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亲历者解密王洪文办公室绝密文件

四人帮倒台后,汪东兴安排陈守信和傅家瑞负责王洪文住处的清查工作。在王洪文办公桌座椅后面的铁皮文件柜里,有一个很厚的本子,封面标有“绝密”字样,这本材料里究竟有哪些见不得天的内容呢?

王洪文

清查“四人帮”住地

党媒《人民政协报》署名陈守信的文章《回忆当年清查钓鱼台王洪文住地》披露了其中的内幕。文章说,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打倒的当天,晚饭后,陈守信接到通知,于当晚九点钟,准时到中南海怀仁堂开会。他提前几分钟到达怀仁堂,只见门口冷冷清清,除几名警卫人员外,几乎看不到别的人。进了大门才看到右边走廊内有几个人,在那里安静地等待着。九点整,值班人员告诉他们到东大厅。进了门只见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三人严肃而端正地坐在那里。汪东兴招呼他们坐下,并向华国锋、叶剑英说,人到齐了。

华国锋向他们作指示,大意是党内要办一件大事,就是采取果断措施,解决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党集团的问题。这四个人已被隔离审查,行动进行得很顺利。你们的任务是立即分组到他们的住地,清查其反党罪证。这个任务很重要,要求绝对保守机密,于今夜11点整同时进入四人住地,并提醒他们提高警惕,防备有人抵抗。重点是王洪文那里,他有枪支。对工作人员要交代政策,做好思想工作。他们都是由组织上安排去工作的,“四人帮”反党罪行由他们自己负责任,与工作人员无关。中央是信任他们的,希望他们彻底揭发,划清界限。

接着,汪东兴宣布分组名单,共分四组,每组2人。陈守信和中央警卫局办公室的傅家瑞负责王洪文处的清查工作。

文章回忆,当他们俩检查王洪文的卧室时,在他的枕头下面发现一支锃光瓦亮的左轮手枪。拿起一看,子弹还上着膛呢。他们立即把子弹退了出来。

文件柜里的“绝密材料”

文章称,工作人员走了以后,陈守信开始了紧张的清查工作。王洪文的办公室陈设比较简单。有写字台、大小铁皮文件柜和书柜。室内最显眼的要数一进门靠墙摆着的大酒柜。酒柜上面摆着一瓶茅台酒,旁边盘子里扣着几只酒杯。通过推拉式的玻璃门,一眼可以看到,柜内上层放的仍是茅台酒,下层码放着一条条的中华牌香烟。据说这些烟酒都是上海提供的。

写字台上除有一个插着几支铅笔的笔筒外,别无其他东西,既没有文件和书,也没有报纸,办公桌的抽屉没有上锁。拉开一看,有两样东西,一样是裁得方方正正的小纸片,有几张写了字,内容诸如“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武装自己的头脑”、“一个人不仅要会工作,还要会休息”等平平常常的话语,每句话后面都签有“王洪文”三字,可能是在编凑“语录”,以备日后题词之用。可惜的是,他的文化底子太薄,写不出什么有哲理的话来。抽屉里的另一样东西是一纸袋尺码、版本不同的“标准照”,有的照片边沿还注有“可用”两字。显然,这都是为挂像作准备的。

最重要、最机密的是王洪文办公桌座椅后面的铁皮文件柜。柜子是锁着的,找人打开后,看到放的文件、档案袋不少。经仔细检查,全是些见不得天日的东西。铁柜中有一个厚厚的本子,封面标有“绝密”字样,材料都是手抄的,全是中共高层的黑材料,主要矛头针对当时主管军队工作的中共高层。

另一类是几个犯有某种错误的部队高级干部的个人档案。

再一类是寄给他亲收的几封“效忠信”。陈守信记得其中有一封信大意是:我曾看到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在你我家乡上空飞翔。现在方知,这条巨龙就是您的化身。我向您保证,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都要坚定地跟着您走,全力保卫您。文字十分肉麻。从王洪文用红色铅笔在这些文字下划的道道圈圈可以看出,他很欣赏和看重这些信件,是当作珍贵资料保存的。

此外,还有一些装有现金的信封。信封上印有上海某机关的名称。这些信封都未拆开,是上海每月给他的生活补贴。大概是1976年1-10月份的,总共1,000多元。

记事本上的无聊记录

文章还说,王洪文处的值班室里有一摞记事本。翻开看看,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除会议通知外,有许多无聊小事也在其中。例如,“某月某日夜,洪文同志打得兔子×只,分送某某各几只”,“某月某日夜二时,江青同志来电说:‘洪文同志如果睡不好觉,可以看看电影《出水芙蓉》放松一下。’”王洪文当上副主席后,数次让秘书打电话“催中办配备前卫车”,甚至连上海送什么吃的、用的,也记在本子上。

一个枝上的四个柿子

文章回忆,一天饭后,碰巧几个清查组的人一起从食堂出来。边走边谈,说起了钓鱼台内路边树上的柿子,江青清查组的一个人说,10楼里挂着长在一条枝上的四个柿子。这样一说,其他组的人也异口同声地说,我们那里也挂有同样的四个柿子,就连住在钓鱼台外面的姚文元那里也是一样。我们感到迷惑:不知是他们有意所为,还是无意的巧合,还是有什么别的含义?至今仍是个谜。

责任编辑: 于飞  来源:阿波罗网于飞报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6/0731/778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