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中国人过年习俗 古画完整版(附文19篇) (中)

作者:

 图片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三十除夕夜,欢乐守岁时 



微软雅黑">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风俗一致,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汤圆、或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少数地方风俗不同,比如贵州,桌上的鱼不是不能吃的,是要剩下一些,寓意“年年有余”)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除夕的主要节目是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贴年画、燃爆竹、垒旺火、上坟请祖上大供等。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如苏州、北京、台湾等。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在自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台湾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山东吃团圆饺子,三十晚上不许睡觉,守岁过12点,12点后放鞭炮吃饺子;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海南至今仍保持"吃新",就是吃新收获的劳动成果。饭,是用刚从田中收割来的新谷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酿的;菜、鱼、肉等均是当年种养的;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在香港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也成为了过年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关于除夕的这些内容,此不再赘述,这里给博友们讲一下除夕夜的一些民俗和禁忌: 
  1、忌倒污水、倒垃圾、丢弃杂物、随地便溺;这会不小心溅洒到神灵身上。
  2、忌恶声谩骂,大声呵斥、小孩哭闹;相传这种态度对神灵不敬。
  3、忌讳打破碗碟,打破的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念“岁岁平安”,并放在神案上数天。
  4、用水井的从除夕夜到初一都不要挑水,以免惊动龙王,影响到来年的风调雨顺。
  5、除夕守夜,灯要彻夜不灭,直到太阳升起,忌黑暗。
  6、忌讳做扫除、开箱柜,仓库门、保险柜门等,以免财气被赶走,财物丢失;
  7、贴窗花、对联剩下的浆糊不能留,否则来年日子会越过越糊涂;
  8、病人要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一定要倒掉,不要留下;
  9、说话忌“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
  10、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等,总之是讨口彩。
  11、年夜饭必须要先要祭祀祖先;请祖灵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人不团圆、财不完整。
  12、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不能与祖先争座位。
  13、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
  14、注意忌讳打扰别人和别人来打扰,这时忌讳有人来串门,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15、除夕夜特别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及孤魂野鬼;
  16、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
  17、忌吃稀饭,这天若吃稀饭,一年外出都会被雨淋,甚至大雨会将田土冲垮。
  18、忌杀生,杀生必见血光,为不祥之兆,会引起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发生。
  19、出嫁的女儿第一年初一不能回娘家,这会会让娘家破败,特殊情况看父母不许带东西。
  20、除夕的饭菜要有剩余,忌一干二净,这是要新的一年衣食无忧,财运亨通,多有结余。
 
 

图片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初一占三元欢喜过大年




   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云:“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正月初一,也就是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过年是我们中华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严格意义上过年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过年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过年期间,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这被称为“满堂红”。吃过早饭,就是过年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里祝贺新春,拜年。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即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过年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古代,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古时过年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度朔山上的天鸡,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过年门窗上画的鸡,就是象征着天鸡。古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鸡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故而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这一风俗禁忌至今仍为人们所遵从。欢欢喜喜过大年,大年初一禁忌多,不过各种习俗和禁忌,是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不必过于执着,其首要是讨吉利、得彩头,大家掌握了,一是注意,二是一旦破了忌,可以通过口彩来化解,免得落个过年不快乐,没有了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好气氛。正月初一的忌讳,上篇博文里,除夕的禁忌已经说了不少,这些在初一也是一样的,本篇将就大年初一再补充说明以下注意事项:
 
  1、初一头件事,注意安全,要注意小朋友放鞭炮,注意防止火灾事故,如有不小心的碰伤之类事情发生,要说“大年初一第一天,碰撞是要赚大钱”化解。
  2、初一要有新气象,大人小孩都要穿新衣、戴新帽,尤其是注意穿上新鞋子。戴新帽加官晋级,穿新衣称心如意,脚上穿上新鞋子,一切邪事踩脚下,万事如意。
  3、初一不能拿东西出门。特别是水土不能流失,因为水土为财,一年之首日,流失水土,等于此年财运不佳。记着自己带出去的东西一定要带回家来,不要随手丢弃。
  4、初一的早饭,一定要注意,不能夹生、不能不够吃,做饭熟了顺,生了则一年事事不顺,干事半途而废。饭做多一些,早上的饺子有剩余,一年的金钱有节余。
  5、初一忌五更提名,禁忌天亮前大声说话、呼唤姓名或催人早起。若呼人早起,只能用爆竹或其他响动来惊醒,否则被提名叫醒的人会得红眼病及一年都让人催着干活,辛苦劳碌。最早起床的人,一睁眼,不说别的话,要念:五更歌谣,歌谣云:“起五更,拍炕头,银子钱,往家流。起五更,拍坑帮,银子钱,往家装。起五更,摸炕沿,有的是,银子钱。起五更,摸水瓮,喝凉水,不生病。起五更,摸摸锅,吃饱饭,子孙多。”
  6、初一要起早,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人们早起后,早鸣鞭炮,早开福门,早迎财喜神,早出门叩节拜年。过了“四始”日,就不再讲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的说话。
  7、初一忌睡懒觉,忌睡午觉,这一天忌讳躺在床上。,躺在床上是卧床不起,“初一卧床犯大忌,小鬼邪病找上门”,忌睡午觉,俗有“男人睡午觉,田畦会崩坍;女人睡午睡,炉灶会塌陷”。
  8、初一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不可以躺在床上说恭喜,传说会导致长年卧床。
  9、初一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不能让别帮自己开抽屉等,否则会掏走财运,一年容易被盗和钱财流失。
  10、初一忌讳去有丧事的家庭拜年。家有老人去世,三年内还要回家过年,外人初一更不能去,否则会冲撞,自己也因初一染阴气,一年得阴病。
  11、初一忌请医生看病,否则,象征一年到头都要生病。医生也忌讳在正月初一出诊,会不吉利。当然值班坐诊是节日加班,没有不吉利的。忌吃药。说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
  12、长辈给晚辈压岁钱,金额要是偶数,否则不吉利。
  13、初一忌啼哭。啼哭是“歹头彩”,兆示疾病、凶祸。“大年初一哭啼啼,疾病凶祸缠上身”
  14、初一出门回来忌空手而归,要抱一束柴禾进家门,见家人抱一抱柴禾进家,一家人要马上打开大门,一连声地叫:“柴(财)来家啦!柴(财)来家啦!”柴与财谐音,祈愿新年财源茂盛。 
  15、初一忌动针钱。说是“初一动了针钱,挑了龙筋长(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针眼一样小)针眼”。古时候初一女人一般足不出户,相对空闲,但不能做针线活,否则大忙耕田下地会遭“泥钻子”刺手凿脚。雨水来时,大垮崩缺难于耕种。
  16、初一忌洗脚。脚要在大年三十晚洗好,但初一奔忙一天,也难免起汗湿脚,虽有汗也不能洗,否则会造成来年事无巨细皆如水洗,徒劳无功。
  17、初一忌吃面条。吃面条是开错头,一年做事会无头无绪,没有好的结果。“女人在家梳头,男人在外流油。”初一早起,女人不得用梳子梳头,只能用手理,否则就会造成家中损财等不吉。
  18、初一烧头香要注意礼节:用心拜,动作能够懂最好,不懂也没关系,思想一定要集中,先瞌三个头,瞌完头插香的时候在心中讲“我xxx大年初一早上给观世音菩萨和所有菩萨请安献早香,请观世音菩萨保估我xxx”起来后许愿,讲事情,讲完了再瞌三个头。记住瞌头前一定要先看看菩萨再跪下来,不能穿拖鞋拜佛,不管图腾是什么颜色,不能穿黑衣服,穿黑衣服会带来不好的运气。
 
  大年初一,喜气洋洋,不过古时候忌讳也多,现在保留的也很多,各地习惯也不尽相同,实难备记。很多禁忌没有科学依据,但也纯朴地表现了人们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

 
 
图片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初二迎婿日姊妹相聚会



   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人们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过了“四始”日,人们就不再讲究“早”字了,可以睡个大懒觉,民俗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的说法。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夫婿要同行,俗称[迎婿日]。回家时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一定不要空手,要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否则那可是对娘家的不在乎啊。
 
  这一天,儿女们都在家,所以,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平时忙碌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闲下来、叙叙旧、话话家常。
 
  大年初二,这一天孩子们格外喜洋,都会提着鲤鱼灯去讨个好意头。
 
  河南大年初二是去看望舅舅,到初四才是女儿回门,这个风俗在不少地方是这样坚持,这和初二回娘家其实是一个概念,妈妈年龄大了,那么就由下一代代表爸爸妈妈去了。
 
  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福安,有“初二不逛门”的民俗。大年初二,福安人基本上不去亲朋好友家逛门,如果一定要去,初一那天就要先去报到一下,第二天才能再去。许多外地的朋友不知道这个民俗,如果冒昧在初二这一天前往福安朋友的家里,虽不至于吃闭门羹,但是主人脸上却少了过年应有的热情和福安人好客的本性(闽东六县二市二区中仅有福安如此,全国其他地方更未听说)。这个民俗已存在四五百年!
 
  在福安,大年初二,除了亲朋好友互不逛门外,还有一些习俗:一是各家各户不燃放鞭炮;二是不点香火;三是不奏礼乐;四是商家关门歇业等等,古代“国丧”的一切礼仪,在大年初二日均得到完整的体现。而且,历经四百多年的演绎,在各类通书上(福安的街面上也能买到各种版本的通书,大部分是外地风水、阴阳先生所著),和大部分正月的日子一样,虽然大年初二属于好日子,“宜办诸事”。但是福安人均视而不见地把大年初二列为一等一的忌日,“诸事不宜”,不仅喜事、大事均与此日无缘,而且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闭门不出。在福安,从除夕夜到大年初一,和全国各地一样贴春联、舞龙舞狮、张灯结彩、大放鞭炮、大宴亲朋,但到了初二这一日,却全城寂静,宛若另一个世界。初一的喧嚣与热闹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家家户户都窝在家中看电视、打麻将,绝少出门。到初三日,全城则又恢复了初一的年味。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习俗,完整的传说是:明朝年间,倭寇作乱,屡犯闽浙海疆,有一年除夕夜,倭寇乘福安城关人民过年,疏于防范之际,里应外合,攻入城中,大肆杀戮,死伤惨重,城中大多家中均有亡故。因为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按习俗本应该热热闹闹的过年,可家里死了人要办丧事,怎么办呢?大家相约,第二天(初一)先把丧事搁在一边,等过了年第二日(也就是初二)再办丧事。于是大年初一那天,大家仍旧按往常一样,到亲朋家逛门拜年,第二天(大年初二)就闭门办丧事,家中没有丧事的也不出门,以免冲撞。三天后,也就是大年初五,尸体收敛,法事作毕,就上山埋葬。因此大年初二、初五福安人不互相逛门拜年的习俗就这样形成并严格遵守下来了。由此可见,“福安的初二”可说是全国迄今为止唯一的日寇侵华民俗纪念日。 

 
图片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初三小年朝赤狗不吉利



    1、小年朝:大年初三又叫“小年朝”开井日。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是日,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拿香火、素菜供于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揭去,名曰开井;有些地方,人们扫积尘于箕中,加上敝帚,倒在三又路口.以示送穷。
 
  2、天庆节:大年初三天庆节乃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3、赤狗日: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五帝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在这天里最好是呆在家里,不要到任何亲友家里拜年。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内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二〇一二年岁次壬辰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祈求一年到头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不发生各种不幸,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4、谷子生日:正月初三又为“田生日”、谷子生日,民间有忌食米饭的习俗,以为如有犯者,会导致谷物减产。大年初三,旧习又称为“饿鬼日”,这天忌探亲访友,不过这个习俗现在已经淡化许多。
 
   5、老鼠娶亲:据传说,大年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老鼠娶亲忌点灯,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
 
   6、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因此有些做生意的就在初三正式开门营业了。
 
   以上关于初三的习俗,象天庆节、赤狗日、饿鬼日,这些民俗已经在逐渐淡化和消失。
 
图片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初四迎灶神五路财临门




  1、占羊日,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 
“三羊(阳)开泰”本应吉祥,但有一个“红羊劫”的说法,让大家不要出门。另外一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这符合人们连续过节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老北京有初四忌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很有地位。
 
  2、迎灶神: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年初四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3、抢路头: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4、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5、路头酒: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去财神庙“换元宝”。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请大小伙计,分发红包。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宴会有酒有菜,酒后惯例是吃包子。掌柜这时举杯祝贺,向大家道“辛苦”,这就叫“官话”。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的亲自夹包子,包子放谁碗中,谁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所以这顿便宴俗名叫“吃滚蛋包子”。
 
   6、吃折罗: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牛羊肉铺在这一天要到马神庙烧香,因为羊王、牛王、马王均在马神庙内供奉,老北京以南郊马神庙的羊王像最有名。


 
图片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初五破禁忌送穷迎财神
 
   初五何以叫破五?据《封神榜》所说,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有令她“逢破即归”。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让人讨厌的背夫之妇,封了穷神以后,就更让人讨厌了,还没听说有谁是喜欢穷神的是不是?所以人们就在初五这一天“破”她,让她“即归”----马上滚回去吧!另外一种解释是:有好多地方,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请回来过年的,在堂屋的正中,高挂祖宗牌位,烧香上供,意为请祖宗过年,吃好的,不忘祖宗的意思。到了初五,就要送祖宗“回去”了,过年过完了,所以,这一天要烧香,烧纸钱,恭送祖宗。由于初五要送穷神、接财神等,所以这一天非常重要,风俗上通常是要摆宴席,要放鞭炮,要吃象征“元宝”的饺子。
 
  1、祭财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所谓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神。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地风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之所以变为财神,盖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人们虔诚以为接路头,越快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抢路头”。有的地方,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另外,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因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2、送五穷: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曾见于韩愈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其形象代表是《封神榜》中姜子牙的妻子,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3、吃饺子:好吃不过饺子。每逢佳节,饺子不可或缺。一年中,有六个日子是必须要吃饺子的。
 
  除夕吃饺子: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破五吃饺子:“破五”,也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
 
  入伏吃饺子: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入伏的时候,恰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谷满仓,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吃顿白面,饺子又是平时难见的上品,所以老北京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
 
  立秋吃饺子:“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冬吃饺子: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立冬补冬,补嘴空”。在我国北方,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冬至吃饺子:“冬至吃水饺医治冻耳朵”,相传我国古代张仲景在奇寒的严冬用水饺(古时称馄饨)医治冻伤。有一年冬至(数九)这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张仲景看到许多人因饥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冻伤,他就把这些人邀至家中,亲自动手包制水饺,馅料选用高热量的辣椒和羊肉,煮熟后连饺子带汤盛到碗里,让大家趁热吃下。此法果然奏效,冻伤得以缓解并逐渐痊愈,由此而来便留下“冬至”这天吃水饺的美谈。这段佳话仍在被现代人传颂。

责任编辑: 宋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217/515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