,就是花钱自费上高中的,虽然不是说这样的学生不好,而且我自己也是捐资生,但学生在成绩能力方面,肯定很难跟乐清中学、二中相比了。”
    
    周同学告诉记者,应校长原本是乐清中学的副校长,乐清中学,是乐清最好的高中。“后来把应校长从乐清中学调到我们学校当校长,应该也是因为应校长的能力,希望能够提高三中的水平。应校长到了三中之后,三中变化很大,还评上了省重点。同时学校环境也改变很多,我们有了校服,教室有空调电脑,都是他来了之后改变的。但是成绩,我们真的很愧对他。”
     在温州论坛里,几位应届毕业生在帖子里懊悔万分:“高考考砸了,没有预想的分数,让应校长失望了。我觉得很对不起他,高中三年,我辜负了他对我们的期望……”
    
    招生乱象
    
    一所公立学校,自费生比例占了80%
    
    上千万捐资费到哪里去了?
    
    生源差?高考失利?在对学生们的采访中,记者反复听到这两句话,在他们看来,这两样似乎是应校长觉得压力大,并最后离去的理由。而在网上,更多的人认为,是发生在6月25日的自费生家长大闹乐清三中事件让应泽平不堪重负。
    
    此间媒体消息,6月25日由于该校多发了200多个自费生名额,导致多出来的名额没有缴费入学资格,引发学生家长不满,当日聚集到校闹事要求解决。当时应校长因身体不适正在挂盐水,听到消息后,立刻赶往学校。后来此事虽在当地教育局的协调下最终得以解决,但同时应校长亦受到了各方指责。
    
    对于此事,一位据说当时在现场的老师讲述了当时的情况:“当天下午,来领取表格的学生和家长很多,根据规定,是给符合条件的学生发表格填写,在经过学校的审核并且盖章后,发缴费通知。这些都是要在当天下午完成的,只有当天下午缴费完成之后,才算真正落实。那天的确在表格的控制上出现了问题,因为有好几位老师发表格并且审核,但还有一些没有经过审核或者审核了没有缴费的学生家长要求招收,所以后来场面有些混乱。”
    
    在乐清三中的网站上,记者看到了一份《2009年秋季招生》的通知,在里面的招生计划中写道:“学校招收新生650名,其中面向全市公费招收一个重点班50名,面向乐成学区招收公费生80名,自费生520名。”
    
    一个公立学校,招收公费生130名,自费生520名,自费生的比例占到了80%,这不禁让我们疑惑。记者又从招生办了解到,今年乐清市参加高考的学生有9000多人,考上重点院校的学生为600多人,大致比例为15比1。三中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为600多人,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为23人,相比较,作为重点高中的乐清三中,其高考成绩实在有些“寒酸”。
    
    在另一份《乐清市第三中学关于2009年捐资生招生办法答考生问》中,记者看到了有关捐资费的回答:“大约2万到4万。”同样在此《答考生问》中,对于多少分可以成为捐资生语焉不详,只是说在中考成绩后公布,会在三中网站(网址 www.yqssz.com)公布,但是经过记者几次查证,都没有找到该网站中关于捐资生分数线的说明。在拨打三中办公室电话无果的情况下,记者粗粗算了一笔账:招收自费生520名,捐资费则取2万到4万的平均数3万元,那么将有1500万元左右的捐资费。
    
    这些费用是交给谁的?由谁处置?用途是什么?
    
    一位不肯透露名字的老师语焉不详地告诉记者:“如果可以选择,相信没有学校希望自己学校都是捐资生,这钱又不是给我们学校的,而是给乐清教育基金会的。要选择,大家都会选成绩好的尖子生,进来的学生成绩低,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成绩……”
    
    于是,由应校长之死,牵出了之后隐藏的一个个谜团:为什么一所公立学校,它的自费学生占到了 80%?自费生需要达到什么要求才会被学校录取?分数线到底是多少?学校制定这个分数线的依据是什么?是否钱多的可以上,同样分数,没有钱的就被挡在了校门外?按照大致计算,今年的捐资费有上千万,那么往年和今年的捐资费都交给了谁?由谁来处置?最后这笔钱用在了哪里?乐清教育基金会又是一个怎样的机构?
     采访遭拒
    
    教育局、宣传部互相推诿
    
    记者求证两天没一个人出来说话
    
    上述疑惑,无法解答。只能去乐清教育局求证,而连跑两天教育局,却依然没能得到答案。
    
    7月7日,在教育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情况他们不了解,对于三中的自费生情况,他更不清楚。在招生办,记者被告知,这应该由普教科负责。记者连跑了两个普教科办公室,第一个办公室工作人员说不清楚,第二个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要找第三个办公室的科长了解。“应该有政策,但这个要科长来说。不过科长不在,科长下乡去了。你明天再来吧,不过我不保证他明天肯定在。”工作人员不肯将联系电话告知,但最终答应跟科长联系,将记者采访意图告知。不过在一通电话无应答后,他抱歉地说,没人接,不能给记者对方电话。他指引记者去找副局长。
    
    在副局长办公室,副局长连明告诉记者,他不分管普教科这块,这块由另一个副局长叶建新负责。记者找到叶建新办公室,但很无奈,虽然门口的牌子表示,该局长“在岗”,但记者敲门许久,也没能敲开这位副局长的门。
    
    7月8日,下午1点半,记者再次来到教育局,普教科的三个办公室均无人。之前一天,据说下乡的普教科科长办公室门口的牌子,去向从“下乡”变成了“年休”,分管普教科的副局长叶建新办公室,依然门窗紧闭。下午2点40分,普教科科长的办公室门终于打开,但办公人员表示他并不是门口门牌上所写的张姓工作人员,但对记者询问是不是科长,并没有否认。他向记者表示,他3点要开会,不能接受记者采访。但随后告诉记者,接受采访要经过宣传部的同意,即便是关于招生上的政策方面,也要宣传部的同意。在记者的要求下,他将自己的办公室号码告诉了记者,但拒绝透露私人电话。
    
    下午3点半,记者来到乐清市委宣传部,在告知来意后,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他支持记者的工作。但他们不能要求教育局接受采访,建议记者找教育局办公室,由办公室出面,协调采访工作。
    
    从乐清市委宣传部出来,记者拨打了普教科的电话,可是工作人员亲口说出的号码,在手机里传出的声音是:此号码为空号。
    
    记者手记
    
    不愿接受采访的背后是什么?
    
    应校长死了,用一种决绝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他的死因,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压力。我们曾经试着去剖析压力的来源,但却明显感觉到了相关部门的阻力。
    
    为什么一所公办高中的捐资生数量竟然远远大于公费生?捐资生出的这些钱流向了哪里?理该公平享有的教育资源,为什么设置了那么高的金钱门槛?
    
    学校想必是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相关政策的,我们只是想了解这些已经成文的规定而已。从乐清市教育局到乐清市宣传部,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明情况。难道,这背后,真的有不可公之于众的原因吗?
    
    4000多万捐资费流向何处?
    
    人民教育基金会出具捐资生收费发票工作人员说,捐资费都是自愿
    
    一位校长之死,牵出了教育招生背后的若干乱象。一个学校为何招收的捐资生达到总招收人数的 80%?乐清市第三中学到底姓“公”还是姓“私”?按乐清市教育局出具的数字,今年乐清市高中招生的捐资生(择校生)人数超过1400人,按每人3万元计,光捐资费用一项就超过4000多万元。这笔钱流向何处,又用在哪里?带着疑问,记者再次走进乐清市教育局。
     一个公办学校,为何捐资生达到80%?这是在乐清三中校长应泽平自杀背后,最大的疑惑之一。乐清市教育局普教科陈科长解释说:“因为三中是国有民办高中。”
    
    乐清三中到底是公办还是国有民办?
    
    国有民办?这是一个让记者感觉诧异的回答,因为在之前的采访中,包括宣传部的工作人员都认同乐清第三中学是一所公办中学,但为什么突然变成国有民办学校?
    
    “关于三中的性质,这个从前应该有文件的,不过我这里没有。但是,我们的公办学校在普通高中的择校生比例都是有规定的,如果是公办学校,不可能有这么多捐资生。”陈科长调出两份文件,其中一份是温州市教育局、温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温州市财政局联合发出的《关于规范普通高中择校生比例管理的通知》,在这份2004年的温教计〔2004〕37号文件中提到,“各校招收择校生人数不得超过当年招生新生总人数20%比例”,同时,“为落实省政府‘盘活存量资产,利用银行贷款,加快学校建设’的要求,各地各校可适当放宽学校利用银行贷款迁建、扩建学校招收择校生的比例。迁建、扩建竣工后新增的招生人数为增量,其比例可适当提高,但最高不得超过新增招生人数的40%,收取的择校费应主要用于归还贷款。”在这份文件中,并没有列出招生不得超过20%的学校名单,在不得超过40%的学校名单中,有乐清中学和乐清白象中学的名字。
    
    在陈科长出具的另一份《2009年乐清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及分类》的表格中,记者看到乐清中学和白象中学的择校生比例均低于40%,大荆中学、雁荡中学、芙蓉中学、虹桥中学、乐清二中、柳市中学等,择校生比例都为20%。乐清三中的择校生一栏为空白。“学校原本的招生计划上写的是择校生520名,但实际上择校生的招生是470名,公费生是130名。”陈科长解释。
    
    如果是民办高中,又为什么会有公费生?“因为三中是省三级重点,为了留住人才,所以有130人的名额。”陈科长说。
    
    那么乐清三中到底是公办还是国有民办?在乐清市第三中学的官方网站上,有如下介绍:“乐清市第三中学是经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98年9月创办的市属公立普通高级中学”。
    
    先到先得,这样的招生公平吗?
    
    “捐资生的人数我们有限定,但是分数没有限定,都是由学校自己定的。我们只限定一个最低分数线(今年是490分)。学校按自己实际情况,划定捐资生分数,然后交给我们审核后,就可以公布。”对于三中6月23日下午那件因多发表格而引起场面失控的事,陈科长表示,是因为应校长太想招到好学生。
    
    “我们之前开会要求在6月24日开始进行捐资生的招生,但三中提前了一个下午。而且他们的分数线设定为555分,定得比较低(其他学校的捐资生分数线在590左右)所以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不过作为应校长曾经的同事,我很理解他,他是个好人,他是想提前‘抢’到好学生。”
    
    因为那场混乱,造成数百名学生申请了而未能入学,陈科长也表示遗憾:“注册成功要先填表格,然后审核,审核好,交完钱,才能确定为该校捐资生。但是如果没有通过审核;或者审核好,没有交钱;又或者分数比别人高,但别人交好钱,名额已经满了,那么就不算是进入学校了。”
    
    “也就是说,在分数线范围内的,未必是分数高的更有优势,而是看谁先审核通过并且交了钱,谁才有资格读这所学校?”
    
    “是的,公费生是按分数从高往低,而自费生是在划定的分数范围内,谁先做出选择,谁就先有机会。”
    
    “这样会不会不公平?”
     “就好像上公交车,大家都是买票的,但是谁先上,谁就有机会坐位置,就是这样。”
    
    “那么对于那些贫困生来说,是不是在同等条件下,就丧失了读书的权利?”
    
    “这个,我们会在助学贷款这一块上进行帮助。”
    
    对于三中因多发表格导致210名学生成为名额外的捐资生,陈科长表示,他们已经做了妥善安排。“有50名愿意分流的,我们安排到鹤阳中学去,另外160名学生,还是希望在三中读,我们跟他们协调过,学校只能容纳600人住宿,如果他们要在学校读,就不能解决住宿,他们还是表示留在三中。”陈科长的解释,确定了三中今年的捐资生一共有计划中的470名外加160名不肯分流的考生,有630名。
    
    4000多万捐资费流向了哪里?
    
    根据教育局提供的《2009年乐清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及分类》的表格中,除了育才、兴乐、精益等8所学校的捐资生按实际情况自定并且要上报普教科审核外,其他学校均有捐资生名额,记者粗算了一下,有统计的捐资生名额为1462人,他们的收费标准又是多少呢?陈科长表示,教育局有规定,不得超过3万元,三中童副校长也表示,他们的捐资生费用为3万元左右。那么今年乐清高中新生的捐资费就有4000 万以上。这些钱流向何处?又用在哪里?
    
    陈科长表示,这笔钱都直接交给乐清市人民教育基金会,由该基金会统一划拨。乐清第三中学的童副校长也证实了捐资费的去向。“我们的捐资费都直接给教育基金会,给家长的发票也是由教育基金会出具的。”至于这笔钱之后的流向,童副校长表示:“我们的捐资费之后有78%通过财政专户划拨回学校,用于学校的建设等方面。我们学校在最近几年,由于发展,欠了银行很多贷款。”
    
    在乐清市教育局的计划财务科,记者找到了分管教育基金会的胡科长,想了解更多详细情况。但他表示,由于刚刚接手,所以并不了解,也没有教育基金会的章程,建议记者直接去教育基金会办公室。
    
    在教育局办公楼对面的教育基金会办公室,记者从下午2点半等到4点半,两个办公室均没有人在。晚上6点半,记者接到基金会办公室一位叶小姐的电话,叶小姐在电话中表示,乐清市所有学校的捐资费都交给教育基金会,并由基金会统一划拨。她说这个捐资费都是自愿捐款的。记者追问,是不是考生家长不愿意给人民教育基金会捐款,考生也是可以被招录的?她停了一下,说自己是会计,这个就不知道了
    
    这个人民教育基金会是什么性质?怎么有资格收受学生的捐资款?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713/136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