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人物 > 正文

香港地产界的“四大天王”

作者:

最近几十年,香港一直以“四大天王”来形容香港的四大地产商。

他们分别是,长江实业的李嘉诚、新世界的郑裕彤、新鸿基的郭家、恒基兆业的李兆基。

【长江实业-李嘉诚】

在港交所交易平台上,0001号代码所属的长江实业(长江集团的旗舰公司),业务遍布地产、码头、电信、零售等领域,是被人称为“上天、入地、下海”的超级商业王国。

这个商业帝国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就是地产。

不过在地产之前,李嘉诚靠着“塑料花”的生意掘得人生第一桶金。此后,他将目标瞄准了其他行业,并正式成立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商业传奇也就此拉开帷幕。

整个过程,大致可包括三个重要“里程碑”,第一个就是——击败英商置地,成为香港地产新“地王”。

1958年,李嘉诚感觉到香港经济已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而香港地小人多,土地求过于供,于是开始涉足地产业,并持续加大在地产的投资。

即使在这期间,遇上了1967年香港出现的暴动,李嘉诚依然对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并在低谷期以低价大量购入地产物业。

其时,虽然当时他依然是全港最大的塑料制造商,但从事地产所得的利润已远超于工厂业务。

为更好地发展地产业务,1971年,李嘉诚正式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第二年又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于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获得65.4倍超额认购。

从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资金后,李嘉诚加倍大展拳脚。

在董事会上,他多次表达出“做香港最大地产商”的雄心壮志,并最终超越当时香港地产业的老大——英商置地(The HongKong Land Investment and Agency Co.,Ltd),成为香港地产排名第一的企业,并将强大实力保持至今。

如今,据媒体报道说,在香港的每7个私人住宅单位中,便有一个由长实建成。

【新世界-郑裕彤】

郑裕彤很早就进入地产业发展。

1957年,依靠周大福在珠宝行业颇具盛名、已积累下亿万财富的郑裕彤开始跨进地产业,投资建设了跑马场的蓝塘别墅、香港大厦。

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香港动乱、地价低迷时,他也收购过一批地产。郑裕彤说,“我看准了需求,20世纪60年代以后,每年移居到香港的人都是几十万、几十万的增加。这么多人,一定需要给他们居住的地方。所以,敢于很大手笔地把地买下来盖房。”

踩对了香港地产业最黄金的时代重拳出击,也是他以及其他几位天王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但郑裕彤真正在地产业出人头地,还是从1970年开始的。

1970年,郑裕彤成立了新世界发展公司,并于1972年将公司在港交所上市。

新世界成立以来,不但推出了一系列代表香港高水准的大型住宅和商业地产发展计划,而且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密切合作,兴建了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香港展览中心。

在香港的各种宣传片中,形似飞鸟展翅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都是显著的标志之一,还于1998年被评为“全球10大最佳”工程之一,给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增添了不少色彩。

除香港外,郑裕彤还大举进入大陆发展地产业务,并于1988年与李嘉诚、李兆基一起合作,开展了一个当时投资高达20亿港元的海外投资计划,买下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将其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太平洋城。

发展地产业务时,财力雄厚,等得起,熬得住的郑裕彤都是放眼长远,几乎每次出手,都是改城造镇的大项目,每个项目一做都是几年上十年,很多物业更是只租不售。

这让他成为分享香港与 大陆经济发展红利的大赢家。

如今,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已是资产近4000亿港元的世界性大型集团企业,主要业务已扩展至地产、基建与服务、百货及酒店四大核心业务,经营版图囊括香港、大陆、澳门及全球多个城市,并拥有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新创建集团有限公司、新世界百货中国有限公司三家上市公司。

【新鸿基-郭家】

香港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巨大成功的背后,是两代香港企业家的奋斗不息。

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郭得胜先生,10来岁就到安南(即今越南)谋生,从越南回到广州和上海工作后,之后因为战争不得不再次离开大陆,另寻发展。

1958年,郭得胜看准香港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联合好友冯景禧先生、李兆基先生等人合组成立了永业有限公司,开始涉足地产的经营。

1963年,3人又将永业合组,成立“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由最年长和拥有最多股份的郭得胜出任公司主席。

新鸿基企业在很短时间内就在地产界崭露头角,获利颇丰。郭得胜、冯景禧、李兆基3位创始人也因此被业界冠以“地产三剑侠”的美名。

1972年8月23日,新鸿基企业以新鸿基地产名义(简称新地)在香港上市。之后,目光远大的“三剑侠”为求得各自事业的更大发展,分别自立门户;作为公司主席的郭得胜则继续坚守新地。

当时,新地雇员只有30名左右,而郭得胜已是61岁的人,因此,在与他同龄的那一代香港企业家中,郭得胜先生显得十分特殊,其辉煌的事业成就基本上都是创建于高龄岁月。

独立门户的首年,上市时市值仅4亿港元的新地即取得佳绩,盈利达5,142万港元,比预期利润高出了五成之多。

从经营地产开始,郭得胜就极为重视维持庞大的土地储备,强调货如轮转。

公司上市后,他更带领新地利用上市集得的资金,大量购入地皮,令土地储备加倍增加。而且总能依据既定目标完成发展计划。即使是市道低迷,也从无闪失。有人因此形容新地就像是一家“楼宇制造工厂”:源源不断地将“原料”(地皮)“加工”(兴建)为“成品”(各类楼宇),然后推向市场。

在这样的格局下,新地迅速发展壮大。到1980至1981年,其纯利已增加到5.54亿港元,比上市首年的10倍还要高。到1981年底,新地的市值已在9年内成长过10倍,达到43.77亿港元,成为香港股市中仅次于置地、长实、新世界发展的第四大地产公司。

【恒基兆业-李兆基】

在香港地产业,李兆基以看得远,谋得透,算得准,做得精而闻名。

恒基兆业初期,香港地产业曾经历一段低落,而他一直坚定长远发展的信心。在公司成立3周年时出版的纪念刊物中,他高瞻远瞩地写道:“香港为世界贸易之枢纽,亦为国际金融中心,地狭人稠,寸土寸金,地产业将必璀璨,楼宇价格,长远着眼,应予看好。”此后几十年,他的这个判断一直被证明是绝对正确。

因地制宜的产品、良好的管理、低成本控制,以及薄利多销的策略,也是李兆基成功的秘诀。他有句名言:“细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意思是,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力,艰苦奋斗,不能把时间及金钱用在吃喝应酬上。而做大生意,吃喝应酬无所谓,最紧要是计算精确。因为生意大,出入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都很重要。因此,他还有个人人称道的外号——“铁算盘”。

对辖下的地盘、面积、价格、可供发展什么副业,李兆基都了如指掌。对集团属下的业务,他都亲力亲为。他习惯将自己当作用户,设身处地地考虑住宅怎样设计才更实用,并因此产生不少发明创新。一次,他看到一张专为中小家庭设计的面积较大的房屋示意图,拿起来就对设计师说:“中小家庭很少会在家里招呼亲戚朋友,同事互相拜访的情况亦不多,有什么喜庆宴会,都是光顾酒楼茶室,因此客饭厅反而不必太大。多出的面积应设一个浴室放在主人房里,就更体贴用户了。”后来,他的这个发明大受欢迎,被迅速普及。

李兆基获取土地的办法也与众不同。在香港,恒基兆业很少参加政府的土地拍卖,但总有办法买到地盘,而且质优价廉。

对于集团发展的项目,李兆基也是“寸土必争”。他始终把让香港最广大老百姓住上房子作为使命,恒基兆业的经营也以此为基。

李兆基有一个分散、分细、分期、分层的“四分散”经营原则。通过“四分散”,恒基兆业推出了大量受到普通市民欢迎的住宅项目,为众多财力有限的中低收入家庭圆了安居梦。

当然,李兆基也不放过任何可以做大的项目机会。

上世纪70年代,他联合好友郑裕彤、李嘉诚以及郭得胜,以2060万元港币投得沙田第一城项目,并亲自统筹项目,用13年时间完成整个项目。到1997年,项目总价值已高达400亿元港币,利润有1000倍以上。

大陆改革开放后,李兆基也及时前往投资,大举发展,并派长子李家杰长期坐镇指挥。北京火车站旁的恒基中心、朝阳CBD的环球金融中心、上海恒汇国际大厦及名人商业大厦、沈阳国际金融中心等都是恒基兆业的标志性项目。

在香港、 大陆地产业务的蓬勃下,恒基兆业在短短二、三十年内,成为香港地产四大及世界领先地产企业。

责任编辑: 秦瑞  来源:华商韬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703/955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