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养生 > 正文

脸上有两条经脉 千万不能受寒!否则或“痛”不欲生

我们都知道,人之所以生病,和外感六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其中,寒邪致病,乃是十分普遍的。

但必须知道,我们的脸部,是万万不能过分受寒的。因为脸上有两条经脉,一旦受寒,后果十分严重。这两条经脉,就是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打开穴位图,会发现,我们的足阳明胃经,循颊车。我们的手阳明大肠经,贯颊而入齿中。本来,两条经脉为多气多血之经脉。然而,恰是这多气多血之经脉,一旦受寒,才会带来比其他经脉受寒更为严重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号称“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经痛。

所谓三叉神经痛,现代医学认为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作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综合征。它发病突然,痛如电击、刀割、火烧,令人苦不堪言。三叉神经分布走形,和胃经、大肠经在面部的分布循行,是十分类似的。从中医角度分析,三叉神经痛,和这两条经脉受寒,经脉拘急、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有直接关系。以至于中医将此病归纳为“风寒型齿槽风”。所以说,脸部受寒,是引发三叉神经痛的一大诱因。临床上,有许多患者在秋冬二季发病,或者症状加重,或者因为受寒而病情复发,都是寒邪致病的真实写照。

那么,一旦患上了这三叉神经痛,我们该如何调理呢?在这里,“精诚名医汇”要为你介绍一张不错的临床验方。组方如下——

准备中药荜茇(荜拨)50克,细辛5克,川芎50克,炙草乌10克,苍耳子15克。水煎服。此为基本方。如果一支疼痛明显,加入防风25克。二支疼痛明显,加高良姜15克。三支疼痛明显,加入蒿本15克。一二三支都疼,加入白芷50克。其中的川芎,用量最为要紧。如果服药二周无效,川芎每剂加量到75到100克。

是名方必有出处。这张验方,乃当代北国中医明宿卢芳先生的经验方。卢师生于1939年,哈尔滨市人,曾任哈尔滨市中医医院院长,临床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处方药少而力宏,为北国杏林之圣手。其主要著作有《三叉神经痛与中医疗法》、《内科辨病与辨证》等等,在业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方才说过,寒邪乃是诱发三叉神经痛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这张方,用疏风散寒之药来帮助我们调节。

其中的细辛,辛香升散,祛风止痛。其中的苍耳子,性味甘温,可以散风止痛。其中的炙草乌,能够祛风除湿,温经止痛。这三味药的应用,都是中规中矩的。至于说里面的荜茇和川芎,则需要重点和列位看官介绍了。

其中的荜茇,性味辛,热,入胃、大肠经,能温中散寒,下气止痛。由于它直入胃经和大肠经,所以对于此二经所受之寒邪,有很好的剔除作用。因此,我们这里用它作为主药。《纲目》就说:“荜茇,为头痛、鼻渊、牙痛要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经散浮热也”。《本草便读》说它“温中散寒,破滞气,开郁结,下气除痰,又能散上焦之浮热,凡一切牙痛、头风、吞酸等症,属于阳明湿火者,皆可用此以治之”。可见,这荜茇乃是治疗面痛的要药了。

再说那川芎。关于川芎,中医经典《别录》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好:“川芎治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这样的描述,和三叉神经痛发作是如出一辙的。这就提示我们,川芎是可以用来改善头面疼痛的。其实,川芎止痛,也的确是自古以来医家的常用之法。它性味辛,温,入肝、胆、心包经,功在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本草衍义》就说它:“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阙也……”。

总而言之,此方功在散寒、疏风、止痛、温经、通脉,效果是可以期待的。它对于三叉神经痛因寒而发作、加重的人,十分有效。列位看官应用前,要请中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以求最佳之疗效。

责任编辑: 李冬琪  来源:精诚名医汇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7/0925/999417.html

相关新闻