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高级五毛吴法天现世报老宅被强拆还挨咒

作者:


● 大陆网友恶搞中共言论打手的图片:金正日和中国四个高级五毛。四位着北韩军装者左起:北大毛派教授孔庆东,政法大学副教授吴法天,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和毛派时事评论员司马南。(网上图片) 

高级五毛吴法天现世报老宅被强拆还挨咒

  网民叫吴法天的中国政法界大学副教授吴丹红被网民称为高级五毛,因为他以辟谣的名义专门帮中共说话,并骂遍所有敢于质疑中共权威的异议人士,如骂法学教授贺卫方是美国使馆的线人,艾未未被当局迫害追缴天文数字的税款,网民发起借款运动,他立即指艾未未涉嫌非法集资罪,最高可判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惹怒众人。音乐人健崔宣布要痛打他一顿。

  律师何辉新说,「我真想活剥了吴丹红(吴法天)这个没底线的杂种的皮。打着政法大学副教授的幌子,曲解法律,随意编造法律构陷公民!人世间最下作的事莫过如此!丢尽了读书人的脸面!」

  但想不到这位专替政府说话的高级五毛自己的利益也受到执政者的侵犯。十月二十九日他在新浪微博上诉苦说,「回老家的震惊之二,是我祖宅因旧村改造被拆了。我拿出档案馆复印的一九五一年土改时发的土地房屋所有权证,土管局说九十年代办过新房产证,我家没办,老宅后来被收回村里为集体所有,只是登记的产权未转移。我要求依六十年前证上的面积确权,被告知拆迁前未重新丈量,所以无法确权。这是赤裸裸的掠夺私产啊!」  

  对于吴法天诉苦自家祖宅被强拆,很多网友幸灾乐祸。知名文化人胡紫微在微博上发表评论说:「想想博主平日那些为强权暴政鼓掌的言论,确实有点现世报应的喜感。但强权之下安有完卵,就连强权的当政者和帮闲者也无以幸免,又感彻骨寒意。」吴法天公开演讲,也被一些青年人到场质疑他助纣为虐。

  另一位被称为左派领军人物的高级五毛司马南攻击艾未未是美国走狗,造谣说陈光诚得到境外势力几百万元财富,买有两座别墅,同样也引起网友的公愤。一位女孩专程从深圳飞到北京去砸司马南的演讲场子。十一月十九日他在政治学院演讲,亦遭到现场大学生尖锐质疑其官方立场,司马南恼羞成怒,竟喝叫提问者「闭嘴」。

中国富豪无安全感用脚投票逃离中国

  以每年发表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著称的胡润研究所和中国银行最近的联合调查《二○一一年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公布后,引起社会很大震动。该调查发现,大陆近一半的富豪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没有安全感,考虑逃离中国。受调查的九百八十位富豪已有百分之十四移民或正在移民,百分之四十六正在考虑移民。其中将近百分之三十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向海外投资移民。移民原因,除教育、资产安全和退休,还包括中国缺少足够的法律框架、法律灰色区域太多,投资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和税收上涨,部份人财富为非法所得,贫富差距让富人不安(即仇富现象)等。

  接受调查的富豪平均年龄四十二岁,资产六千万元以上。观察者说,「三十年来向资本主义的不平衡跳跃创造出成百上千的超级富豪,却留下一系列问题,包括腐败、污染、食品安全和摇摇欲坠的医疗体系。报告援引一位富豪的话说:获得外国护照就像拿到了保险单。」

  胡润研究院还说,中国有九十六万名千万富豪,其中半数在北京、广东以及上海。今年千万富豪人数比去年增加了一成,当中有六万人是亿万富豪。北京有十七万名千万富豪和一万名亿万富豪,是全中国富豪人数最多的地方。广东则以十五点七万名千万富豪和九千名亿万富豪居次、上海富豪人数分别为千万富豪十三点二万名、亿万富豪七千八百人,名列第三。

  胡润报告称,中国富豪视美国是投资移民首选,占总数的四成二,香港其次,占三成八,随后是​​加拿大和新加坡。美国移民局称二○一○年中国大陆的投资移民申请为全球第一,占百分之四十一。

  这份调查公布后,据悉已引起中共高层不安,官方媒体指责这些富豪是在「挟财富而令政府」,「政府一定要查清其财富来源」。

作家梁晓声称如果倒退回文革他要自杀

   在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唱红打黑掀起文革妖风后,很多文革时的过来人都担心中国倒退回那个可怕的年代,以写文革时知青生活而出名的作家梁晓声公开声称,若真有这样一天,他将离开中国或者选择自杀。据报导在搜狐的一个读书会上,作为嘉宾的梁晓声说,「我们都曾记得,八十年代初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把一尊神像从神坛上请了下来,结束了一个神化的时代。现在我感觉到又有一种思潮,似乎要重新把这尊神送回到原来的神坛上。如果十年之后的中国真的再回到当初那个样子的话,那我要么移民,要么自杀。」

  对极左毛派充满愤怒的梁晓声甚至在文章中声称,如果他的学生卷入今天的极左思潮,他将结束师生关系。如果是朋友,断绝友谊,如果是同事,老死不相往来,如果是爱人,将收回他之所爱。

  梁晓声是著名知青作​​家。现在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任教。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开放杂志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1/1216/229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