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粟裕平反报告遭胡耀邦打太极:一句话驳回

1980年6月,粟裕上海亲自找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和总理赵紫阳申诉,回答是找机会在中央会议上议一下。总政党委讨论后的回答是“这件事涉及对军委扩大会议的评价问题,要等中央讨论后再定”。显然平反遇到了阻力。此后,平反的事有如石沉大海无人再提。1982年12月,粟裕的夫人楚青又给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陈丕显写信提出,陈丕显只是讲报告已转胡耀邦,并转杨尚昆处理。据杨说,耀邦同志在批转时写了“我对这个情况不大了解,请你处理这个问题。”。

中共开国大将粟裕戎装照(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一、粟裕挨批理由浅析

粟裕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到批评或批判的“罪名”主要有,一是一贯反领导,二是向党要权,三是争夺军队领导权,四是告洋状。按现在的说法都是不实之词的诬陷,却有其一定理由和根据。

粟裕一贯反领导。这个领导主要指陈毅聂荣臻彭德怀

世人皆知陈毅是粟裕的老领导,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又是儿女亲家(陈毅之子陈小鲁与粟裕女儿粟惠宁1975年结婚)。岂不知二人真正共事不超过一年,粟裕真正共事最长的是饶漱石,而且陈粟两人矛盾由来已久。

新四军时期1943年在淮南黄花塘批斗陈毅,最终赶走陈毅,后人把罪名推到了饶漱石头上,其实当时粟裕、张鼎丞、邓子恢等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粟裕的二让司令被很多人歌功颂德,其实里面有深刻的原因。一让司令,不是让给陈毅,而是让给张鼎丞。因为粟裕当时只是个团级支队代表,张鼎丞是二支队司令,两人关系很好。

二让司令的问题尽管很多人否定粟裕资格不够指挥不动山东过来的干部,却是事实存在的。由山东军区过来的包括许世友宋时轮、陈士榘、唐亮、王建安,以及两广纵队的韦国清,特纵的陈锐霆都没有在粟裕手下干过,这里面的许多人在资历上远远超过粟裕。而粟裕的老部下只有叶飞、王必成、陶勇。陈毅虽说军事上建树不多,由于资格老,与中央高层关系密切,关键时刻可以震住这些人。粟裕后来把三野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不仅那些上将们心里有气,陈毅也不舒服。

当然,陈毅对粟裕有气最大的原因是粟裕是饶漱石一派,而饶漱石与陈毅是死对头。

陈毅在批判粟裕会议上不仅指名道姓说他阴,而且慷慨激昂,一针见血,把本来以反“教条主义”的批判转到了对粟裕“个人主义”的人身攻击。以致彭德怀表扬陈毅“陈毅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有人提出陈毅“明批暗保”。事实上陈毅的批判已经超出了工作方法之争,而是一种向死里踩的玩法。

粟裕与聂荣臻虽然共事时间甚短,关系却不好。聂荣臻是在总长徐向前因病无法赴任的情况下代理总参谋长职务。据说聂荣臻担心毛泽东事情太多,因此要求军队方面的报告,都要经他批阅后,再根据情况看是否有必要上报。然而粟裕却事事汇报,冷落了这位小鸡肠子的元帅,毛泽东肯定了粟裕,使聂荣臻受到批评并检查,因此留下芥蒂。估计这只是两人矛盾的一方面,还应当有不为人知的因素。否则聂荣臻不会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这不是做小偷,而是要做大盗,大盗盗国!”

粟裕与其它将帅。批判粟裕最激烈的是陈毅、彭德怀、聂荣臻、邓小平黄克诚5个人,原三野的将军们尽管后来表白和替粟裕喊冤,当时几乎没有一个站出来替他说话,反而跟风批判。而他的嫡系叶飞、王必成、陶勇位卑言微,则是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据说保粟裕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林彪,一个是肖劲光。虽然有政治环境和自保的因素,但在1958年还没有形成一言堂,言论尤其是会议发言相对宽松。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粟裕在人缘上并不太好,也没有与粟裕一起陪绑的。

粟裕与彭德怀的矛盾较多,大部分是工作方面的。

新中国的国防体制也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不断变化的。解放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统一管辖并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及其它武装力量。毛泽东任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任副主席。

1954年9月,在国务院设立国防部长一职,军队从此独立于国家体制之外。国防部长由主持中共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担任。黄克诚(中央军委秘书长、副总参谋长)、谭政(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劲光(海军司令员)、王树声(1955年3月任总军械部部长)、肖克(1955年4月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李达(1955年4月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计划和监察部部长)、廖汉生为国防部副部长。

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八总部体制,包括总参谋部、训练总监部、武装力量监察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总财务部、总军械部。其中有四个总部领导兼任了国防部副部长,以便于更好协调国防部与各总部之间的工作。

由于没有国防部与总参职责条例区分,时任总参谋长粟裕与国防部长彭德怀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两家在配合上并不太好。直到1958年7月,才明确中央军委是中共中央的军事工作部门,作为全军的统帅机关,军委主席是全军统帅。中央军委领导下的总部体制恢复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三总部体制。国防部成为中央军委的对外称呼,既有决定权又有执行权,权力很大。

1951年担任副参谋长的粟裕以总参谋部名义调志愿军5个军15个师回国。违背了“有关国防部署调整方案、计划,以及国防要地步兵师以上部队,特种兵团以上部队的调动,均应用军委名义批准,呈毛泽东主席阅后发出。”

1955年6月,粟裕自行布置准备攻占马祖列岛(福建闽江口外)。此事因为福建军区副司令皮定均认不不妥被彭德怀知道,认为粟裕绕开国防部长拟定作战方案有越权之嫌。

1955年粟裕任总参谋长半年后即提出划分国防部与总参职权,始终没有回应。1957年访苏时,直接到莫斯科向苏方要国防部与参谋部职权划分的文件资料。一般情况下,中共国防部是国务院下属机构。中方想了解苏联国防部职责权限,最低应由周恩来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总理)提出,而且事先必须经毛泽东同意。粟裕已是第四次出国,未经请示,向苏方索取国防部职责资料,是有违外事纪律的。这也是陈毅在军委扩大会上说粟裕“争权利,跑到外国去找点根据”的来源。

彭德怀作为国防部长和当时负责军队事务第一人,粟裕的被批是主要责任者应当没有问题。从性格上分析,彭德怀个性倔强、孤傲。作战勇敢、无畏,又刚正和坚忍。同时也目中无人,瑕疵必报。这从他支持高饶,反对刘邓。批判刘伯承和粟裕,无惧毛泽东的权威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他批刘伯承和粟裕更多是在工作方法上,与刘邓整人有本质上的区别。

二、粟裕平反的坎坷经历

粟裕从一名普通的班长做起,成为领兵几十万的统帅。不仅作战英勇,而且有较高的指挥才能,身为十大将之首可以说名至实归。一方面他受到批判较早,是中共建国以后最早犯错误的高官之一。另一方面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直在位,没有真正的倒下。而1958年的错误平反之路更是坎坷不平,直到1984年去世都没有平反,不免让人感到不解。

1979年10月9日,粟裕就写了申诉报告,要求对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的处分平反,时任副主席叶剑英批示:“华主席、小平、先念、陈云、克诚、耿飚、国清、杨勇同志:粟裕同志送来关于彭德怀同志利用五八年军委扩大会议批判他的申诉报告一件,前不久肖克同志看我时,也曾提到有关那次会议反教条主义的事。我认为五八年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是必要的。至于那次会议的错误,我建议总政组织力量,认真地研究,向军委提出实事求是的报告,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妥善处理。当否,请酌。叶剑英10月16日”。

然而包括当时主政军委的聂荣臻、徐向前都表示应当解决,却没有具体办理。

1980年6月,粟裕在上海亲自找总书记胡耀邦和总理赵紫阳,回答是找机会在中央会议上议一下。总政党委讨论后的回答是“这件事涉及对军委扩大会议的评价问题,要等中央讨论后再定”。显然平反遇到了阻力。此后,平反的事有如石沉大海无人再提。

1982年12月,粟裕的夫人楚青又给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陈丕显写信提出,陈丕显只是讲报告已转胡耀邦,并转杨尚昆处理。据尚昆说,耀邦同志在批转时写了“我对这个情况不大了解,请你处理这个问题。”。

1983年2月2日,军委杨尚昆副主席兼秘书长在他的住地接见了楚青。杨尚昆说:“粟裕同志1958年的事我了解,当时我是中央办公厅主任。他的事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得罪了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和聂,半个是陈。”杨尚昆还提出:当时有意见的现在还有在的嘛!聂嘛。搞得不好那头又起来了。我为此事同聂老总谈过,问他怎样处理?他说:“我考虑考虑。”并提出“把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文件全部收回、销毁。粟裕知道后,非常高兴。

1983年4月末,粟裕病情加重,杨尚昆至301医院看望他,平反的事仍没有着落。

粟裕的病情日益加重,决定安装起搏器。在打开胸腔后发现起博器型号不对,只好重新缝合。第二天在推进手术室时,因手术室大门被锁,延迟了三个多小时才进入手术。虽然手术成功,因在外温度低,发高烧,发生暴发性肺炎,终于不治身亡。时间是1984年2月5日下午4时33分。粟裕直到去世,也没有解决当年平反的问题。

由于没有平反,粟裕的家人提出不开追悼会,不进入宝山革命以墓,得到了中央的同意。

据说胡耀邦提出虽不开追悼会,宣传规格要高,可以高于廖(承志)公、谭(震林)老。要有一个不是悼词的悼词。杨尚昆则说“恕我大胆直言,我认为党对粟裕同志太不公正了!”

然而在讣告中,粟裕1958年的问题只字未提,引起了家属的极大不满。

直到粟裕去世六天后的2月11日,中共中央、中顾委和中央军委联名发布的粟裕同志逝世的讣告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2月15日,粟裕全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送行。中央没有发通知,大部分都是自愿前往。

1986年大百科军事卷人物分册《粟裕》条目释文中,“肖克”条目中写有“1958年因所谓‘教条主义’受到错误批判而离职”,而“粟裕”条目中却没有写,楚青再次找杨尚昆,结果是连肖克这段话也被删除。

直到1987年9月12日上午9点15分,军委常务会议决定,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粟裕》条目写上这样一句:“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评”。

1993年11月17日,金冶、谭肇之、秦叔瑾、黄野松、黄亦凡五人给中央写报告,建议召开粟裕同志逝世十周年纪念会或座谈会。此时已是江泽民任总书记,刘华清张震军委副主席。

1994年12月7日,中央办公厅曾庆红主任电话告,为粟裕同志平反的那篇文章,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已经批发了。

据后来有人反映,江泽民在审批过程中还有人施加影响,企图阻挠。

1994年12月25日,刘华清、张震两位中央军委副主席共同署名的《追忆粟裕同志》文章,经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签发,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发表了,被称作是“组织上以文章的形式为粟裕同志平反的文件”。

三、几点感悟

粟裕一定有其自身的缺陷和失误。粟裕作为一位参谋官及战场指挥员,表面上功绩非凡,在一面倒的高调评价中,许多问题并没有挖掘透。他的成长道路与其它将领相比,应当说是一帆风顺或者说是破格使用。红军时期仅是省委组织部长,抗战时期也只是位师长,这个师长在当时仅相当于八路军的旅长。解放战争一跃升任野战军主官,引起其它将领的妒嫉可想而知。他与饶漱石的亲密关系,与陈毅的矛盾以及后来与彭德怀、聂荣臻、邓小平等的矛盾,不会是空穴来风,一定有原因。

如果说聂荣臻小鸡肚肠子煽风点火,搬弄是非尚可信,因为后来整罗瑞卿他用的是同一手法。把粟裕与彭德怀的矛盾说成是出于公报私仇,未免过于肤浅。作为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彭德怀无论是批评刘伯承还是粟裕,都是一种治军方法之争。况且粟裕在一些问题上确有不当之处,包括调兵、私自拟定作战计划和向苏联提出国防部与总参谋部职权划分等问题,粟裕从组织原则上都不占理。

众人都忽视了一个重要人物邓小平,他在建国后历次政治争斗中都是组织领导者。整高饶有他,反右有他,批刘伯承和粟裕他是中央领导小组组长。很多人都认为邓小平和刘伯承好的一个头,其实这两个人历史上就貌合神离。

粟裕平反最大的阻力不是政治上的,而是人事关系。之所以粟裕平反经受如此多的磨难,最大的阻力是邓小平和聂荣臻这两个仍在台上的“老人家”。

粟裕最终能平反不是江泽民,而是曾与粟裕共同战斗过的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张震。没有张震的位高权重和对粟裕及三野的感情,也许粟裕至今的帽子还戴在头上。

粟裕从派系上属于朱毛派,毛泽东偏爱林彪和粟裕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如此激烈的清洗,粟裕始终稳坐7、8、9、10、11届中央委员,与毛泽东的信任是分不开的。也许正因为此,他遭到反文革派的嫉恨,从而对他的平反设置障碍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有人非要生拉硬套把粟裕的被批说成是文革前的预演,是毛泽东掌握兵权的阴谋。与当年蒋介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军阀和地方割据势力同样,纯是瞎说。真要如此的话,他削的不应当是粟裕和刘伯承,而是掌握实际军权的彭德怀,也不会在粟裕下台后用彭德怀的嫡系黄克诚担任总参谋长。

虽然说毛泽东一惯反对教条主义,对刘伯承和粟裕的批判也仅限于治军的教条,并没有打倒他们的意思。而且刘伯承和粟裕在文革期间一直在位。

被毛泽东整倒的人文革后都平反了,唯独粟裕不平反。刘伯承直到1986年才平反,而且是在杨得志、张震等一些将领们的多次申诉下才得以完成,而阻力来自于邓小平。

按照邓小平后来的辩解“当年我是反教条主义领导小组组长,那是毛主席指定的,我不好推辞。”然而,他在批判会上的尖刻发言却是摸不掉的事实。正像彭德怀后来托侄女彭刚给萧克道歉所说“让你父亲到怀仁堂做检查,我当时是不同意的,那是邓小平的意见。”

邓小平不给粟裕平反还有一个原因是,粟裕指挥的第三野战军风头盖过了刘邓的第二野战军。众所周知,当年刘邓被蒋介石军队打的十几万人只剩下几万人,不得不扔掉装备跑到大别山躲了起来。而粟裕和林彪及彭德怀指挥的部队却在与蒋军浴血奋战,并取得优异成绩。淮海战役是也是三野打主力,这让邓小平心里不舒服。

粟裕的悲剧人生反映了中国官场权力博弈的残酷,人性堕落的丑陋。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文贝博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506/73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