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中国人和日本人素质差多少?美媒给出答案惊人

—日本百姓如何看待中国游客?

日本是中国游客最喜爱的目的地之一。去年2月,一群游客下了旅游大巴,等待进入一家免税商店。

目前在哈佛大学担任访学者的日本作家加藤嘉一(Kato Yoshikazu),3月8日于《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一篇专文名为“日本民众如何看待中国游客”,内容叙述,中国客在日本所带来的形形色色冲击,以及从日本人角度近身观察中国人。

今年过年期间的某个下午,我走到了东京著名的电子街秋叶原。上一次来这里大概是四年前。这段时间里,围绕秋叶原这一场所的一切动静和现象,均与来日本“爆买”的中国游客有关。位于秋叶原站正对面的山田电气的2名日本男性员工,兴高采烈地举着用汉语介绍各种优惠品牌,进店的基本都是中国游客。我在隔5米的地方看到了2名日本年轻男性,一脸困惑、复杂的表情。过去问“眼前的光景,你们怎么看?”他们说:“本来想买点电池,但里面有那么多中国人,很花时间......”,姓佐野者如是说。另外一个姓山田者,则比较淡定对我说:“现在,我们一般不会来这边的。”

在今天的日本,近几年的“中国游客爆买”已经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普遍社会现象,甚至可称之为“安倍经济学”时代的流行语和代名词。根据日本观光局统计资料,2015年中国游客访日人数为499万人,比前1年增长107%,也是中国旅日人数,首度排名第一,(第二是韩国,为400万人次,第三是台湾,为368万人次)。从国别总消费总额来看,中国大陆的消费额同样突出,2014年日本报告显示,中国大陆排名第一,为5583亿日元(约249亿人民币);第二是台湾,为3544亿日元;第三是韩国,为2090亿日元。

众所周知,日本社会对于“中国客爆增”现象,也感受到挣扎、矛盾。例如,我去年夏天有机会在大阪,跟负责中国游客的当地观光人士进行交流。他们觉得如此大量的中国游客来日本,尽管对他们的生意算是好事,但是肯定给当地社会带来一定压力。“许多从东京来(大阪)出差的商人订不到住宿的酒店、旅馆,这是抱怨最多之处,也是日本要协调的最大问题”,曾在中国经营歌厅、现在从事观光协调人的源内先生对我如此说道。

之后,大约过了半年,也发生类似问题,不少日本考大学的高中生,在赴考的目的地订不到酒店,转而不得不改赴其它学校参加考试,这也成了近来日本媒体的焦点新闻。“我觉得,至少在我们高中生前往全国各地考试期间应该限制外国游客,尤其中国游客,否则影响我们的前途,”神奈川县的一名姓加藤的高二学生对我说道。

爆买大手笔,却吵闹旁若无人

毫无疑问,中国游客的访日潮和爆买潮也给日本经济社会带来了契机,这一点恰恰在日本商人和百姓对中国游客的一些不满和抵触情绪,发挥了“再平衡”的消减作用。“我很喜欢拉中国客人,沟通上有些障碍,但他们叫车时,往往从东京酒店,一直叫到羽田机场,甚至更远的成田机场。日本客人很少这样嘛,”在东京开了30年计程车的井上师傅对我说。“中国客人敢花这个钱,让我想到了日本泡沫经济那个时代。”

当然,我也听说过有些司机拒载中国游客的情况,“他们应该是亲自感受过中国乘客在车内太吵,甚至闹,不礼貌,再加上一些媒体关于中国的负面报导的影响,就不愿意拉中国人了,”井上师傅对我说。

一名在日本九州鹿儿岛县鹿儿岛市1家优衣库(Uniqlo)打工的池田小姐,专门跟我分享她一个朋友的故事,“有一天,她在中央站的Big Camera(必酷)店逛一逛,突然被中国游客打招呼,她不懂汉语,就只好把那位客人带到店员那里。原来,那位先生要60个吹风机。店员和我都吓了一跳,在鹿儿岛,没有人一次买60个吹风机的。店员只好到仓库里找一找,勉强凑足60个。”

新宿旁边代代木的便利店Lawson罗森的一名员工杉本先生告诉我说,“中国游客人应该占国外客人的一半左右,他们就是买得多。就是刚才,一位男士共消费了5万日元,这里是便利店,而不是百货店啊。离JR代代木站走路1分钟,位于一处小巷弄的理发店Amuse。该店的店长住谷先生跟我说:“中国游客一般都集体上门,上一次有5人,剪发的只有2位,其它3位等着。但那三位不是坐着等,而是在店里走来走去,一边聊天,一边拍照。我有些紧张,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他们的声音很大,好像被骂似的,(我)有一种被包围感觉。不过,他们显得很兴奋,店里变得很热闹,像过节似的。”

综观近来兴盛的中国游客访日潮,日本舆论讨论最多的是,关切部分中国游客的“礼节问题”,例如要排队、保持安静、不要乱丢垃圾。对此,全国各地,尤其是游客集中地区的地方政府,社区,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其中,使用中文海报提醒中国游客是最典型的做法。

中国人仇日情结,只在自己人面前发泄

这次在东京,让我留下深刻印象者,并非日本人、中国人之间如何相处的场面;而是“中国人”之间的内部战争。

2月初的某天在秋叶原,我走进了1家名为“爱电网”的电子商店。1名中国女性店员名为西口芳子,她来日本已有30年时间,从其胸前配戴的名字牌子不难看出,她已经加入日本籍了。我问她,“在日本,您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中国人服务有什么感觉?”随后,她以发泄式口吻向我表达她工作中经常碰到的生动场景。

“我为中国游客推荐我们卖的产品是日本制造,介绍商品的品质时,有些男士突然插话,冲动地说‘中国制造有什么不好?!’我并没有说中国制造不好,他们来日本旅游,买那么多的日本货,不就是喜欢日本货嘛。但他们就是这样,说的和做的有矛盾。我很克制,毕竟人家是客人嘛!只能对他们好。我想开口力争,但没办法。”

我想到了2005年4月在中国各地发生“反日游行”时的情景。我当时走在北京中关村的海龙大厦前面一处小广场。在那里有些大喊“抵制日货,爱国无罪”者,手里拿的竟然是日本牌子的数位相机。

西口女士继续抱怨说,“来日的中国游客的素质很差,各种小事,总是闹。他们有钱是一回事,最重要的还是素质和人品。中国要发展成日本,还要50年。”

作为这些年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日本人,我特别容易联想到一些像西口女士抱怨的这类场合。假如由1位日本服务人员介绍日本制造和它的品质,中国游客或许不会那么容易,出现类似的冲动反应。原因可能如下:一者、语言不通;二者、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普遍对外客气,有面子问题,这跟中国共产党“内外有别”的政策一样,对外是要面子的。

倘若把那些在日本土地上向“中国同胞”大喊“中国制造有什么不好?!”的中国游客的内在潜意识定义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其内涵特色(编注:即病症)有三:1.)言行不一,自相矛盾;2.)高度情绪化,充满自卑感;3.)自以为爱国,实际却在害国。

责任编辑: 于飞  来源:民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311/705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