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60万亿的影子银行 再不治理就晚了

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已到极限,目前中国金融业利润占GDP的比重为8.3%,历史上美国的巅峰极限是2001年的7.7%,日本的极限更有参考价值:是1990年的6.9%。影子银行巨龙在爆发时根本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有多大?

中国影子银行的巨龙是如何“炼成的”?

为什么到了不处理影子银行不行的时候了?

以上三个问题,都可以用这一张图来回答。

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有多大?

首先,关于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多方有范围非常广泛的猜测,从20万亿到60万亿70万亿不等(据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估算,2016年底影子银行信贷规模在60-70万亿左右),最高估算甚至超过一整年GDP几成。至今官方并未公布过影子银行的具体定义范围和规模,因为如果能够确切地知道影子银行的形式和规模,那也就不用叫影子银行了。

虽然影子银行的具体规模是无解的,但中国影子规模的增长是可以通过其它间接指标观察到的,上图的金融业增加值和占GDP的比例就是较为有效的观察指标之一。

上图虽然只提供了利润指标,并非规模指标,但却较为有效地显示出中国影子银行的增长趋势。原因如下:

1.虽然中国的金融业利润增长中有金融市场不断发展成熟的合理因素,但在资本市场走熊时却并未明显影响金融业利润,说明利润中的大头来自于借贷中的利差(很多利差还“化妆”成了财务顾问费和手续费等金融服务性收入)。而利差利润主要通过银行和影子银行产生。

2.如果仔细观察金融业利润增长的历史背景会发现,金融业利润快速增长与中国影子银行“崛起”的时间范围完全重合。

第一次金融业利润爆发是1992-1994年,当时适逢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掀起创业大潮,但因为多数私企无法从国有银行渠道获取资金,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大爆发;同时国资银行也在全力支持“国家建设”,信贷增长爆棚,随之对应的是金融业利润的“跳涨”。但彼时货币发行量过大,造成了1994年超过24%的大型通胀,1995年开始“整治”和收缩货币政策,抑制通胀,90年代末在“货币大潮”中裸泳的各类坏账开始暴露。在此期间金融业利润进入“平台期”。

第二次金融业利润爆发从图上看是始自2005-2006年。“准官方”的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曾在2014年发表过名为《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4》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我国体系内影子银行规模自2006年开始爆发式增长。”第二次爆发一开始也是像第一次一样:受到投资创业高回报的“引诱”,但发展到后面开始慢慢变味儿了。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推出四万亿计划对冲,这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金融业利润仍保持大幅正增长的主要原因。顺利度过危机后,中国开始试图降低信贷创造货币的速度,早在2011年就开始控制银行对地方政府平台和房地产的贷款。但从图上看金融业利润并没有停下脚步,还是在大踏步地快速向上,因为此时的中国银行业为了保持每年高达30%的利润增速,开始“创新”各种影子银行产品,规避监管对贷款总量的控制。与此同时,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快速直逼GDP。

中国影子银行的巨龙是如何“炼成的”?

从客观角度说,影子银行本来并非猛虎,反而是小天使。因为对于创业公司和小企业来说,影子银行为他们提供了银行根本无法提供的资金,按理说影子银行对于小企业就像天使一样,对整个经济而言也起到了不可取代的积极促进作用。

但问题是,当银行把影子银行当作躲避监管、不断扩张和创造利润的工具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天使就慢慢长成了邪恶的巨龙。小天使变成咬人巨龙的过程是这样的:

平安度过金融危机后,央行开始“窗口指导”各银行要严控地方政府平台和房地产贷款。但银行发现自己贷款最多“最安全”的就是这两类,压缩资产负债规模意味着在利差不变的情况下,利润下滑,工资奖金缩水。

于是银行就是开设计各种理财产品,对接非银中介机构的资管计划,而这些资管计划大多都是为地方政府平台和房地产提供资金。如此一来,银行贷款规模和投向都控制住了,但实际规模和利差一点都不少赚。同时,银行开始大量收购中介机构,如信托公司等等,保证“肥水不流外人田”,利润都留在自己的“大锅”里。

当然,以上只是最简单形势的影子银行,随着监管的不断加码,银行和非银中介机构也开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保证了上图中金融业利润连年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央行逐步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的利差空间被挤压,需要更大资产规模来对冲,否则利润就要下滑,工资奖金就要缩水。但信贷规模增幅被控制住了怎么办?只能大力发展影子银行规模,把它打造成中国金融巨龙。

为什么到了不处理影子银行不行的时候了?

现在中国影子银行已经长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巨龙。因为上图中金融业利润增长和占GDP的比例,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和速度,所以将同样指标与全球主要国家的历史数据对比会发现,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已到极限。

目前中国金融业利润占GDP的比重为8.3%,历史上美国的巅峰极限是2001年的7.7%,日本的极限更有参考价值:是1990年的6.9%。

当然,单纯的规模可能不足为惧,关键是影子银行巨龙在爆发时根本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假如所有的信贷都是通过银行体系,信贷规模非常大正好又出现危机,央行直接向银行体系注资就可以防止危机蔓延,此时银行充当了防火墙的作用;但如果经济系统中存在大型影子银行体系,一旦发生危机,因为影子银行信贷呈网状结构,并非像银行信贷一样最终在银行“扎口”,到时候央行想灭火都不知道灭火器朝哪里喷。

当然,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特殊性:负债端其实主要还是由银行在控制,资产端主要落在了地方政府平台和房地产企业,资产和负债两端的控制人“共事一主”。这为处理影子银行问题赢得了时间。当然,现在影子银行的网状结构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胜于此。

除了风险防范的考虑之外,由于影子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对经济的“吸血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资源在流向有银行和政府背书的各类影子银行产品,而这些产品将资源导向了僵尸企业和无效工程,资源的错配越来越明显,制造业也被挤压窒息。

相信中国有能力处理好目前的影子银行问题,但时间已经越来越紧迫,现在不屠龙更待何时!?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华尔街见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418/915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