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中南海博弈问责制:副总理记大过被撤销(图)

1979年11月25日,中国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渤海湾迁移井位拖航作业途中翻沉,船上人员除2人获救外,其余72人全部遇难。1980年8月2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与中国国务院召开联席会议,决定追究海洋石油勘探局局长马骥祥的刑事责任,解除石油部长宋振明的职务,对主管石油工业的副总理康世恩给予记大过处分。1982年,国务院以“渤海二号的船体设计,本身也存在严重缺陷”为由,决定撤销对康世恩记大过的处分。此后,尽管中国安全生产事故再惨、死人再多,也无副总理被问责。本文摘自石油观察网。

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1915-1995)

1979年11月24日晚,天气预报称华北地区及渤海湾有大风。

顶风拖移船翻人亡

天寒、风高、月黑。当年的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二号”钻井平台(船),却奉命顶风破浪,继续实施——拖航作业(钻井平台移动),结果,因船上通风筒被打断,涌进大量海水,向左侧倾斜翻沉。

隆冬季节,凌晨时分,上演了“冰海沉船”的惨剧:船上74名员工除2人获救外,其余72人全部遇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735万元人民币。

“渤海二号”倾覆第三天,海洋石油勘探局就以“突遇10-11级特大风浪,不可抗拒”的口径,写出书面报告。1980年1月19日,石油工业部前部长宋振明,又把原报告中提出的“相当于10级以上的风力”改为“11级”。

宋还亲自签发报告,要求国务院命名“渤海二号”钻井船队为“英雄钻井船队”,追认72名遇难者为烈士。海洋石油勘探局准备敲锣打鼓,披红挂彩,部领导还要求记者撰写《渤海忠魂》的新闻稿。

但许多死难者家属很不满意,他们说:“我们的烈士当得太窝囊了!”“什么渤海‘忠魂’,其实是‘冤魂’!”“我们这里老是‘事故出英雄’。”鉴于家属不断上访,消息渐渐传递到中央高层,事态发生变化。

事故起因令人扼腕

据相关史料记载,“渤海二号”是1973年从日本购买引进的一艘自升式钻井平冶,由沉垫(舱)、平台、桩脚三大部分组成,为大型特殊非机动船,用于海洋石油钻井作业,俗称钻井平台。

该工作平台有4根大型桩柱,总高72米、钻井架高43米、工作平台上还有一个21平方米的直升飞机坪,总重为54吨。当钻井平台开展钻探作业时,沉垫舱会加水、加载,缓慢沉入海底,以便固定船身。

但当工作平台需迁往新井位时,即应卸载,使全船的可变载荷减到最少。同时还要下降工作平台,提升沉垫,使沉垫舱与工作平台贴紧。与此同时,各桩脚也需安放楔块固定,最后由拖船拖航。

按照高纬度海上钻井平台的作业规范,“渤海二号”应实施“夏季作业、冬季检修”,但鉴于当时石油供应严重匮乏,石油工业部领导于是要求下属发扬大庆精神,连续作战,冬季不能“闲着”。

海洋石油勘探局也曾提出书面报告说:“渤海二号”不抗冰,新井位水深不达标,““渤海二号”不宜(拖航)就位”。可惜,石油部领导未能采纳海洋石油勘探局的这一建议。

恰在此时,“渤海二号”发现钻井平台的桩柱沉垫舱内潜水泵坏了,导致“渤海二号”无法对钻井平台进行有效的排水卸载。为保证拖航安全,“渤海二号”钻井队长刘学(遇难),曾三次从海上打电报给海洋石油勘探局,要求上级派船送来新的潜水泵,以便给“渤海二号”卸载;要求派潜水员帮助,以便打捞估计已掉入沉垫舱内的潜水泵;要求派出三条拖轮,同时拖航,以提高钻井平台在冬季移动的稳定性,加快航速……

但这些意见,均被相关领导和专家否定了。

由于未能卸掉钻井船上的水压载荷,未能打捞坏掉的潜水泵,使得“渤海二号”的钻井平台与支柱舱之间,不得不保留了一米的巨大间隙,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拖航作业的稳定性要求。

而令人震惊的是事发当晚(24日),海洋石油勘探局领导已经得知,天津、河北、山东三个气象台同时发布了大风警报,但该局领导仍要求“渤海二号”按原方案进行降船(降低水位)拖航。

此外,事故发生后,除刘学队长曾经命令一些人去穿救生衣,打开救生筏和“找些方木以防万一”外,船上多数员工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有人甚至连如何穿救生衣、打开救生筏都不会,因为他们平日从未受过类似训练。

“渤海二号”从沉垫舱进水、船身倾斜直至最后倾覆,经过了一段时间,但“渤海二号”上配备的救生艇、救生筏均未投放入海,船员未能展开自救。这一方面是当时的员工仍在设法拼命挽救国家财产,也是因为员工们平时缺乏事故训练。

事发当晚,“渤海二号”由828号拖轮负责拖弋。在“渤海二号”即将下沉之际,在一片“快救人”的混乱嘈杂声中,828号拖轮的船长,竟忘记按照航海规章,立即发出SOS的国际求援信号和测定沉船船位,迟迟未能报出沉船的准确位置。

828号拖轮的船长在事后回答为什么不去抢救时说,“当时被吓傻了”,而距“渤海二号”只有3海里的大庆9号油轮,只需20~30分钟就能赶到现场抢救。

另一个事实是:海洋石油勘探局在收到“渤海二号”紧急呼救信号后,第一条抢救船在40分钟后才起航,到现场时已耗时7个多小时。抢救指挥船又因准备衣物、药品、医护人员等,延缓了出海时间。

等到准备起航,这艘高速指挥船偏又发生故障,直至事故发生3个小时后,才起锚离岸。而此时此刻,落水的员工在冰冷的海浪里一个个被淹死、冻死了。

高层闻讯深感震怒

随着联合调查组的深入查访,“渤海二号”沉船的相关内幕,渐渐被中央获悉。

1980年5月,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薄一波在与全国总工会和《工人日报》领导的一次谈话中说:我经常看《工人日报》,(但)你们总是跟着国家经委(今天国家发改委的前身)跑,很少看到你们反映工人权利、反映工人意见的报道……

薄一波还表示,“渤海二号”沉没,死了72个工人,报纸应该登,按宪法办事。没人出来讲公道话,官官相护不好,长期这样,正气就没有了。

6月1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听取劳动保护情况汇报时说:我对《工人日报》有意见,就只跟着经委走,没有反映工人思想问题,没有讲工人的安全问题,这样的《工人日报》,我就不要看。

6月20日,万里在一次会议的讲话中,又一次公开提到了当时尚处于保密阶段的“渤海二号”事故,他说,《工人日报》应该为工人说话,包括批评厂领导、部领导、国务院领导的官僚主义。如果你们掩盖这一类问题,掩盖我们生产中发生的矛盾,不代表工人讲话,那就不要干这个记者工作,因为你不代表工人讲话。做记者,不要怕得罪哪一级领导。代表工人讲话,才会使工人感到你像工人的报纸。

在这种背景下,工人日报社和人民日报社,先后组织了阵容强大的报道组、评论组和领导小组,至7月22日,中央主流媒体终于把沉船事故披露了出来,随后几天,中央报刊又把批评的矛头——直接对准了石油部。

消息发布,舆论哗然。同年8月21日,中央书记处与国务院召开联席会议,讨论“渤海二号”沉船事故责任人的处分问题。

在讨论中,谷牧表示“石油部有功,有成绩,但有傲气,老虎屁股摸不得!”万里插话说:“老虎屁股要摸,大象屁股要摸,狮子屁股也要摸。”

会议最后做出决定,追究海洋石油勘探局局长马骥祥的刑事责任,解除石油工业部部长宋振明的职务,对主管石油工业的副总理康世恩给予记大过处分。配合公开披露这一处分决定,8月下旬,《人民日报》还发表了社论《深刻的教训》。

《人民日报》的社论回顾说:自1975年以来,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发生了各类大小事故1042起,死亡职工33人,他们仍然无动于衷,终于发生了这次悲惨的事故”。

社论指出:石油部的领导组织的大庆会战,十分成功。但“功劳再大,也不能成为骄傲的资本”。

社论总结说:“渤海二号事故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教训,就是骄傲不得。”因为领导人一骄傲,“‘一言堂’就出来了,唯心论、形而上学的东西就多起来了”,这样一来,领导对于专家的意见就听不进去了,对于客观规律也不大愿意尊重了,结果就是使“经济建设遭到挫折”。

新闻史家认为,关于“渤海二号”事件的报道,实现了批评报道,特别是突发事件新闻传播的一大突破:它突破了对重大事故(包括责任事故)和重大决策错误不公开报道的做法。国务院为此在《关于处理“渤海二号”事故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一切重大事故均应及时、如实报道,不得隐瞒和歪曲。这为后来新闻传媒及时如实报道重大事故开辟了道路。

“记大过处分”被撤销了

沉船事故发生、官员被问责处分后,1980年9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有人提出建议:应将“渤海二号”打捞上岸,以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做详细分析。

1981年,交通部烟台海难救助打捞局,把“渤海二号”切割成10大块捞出。随后,原六机部702研究所、上海交大、中国船舶科研中心等单位,对该船翻沉进行了实物科学技术鉴定。专家据此证实:“渤海二号”的船体设计,本身也存在严重缺陷。

其一,“渤海二号”是日本的二手货,原名“富士丸”,由于设计不够合理,在日本就出过事故。

其二,这艘海上平台在诞生时,世界上还没有制订出相应的科学规范,譬如这艘船的通风口设计,位置太低、距水面太近,一旦遭遇大风浪,通风口可能变为“入水口”。

其三,最要命的是,“渤海二号”的底层设计,竟然是通舱。底舱之间,没有设计密封门,导致一舱进水,就会“水淹全军”。

但鉴于1973年时,中国正处于“文革”期间,当时国家只批给那么多的外汇(折合为3,700万人民币),按照“少花钱、多办事”的传统,石油工业部只能选购买得起的二手货。

有鉴于此,1982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撤销对康世恩同志记大过的处分。”

处分撤销后,康世恩被任命为国务委员,在组织上找到他谈话后,他又坦然重回石油部兼任部长。有文章披露,此后,他抱病工作,两年时间,扭转了石油产量持续下降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一个细节是:1988年8月的一个晚上,康世恩恰好到同住在一个大院的余秋里(曾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家,儿子康卫平在家看电视。在专题节目《历史上的今天》里,播音员再次播发了当时对“渤海二号”事故的处理决定,还点了康世恩的名。

康卫平急忙拨通了余秋里的电话,余当即打电话找时任广电部部长的艾知生。次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启立,打电话给广电部过问此事,艾知生立即给康世恩打电话、写信表示道歉,对此,康世恩表示谅解。

其后多年,关于渤海二号和康世恩的故事广为流传,被认为是高层启动问责的一个经典案例,也有评价认为,康世恩和石油部当时受到处分是有道理的,而撤销处分也是有道理的。

责任编辑: 刘诗雨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5/0820/600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