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找回中国失踪的“宪法之父” 不信东风唤不回

—找回中国失踪的“宪法之父”

作者:
起草一九四六年《中华民国宪法》,是张君劢对现代中国最重要的贡献。迄今为止,它仍是近代中国最好的一部宪法。从政治后果看,中华民国(台湾)宪政民主转型的成功是奠基在(解除戒严令之后的)该宪法之上的。由于此一卓著成就,张君劢被广泛称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该宪法是他留给中国最大的政治遗产。

——纪念张君劢诞辰一百二十七周年(图片来源:网络)

 

起草于一九四六年《中华民国宪法》,是张君劢对现代中国最重要的贡献。迄今为止,它仍是近代中国最好的一部宪法。一月十八日,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学者、政治活动家张君劢诞辰一百二十七周年的日子。长期以来在华人世界,无论是大陆、台湾,还是港澳,抑或是海外,“张君劢”这个名字都几乎已被淡忘了。所幸近几年来,随着大陆越来越的人开始关注“宪政”,各界人士围绕“宪政”问题掀起了一股讨论的热潮,这位历史人物重又浮现于公共舆论空间。有关张君劢的文章、论文乃至论着不断涌现,张君劢的生平事迹、言行思想也在诸多的学术研讨会上被提起,原因乃是,张君劢的平生事业几乎都围绕着宪政、立宪展开,“宪政”可以说是张君劢一生治学从政的关键词,正如学者秋风撰文称:“几乎可以肯定,张君劢是现代中国历史上最坚定的宪政主义者,从学生时代起即追随梁启超先生,热烈追求宪政事业。至终老海外,无一时放弃这一理想。”

这是一位在近代百年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迹的人物。他一生纵横于政学两界,参与了他身处时代诸多重要的政治事务和学术活动,在政治领域和学术世界均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既在政治舞台上不断地影响着时代,又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由此造就了他这一生的双重身份:政治活动家和学者。对此,张君劢曾这样坦露心迹:“自身兴趣,徘徊于学问与政治之间,政治不需要我时,学问的兴趣足够消磨岁月”。

确实,张君劢是学术中人,也是政治中人,也许他这一生更钟情于学术。然而,他终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的,他的心中始终怀揣着一股不渝的报国之志,正如张君劢自己所表白的:“求学问是为改良政治,是为救国,所以求学问不是以学问为终身之业,乃是所以达救国之目的。”这位民国时代学者从政的典范,这位储安平心目中“学问、操守、私德,在今日之中国属于第一流”的政治活动家,却大半生不见容于且开罪于国共两党,进而受到二十世纪中国这两大政治势力疾风骤雨般的打击。

在国民党方面,张君劢因为反对二次革命,从事反蒋活动,反对并要求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不满蒋介石未遵守《中华民国宪法》,导致他所创办的大学被国民党政府接收,他创办的杂志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他本人遭国民党特务逮捕拘禁,他参与发起成立的民盟被宣布为“非法组织”,他创立的民社党遭到台湾当局的迫害;在共产党方面,张君劢因为是近代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最早的批评者,他批判唯物论和激进的马列主义,他否定阶级观念和暴力革命,他抨击俄国的十月革命,他反对在中国走苏俄式的暴动专制道路,抗战期间他致函毛泽东要求取消共军和陕甘宁边区,国共内战期间他抱持反共姿态,反对在中国实行共产主义,流亡海外后他在各国讲演反共思想,这些作为导致他被有共产党背景的学生指控“传播反动的思想”而失去教职,被蔡和森等早期共产党人撰文抨击,被毛泽东指斥为“鼓吹谬论的玄学鬼”,被共产党认定为“一直顽固坚持反共立场”,被中共新华社列为“头等43名战犯”之一而进行通缉。

但事实上,身为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光谱第三种力量的代表人物之一,张君劢既不是国民党所指控的“煽动学潮和工潮,参加叛乱,并企图颠覆政府”,也不是共产党所宣称的“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完全成了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帮凶”,而是近代中国史上一位孜孜不已的宪政主义者和宪政活动家。他不仅是坐而论道研究政治的学者,而且是起而行道投身政治的活动家,他这一生致力于的多份事业和撰写的著述文章,全都是为了他心目中的宪政理想,为了他憧憬中的未来之民主中国,历经八十余载年月而始终如一。

为此,学者陈奎德在其文章《失踪的“宪法之父”张君劢》中如此写道:“宪政,是张君劢一生坚韧不拔孜孜以求的中国梦。起草一九四六年《中华民国宪法》,是张君劢对现代中国最重要的贡献。迄今为止,它仍是近代中国最好的一部宪法。从政治后果看,中华民国(台湾)宪政民主转型的成功是奠基在(解除戒严令之后的)该宪法之上的。由于此一卓著成就,张君劢被广泛称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该宪法是他留给中国最大的政治遗产。从历史的眼光看,中国的宪政事业,张君劢居功甚伟,无法抹杀。”展阅这位业已载入百年中国宪政史的学者活动家的生平,目睹他所主导起草的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在实践中导致台湾宪政民主的开花结果,可以说这样的评价并不算过誉。

在此意义上,尽管张君劢已被华人社会遗忘了很多年,尽管他的重要性如今仍在一定范围内被淡化、甚至被扭曲,但是他此生所从事的事业、他的著述思想已经载入历史,那是近现代百年中国人追求民主、追求宪政的一部历史。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极为喜爱的一句诗,那是宋代诗人王令的那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在漫长的岁月风霜之中,包括梁启超、张君劢在内的20世纪中国宪政主义者们,他们矢志不渝的努力绝不会白费,他们的勇毅、才智和奋斗历程将长久地存于世间。时光已来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到目前为止,宪政仍然是中国大陆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幅远景,但是在许多个绝望的午夜时分,我不断地安慰自己,有过去和现在诸如张君劢这样的仁人志士执著的、前仆后继的追求,宪政的春风总有到来的一天。

注:张君劢(1887年1月18日-1969年2月23日),名嘉森,字君劢,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笔名君房,以字行,江苏宝山人(今上海宝山)。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家、哲学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1946年主导起草《中华民国宪法》,确立政体为倾向内阁制的五院制度,并参与政府的组织工作。着有《立国之道》、《明日之中国文化》、《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等。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新纪元周刊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0207/370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