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古代告别的六种形式

告别时,现代人经常说的是“拜拜”,感情深的,则留着眼泪,拥抱着说“拜拜”。火车站,飞机场,地铁,公交旁边往往都是情侣、亲人告别时的洒泪之处。

然而古时交通不便,好友离别,山水相隔,再见不知何年?告别时自然难免唏嘘流涕。那么,古人用什么寄托送别之情呢?

长亭

古代交通工具只有两类:一是陆路的车马,二是水路的舟船。从陆路离去,远行或是乘车或是骑马。早在秦汉时,车马所行处,便开始置亭,供行旅之人停歇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原本只是用来歇脚休息的所在却慢慢演化成为文人士大夫笔下离别与送情的哀婉之地。宋代,凡饮水处皆歌柳井词的柳三变要离开京城,心上人和他依依不舍。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他于是作了《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道尽了恋人分离时难舍的别情,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南北朝时庾信《哀江南赋》已有“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的句子。倪瑶注《自孔六帖》“馆驿”条中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之说。

南浦

浦,河道之口岸,供船停靠。“南浦”并非具体地名。南方诗人多用“南浦”意象渲染送别气氛,北方诗人多用“长亭”一词相对。南方大江大河纵横交错,小河小溪星罗棋布。乘船极为方便,南方人出行水路是鲜明特点。但诗歌里的南浦,和长亭一样,多为泛指。

屈原的《九歌》中有“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杨灵”“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等诗句。江淹《别赋》更是构建了“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样动人心魄的意象。

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将离愁别绪的情怀不断地添加到“南浦”这一意象上,南浦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

折柳

柳树在中国大地南北皆很普遍。加之其本身摇椅多姿,给人一种柔弱依附之感,故而成为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的一个意象。因为柳条似愁肠,柳叶似愁眉,也有人认为,柳丝柔软细长,能系住行人的心,柳枝依依,能传达依依不舍的心绪。此外,“柳”与“留”谐音,折柳赠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

故清人褚人获在《坚瓠广集》中说道:“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云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地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最早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多了些春意与诗情。

从此以后,柳的意象便与中国诗歌的离别题材密不可分了。

饮酒

数量而言,以酒送别的诗在别离诗中可能是最多的。元人杨载《诗法家数》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李峤《送李邕》:“落日荒郊外,风景正凄凄。离人席上起,征马路边嘶。别酒倾壶赠,行书掩泪题。殷勤御沟水,从此各东西。”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把重?昨夜月同行。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月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这段家喻户晓的名言,以月之圆缺比喻人之离合,兼具诗情与哲理,曾激起古往今来多少离人的强烈共鸣。

月有玉盘、玉兔、玉壶、冰轮、婵娟、嫦娥、蟾宫等别称的月亮,自然成为文人骚客赖以表现别离主题的现成材料。借月咏别,滥觞于南朝作家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李冶《明月夜留别》云:“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月亮在宋代词人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芳草

草染上伤别的色彩,淮南小山的作品中已有滥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是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承继。“青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则是江淹《别赋》的发挥。

到了唐代,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李白《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云“东风春草绿,江上候归轩”、王维《送别》云“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无一不是借草表达早日相会的意愿。

众多诗人中,刘长卿最擅写草。其“离心在何处,芳草满吴宫”、“离心秋草绿,挥手暮帆开”诗中的草无一不是诗人离情别绪的反映。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学国学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313/70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