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对比 > 正文

傅桓 :尼泊尔地震的公益外交

在大陆的公益界中,前几年有过一阵向外输出公益,以作为「公益外交」的呼声,并且也有零星的行动。尼泊尔地震,挽救了这一行将就木的以民间公益促成民间外交的蓝图。

尼泊尔大地震,在大陆的影响,主要分两个层面:一是公众层面的围观情绪比较浓重,在巨灾面前找不到情绪上的共鸣;二是救灾型基金会以竞合的态势投入对邻国的救援行动。这两种反应有着许多不想契合的地方,反映了大陆这些年在震灾影响下的社会及心理皆有变迁。

之所以说公众对尼泊尔地震的冷漠,是因为这一围观心态的养成,其来有自。自从汶川大地震以后,大陆接连发生了玉树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大型灾害事件。政府利用这些事件,强化了对社会的管控,造成震灾与社会情绪不匹配。

比如,当人们想要为汶川地震的巨量伤亡做出哀悼时,因为震灾中暴露出的校舍豆腐渣工程,哀悼受到压制和打击,民众的情绪没有渠道得到顺利发泄,以致于郁结寡欢。汶川地震此后的历次震灾,都在这一政府—社会的反应上重复遏制的模式。

可以这麽说,大陆人对震灾的后果早早已经麻木不仁,川震逾十万人伤亡失踪,尼泊尔地震最高遇难者估计在四五千人。若以同样级别的地震比较,即使考虑到震源深浅与人口密度问题,尼泊尔地震都展现了建筑物比大陆更为抗震的一面,大陆人找不到投射同情心的理据。

从大众捐赠情况看,24小时的善款募集显示,壹基金等民间组织依旧是捐赠者的首选,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代表的官办基金会紧随其后,但因为后者有企业大额捐赠,社会捐助量也很少。即使这样。大众的捐赠热情也很低,这是地震的情绪遏制在捐赠数据上的体现。

与民众冷对尼泊尔地震相比,公益基金会的行动较为积极。不仅在第一时间向西藏震区派出救援小队,而且在最短时间越过过境进入尼泊尔施救。这是大陆公益组织第一次大规模地响应国外灾害事件。这得益于大陆近年来频发灾害对公益组织的锻炼,但也自带缺陷。

自从雅安地震之后,大陆官办基金会与民营基金会之间就有了非常激烈的竞争关係,甚至在某些时候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现在,大陆基金会之间,逐渐发展出以壹基金为代表的民办商办公益与扶贫基金会领头的官办公益,两下的明争暗斗几乎在全方面展开。

在大陆的公益界中,前几年有过一阵向外输出公益,以作为「公益外交」的呼声,并且也有零星的行动。尼泊尔地震,挽救了这一行将就木的以民间公益促成民间外交的蓝图。相信这一次国际救援,会在很大程度上强化这一思路,但前景如何,只怕不甚明朗。

在大陆的舆论环境中,始终有一种比较,民间的公益外交要想走得顺畅,就不得不克服民间对这一行动类型的排斥──在民众的看法里,家门口的灾害都不能好好救援,为何还去撒钱救助国外?可以想见,民众在国内灾害援助上积累的不忿与情绪,会对民间的公益外交造成障碍。

从尼泊尔地震在大陆的影响看,众多关键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比如震灾中的人权问题、救灾机构专业作为与国家工具的关係等等。正因为大型灾难中的内政没有得到恰当处理,当以外交为民输出公益时,难免受到非议与掣肘,大陆公益再次陷入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旧路。

责任编辑: 赵亮轩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427/548176.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