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中共结局莫名其妙的战争

—中印战争五十年祭

作者:

今年十月二十日,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五十周年。这场规模不算太大的战争至今仍使中印两国芥蒂不断,难以发展正常的国家关係,其影响可谓深远。

中国放弃「藏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印战争的最大遗憾是中国为什麽没有乘胜收割胜利成果,反而主动放弃了已到手的「藏南地区」。笔者将其原因归纳为以下几大方面。

一、战略价值的不同。西藏的面积和战略价值都比更加遥远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偏安一隅的藏南地区大得多也重要得多。在一九六二年的中国面临空前内外交困的大环境和国力所限的严酷现实面前,中方能够有效控制西藏已属「窃喜」,对藏南这块「化外之地」只能是「望陇兴歎」或乾脆「得蜀不望陇」了。

二、外交的需要。中印关係曾一度相当友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周恩来访问印度时首次提出来的,该原则后来成为「不结盟运动」的理论基础。印度是倡导「不结盟运动」的三巨头之一,中方始终认为中印之间有着更广泛更重要的政治利益追求,不应为了边界问题彻底翻脸,而边界问题最终可以通过谈判获得解决。

三、军力、后勤供应不足。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从西藏各地的兵站向前线转运弹药和给养非常困难。西藏许多地区根本没有路,山路陡峭得连骡马都用不上,只能靠人驮。

人数不多的驻藏部队中有很大一部分要负责维持西藏各地的治安,防备可能发生的再次「叛乱」,无法调往中印边境参战。中方参战的主力仅仅是一个师级的藏字四一九部队的四个多团,能运到前线的最大重武器仅是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且没有任何空中支援。

四、国内外政治/军事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一九六二年对毛泽东和中国仍然是难熬的一年。在一九六二年一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被迫对因「三面红旗」造成的大饥荒主动承担了责任,作了公开的自我批评,会后正式退居二线。

自一九六一年苏共二十二大后中苏关係进一步恶化。一九六二年四月和五月,新疆的塔城和伊犁地区分别发生由苏联策动的中国居民大规模外逃苏联事件,仅塔城事件中就有六万多中国居民和二十三万多头牲口出走苏联。中方为防范与西藏接壤的新疆的骚乱扩大到西藏,自然希望中印战事及早结束。

一九六二年元旦,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正式宣告发动「反共抗暴的革命运动」,即习称「反攻大陆」、从一九六二年十月起直至一九六五年一月的一连串军事行动。中方被迫在东南沿海和西南高原两个地区同时用兵,二线作战历来是兵家大忌。

「古巴导弹危机」刚结束,来自美苏的大批新式军事装备即源源不断地运抵印度,有些甚至直接运交到前线,印方甚至要求美方直接军事介入。中国没有实力同时对垒美苏印三大国。

笔者对上述分析的不同看法

笔者认为:藏南地区并不是毛、周眼中偏安一隅、无甚用处的「化外之地」。由于西藏往南的陆路主要经过藏南地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佔有了藏南地区就等于永远阻断了藏独者依靠印度及其他西方国家实现西藏「独立」的梦想。藏南地区也是分隔中印两大国的缓冲区,其作用犹如如今的北朝鲜作为中美两大国的战略缓冲国一样。如果中国当年能毕其功于一役佔领藏南地区,印度今日或许如日本对美国一样,对中国「彻底没了脾气」。

战争规划和设想应该随着战争打出了与战前的规划和设想不同的结局而及时修正。中国军队虽势如破竹般佔领藏南首府达旺,却因事先没有规划因而没有决心收复面积为台湾岛三倍的美丽富庶的藏南地区。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藏南很可能永远也收不回来了,后人惟有扼腕歎息不已。

在赤裸裸的国际政治的丛林生存法则面前,中方一直「很傻很天真」。历史早已证明:中方对中印边界问题的绥靖策略,与印度人一心追求的领土目标和国家利益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中方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外交只着眼于构筑能够抗衡美苏的「不结盟运动」的海市蜃楼,却漠视中国国家利益的琼楼玉宇,其结果是印度成为中国多年的死敌,中国也没有收复国土,可谓「人地两空」。

中国面临的种种后勤困难和军力劣势确实存在,但印度方面也面临着同样的后勤困难。战争不仅是武器装备的较量,更是参战者特别是决策者意志的较量。

儘管当时印度获得了大批先进武器装备,但毛泽东早就说过:「决定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尖端武器在藏南地区的複杂地形和密林中难以施展,美苏也不会出动空军和地面部队协助印度参战。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得虎头蛇尾,貌似雄才大略的毛泽东明显是「廉颇老矣」。毛泽东以「宜将剩勇追穷寇」自许,可他偏偏在藏南问题上当了一次「霸王」,给继任者留下了一个至今无法解决的大难题。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争鸣2012年11月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2/1105/267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