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软禁张学良一生,而在败退大陆前杀掉杨虎城,除了他和张私人情谊更近一些外,应该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实蒋和他的心腹判断出张学良只是名义上为首的,“西安事变”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杨虎城。张学良与杨虎城,一个是东北山炮,一个是陕西冷娃,蒋介石的判断大致不会差。山炮只是被冷娃利用而已。中共建政后,杨虎城还活着的子女受到官方的善待,其长子杨拯民做过陕西省副省长、天津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常委,其原因亦在此。本文摘自微信公众号“文史砍柴”,作者十年砍柴,原题为《当东北山炮张学良遇到陕西冷娃杨虎城》。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第三天,张学良阅读蒋介石的顾问端纳带来的宋美龄的信
最近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少帅》,张学良被塑造一个处处留情但有情有义的美男子,一些平时不怎么看电视的年轻人追看这部戏。大约今天许多年轻人的心目中,这张学良就是那时候的高富帅,类似王思聪那样的人物,许多女子哭着喊着想给他当后宫。
而历史上的张学良是什么样子呢?当然,在官方史书中,他是和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的重要历史人物,逼蒋抗日,有功于共产党。
如果客观地评价张学良在历史中的表现,我觉得他和电影《老炮儿》中那个飞扬跋扈的南方某大员的儿子差不多。太平年代,纨绔子弟也就是玩玩豪车泡泡妞而已,并无大害。而在上世纪30年代列强环伺的时期,作为东北最高军政长官的张学良,那种纨绔做派和少爷心性,影响就大了。
可以说,这个人从才能而言,连赵括都不如。赵括毕竟还有纸上谈兵的本事。此人处世和办事风格,用东北话来说就是一“山炮”。山炮,这个词由土匪发明,形容人头脑简单,说话做事欠缺考虑。
老帅张作霖一生叱咤风云,出身于胡子,却成了统治中国最富庶的一块土地的“东北王”,可惜虎父生犬子,他被日本人炸死后,东北给了他这个小名“小六子”的长子张学良掌管,等于一个大财主死后,万贯家财给了一个爱惹事、好享受又没有谁能管束的半大小子继承,败家那是肯定的。
“东北易帜”后,张学良先是凭着一股刚当家的二杆子劲,不知己知彼,就要收回中东路,和苏俄之间发生了“浪战”,东北军被苏俄红军大败,让日本关东军看清了东北军的实力产生藐视之心。而张学良从意气风发的青年统帅走向另一个极端,变成沉醉于醇酒美妇和大烟中间的浪荡子。一个娱乐明星自诩“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倒可以理解,而张学良这样一个在日、俄虎视眈眈下的东北统治者如此说,只能说他没心没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日本的进攻,他和1929年中东路事件时判若两人,几十万装备不错的东北军面对人数远远少于己方的日本关东军,放弃抵抗,撤出关内。——现在已经有史家证明,“绝对不抵抗”并非蒋介石下的命令而是张学良自己的选择。事实上当时东北尚处于半独立状态,东北军惟张氏之命是从,如果张学良要抵抗,国民政府是无法左右的。
几十万东北军撤到关内,如何安置对蒋介石来说,是个伤脑筋的事。如果当初和日本人一战,拼光了也就罢了,现在这些在日本军队面前放弃抵抗的部队,在关内如果生事却绰绰有余。蒋氏将张学良及他的东北军调到西北,看起来是“一石三鸟”之计:一是给东北军找一个就食的地盘;二是监视对国民政府阳奉阴违的杨虎城西北军;三是和刚刚到达陕北的红军火拼,彼此消耗。
但看起来很美妙的计策,在不同的情势下、由不同的人实施,效果往往有天壤之别。就搞合纵连横、运用传统的“三十六计”,蒋介石和毛泽东及周恩来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段位。他对东北军、西北军既然没有绝对的控制力,却把包括红军在内的三股看起来水火不容的势力挤到一起,忽视了这三股势力有共同的利益点:在乱世中生存下来,不要拼光本钱。这个共同的利益点使他们很有可能结成一致对蒋的利益同盟。
蒋介石的“一石三鸟”之计就是在三股势力都想自保的情形下演变成搬着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当东北军就食于陕西时,东北山炮张学良遭遇到陕西冷娃杨虎城。
和长于妇人之手、承继父亲遗产的张学良相比,杨虎城是百战余生、从血泊中杀出来的将军,他的成长之路和张作霖倒是十分相似。张作霖年轻时是胡子,杨虎城则是刀客。
1908年,杨虎城的父亲杨怀福因杀人被清政府绞杀省城西安,14岁的他借了一辆独轮手推车,步行200里将父亲的遗体推回家乡安葬。1913年,19岁的他退伍回乡,打死来收债的秀才李桢,落草上山,抢了一批税款,买了一支步枪积聚人马,成为同州一带著名的刀客。——这经历,和中共元帅贺龙早期极其相似。24岁他写了一首顺口溜: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这是标准的陕西冷娃气派。
张学良和到杨虎城相遇时,43岁的杨虎城已经是陕西省最高军政首长,在他眼里,花花公子张学良就是一个雏儿。蒋介石用张学良这根箭,想射杀杨虎城和红军两只老雕,真是所托非人。东北军的军力比西北军强得多,自然不能硬拼。但老谋深算而又心狠面冷的杨虎城很快搞定了张学良。
1956年12月,蒋命张学良回忆西安事变时。当时,张学良的回答是:“平心而论,西安之变,杨虎城乃受良之牵累,彼不过陪衬而已。”——那是他对杨虎城一家数口被杀的负疚和不平。但是,到了上一世纪90年代,在回答张之丙姐妹的访谈时,张学良却说:
那西安事变……那可以说他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当然由我负责任。
这毫不意外,就张学良那个样子,哪有胆魄和计谋搞出这样大的一场兵变,他只能是杨虎城操纵的傀儡。
张、杨合力“剿共”时,杨虎城已与中共暗通款曲,他身边被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包围,这些地下党员基本是他多年前送到德国留学归来的陕西青年才俊,如后来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和我的母校兰州大学老校长江隆基。
据张学良所写《西安事变反省录》,在事变前,杨虎城就两次向张学良进言,希望张对蒋介石采取行动。
据张学良回忆,在蒋介石即将来西安督战前,他问计于杨虎城,杨虎城说,我那些小家伙们(这是指他的智囊团)倒有一个计策,等待蒋委员长来西安时,我们不使他离去,我们来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请注意,他一开口就说“那些小家伙们”,那证明他背后已有人鼓动他,是利用他来推动我、试探我。
而且张学良多年后做了进一步说明:
杨虎城要紧的是王炳南。杨虎城手底下一定比我手底下厉害。不但是文人,还有新城的一个师,差不多都是共产党。他自己实实在在,他的太太是共产党,我判断他的太太就是带着任务来的。
事实和张学良的这番判断基本一致。
所以当张学良决定亲自陪蒋介石回南京时,杨虎城和张学良几乎闹翻了。张学良回忆,当时杨虎城对他说:
你是受了蒋夫人、宋子文、端纳情感诱惑,有反初衷,你犯了温情主义,你是同蒋宋两家有私谊上的关系,可以和平了结。我杨某可是不肯作断头将军的,要干就干到底。
可见杨虎城对事态的发展判断很准,他主张一不做二不休,只有杀掉蒋介石自己才能活命。但是那时候中共已经遵循斯大林的旨意,必须留下蒋介石的性命使中国的抗战有领袖而不至于四分五裂,以降低日本进攻苏联的风险。张学良又坚持陪蒋回首都负荆请罪,杨虎城一人孤掌难鸣。
蒋介石后来软禁张学良一生,而在败退大陆前杀掉杨虎城,除了他和张私人情谊更近一些外,应该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实蒋和他的心腹判断出张学良只是名义上为首的,“西安事变”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杨虎城。
一个是东北山炮,一个是陕西冷娃,蒋介石的判断大致不会差。山炮只是被冷娃利用而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虎城还活着的子女受到官方的善待,其长子杨拯民做过陕西省副省长、天津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常委,其原因亦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