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人民日报社长披露薄熙来事件系列社论刊发始末

来源:人民网

[ 人民网传媒频道]:2012年4月26日14:30,“人民日报校园行——复旦大学之行”将正式启动。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副总编辑谢国明将率人民日报社著名编辑记者走进复旦大学,与复旦学子现场交流对话,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届时人民网将对整个活动进行现场视频、图文直播。敬请关注![13:18]
    
    [主持人 赵婀娜]: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14:36]
    
    [主持人 赵婀娜]:今天,人民日报校园行系列活动迎来了意义非凡的一场,因为今天我们人民日报走进了复旦大学,走进了这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14:36]
    
    [主持人 赵婀娜]:“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今天,我们将有机会通过几个小时的交流,细致感受到专属于复旦的同学们“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内在气质。而且,在今天的活动中,人民日报还会与复旦大学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双方将会在各自领域创建世界一流的征程当中互相帮助、互相扶持。[14:39]
    
    [主持人 赵婀娜]:作为人民日报一名普通的年轻记者,能够有幸担任本次活动的司仪,我也感到非常荣幸。接下来请允许我为大家隆重介绍出席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和来宾。[14:39]
    
    [主持人 赵婀娜]:上海市委和复旦大学方面的领导有: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童兵。[14:41]
    
    [主持人 赵婀娜]:人民日报社方面的领导和嘉宾有: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唐宁;人民日报社对外交流合作部主任赵嘉鸣;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社长刘建林;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玒;人民日报社数字传播办公室主任余继军;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吴焰;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经济周刊主编田俊荣;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14:42]
    
    [主持人 赵婀娜]:要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举办至今,两年多的时间,我们足迹遍布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著名高校,但要告诉大家的是,今天来到复旦大学的阵容是空前的,可谓精英荟萃。他们中有人民日报这份中国第一大报的领航者,也有目前活跃在人民日报各个战线上面的砥柱和中坚。[14:43]
    
    [主持人 赵婀娜]:我想,之所以派出这么强大的阵容,凸显了我们人民日报社的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对复旦大学师生的尊重,此时此刻,是不是也请复旦大学的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热情,再一次将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今天到场的杨振武部长以及人民日报社的全体同仁!![14:44]
    
    [主持人 赵婀娜]:好,感谢同学们的热情!在稍后的活动中,我们尊敬的张研农社长也会和目前活跃在人民日报精英们一道,和同学们分享一个个重大新闻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14:45]
    
    [主持人 赵婀娜]:我们知道大学是精英的沃土,今天的莘莘学子将会成长为明天的国家栋梁。60年甲子轮回,今年人民日报已经创刊64载了,在这64年的风雨征程当中,人民日报人始终在关注和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今天的年轻人在思考着什么,在关注着什么。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贴近青年就是贴近生活,贴近未来才能把握明天。这也是今天我们来到复旦大学,来到同学们身边的主要目的。[14:46]
    
    [主持人 赵婀娜]:另外,提醒各位同学的是,本次活动是通过人民网和人民微博现场直播的,同学们通过人民微博说出你对本次活动的感受,也可以发来你关心的有关人民日报的问题,在互动环节当中也会请我的领导和同事们选择其中的一些问题来给同学们做出解答。[14:47]
    
    [主持人 赵婀娜]:好,首先,让我们掌声请出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为活动致辞。有请朱书记![14:47]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朱之文]:尊敬的张研农社长、杨振武部长、谢国明副总编辑;尊敬的人民日报社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人民日报社与复旦大学全面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和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14:48]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朱之文]: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复旦大学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各位校友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校事业发展的人民日报社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表示衷心的感谢![14:49]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朱之文]:人民日报社是党中央的机关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一家拥有现代全媒体传播手段的大型综合性新闻传播机构,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创刊64年来,人民日报坚持正确办报方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复旦大学,是一所有着107年悠久历史,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知名高等学府,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队。复旦大学与人民日报社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决策咨询、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我们双方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面,决定签署全面合作协议,这对双方来讲,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全面、深入、长期的合作,努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为提升党报的影响力服务,为建设一流大学服务。[14:49]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朱之文]:今后,我校将围绕落实全面合作协议,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4:50]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朱之文]:一是坚强决策咨询,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对复旦大学来讲,人民日报是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重要战略通道和平台。我们要围绕着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依托人民日报这一重要通道将更多的专家、学者研究成果转化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咨询报告。在解决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提出复旦的建议,做出复旦的贡献,发挥大学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我们要鼓励更多的专家学者撰写适合大众阅读的文章,用浅显易懂、生动精辟的语言来阐述理论问题,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依托人民日报这一重要平台,推动理论的普及,弘扬主旋律和主流价值观,发挥大学在服务国家、引领社会、引导舆论、服务人民中的作用。我们还要鼓励专家学者发挥海内外联系广泛、了解多元文化的优势,依托人民日报这一国际性媒体,用外部世界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发出中国的声音、展示中国的形象,为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中华思想文化在海外传播做出我们的贡献。[14:51]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朱之文]:二是立足改革创新,提高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质量。复旦大学新闻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为党和国家新闻传播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今天来到这里的就有很多优秀的校友。更加开放的环境对新闻宣传报道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报道、深度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复合党的新闻宣传事业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是高校新闻院系面临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深化与人民日报社的全面合作,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开设专业选修课,开展联合培养,聘请兼职教师等手段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新闻实践能力的锻炼,加强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积极构建新形势下的新闻宣传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质量。[14:51]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朱之文]:三是坚持开放办学,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发展。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学术理论、推动学术研究理论和方法创新,我们要充分发挥大学和党报各自的优势,落实人民日报自身编辑学术驻校制度,鼓励他们到我校开展客座研究。建议联合攻关的合作研究机制,围绕新形势下的传播与国家治理问题,在新媒体研究、舆论监测分析、舆论引导与社会管理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我们还要发挥学科优势,认真研究党报的办报规律,研究新闻传媒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努力为进一步办好党报提供智力支撑。我们要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引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14:52]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朱之文]:老师们、同学们!人民日报是党和国家的喉舌,代表主流的声音,体现主流的舆论导向,是无可替代的思想教育资源。我们要在校园和广大师生中进一步宣传和推广人民日报,扩大人民日报的影响力,要充分发挥人民日报的育人功能,让主流的声音进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党建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充分用好人民日报的数据库、资料库,服务于学科教授、服务于教学研究、服务于党的理论创新。[14:52]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朱之文]:我们相信,今天签订的协议将为人民日报社与复旦大学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天的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将为双方交流翻开新的一页。让我们共同期待双方的合作结出美好的硕果,共同期待双方的发展迎来更好美好的明天。[14:52]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朱之文]:最后,祝愿各位嘉宾在复旦度过愉快的时光。谢谢大家![14:52]
    
    [主持人 赵婀娜]:谢谢朱之文书记对人民日报的肯定以及对双方合作前景的美好祝愿。[14:53]
    
    [主持人 赵婀娜]:接下来请允许我为大家请出一位特殊的来宾,之所以说他是身份特殊,那是因为从复旦大学的角度来讲他应该算是东道主,从人民日报这个角度来讲,人民日报是他为之奋斗和奉献了30多年的地方,他对人民日报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他就是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掌声有请![14:54]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杨振武]:尊敬的张研农社长、朱之文书记、杨玉良校长,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四月的上海,莺歌燕舞,草长莺飞,人民日报社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与我们复旦大学的广大师生欢聚一堂,隆重举行人民日报校园行进复旦大学之行的活动。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共上海市委,代表上海市委宣传部,对人民日报社一直以来,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人民日报与复旦大学开启全面合作表示热烈的祝贺![15:04]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杨振武]: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是代表中国主流声音最具权威性的重要媒体,其高素质的采编团队,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反映及时、报道权威,在众声喧哗的媒体时代构建起了现代传播体系和舆论引导的新格局。而此次走进高校、走进年轻读者,开展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更是人民日报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一办报理念的具体举措。[15:06]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杨振武]:今天,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和有着“江南第一学府”美誉的复旦大学建立长效机制,深化交流合作,我相信,未来在党的理论创新、国家决策服务、文化发展繁荣、社会建设管理、新闻学术研讨等重大课题上,人民日报多了一个学术基地,复旦大学多了一个高层次舆论平台。这种强强携手,必定会发挥出强大的综合效应。[15:07]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杨振武]:去年五月,在复旦的3108教室我参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务委员会,主讲了“望道讲堂”第一讲,就“媒体的社会责任与记者的职业素养”与师生做交流。当时,我引用了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活动上的讲话。总书记说,“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人民日报选择青年学生的眼光敏锐、意义重大,复旦大学加强与党报合作的前景广阔,值得期待。[15:13]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杨振武]:衷心祝愿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衷心祝愿人民日报社和复旦大学的合作取得丰硕的成果,也期待着双方共同努力,为服务国家战略、为引领社会舆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谢谢大家![15:14]
    
    [主持人 赵婀娜]:非常感谢杨部长,正如杨部长所说,今天开始人民日报多了一个学术基地,复旦大学多了一个高层次的舆论平台。谢谢杨部长的鼓励和肯定![15:14]
    
    [主持人 赵婀娜]:接下来,就是我们见证复旦大学与人民日报社缔结友谊的环节。我们请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代表双方互赠纪念品。我想,从这一刻开始,同样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复旦大学和人民日报社,双方的友谊将就此缔结。[15:16]
    
    [主持人 赵婀娜]:谢国明副总编辑代表人民日报社送给复旦大学的礼物非常珍贵,人民日报有关复旦大学报道的版面的精选,我们从若干期人民日报对复旦大学的报道中精选出了10个版面集结成册,这是历史的见证。[15:28]
    
    [主持人 赵婀娜]:复旦大学回赠人民日报社的礼物,也是弥足珍贵。是一面纪念锡盘,盘上镌刻着复旦的历史和著名建筑物,盘底镌刻复旦的校徽、校训。这是复旦最高规制的纪念名盘,用于赠送最珍贵的客人。[15:28]
    
    [主持人 赵婀娜]:好,谢谢朱书记。请谢总留步。[15:29]
    
    [主持人 赵婀娜]:接下来有请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请杨校长和谢国明副总编辑代表复旦大学和人民日报社签署合作协议。[15:31]
    
    [主持人 赵婀娜]:根据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密切联系,开展包括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将与人民日报社联合开设《人民日报研究》专业选修课,人民日报社将在复旦大学恢复人民日报奖学金等合作内容。[15:33]
    
    [主持人 赵婀娜]:好,让我们共同祝愿,在未来,人民日报社和复旦大学进一步互通有无,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也让我们共同期待,双方的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15:33]
    
    [主持人 赵婀娜]:接下来,请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颁发兼职教授聘书。[15:34]
    
    [主持人 赵婀娜]:要祝贺谢国明副总编辑,谢谢二位。特别要说明的是,谢国明副总编辑就是从这里,复旦大学走出去,走进人民日报,成为了一名名编辑、名记者,是不是请同学们将你们的掌声和祝福送给你们的校友和前辈!当然,我们也要祝贺谢国明副总编辑,能够反哺母校,为母校的发展尽一份力。[15:35]
    
    [主持人 赵婀娜]:接下来就进入咱们今天主题活动最重要的环节!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有请出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做主旨演讲,题目是《人民日报的历史担当与创新追求》。[15:37]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尊敬的朱之文书记、杨玉良校长,各位老师、同学们:[15:40]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很高兴来到复旦大学与大家交流。实际上,人民日报与复旦大学,深交已久。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时,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评论员文章祝贺,题目是《勇担历史重任,服务民族振兴》,这是对复旦贡献的中肯评价。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感到了强烈的共鸣,因为在对国家、对民族的使命感上,在各自领域所做的贡献方面,人民日报与复旦大学,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历史担当。[15:40]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今天上午我参观了复旦大学,更加深了这种认识。同时对我个人来说,我也后悔来的晚了一些。在复旦的校史馆上,让我写两句话,我说“复旦与人民日报社相遇贵相知”。[15:42]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除了这种精神气质上的相通,人民日报与复旦,还有着更深的渊源。大家看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人民日报”这四个字。这是人民日报老记者何燕凌在华北根据地请薄一波同志向毛主席讨来的。毛主席一共写了十六个字,也是何燕凌从中选出四字描摹下来,制成报头,沿用至今。何燕凌就是我们复旦新闻系1946届的毕业生,今年已经80多岁了,今年或许也会回复旦新闻学院参加“人民日报研究”系列讲座,我们可以听到更多的故事。[15:43]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建83年,桃李遍及中国新闻界。仅是人民日报领导层,就有过复旦毕业的余焕春、周瑞金、李仁臣、徐如俊、詹国枢,也包括今天在座的谢国明,他现在可是人民日报编委会中的“壮劳力”。我们这次校园行队伍中的唐宁、李泓冰、吴焰等几名“大将”,以及祝华新、田俊荣等业务骨干,都是从复旦培养的。他们带着“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复旦校风,为人民日报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离开复旦高材生,人民日报的队伍就不够雄壮,人民日报的风貌就有所损失。[15:43]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历程中,作为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一代代复旦人以创新智慧和改革勇气让革命与学术的火种薪火相传,对国家和民族的进步贡献卓著。在人民日报北大校园行时,我曾向大家说过一番心里话,作为一个现在还是人民日报的“头”,一年后将成为人民日报退休的“老头”,在这里,也想送给复旦的同学们几句话:你们是未来中国的领导者,将成为中国的社会栋梁,或成为管理中国人的中国人,如果你们都不了解人民日报,那我们就对不起人民日报的前辈,也对不起人民日报的未来。所以今天来,就是想向大家介绍一些人民日报的情况,人民日报的变化和对未来的想法。希望同学们走近人民日报、认识人民日报、了解人民日报。下面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15:44]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一、人民日报的历史担当:见证历史发展,推动时代进步[15:45]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我们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是在宽松、多元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网络恐怕是你们的生存方式,你们不太看报,看报恐怕也不看人民日报。因为你们对人民日报可能有一种印象,就是它很刻板。几年前,我们报社一个年轻编辑在网络论坛发帖征集报道线索,结果却被很多网友跟帖嘲笑、挖苦,让他“很受伤”。当然,没能让年轻读者了解人民日报,这是我们的失职。然而,如果这种习惯性的不屑,是因为不看、不了解,是否也是一种人云亦云的跟风心态呢?我觉得作为未来中国的栋梁和精英分子,同学们不能不知道人民日报到底是一张怎样的报纸,办人民日报的,又是怎样的一群人。[15:45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近期发生在我们金台园中的几件事。从这几件事中,大家也许可以初步了解一下人民日报。[15:45]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近期最受关注的新闻,莫过于薄熙来事件了。在这一事件的宣传报道中,人民日报,尤其是人民日报的评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翻开4月11日各地的报纸,不管是党报还是都市报,几乎都在头版转发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接下来的两篇评论员文章《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也同样影响巨大。[15:46]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这三篇评论,是我们评论部主任带着两个“80后”年轻人,在2天之内拿出的。三篇评论员文章之外,我们还在头版的言论栏目“今日谈”中,连续刊发了8篇相关评论。如果说播发消息只是信息通报,那么这些评论,就是确定基调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统一全党全国思想认识、安定民心稳定大局的作用。这些报道和文章,既及时公开事态,又适时发表观点,显示了强大的舆论引导能力,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新闻价值和现实针对性,应该能写进政治史、新闻史。[15:50]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人民日报在这一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很好地证明了,人民日报仍然是我国主流舆论的首席代表。她从来就不是一份普通的报纸,而是如中央领导同志所强调的,“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翻看一下人民日报64年的历史,可以说在中国,从没有一张报纸像人民日报这样与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与主流意识形态如此密切相关,从没有一张报纸像人民日报这样与党和国家的荣辱沉浮如此紧密相连。[15:52]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要介绍的第二件事,是一个好消息。明天,在浦东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人民网将要鸣锣上市。4月17日,我们进行了上市前的路演,今天我们校园行队伍中的人民网总裁廖玒是路演主角。经过路演形成的发行价大大超过我们的预计和预期。没想到在当前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对人民网却申购踊跃,效果很好。后来按规则定在20—22.5元,为了让利于民,最终人民网取了下限。几天前,网上申购的中签率仅1.5%,也就是说,平均申购每200股只能买到3股,这是少有的低获配率,也可见对人民网的认可。[15:54]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路演大获成功,廖玒自然功不可没,他讲得好,也干得好,人民网这些年确实发展迅速,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报网融合”趋势之下,人民日报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大众化借助网络平台凝聚成可观的“文化价值”,这才会有资本市场的青睐。[15:55]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在得到网民的认同之后,又得到股民的认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民日报没有自娱自乐、孤芳自赏,更不是无人喝彩、陷入边缘。这些年,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挑战,以人民日报、人民网为代表的人民日报媒体方阵最关切的问题就是,如何积极融入时代洪流,完成应当承担的使命?我们深知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始终与时俱进,才能实现价值、起到作用、受到尊重。[15:55]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大家看看这些人民日报的版面、报道、评论,是不是会觉得,这是一份跟你们想象或许不太一样的人民日报?[15:58]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要介绍的第三件事,是我们报社的一次外事活动。4月13日下午,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一行9人,来到人民日报社访问。这是“9•11”事件后,美国驻华大使首次访问中国新闻单位。他在人民网强国论坛跟网民进行了交流互动,还与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进行了座谈交流。他在人民网的时候,直接跟我们人民网的工作人员对话,在和人民日报的青年编辑记者交流时,全部都是用的英文。最后访问后,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切身感受到人民日报社员工的热情和活力,人民日报社从社长到普通编辑记者的开放和自信,让美国使馆的官员深受触动”。[16:00]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骆家辉来人民日报,也有点小曲折。刚开始,美使馆第一次与我们的对外部联系时,说的是请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央电视的主要领导到大使馆去,参加骆家辉的宴请并进行采访。经过我们与美使馆新闻官的多次交涉,骆家辉最终决定把人民日报社作为其上任后首个正式拜访的中国媒体。[16:04]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骆家辉的来访,实际上也只是我们每年大大小小外事活动中的一场。但这也让人想到国外政要评价人民日报的一句话:“你可以喜欢它,可以不喜欢它,可以赞成它,可以不赞成它,但你必须重视它,研究它”。人民日报是中国的第一大报,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影响力考量确定的世界十大报纸之一。在很多驻华使馆,人民日报订阅量很高。有的国外新闻机构驻华记者,要雇专人给他读人民日报。国外的许多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都以人民日报为观察和研究中国问题的文本和参照。可以说,在全球化的时代,人民日报是世界“打量”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16:05]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近期发生在我们报社的这三件事,也许能帮助同学们对人民日报有个感性认知,从几个侧面,理解它的政治使命、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我们的报纸,每天24个版,相对中国高歌猛进的发展,或许还有点单薄。但是,如果把这张报纸放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看,的确是“六十年风云一纸书”。这张报纸上,有开国大典、抗美援朝,有改革开放、南方讲话,有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几代人的努力,几十年的坚守,这张报纸展示和揭示的,是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道路,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艰辛探索,是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16:06]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见证历史发展、推动时代进步,60多年来,这是每一个有勇气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民日报人的心声。
    
    [16:06][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二、人民日报的创新追求:从单一到复合,从宣传到传播[16:06]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注。这让我们欣慰,这说明人民日报媒体形象的影响和提升,但也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压力:如何更好地回应和解读民意,更好地承担起“舆论航标”的功能?[16:07]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最近,报社国际部一位年轻编辑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分析了我们一篇国际评论的网络反响。她发现,在环球网的全文转载下,77%的读者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而新浪微博一个知名账户以140字将该文编辑转载,打乱了说理逻辑,没有纳入关键语句,网友的反映就截然不同,55.4%的持否定态度,跟帖半数是发泄不满,甚至有很多不理性、不文明的言论。这位年轻编辑提出,不能把微博这个阵地拱手他让,要主动出击,建立本报官方微博,推介优质作品。这份报告我让印成编委成员阅件,并开编委会专门进行讨论,会议决定在进行准备基础上推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16:07]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一个年轻编辑的建议,带来一次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握手,这也源于人民日报人在新媒体格局中强烈的“危机意识”。一次社内编辑记者培训,有一场讨论同样对我们触动很大。也是一位年轻编辑说,人民日报现在的发行量是280多万份,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多,但是相对而言仍较少。他举出了我们的“对手”:“微博女王”姚晨,粉丝1955万,这意味着,她每一次发言的受众,即便不算微博“转发”后的间接传播,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出近7倍。[16:07]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的确,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舆论生态,既要应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也要迎接新兴媒体的挑战;既要参与国内舆论格局的变革,又要参加国际信息传播的竞争。“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这是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对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出的要求。要完成党中央交给的任务,仅仅强调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和坚定性已远远不够,更需按照总书记要求:“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创新形式、方法和手段,靠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公信力来争取受众、凝聚人心、促进共识。[16:07]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对人民日报而言,我们工作的着力点,是要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建立现代传播体系。[16:08]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我们现在说人民日报,已经不仅是说每天24个版的这张报纸了。人民日报的内涵已经拓展,她是一个媒体方阵,包括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人民搜索,人民数字、环球时报、中国汽车报、中国能源报、健康时报、证券时报,还有新闻战线、人民论坛、文史参考等20多家社属报刊。人民日报这个媒体正在走向“全媒体”。[16:08]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新媒体是人民日报的新生力量。在传统媒体中,人民日报比较早就敏锐地意识到了互联网的挑战,并率先提出创新与应对之策,创下很多"第一"。1997年人民网创立,比搜狐、新浪还要早几个月;1999年5月人民网"强国论坛"开通,这是中文互动社区的序幕;2008年报社正式制定了报网融合战略,在多媒体环境中延伸党报的生命力;现在,人民网又将成为第一家上市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被称为"官网上市第一股"。既有大报,又有大网,这种格局目前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新媒体的运用,既是盘活人民日报的过程,更是激发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资源的过程。[16:08]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同时,我们也在搭建民间舆论平台,这就是备受瞩目的《环球时报》。现在,这份报纸的日发行量近200万份,还创办了英文版。它在解读中国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表达中国民众和政府的国际利益诉求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像在奥运火炬巴黎传递受阻的第二天,CNN的记者就曾在电视镜头前举着当日的《环球时报》,向世界介绍中国民间的反应。人民日报代表中国官方的声音,代表中国国家的立场;环球时报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民间的态度,二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担负着为国内读者解读世界、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任务。[16:08]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有三句名言,"透明度决定公信度,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今天这个时代,人民日报必须构筑自己的媒体阵营,在面对不同受众的对象化传播中,实现自己的传播效果,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官方声音与民间舆论呼应"。[16:08]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与构建传播新格局相对应的,是传播观念的变革和创新。[16:09]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听过年轻人的调侃,看半天微博,要看七天新闻联播才能治愈。这个调侃说明,中国目前确实存在着两个舆论场,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而忽略另一个,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都会有失偏颇。2008年,我们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组建时,就提出打通体制内和民间"两个舆论场",而打通这两个舆论场,传播观念的变革和创新,首当其冲。在这方面,人民日报近年来抓思想、抓深度的探索,最有代表性。[16:09]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抓思想的突破口,是评论。去年7月,人民日报以"本报评论部"署名,推出一组"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包括《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等,新浪微博转发10万多条,凤凰网转载其中一篇评论十几万网友参与评论,被很多地方党委列入中心组学习的材料。今年又推出"深化改革认识论系列",引来强烈反响。寻找"最大的公约数"、形成社会共识,赢得社会理解、共鸣,已成为人民日报评论引领主流舆论、疏导公众情绪的主要方式。[16:11]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批评人民日报不是一流而是二流报纸,因为它不谈理论不谈思想。我们感到如果不在为党立言上有强音,不出思想,不出观念,不出见解,就很难赢得人民日报作为党的言论机关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逐步形成了这样的评论发展格局。这是我们评论发展的路线图:1980年办的今日谈;1989年办的人民论坛;2005年办了人民时评;2010年办了观点版。还有一直以来有着比较强的影响力的任仲平文章、人民日报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何振华文章等等,还有国际评论、文艺评论等各部门各版面的评论专栏。[16:12]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这是以"党心和民意共鸣"为宗旨的"人民时评":24小时内的新闻热点,迅速梳理点评,以评论方式进行建设性的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体现主流媒体舆论导向的窗口栏目。在周老虎事件、网友被跨省追捕事件、石首群体性事件、徐武与被精神病现象、广东乌坎事件等舆论聚焦之际,都敢于直面回应,理性分析,展现了党报评论的追求。[16:12]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这是以“寻找最大公约数”为宗旨的“任仲平文章”。李长春同志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曾风趣地说,要见见“任仲平同志”,向“任仲平同志”问好,其实,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每一篇任仲平文章,都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的《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探析“现代化”这个公约数,建党90周年的《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抓住了“信念、信仰”这个关键词。上海世博会前后,我们发了三篇任仲平文章,这三篇文章,以你们的师姐,在座的李泓冰为首席的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同志是主要的作者。这些任仲平文章都是大型宣传报道中的点睛之笔、领衔之作,受到了中央领导和读者网友的好评。[16:13]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在抓深度方面,近年来人民日报也有不少名牌栏目、代表作品。[16:13][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几天前,美国尼尔森发布了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了正面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因此,有专家称,中国不少网民患上了所谓的“坏消息综合症”。[16:13]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一些网民热衷传播“坏消息”,和新闻传播特点有关,西方一直宣传“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坏消息因其“反常”,更容易成为新闻。而网民喜欢转发“坏消息”,市因为“坏消息”成了承载负面情绪的渠道。[16:13]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我们感到,为弱势群众张目,为社会良知呐喊,值得鼓励,但是,“偏好负面新闻”未必能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真相有时也会在“坏消息效应”中迷失,“习惯性的质疑”可能会伤害推动社会前行的正面力量。这种社会情绪下更需要主流媒体的作为和担当。[16:13]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由此,2011年1月,人民日报推出了一个“求证”栏目,以严谨翔实的记者调查,聚焦新闻事件,对一些不实传闻给予澄清。比如最近的《哪些国家提供了免费医疗》,关于这个报道当时人民日报发挥驻外记者的作用,从而澄清“全世界只有20多个国家没有实行免费医疗”的传言;再比如《“月薪万元缴税6600元”说法不准确》,则在个税调整关键时期,为百姓算了细账,指出传言中的常识性错误。这就是“求证”专栏。[16:14]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在碎阅读的时代,要给出更完整的信息;在浅阅读的时代,要给出更深刻的思想--这是人民日报这些年来新闻探索的心得。我们的理论部有“六个为什么”、有“任理轩”文章,专业部门有以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代表的大型综述和各类民生的政策评述,栏目有“人民观察”,在座的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是这个栏目的“总设计师”,带有探索性质的。还有“热点解读”“政策解读”等一系列深度报道专栏。有影响的深度报道这些年也越来越多,仅是同学们比较关心的教育、就业等话题,就有《五问中国教育》,《谁在逃离北上广》、《逃回北上广》等。[16:14]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同时,舆论监督报道也是人民日报的亮色。这是近年来人民日报的一系列舆论监督报道。有《不该发生的事故为何发生》,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追问"7·23"事故;《云南体育比赛为何乱象频出》独家披露体育比赛背后的利益驱动,直接促成了当地的专项整改……《人民日报》从来就不是“幸福报”、“赞歌报”,人民日报老社长范长江对报社同仁说过这样的话:“人民日报应当是目光四射、机动灵敏的思想斗争工具。对于任何错误倾向不加批评,就没有尽到人民日报的责任。”在这一点上,人民日报的同志没有失职。[16:14]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人民日报在传播理念和方式上的追求,也可以表述为两句话“在风云激荡中引领思想,在众声喧哗中回应民意”。我们相信,只要能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群众诉求、把握时代脉搏,就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推动时代前进。[16:14]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三、寄语与希望:发现我们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品格[16:15]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作为一座走过百年历史的名校,一张经历半个多世纪风雨的大报,复旦大学与人民日报一样,曾经沧海,过尽千帆,见证和推动了亿万中国人的梦想和奋起。我们知道,“复旦”的校名,选自《尚书》中的名句,寓意自强不息。今天来跟大家交流的最后一部分,想与同学们探讨一下:在我们的时代,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素养和职业素质?在今天办一份主流报纸,需要保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格?讲三点心得,与同学们共勉。[16:15]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1.面对众声喧哗,打造恒定的价值观。社会转型期,也是体制转型和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各种矛盾凸显期。在互联网上做个“愤青”相对容易,“愤青”的存在恐怕在现在也有一定的社会合理性,年轻人需要保持对社会不公正不合理现象的痛感和批评能力,但13亿中国人属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的新生代同时成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与党和政府一道,与全体公民一道,来改革和完善我们的体制机制,以脚踏实地的理想、持久稳定的价值,来推动国家民族的进步。[16:15]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2.面对急功近利,磨练沉稳的职业观。现代社会,需要宽广的知识结构,复合型的从业技能,职业化和专业化是职场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基石。面对急剧变化的舆论场,新闻工作者同样如此,需要坚强的党性人民性,也需要才气灵气。在人民日报的历史上,有很多名记者、名编辑、老报人。有的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记者,即使做领导了,还喜欢长年在基层奔波,以实践为课堂,拜人民为老师,视新闻为天职,这样的职业观,值得我们学习。[16:15]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3.面对浮躁偏激,塑造大气的世界观。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若想位居主流,就得做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国民心态的压舱石。这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应有的气度。我们追踪网络帖文,但不能做网络帖文的印刷版;我们关注网民意见,但同时要为网民提供专业判断。办报和做人做事一样,都需一份社会责任、社会关怀,都要有一种大家气象、大家风范。[16:15]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同学们,身处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将见证我们国家漫长艰辛的转型历程,也必将见证我们民族走向复兴的辉煌时刻。正像马克思所说的一样,最先朝气蓬勃投入新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无论今后你们从事什么工作、选择什么生活,都希望你们能够记住,中国需要那么一群人,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这个伟大的国家、这个伟大的时代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们相信,你们会把经天纬地的锦绣文章写在祖国大地,写在人民日报的字里行间。人民日报欢迎大家的到来![16:15]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谢谢大家![16:15]
    
    [主持人 赵婀娜]:在张研农社长如此精彩的演讲过后,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此时此刻我个人感到非常的苦恼,因为我很清楚,现在无论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接或者点评都显得非常的不够精彩,那么请允许我将刚才张研农社长在演讲当中的一段话再次大声朗读出来。[16:18]
    
    [主持人 赵婀娜]:同学们,无论今后你们从事什么工作、选择什么生活,都希望你们能记住中国需要那么一群人,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这个伟大的国家、这个伟大的时代紧紧连在一起。[16:18]
    
    [主持人 赵婀娜]:我想全体的复旦的同学们,如果你们愿意在未来生活当中承担起这份责任,那么就请你们将热烈掌声再次献给张研农社长,也献给你们自己。[16:19]
    
    [主持人 赵婀娜]:接下来的时间我想就留给同学们了。我注意到今天活动当中来了很多复旦新闻学院的同学们,在今天的活动当中也专门为大家设置了一个环节,这是一个互动的环节。人民日报社目前活跃在新闻采访最前沿的编辑和记者们,将和大家做一个真诚的交流和分享。[16:20]
    
    [主持人 赵婀娜]:接下来我们掌声有请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唐宁;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廖;人民日报社会评论部副主任吴焰;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经济周刊主编田俊荣。[16:22]
    
    [主持人 赵婀娜]:在开始之前,为了让同学们能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也为一会儿的提问更有针对性。我还是想再次隆重地为大家逐一介绍一下我的领导与同事。[16:22]
    
    [主持人 赵婀娜]:第一位是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高级编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最重要的是,198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6:23]
    
    [主持人 赵婀娜]:第二位是曹焕荣,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高级编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社长兼总编辑,上海市记协副主席,多次参与策划组织人民日报重大报道,多篇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16:24]
    
    [主持人 赵婀娜]:唐宁,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高级编辑,组织并参与了多次重大活动的内参报道,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重要的是,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16:24]
    
    [主持人 赵婀娜]:廖玒。明天,在浦东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即将鸣锣上市的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高级编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6:24]
    
    [主持人 赵婀娜]:吴焰,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参与多篇“任仲平”等重要言论写作,曾获中国新闻一等奖,1991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16:24]
    
    [主持人 赵婀娜]:李泓冰,人民日报这上海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撰写新闻评论数百篇,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称号。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6:25]
    
    [主持人 赵婀娜]:田俊荣,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经济周刊主编。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团委书记,曾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奖项。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16:25]
    
    [主持人 赵婀娜]:今天这个机会非常难得,我的同事们不仅有着扎实的新闻采写经验,而且有着丰富生动新闻工作经历,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你们的大师姐、大师兄,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着一颗愿意与你们真诚交流的心。此时此刻就请同学们来尽情提问,畅所欲言。如果你们有问题,请举手示意我们的工作人员。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你们了。[16:25]
    
    [学生]:谢谢主持人,我想问关于人民网的问题,希望廖玒老师回答。我是来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0级本科生。究竟是什么能让人民网先于新华网上市,而上市之后究竟是靠什么来回馈股民,所以说我想知道人民网为什么上市?[16:35]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 廖玒]:谢谢!刚刚提出的问题很好,2009年的时候中央决定重点新闻网站转体改制上市,当时确定了十家作为试点,包括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上海的东方网等,中央有三家,地方有七家。目前进展来看,人民网走得是在最前面的,原因很多,我觉得关键一点是人民网后面的,我们的靠山人民日报社。在一个场合我们社长张研农同志说,人民网能够明天在上海上市,三句话,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包括中央政策,包括中央的有关部委支持,比如说像中宣部、财政部、证监会等。第三个,人努力,人努力也包括报社方方面面的努力,包括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努力。[16:37]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 廖玒]:人民日报编委会对人民网,应该说举全社之力办好人民网、支持人民网。我们社长有一句话叫做人民网是人民日报的未来。这句话让我们感觉身上的担子非常重。经过我们的努力,在明天上午九点半,我们上市的锣声就要敲响,我相信我们应该会给大家一个惊喜。我们一共做了28场路演,在上海,上午两场,下午三场,有一对一,有一对多。什么概念呢?遇到特别有钱的,大基金,叫做一对一。一对小,对中等有钱的,三四家一块汇报。一般有钱的,二三百人在上海,我们一块汇报。包括在上海财经公关公司同志跟我讲,可能2011年以来没有出现过这么火爆的场面,200人的会场来了300人。整个应该说对人民网是肯定的。[16:38]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 廖玒]:我们本来是20到22.5元,但是我们报社领导,张社长,本着两句话,一句话叫做宁低勿高,让利于民。我们按照20元发行。差这个2.5元,对于人民网来说,这一次少募集资金1.8个亿,但是我们还是想着眼于长远,人民网应该带一个好头。[16:42][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 廖玒]:整个人民网发行,我说是两个第一,两个百里挑一。两个第一是,人民网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新闻网站,是中国媒体第一家整体上市的。两个百里挑一,我们网下申购,机构买股票是1.7%。网上,就是老百姓买我们股票的中签率是1.5%。100个人1.5个中。我们感觉其实不管机构还是股民,不仅仅是对人民网的一个肯定、一个信任,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对我们后面大股东人民日报的信任,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整个方向的一个信任。所以对于我们一个即将上市的公司来讲,担子也很重,压力也很大,希望大家多多支持。[16:46]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 廖玒]:谢谢大家![16:46]
    
    [主持人 赵婀娜]:谢谢廖玒总裁。[16:46]
    
    [学生]:我的问题是人民日报呈现女性形象变迁,以人民日报图片和文本为例,可以明显看出70年代之前人民日报所呈现的女性特征是男女都一样,一个很典型的特征,从服饰、劳动工具、身材都具有一个男性的特征。在70年代之后,人民日报所呈现的女性特征是年轻、貌美、好身材。人民日报作为一个重要的窗口,您是怎么看待这样的变迁的?我想请教李老师和吴老师。[16:48]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 李泓冰]:我可能没有特别理解你的意思,听上去就是跟人民日报的女性视角,或者版面上的一些美观、变化有关系的一个话题。我倒是想起我们张社长,昨天我们闲聊时想起一句话,人民日报有一位来宾讲过,看一个单位是不是有活力,就要看它的女性职工的比例。然后要看女性员工的表情、仪态。所以我想可能你看到人民日报的变迁既证明人民日报是一张有改革活力的报纸,也证明了人民日报的团队是非常有活力的团队。比如说我所供职的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大概女性占了60%到70%,而且现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女性的学生比例可能也高达80%左右了吧。我想这证明了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充满了曼妙、美好,充满了希望,我还给人民日报做一个广告,就是说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您参加人民日报的团队绝对不会失望,这是一个充满朝气、充满理想主义气质、也充满环境友好、生活幸福的这么一个团队。剩下的请吴老师补充。[16:50]
    
    [人民日报社会评论部副主任 吴焰]:其实这位同学就很美丽,当时进入学院的时候,我们当时女孩子绝对不是像今天在座这样一些,我的小师妹们,女同学们这么漂亮,我想时代在进步,我们女生为什么不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呢。而且刚才李老师说了,其实报社里面帅哥很多。因为80后、90后的帅哥正在进入人民日报社,希望90后你们的进入人民日报社,提升人民日报社的漂亮指数。[16:51]
    
    [学生]:我是来自复旦大学2010级本科新闻系的学生,我想问一下谢国明老师,您好,今天早上在《人民日报研究》当中提到人民日报现在要做的一个任务是打通两个舆论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只有受文化教育程度较高,但人数相对较小的受众层次才可以读到、甚至读懂人民日报。相对人数众多,受教育文化层次低的,读不懂。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做。第二个问题,人民日报如何做到您上午演讲时所说的,遵循新闻报道规律、建立符合现代新闻传播的体系。谢谢![16:55]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谢国明]:比如说刚才社长提到的,我们在报道的方式、言论的写作上面,都做了一些比较大的改进,当然根据这个同学的看法,我们还在做。所谓打通两个舆论场,我们想极力的影响管理中国的人,跟将要管理中国的人,就包括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这是我们的目标。[16:56]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谢国明]:人民日报跟党的命运、跟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找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我们依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接受了党的使命。我想我们能保证不犯错误、少犯错误。[16:58]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 曹焕荣]:两个舆论场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这些年来,人民日报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避免被边缘化、避免对另外一个舆论场影响的弱化。我们的努力在什么呢?就是说人民日报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新闻的产品,能够有针对性,能够有说服力,能够有贴近性。[16:59]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 曹焕荣]: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人民日报每开展一项重大的报道,我们事先研究整个舆论场是什么情况。比如说我们在去年的过年一过,人民日报研究建党90周年报道如何搞。一开始张研农社长走进来,就说大家先研究一下。建党70周年是什么情况,建党80周年的时候是什么情况,我们现在迎接党的90诞辰,我们面临的是什么情况。所以经过研究以后,领导就提出,人民日报建党90周年的报道一定要着眼于青年、着眼于未来,进一步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和党的亲密无间的关系。我们通过这种研究使我们的报道能够主动的跟整个舆论环境、舆论生态去相呼应,而不是卡拉OK,自娱自乐。[17:01]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 曹焕荣]:我们现在又要来考虑迎接十八大的报道怎么搞。为了这个事情,我们又从国际、国内整个舆情出发,决定我们人民日报发表的内容,而不是主观的、凭想象的、凭经验的。谢谢大家![17:01]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 李泓冰]:刚才同学提出的打通两个舆论场,人民日报在传播技术手段上面也做了很大努力和改进。比如说最近复旦校园的电子阅报栏,我听说一个男生宿舍短短两天就点坏了,一个可能是我们技术保障上面的问题,但是也说明,有很多同学排队点击,现在这个电子阅报栏在上海有1100多块。比如说一些地铁站人流比较多的地方,这是免费的,大家可以随便点击。另外还有一个,我们人民网实际上也争取了海内外更广泛的读者群,更不要提人民微博、人民搜索,也在争取现在读者、现在受众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17:03]
    
    [学生]:我是来自2009级哲学系的一位同学。我想请问唐宁老师。人民日报对于内参报道有没有频率上的要求?对于一些比较尖锐的报道,温和和尖锐之间有没有明确的界限?[17:05]
    
    [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 唐宁]:谢谢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回答之前,先借这个机会谈一下我回到母校的感想。因为算起来我81年入学的,31年,期间回来过几次,所以今天来了以后,上午在我们新闻学院,谢总讲课的时候见到了我的老师,是我们新闻采访写作的老师。非常的激动。我觉得引用一个时髦的话来讲,穿越的感觉。[17:07]
    
    [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 唐宁]:我们的培训,内参的培训,去年才搞了第一期,有很多的编辑记者工作了几十年,都在探索这个问题。在这我简单的给大家汇报一下。就是实际上内参是我们党报两大职能之一。我们内参就是承担“耳目”的功能。人民日报内参最早的追溯到1948年10月份,也就是说有了人民日报,就有人民日报内参。一直延续到现在。[17:27]
    
    [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 唐宁]:内参对于我们党来讲,为党中央决策提供参考,这里面包括两层意思,一个是信息,我们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采编过程当中,你获取,或者采集到的,不宜公开报道,但绝对参考价值的。长春同志讲人民日报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和重要资源。我们要定期围绕党和国家的方针,要主动的去研究一些问题,提供决策参考。[17:29]
    
    [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 唐宁]:所以你刚才说的频率的问题,我们的职责就是每一天只要国内国际发生的事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我们就要去做,我们没有什么规定。但是我们会从中去选出领导人最需要的,给他们提供出来。我们内参是每天都发。所以这个频率问题没有什么规定。[17:29]
    
    [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 唐宁]:第二个问题我理解有一些可以做公开报道,你怎么界定,有尖锐的问题。刚才其实我已经讲了,它最重要的就是不宜公开,要选择什么呢?不要引起社会动乱和混乱,这个信息,这是区别内参和公开的一个重要情况。所有获取的内参信息都是来自于我们的采访,新闻工作者的。但是我们内参部的工作是做一个判断,这个只要不影响社会混乱,还要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就选出来作为内参报道。还有一些,又可以内参又可以公开,是因为,刚才我讲了,大家不要理解为就是写坏事、就是打小报告,这是错误的。毛主席当年讲,我们内参不是谴责小说,不是随便挑人家毛病,是要推动工作。我们把内参总结四大功能:报送决策信息、提供决策参考、参与舆论监督、推动具体工作。所以说有一些内参,充分体现了执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17:31]
    
    [学生]:强调人民日报的主流地位,我想请教谢国明副总编,人民日报如何拉近自己和青年的距离,珍惜青年这么一个有朝气、有希望的阵地,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事情。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们青年毕业生如何进入人民日报?谢谢![17:34]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谢国明]:确实有青年不看人民日报,但是不看人民日报不等于不知道人民日报。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人民网上面很多,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阶层固化、白领,这都是我们人民日报搞出来的,给力这个词在全国流行,是因为上了人民日报的标题,我想这可能都是大家知道的。因为现在网络转载了大量人民日报的内容,但是转载过程当中把人民日报四个字拿掉了。我们愿意成为这样的无名英雄,只要我们的思想、观点影响了大家。[17:36]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谢国明]:人民日报的招聘是这样的,我们每年12月或1月初会在人民日报上面发一个招聘启示,人民日报的招聘、考试题、面试题由北京考试院出,卷子由北京考试院给,在这个过程当中人民日报不参与。然后我们比如说英语要六级,有一个同学给我打电话,说谢老师我英语四级,不让我进。我说这没有办法,规定是六级。考试完了以后,假如今年招40个人,按照1:3或1:5的比例,面试名单,在一百多人之间,把这些人前面的成绩,交给人民日报人事局,人民日报人事局在我们在座的这些局级干部里面,随机抽取评委,不是说今天是你,明天还是你,不是,随机抽取评委。增加面试的学生也是随机打入程序,抽签,七个评委,打分。打分出来以后,面试成绩、笔试成绩加起来以后加总,然后排出一二三四五。即使你这个人找到了我们张社长,他也没用。人民日报的招聘,在北京公平公正公开,是有名的。我们欢迎复旦的同学去报。[17:39]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 曹焕荣]:就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其实我今天所有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我是有备而来的。给在座各位交换一下看法。因为我身份比较特殊,我是上海人在北京工作,我在人民日报工作了32年。刚才谢国明副总编辑就讲了。我首先觉得现在同志们,同学们对于就业多向选择,都是很好。就是现在这种成才路径的多样化,是进步的一个表现。我不得不和同学们交换一下看法,用我自己的话,这些年,刚才讲到复旦四位在人民日报当领导的,我是间接从复旦新闻学院那获得了很多养分。我很敬仰,去年唯一进了一个同学叫做于洋,不知道有没有人认识他,复旦的一个研究生,工作还不到一年已经成为我们很好的一个骨干。[17:44]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 曹焕荣]:我这次来之前,翻了一个数字,以近三年为例,2010年参加人民日报笔试的是456人,来自复旦新闻学院包括其他学科的,15个人,占3%,2011年,参加笔试的是532人,来自复旦的是29人,占5%。2012年,刚刚结束,整个608人,来自复旦22人,占3.7%。我今天上午在新闻学院看到我们宋超院长讲到,我们复旦新闻学院培养顶尖的编辑记者和新闻领军人物。我看双方合作过程当中,有更多同学到人民日报去实习,认识人民日报,将来更多同学到人民日报工作。我感到很高兴。[17:47]
    
    [主持人 赵婀娜]:通过刚才我领导和同事的介绍,人民日报的招聘是公开、公正和严格的,同时人民日报社又是求贤若渴的,尤其是求复旦之贤若渴。希望大家能够再多一些好奇心,从好奇到喜欢,从而愿意成为我们当中的一员。[17:48]
    
    [人民日报社会评论部副主任 吴焰]:我想补充一下,因为刚才你提到的一点,在座很多人没有看到人民日报,这个主流,或者我们打造的一流是不是自说自话。总书记四年之前来人民日报视察的时候提了一个问题,作为主流媒体,怎样提高自己的舆论传播能力?其实这几年,有一种忧患意识,或者说正视现实的问题,现在自媒体,新的舆论格局之下,人民日报,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主流媒体有被边缘化的现象,这个其实我们报社领导也多次提到,包括社长在前面主旨演讲里面也特别提到我们一些改革,包括传播方式的改变,包括我们力图从政治宣传到新闻传播这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其实都是,包括像一位同志提的,透明度就是公信力,话语权就是主动权,传播力就是影响力。我们一直在改进这个,通过提高传播力增加它的影响力,这是我们现在在做的。[17:50]
    
    [人民日报社会评论部副主任 吴焰]:刚刚您说不看人民日报,我很好奇,是因为你看了人民日报不喜欢看,所以没有再次买。还是因为本着以前的习惯,就没有看过人民日报。我不太清楚您是哪一种情况。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说明我们的传播力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我们还要改进。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我特别建议您,如果不愿意看那个报纸,可以看看那个阅报栏,如果看完了之后感觉我们传播力还有不足的地方,欢迎你给我们提建议,我们尽量的改进。因为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谢谢![17:50]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 李泓冰]:这位同学说即将供职南方报系,南方报系经常转载人民日报的评论,甚至有一些时候在本报观点版某天刊出之前空出一个地方等着人民日报的那个文章。所以说两者并不矛盾,所谓两个舆论场绝对不是尖锐、对立的,也是刚才张社长讲的,打通两个舆论场,我觉得人民日报的努力已经开始显现出它的成效。[17:51]
    
    [学生]:我想问田俊荣老师一个问题,人民日报,既是党的喉舌,更代表人民的声音,对于现在出现的一些社会焦点问题、难点问题,特别是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前不久出现了问题胶囊问题,人民日报如何对事件背后深层次原因,把事实呈现出来,客观报道这样的事件,让我们更加满意,或者让我们更把人民日报作为一个参考,作为获得信息的一个参考点。谢谢![17:52]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经济周刊主编 田俊荣]:谢谢你的问题。您说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人民日报,刚才张社长也说了,努力寻找党心和民意的共振点,把中央的视角和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对于这个,我们在座的杨部长,原来在人民日报任副总编辑,当时也有一个名言叫做站在天安门上面看问题,在田埂上面找感觉、找角度,两者结合起来,还是有一个最大公约数,有一个交集的,我们努力寻找这个交集。这是第一点。[17:54]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经济周刊主编 田俊荣]:第二点,有些事件是负面的,但也是代表很多群众的诉求,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对于这样的报道、对于这样的事件我们肯定要关注的。因为这样的时代,如果大家更渴望看到一种全面的声音,一种真实的声音,我们必须敢说话、早说话、会说话。[17:55]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经济周刊主编 田俊荣]:第三点对于这些负面的问题,人民日报的报道和其他的报道可能有所不同,我们不仅要有爆破的意识,也要有建设的意识。我们不仅要批评得痛快淋漓,更要揭示背后体制机制的原因。来给党和政府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我们不仅要爆破,更要建设,这要完善我们体制机制,然后让党心和民意在这里产生最大的交集、最大的共振。谢谢![17:56]
    
    [学生]:我想回答前面吴焰老师的问题,并不是大家不喜欢人民日报,也不是大家不看人民日报,因为我发现人民日报是一个买不到的报纸,大家没有办法获取,阅读它的机会就大大降低了。因为我现实生活当中的确碰到,我想买人民日报的时候,只有一种方法是订阅人民日报,对于学生来说很少会把一份报纸定一年。我想问一下是否可能人民日报作为公开发行的报纸,让我们在书报刊上面可以买到。[17:57]
    
    [人民日报社会评论部副主任 吴焰]:谢谢您回答的问题,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复旦大学的学生们想看这个报纸。你说买不到报纸,其实这个问题不应该由我回答,但实际上我们阅报栏都来了,我们人也来了,我们尽量走进一步,希望你们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从人民网,包括从阅报的数字栏,刚刚谢总也说了,不要问它的出处,如果我们文章被转载,同样在发生着影响力。[17:57]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 李泓冰]:跟大家说一下我认为的好消息,我们因为跟复旦大学合作以后,推进了人民日报进校园、人民日报进宿舍的进程,明年就将有1200份人民日报进入复旦大学本科生的学生宿舍,相信这位同学就能够看到人民日报了。[17:58]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谢国明]:第一,上人民网,人民网有人民日报的版面。第二,如果有苹果,我们在iPad有人民日报的,放大缩小都可以看。第三个有人民日报的电子阅报栏。在上海已经有一千多台,我们正在努力,希望大家能够免费的看到。[17:58]
    
    [学生]:我是想问廖玒老师,还是关于人民网上市的问题,人民网上市之后,我了解到人民日报股份占60%以上,其余比较多的都是国资的一些企业。我想请问廖玒老师,您看来这一次上市是一种姿态,这是服务于打通民间和官方两个舆论场的任务,还是更多允许多元资本的进入,通过这个多元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能推动我们国家文化体制的进一步改革。[17:59]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 廖玒]:你说的这个数据可能不太准确,人民网上市之后,人民日报占47%点多,环球时报大概8%点多。我们目前15家股东,包括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国汽车报、京华时报,还有上海的SMG,包括北广传媒,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600050,股吧)、中国石化(600028,股吧),目前看都是央企,但是上市之后,如果大家能买到股票,也成为人民网股东了。上市之后对于人民网而言,包括我理解文化体制改革,也是希望人民网借力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它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它的活力。我这有两组数据,一个就是说人民日报通过人民网的传播,在网站,对网站的评价有一个排名,现在媒体办的网站排在第一位的是纽约时报网站。排名第二是英国的卫报,人民日报办的人民网在全球报社办的网站当中的排名是第三,是亚洲第一,我们在上周排名是216位,我们排名超过了发行量600万份的日本的一家报纸。所以应该说人民日报社在向数字化转型上面,在中国的报业走在了前列。[18:02]
    
    [人民网总裁兼总编辑 廖玒]:第二个数据是人民网的官方微博,我们注意研究一下,在新浪微博上面开办的,媒体开办的微博,活跃度我们排在第二,我说的是活跃度。人民网官方微博被转发,被评论数,所有媒体开办微博当中我们是第二。所以我感觉人民网通过转体改制上市,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进一步扩大人民日报的影响力。谢谢![18:02]
    
    [主持人 赵婀娜]:时间很快,不知不觉我们交流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小时了。我们再给两个提问机会。[18:03]
    
    [学生]:各位老师好,我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问谢老师,我们的《人民日报研究》这门课,之后怎么上?什么频率?会不会不仅对现在人民日报的介绍,还有对老报纸的梳理?第二个问题前面主持人跟我们说了这一次人民日报校园行很大程度是想了解我们大学生在关心什么、思考什么,现在也想把这个问题再送给各位编辑们还有我们的张研农老师,请问你们在思考什么、在关心什么。谢谢![18:03]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谢国明]:我试着回答一下。关于人民日报研究这个课程,我们目前主要介绍人民日报怎么打通两个舆论场,介绍在新闻舆论方面的一些探索。历史是我们汲取智慧和经验的来源。但是具体的课程,跟新闻学院商量以后会慢慢的开出来,我们会把人民日报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编辑记者拉到复旦的讲堂上面来,接受复旦的拷问、检验。[18:04]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谢国明]:我们现在想的,这应该是我们社长回答的,我代社长回答一下,我现在在想什么?是怎么做好迎接十八大的宣传,这是我当前的头等问题,最大的问题。要有信心,要创造稳定的环境,这都是我们要做的,这也是我在想的。[18:04]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经济周刊主编 田俊荣]:我补充两句,第二个问题在座的各位领导肯定都是各有各的工作考虑和重点,但是我想我们这些台上,包括台下的领导,现在想的一个共同的事情就是怎么把这些青年才俊进入谷中,加入我们。因为我也任人民报社的团委书记,我也介绍一下人民日报的情况。[18:05]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经济周刊主编 田俊荣]:人民日报社现在有35岁以上的青年2947人,按照团委的统计占到全部员工的57.6%,所以说人民日报是一张青年人办的报纸,它的朝气和锐气一定程度上面源于青年人的奋发向上。在人民日报我觉得青年人,对于青年来讲是一个温馨的家庭,我们团委也组织了很多活动,我们组织话剧演出,甚至我们一些文体活动,给大家一些温馨的、家庭的感觉。人民日报是一个高端的平台,能够知晓天下大事,记录这个时代的同时,为这个时代的进步做出自己的应尽之力。所以我们共同想一点,肯定有这么一点,就是欢迎大家加入到人民日报的大家庭来。谢谢![18:06]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 曹焕荣]:我再补充一点,刚刚说人民日报的社论一讲就是全党、全民、全国人民,还有任仲平,我可以给大家讲他们的年龄结构,现在在我们人民日报写这些评论的编辑们,50后,60后写得比较少了,现在写这些代表我们主流声音的人,都是70后、80后。我也可以跟大家透露一下,我们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是1966年出生的。还有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1968年出生的。还有一位是我们吴焰,1972年出生的。大家是不是可以感到,是人民日报活力的体现。[18:07]
    
    [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主任 曹焕荣]: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人民日报是年轻人成长特别好的天地。任仲平代表人民日报最高水平的写作班子,到人民日报入社一年的,可以参加。在这个写作内部,社长、总编辑和你讨论问题的时候,大家完全坐在一起,如果有不同意见,最后可以举手表决。如果你的意见多的话,社长要听你的。我们人民日报,我们的管理层,我们主要就是采取竞聘上岗,大家都不可想象的,现在人民日报的秘书长,我们总编室主任,都是报名竞聘产生。这也是在人民日报搅活了一池春水。[18:09]
    
    [人民日报社会评论部副主任 吴焰]:我抢一下话筒,回答一下刚刚这位同学的话题。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里面,人民日报也想抢回这个话筒。作为党中央机关报,我们说叫做金话筒。在去年,包括我们社长也提到了,打通两个舆论场,传播力、影响力,其实我们变化挺大的,而且也很高兴告诉这位同学,去年就有很多,说人民日报经过这几年改变,已经在众声喧哗当中以理性平和的主流观点赢得了麦克风时代。包括在去年的时候也有很多都市化的媒体,包括同学们比较关注的,它们也都表示,就是给予我们的一些评论,包括一些报道,就是说致敬。这也是对我们的认可,表明我们报社在整个编委会的领导下,部门的努力之下,取得的初步打通舆论场努力的结果。现在提出来,提出一个口号,我们要让这个金话筒声音传得更远,让我们做得更好,为人民日报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18:11]
    
    [主持人 赵婀娜]:最后一个问题。[18:11]
    
    [学生]:我是复旦大学2011级新闻系的学生,我对人民日报印象原来是刻板的,后来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刚刚各位老师也提到,就是存在着两个平行的舆论场,一个平民的舆论场,还有一个官方的舆论场。我想提出的问题就是,好像现在官方舆论场认为自己代表这种主流的价值观。您凭什么认为这个主流价值观就是天然的掌握在官方手里的呢?如果说平民这个舆论场里面它所代表的都不是主流价值观的话,那么社会大众的声音难道不是主流吗?[18:12]
    
    [人民日报社会评论部副主任 吴焰]:我先抛砖引玉回答一下,等一下我的同事再回答。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一点也不矛盾,因为在党心和民意之间,它的这个结合点结合得挺好。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前几天可能你们没有看一篇人民时评。讲的是,其实离上海不太远的地方,江苏东台在拆迁,这可能是社会的热点,也是从中受益的一个痛点。因为拆迁的血案也很多,我们也一直在报道、在评论。这一次江苏东台拆迁里面,他们采用了一种不是暴力拆迁,是高音喇叭在那放着,用噪音让我们的拆迁户来拆迁。对于这件事情,其实从国家相关的法律,包括一些规定都已经禁止,就是制止强制拆迁。我们在前天的人民时评上面发了一篇,题目叫做“穿上了马夹也是强拆”。就是说像这样的拆迁,违背了中央规定,也违背了老百姓的利益。在这样的问题上面,其实我们取得了这样的一个结合点。所以您刚才这么说,就是我们希望在这些党心和民意之间找到这样一个结合点,然后也能够求得这个共识。我们觉得在所有报道里面其实是一个凝聚共识、扩大共识的过程。[18:14]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李 泓冰]:我补充一下,刚刚这位同学的问题,其实它里面有一个潜在的逻辑,也就是说这两个舆论场是尖锐对立的,所以才会质问,为什么你们认为人民日报代表的就是主流的,而平民大众的舆论就不是。可问题是,人民日报的很多报道和评论也代表人民大众的声音,这并不是说这两个舆论场就没有交融、没有融合。刚刚吴老师提到的一些例子,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18:15]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李 泓冰]:比如说前不久因为人民日报的报道,很多的媒体转载,成为一个话题,就是关于同学们也很关心的,为什么要逃离北上广,为什么又逃回北上广。还有说白领,还有阶层固化,其实这些话题我觉得都是弱势群体或者最普通的老百姓、最普通的大学生都非常关心的话题,这并不能说它只代表一个官方的舆论。谢谢![18:15]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经济周刊主编 田俊荣]:我再补充一句,刚才说的,不仅两个舆论场并不矛盾,并且民间的舆论场某种特性决定了需要主流舆论场作为一定的引导。比如说微博自媒体时代最明显的特征,微博的特点,它是低门槛的,是草根化的,140个字的要求。有人说它把莎士比亚和普通的文字工作放在同一条的起跑线上面,并且是蔓延式的传播,可以不停转发。可是大家也会觉得,正是因为它的特性,140字,传播是碎片化的,并且是情绪化的,有时候往往会到谣言化。所以这时候,人们需要更加深度的报道,人们需要更加准确的报道,更加权威的报道,这恰恰是党报、人民日报优势所在,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谢谢![18:16]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谢国明]:大家可能都反对高速公路收费,是不是?很多媒体讲高速公路收费,高速公路是暴利企业,收费很多之类的。我们人民日报的态度,反对乱收费、乱罚款、乱设卡。但是我们主张高速公路适当收费,因为修高速公路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政府举债修的。现在高速公路的全部贷款两万多亿。好,如果高速公路全部免费,这两万多亿让谁负担,就是全国14亿人口,就是说没有车的将近10亿人要为有车的3亿多人去付这个。主流的声音是什么?主流声音不一定是叫得响的声音,沉默的才是大多数。[18:17]
    
    [主持人 赵婀娜]:我想刚刚过去的一个半钟头,我台上的领导和同事们非常的不轻松,真的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拷问”,同学们的问题很智慧,而且也很犀利,但是我想正是从这些智慧而且犀利的问题当中我们感受到了复旦大学同学们开拓的视野以及对于新闻深度的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是不是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18:18]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谢国明]:第一,从今天回答来看,我们毫无准备,接受同学们的“拷问”,但是这个气氛,说明我们这个团队,还是有团队意识的。是不是这样?同学们。第二,我们这个主持人是我们人民日报报道高校的记者,北京的高校,没有不认识她的,说明我们的团队很有朝气,非常亮丽。谢谢大家![18:18]
    
    [主持人 赵婀娜]:谢谢大家!“人民日报校园行”复旦大学之行主题活动到此结束,请所有与会嘉宾在主席台前合影。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来宾,也感谢到长的所有同学们,大家辛苦了![18:19]
    
    本文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2/0428/244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