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千万不要让人如此逗孩子

作者:

亲友逗孩子是家长们常常遇到的事情,但逗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有的父母却并未意识到。

写本文前,我查询了一下百度词典,“逗”字的基本字义是:

1、停留:~留,~号。

2.引,惹弄:~哏,~引,~人,~笑儿。

本文的“逗孩子”适用于第二条“引,惹弄”。可组词为“逗弄”孩子,即“招惹,戏弄”孩子。所以,今天我们所探讨的“逗”孩子指“戏弄”孩子,不是和孩子的互动、游戏之类,请圈友们仔细区分。

故事1:孩子被贴上“胆小”的标签

先从一个真实经历的故事说起:

有一次在餐馆吃饭,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那一幕看得我难受极了。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着他的朋友(大约30多岁)笑着对孩子说:儿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则笑着对孩子说: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但孩子爸爸继续逗孩子:叫哥哥!

在这一声声“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这时,爸爸的朋友掏出一个红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说:叫声伯伯,这个红包便给你。

然而,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叫眼前这个男人“伯伯”还是“哥哥”,犹豫着不吭声,也不伸手接红包。

爸爸的朋友作势要把红包收起来:不叫伯伯啊,那这个红包不给你了。

而孩子始终未吭声。

此时,旁边一位阿姨笑着说:这孩子胆子可真小,一直不说话,哈哈。

我在旁边看着,为这个孩子感到难过。由于大人们之间的玩笑,他不确定到底该叫那位男士“伯伯”还是“哥哥”,由于怕叫错,孩子索性不开口叫人,却被贴上了“胆小”的标签!孩子那时一定觉得自己不够好,胆子不够大,而这,是多么糟糕的事啊!

故事2:孩子吓哭了大人却笑了

男士们喝酒去了。过了一会,一位女士接过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边,蹲下来问道:xx,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来情绪缓和了一点的孩子又不高兴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这位女士却故意说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问的虚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继续逗,你不说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点着急,趴到妈妈腿上,仍然不说话。显然他心里既着急又愤怒,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个阿姨却乱说自己是女孩;着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辩解。

对于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个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气,尤其对于那些内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们往往没有勇气去反抗、拒绝和辩解,他们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对他们的捉弄,内心却感到无比害怕和愤怒。

这时,孩子的爸爸笑着说,再这样下去,他一会儿会哭的。而孩子的妈妈只是笑着,并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为。

让人心疼的是,女士并没放过孩子,对孩子说,来,阿姨抱抱你,行不行?孩子缩到妈妈怀里,不说话。

要知道,前面的捉弄让孩子对这位女士毫无好感,怎么可能让她抱呢?

女士笑着说,你不说话啊,那我就强行抱你啦!边说边伸手假装要抱孩子。

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吓哭了。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分析:孩子被逗影响可能是终身的

我难受的不是别人怎样逗孩子,我女儿舟舟从小到大也遇到过多次这样的经历。我难受的是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识到孩子的内心变化,未能给孩子提供保护和支持。

这个过程中大人们是得到了快乐,但这种快乐是建立在孩子痛苦的基础上。孩子得到了什么呢?他被大人们欺骗、引诱、愚弄和吓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这让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不敢相信别人,这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会造成障碍。

而逗孩子的实质,是成人居高临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来取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不同方式的“逗”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不一样;吓唬孩子,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欺骗孩子,会让孩子不敢信任别人……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逗”,对孩子来说,其影响都是长远甚至终身的。

对策:鼓励孩子说出真实感受

那么,家长在孩子被“逗”的时候该怎么做呢?当孩子被愚弄的时候,家长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劝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释,那样会让孩子感觉到孤立,因为连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

对于大一点可以表达的孩子,可以教会孩子怎么面对别人的“逗”。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女儿舟舟从小到大经历过不少亲友们的“逗”,小的时候,我会替她说出被逗时的不舒服、不安等感受,然而我便鼓励她自己说出感受,鼓励她勇敢地拒绝别人逗她。为了让她敢于大胆拒绝别人的逗,我还和她进行演练。我扮演逗她的大人,她扮演被逗的小孩,我记得一些有趣的对话是这样的:

案例一

我:叫我阿姨,我给你吃糖。

舟舟:我不吃你的糖。

我:真的不吃吗?你不吃我就给晓晓吃了哦!

舟舟:给她吧,我不稀罕。

案例二

我:踢你爸爸一脚,我就带你去游乐场玩。

舟舟:踢人是不好的行为,我不会踢的。

我:可是你不想去游乐场玩吗?

舟舟: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

小编温馨提示:

孩子不是活在真空中,总是要面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别人逗孩子,并非完全是坏事。只要家长处理得当,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绝别人“逗”他,孩子的内心力量便会慢慢增强,这就是好事。

如果家长能够理性而得体的处理“逗”孩子的问题,孩子会潜移默化的效仿家长,学习如何应对自己不喜欢的场景,学习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不是生动的一课吗?

责任编辑: 宋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4/1207/482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